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吸氧方式对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5例气管切开患者根据气管切开吸氧的前后顺序随机分为三组,比较普通导管吸氧、人工鼻吸氧和气管切开专用微雾面罩吸氧三种不同方法的吸氧效果、痰液性质、痰阻情况、肺部感染率、抗生素应用时间及多重耐药菌的发生率。结果:人工鼻组在吸氧效果、痰液黏稠、痰阻等方面较普通组显著减少,而气管切开专用微雾面罩的应用可以减少抗生素的应用时间、交叉感染及多重耐药菌的发生率。结论:人工鼻吸氧能减少气管切开并发症的发生率,而气管切开罩可以减少抗生素的应用时间、肺部感染及多重耐药菌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气管切开患者两种吸氧方式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静 《广西医学》2006,28(6):865-866
目的 观察气管切开患者使用人工鼻吸氧时的效果。方法 将64例经气管切开进行吸氧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人工鼻组,比较常规吸氧和人工鼻吸氧时的肺部感染、气管堵塞及护理项目次数。结果 人工鼻组的肺部感染、气管堵塞发生率为6.3%和3.1%,而常规吸氧组分别为28.1%和18.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气道期间每日的护理项目次数(气道湿化、雾化、吸痰、拍背所消耗的护理次数),人工鼻组少于常规吸氧组(P〈0.01)。结论 人工鼻吸氧可降低肺部感染率、气管套管堵塞率及减少护士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3.
气管切开患者两种吸氧方式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淑蓉  尤朝霞 《现代实用医学》2007,19(8):673-673,678
目的 观察气管切开患者使用人工鼻吸氧时的效果.方法 将54例气管切开进行吸氧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吸氧对照组和人工鼻吸氧观察组各27例,比较常规吸氧和人工鼻吸氧时的肺部感染、气管堵塞及护理项目次数.结果 人工鼻组的肺部感染、气管堵塞发生率为7.4%和3.7%,而常规吸氧组分别为28.6%和18.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气道期间每日的护理项目次数(气道湿化、雾化、吸痰及拍背所消耗的护理次数),人工鼻组少于常规吸氧组(P<0.01).结论 人工鼻吸氧可降低气管切开患者的肺部感染率和气管套管堵塞率.  相似文献   

4.
司华芹 《西部医学》2010,22(12):2361-2362
目的探讨人工鼻在气管切开患者中应用的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将86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人工鼻组与常规组,观察两组病人肺部感染率,痰液喷射情况,日吸痰次数及护理时数等指标。结果人工鼻组患者气道通畅,湿化效果满意,疗效显著。结论气管切开患者应用人工鼻后,减少了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有效地清除了气道分泌物,保证了氧疗效果,同时减少工作量和医疗耗材,明显降低了患者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5.
为选择较理想的气管切开后病人呼吸道管理方法,比较观察我科重症监护病房2004年4月~2006年12月收治气管切开病人两种方法的应用效果。62例随机分成两组,湿纱布组和人工鼻组,观察气管切开后病人气道湿化不足、湿化过度、呼吸道阻力增加、护理时数及气管切开后的不良症状。结果,除呼吸道阻力增加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外,人工鼻组在湿化不足、湿化过度、痰液黏稠、痰痂、堵管、肺部感染、护理时数项目上明显优于湿纱布组(P<0.01或P<0.05)。表明人工鼻可明显提高人工气道的管理效能,降低气管切开病人的并发症,尤其降低了肺部感染的发生,并可大大减少护理工作量,且人工鼻组并不增加呼吸道阻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2种湿化方式对气管切开使用氧气罩吸氧所致肺部感染情况,以提高气道护理质量.方法 将62例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试验组32例.对照组用无菌生理盐水液湿化,试验组用50%乙醇溶液湿化.比较2组患者气道湿化效果及痰细菌培养、肺中感染、痰痂形成情况.结果 2组患者气道湿化效果均满意.试验组痰细菌培养、肺部感染、痰痂形成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气管切开患者使用氧气罩吸氧采用50%乙醇溶液进行气道湿化,能减少肺部感染和痰痂的形成,有利于提高气道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椎骨折气管切开术后患者使用人工鼻吸氧效果。方法:对64例气管切开患者进行吸氧,随机分为对照组用头皮针连接鼻导管吸氧与人工鼻组用人工鼻连接吸氧管吸氧。比较肺内感染、气管堵管、护理项目次数。结果:人工鼻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鼻在颈椎骨折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吸氧效果明显好于鼻导管吸氧。  相似文献   

8.
人工气道是将导管经鼻∕口腔或者气管切开处插入气管所建立的气体通道,是危重患者的生命通道.通过人工气道的建立,改善通气功能,纠正患者缺氧状态.但人工气道建立的同时,破坏了上呼吸道正常的过滤、加温、加湿及防御功能,使水分丢失过多,痰液粘稠不易排出,易造成气道阻塞,并发肺部感染.我院自2007年5月~2008年3月对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进行气管内湿化吸痰,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大大降低,为进一步救治争取了时间,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持续氧气雾化应用于气管切开患者时气道湿化的效果。方法对97例需要人工气道湿化的气管切开患者按气管切开日期的单双日随机分为两组,单日48例为实验组采用持续氧气雾化法,双日49例为对照组采用气道湿化液持续泵入法,对两组患者气道湿化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应用持续氧气雾化的患者在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损伤出血及肺部感染发生率方面显著低于气道湿化液持续泵入组,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持续氧气雾化行人工气道湿化能安全、有效地提高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的效果,可明显减少患者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损伤出血及肺部感染的发生,并可减少吸痰次数、改善通气功能,提高氧合效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应用普通鼻导管吸氧及应用雾化面罩吸氧的效果。方法将68例气管切开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鼻导管吸氧)和实验组(雾化面罩吸氧)各34例,观察两组患者血氧饱和度、痰液黏稠度、痰痂形成的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吸氧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气管切开术后患者采用雾化面罩吸氧比普通鼻导管吸氧能有效稀释患者痰液,便于一次吸干净,无痰痂形成,血氧饱和度无下降,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呼吸湿化治疗仪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2月—2016年2月气管切开长期氧疗Ⅲ度痰液黏稠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使用呼吸湿化治疗仪的观察组40例,使用人工鼻吸氧的对照组40例.比较2组患者的气道湿化效果及肺部感染率.结果 观察组气道湿化不足2例,对照组3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气道满意32例,对照组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气管切开相关并发症比较观察组痰痂形成2例,对照组2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气道黏膜出血观察组3例,对照组1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 呼吸湿化治疗仪用于气管切开长期氧疗患者气道湿化效果优于人工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声门下吸引气管切开导管与普通气管切开导管的临床使用效果。方法将我院神经外科监护病房116例气管切开患者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观察组采用声门下吸引气管切开导管吸痰,对照组采用普通气管切开导管吸痰,对两种方法的肺部感染率、平均吸痰时间、护理工作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吸痰的次数分别是10.2次和14.6次,P<0.01、吸痰的量分别是50.2ml和45.7ml,P<0.05、肺部感染发生率均分别是46.55%和65.52%,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声门下吸引气管切开导管吸痰效果优于普通气管切开导管吸痰效果,能降低肺部感染率,减少吸痰次数,从而减轻护士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声门下吸引气管切开导管与普通气管切开导管的临床使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神经外科监护病房116例气管切开患者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观察组采用声门下吸引气管切开导管吸痰,对照组采用普通气管切开导管吸痰,对两种方法的肺部感染率、平均吸痰时间、护理工作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吸痰的次数分别是10.2次和14.6次,P<0.01、吸痰的量分别是50.2ml和45.7ml,P<0.05、肺部感染发生率均分别是46.55%和65.52%,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声门下吸引气管切开导管吸痰效果优于普通气管切开导管吸痰效果,能降低肺部感染率,减少吸痰次数,从而减轻护士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14.
张英  亓红艳  刘华 《中外医疗》2012,31(16):63+65-63,65
重度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呼吸道水分丢失明显,微雾喷雾器吸氧较常规鼻导管吸氧可减少痰痂形成的机会,更能一次吸净痰液,减少吸痰对气道的刺激。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面罩吸氧与普通导管吸氧对气管切开患者的效果。方法将99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普通导管吸氧,共49例;观察组给予面罩吸氧,共50例。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有效率分别为73.47%,94.00%(χ^2=7.70,P〈0.01),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观察组对湿化气道,稀释痰液,保持呼吸通畅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6.
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后气道湿化方法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卢卫宁  崔彩萍  吴有琳 《广西医学》2009,31(9):1378-1379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后不同方法的气道湿化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患者按单盲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给予间断滴入湿化液;观察组40例,采用止痛泵定量持续气道湿化。结果刺激性咳嗽、痰液黏稠Ⅲ度及肺部感染发生率方面,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止痛泵定量持续气道湿化,效果满意,能有效降低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率,减少患者刺激性咳嗽,降低痰液黏稠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恒温湿化氧气吸入对气管切开患者氧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60例气管切开吸氧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在气管切开前均无肺部感染、无肺部慢性疾病、APACHE Ⅱ评分8分以上。实验组采用恒温湿化氧疗,对照组采用湿化瓶吸氧+间歇湿化法,比较两组患者呼吸频率、氧饱和度、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气道湿化效果、痰痂形成、呼吸道刺激症状、呼吸道粘膜出血及肺部感染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实验组心率、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以及湿化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切开病人采用恒温湿化氧疗湿化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人工鼻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雁  袁宝华 《当代医学》2010,16(20):123-123,134
目的探讨人工鼻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分析我院收治的ICU住院使用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患者90例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观察组的刺激性咳嗽、痰量减少临床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同时观察组患者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也较对照组改善明显,观察组的肺部感染率明显降低,同时护理质量满意度得到了明显的提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患者使用人工鼻,临床症状及相关指标得到明显改善,肺部感染率明显降低,提高了临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与研究恒温湿化器联合密闭式吸痰在气管切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102例气管切开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常规吸痰组(对照组)和恒温湿化器联合密闭式吸痰组(观察组),各51例。统计与比较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人工留管时间、住院时间、患者满意度及干预前后的痰液黏度、血氧饱和度及痰菌阳性率。结果:观察组的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人工留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不同时间的痰液黏度、血氧饱和度及痰菌阳性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恒温湿化器联合密闭式吸痰在气管切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较好,适用于气管切开的患者。  相似文献   

20.
王丽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3,45(8):1003-1006
目的:探讨持续氧气驱动加恒温雾化在建立人工气道的重症患者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4例入住重症监护病房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77例),其中气管切开57例,气管插管20例(经鼻腔气管插管两例);实验组(B组)77例,其中气管切开56例、气管插管21例(经鼻腔气管插管两例)。A组采用传统常温间断气道湿化治疗方法进行气道湿化护理;B组采用持续氧气驱动加恒温雾化装置进行气道湿化护理。治疗前后对A组和B组患者出现痰痴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肺部感染、人工气道置管的时间长短、痰液湿化效果等方面进行对比。结果:B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在刺激性咳嗽、痰痴形成、肺部感染、气道黏膜出血等方面的发病情况较A组均有明显改善(P〈0.01);A组患者痰液湿化满意率低于B组(P〈0.05)。结论:使用持续氧气驱动加恒温雾化的使用降低了肺部感染的发生,有效地提高了气道的湿化效果,改善患者的通气状况,确保了患者的生命安全,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降低了住院费用,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