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许谌  杨文环 《陕西医学杂志》2010,39(9):1244-1246
目的:通过调查310例儿童家长及幼儿园教师的手足口病相关知识和行为,为进一步开展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调查155例2~5岁儿童的家长和155例幼儿园教师对手足口病的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结果:儿童家长对手足口病相关知识的总知晓率为58.71%,总健康行为形成率为60.65%;幼儿园教师对手足口病相关知识的总知晓率为84.52%,总健康行为形成率为65.81%。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是儿童家长及幼儿园教师获取手足口病相关知识的最主要渠道。结论:儿童家长对手足口病相关知识的掌握不全面,幼儿园教师对手足口病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较好,卫生宣传教育应根据儿童家长和幼儿园教师对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需求,采取多元化的传播渠道。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门诊手足口病患儿家长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3接诊的手足口病患儿120例随机分为教育组和对照组,教育组采用有计划的健康教育。而对照组采用一般健康宣教,比较两组患儿家长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及患儿复发率。结果:教育组患儿家长手足口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u=78.125,p0.01),患儿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2=6.0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手足口病患儿家长相关知识的知晓率,降低复发率,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在社区散居儿童家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名社区散居儿童家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通过实施视频结合图文式健康教育方式,举办专题讲座进行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宣教及行为干预;对照组实行常规健康教育方式。比较两组家长手足口病知识知晓率及卫生行为实施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足口病知识知晓率及卫生行为的实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康教育行为干预能有效提高社区儿童家长手足口病知识知晓率及卫生行为的实施率,增强防控意识,保障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幼儿园手足口病的健康教育预防措施及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7年4月重庆市江津区几江幼儿园的所有幼儿及其家长、保育员及教师进行手足口病的健康教育,并实施有效的预防护理干预,观察所有幼儿在手部清洁卫生、饮食行为习惯、口腔卫生、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情况及效果。结果经过全面的健康教育及实施各项预防措施,重庆市江津区几江幼儿园2015年9月后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幼儿集中患病率明显降低,幼儿间的相互传染能得到及时有效控制。结论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要做到早预防、早隔离、早治疗,加强消毒隔离措施,做好健康教育,可以有效防止手足口病的流行,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高建军 《河北医学》2014,(12):2123-2125
目的:探讨并研究承德地区五岁以下幼儿家长手足口病防治知识认知状况。方法:选取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在承德地区选取7所公立和2所打工子弟幼儿园,每个幼儿园中按照大、中、小班各选取一个班,针对选中班级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本次调查中共有820人,公立幼儿园家长600人,打工子弟幼儿园220人,两种幼儿园家长在针对预防措施中公立幼儿园回答正确率高于打工子弟幼儿园家长27.5%,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公立幼儿园家长获得宣传资料与打工子弟获得宣传资料的获得率比较无明显差距。结论:由于家长的教育水平不同,所以在家长中对于手足口病的认知也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对承德地区针对手足口病防治的工作,应该根据家长的具体情况,选择多途径的教育宣传途径,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家长对于手足口病相关知识的认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手足口病护理中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该院收治手足口病患儿1719例,其中随机抽取接受治疗的120例手足口患儿的家长作为对象,通过开展专业讲座形式对其进行健康教育。结果:接受健康教育后,所有家属手足口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与教育前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工作中加强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家属对基本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进而提高其手足口病防治意识。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乐安县托幼机构教师手足口病防控知识水平和相关态度,为开展手足口病防控和健康宣传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辖区内所有的托幼机构共48所,总计教师939名,采用不记名封闭式问卷形式进行调查.结果该县托幼机构教师对5条手足口病防控知识的总体知晓率为85.41%,总体全部知晓率31.53%.结论应对托幼机构教师开展针对性的健康宣传教育,提高手足口病防控知识知晓率,保障幼儿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健康教育对幼儿园家长关于手足口病认知与知识知晓情况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选某幼儿园的104位家长作为观察对象,对其就手足口病的知识进行健康教育,包括告知家长病症的传播途径、告知家长病症临床症状和告知病症的预防护理措施,对比分析教育前后家长对手足口病知识的掌握情况.结果 经健康教育以后,家长对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与临床表现、相关护理方法以及预防措施知识的认知掌握程度均有了明显的提升,教育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教育前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临床症状、护理方法和预防措施认知掌握度仅为50(48.1%)、70(67.3%)、72(69.2%)、60(57.7%)和65(62.5%),而教育后分别为98(94.2%)、100(96.2%)、102(98.1%)、100(96.2%)、103(99.0%).结论 对幼儿园家长就手足口病知识展开相应的健康教育,可明显提升家长对病症知识的认知程度,从而为幼儿园就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利保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参与式技能培训在手足口病防控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本辖区9所幼儿园768名幼童的家长进行抽样并随机抽取198名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6名,观察组进行健康行为干预,运用参与式技能培训方法,对照组进行传统的健康教育模式干预,分别对两组家长关于手足口病知识的知晓接受程度进行随访,对两组知晓率进行比较,并探讨参与式技能培训对于手足口病防控效果的影响。结果干预后,对照组问卷调查平均得分(5.63±1.25)分,观察组(8.17±1.48)分,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有统计学意义(t=12.71,P0.05)。结论运用参与式技能培训在手足口病防控,通过干预后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知晓率提高,手足口病发病率降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婴幼儿家长对手足口病的认知现状,探讨预防手足口病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方法选择2013年3-5月份石河子市7岁以下儿童家长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内容包括被调查者基本情况,手足口病的基本知识,以及希望获取手足口病知识的途径等内容。结果发放问卷1 000份,回收问卷786份,有效问卷655份。家长对手足口病的总知晓率为58.85%,不同文化程度的家长对手足口病知识回答正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7.6%的家长希望通过手机短信获取有关手足口病的知识,愿意通过网络、医院或者是医院讲座这些方式获取这方面知识的人分别占31.3%、29.8%。结论 7岁以下儿童家长对手足口病知识知晓率有限,应针对家长的具体情况,选择家长喜欢的途径积极开展手足口病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临沂市城区居民对手足口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程度和影响因素,为预防控制本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对942例手足口病患儿家长进行调查。结果接受调查的居民中,对手足口病知识掌握程度达到优良的占21.7%,及格的占27.9%,不及格的占50.3%;99.4%的被调查居民知道手足口病为传染性疾病,但对本病的高发季节、传播途径及对传染源的管理认识不足,分别为49.9%,33.7%,10.6%;99.3%的居民认为患手足口病后应该及时就诊,但对重症手足口病的表现了解不多(11.0%)。89.7%的居民认为患本病应该服用抗生素,88.4%的居民对退热药的应用比较积极。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龄阶段对手足口病知识的掌握程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1)。结论普通居民缺乏手足口病知识,需要开展多种形式健康教育,提高普通居民对本病预防控制意识。  相似文献   

12.
何惠萍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2):9-10,13
目的调查慢性盆腔炎患者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方法调查对象为2010年7月~2011年7月来我院就诊的36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采用填写调查表的方式对其疾病相关知识进行调查。结果对于保持经期卫生方法的认知正确率最高,达到了83.1%,对于疾病的危险因素认知正确率最低(4.7%)。患者的疾病相关知识评分为(9.38±1.57)分。对调查对象的疾病相关知识认知得分有影响的因素为受教育程度及家庭的月收入。结论慢性盆腔炎患者的疾病认知程度较好的项目为经期卫生.但均有较低的总体健康知识水平。对于疾病危险因素的认知最为欠缺。医务人员应针对以上特点对其实施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3.
钟俊华  曾念彬 《西部医学》2014,26(9):1204-1206
目的研究家长口腔健康素养在学生牙病防治中的作用。方法将小学一年级学生和家长纳入研究,随机分为给予口腔知识健康教育的观察组和不给予口腔知识健康教育的对照组,观察家长的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学生的1:2腔保健知识知晓率、患龋率、龋齿充填率。结果观察组家长口腔疾病诱因、口腔疾病症状、口腔日常保健知识、口腔疾病治疗的知晓率分别为(98%、97%、99。5%和97.5%),学生口腔疾病诱因、口腔疾病症状、口腔日常保健知识、口腔疾病治疗的知晓率分别为(86%、94%、93%和88%),龋齿填充率为94.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O.05);患龋发生率(9%)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家长口腔健康的知晓情况与学生患龋情况呈负相关,与学生龋齿填充情况呈正相关。结论口腔知识健康教育有助于改善家长的口腔健康素养以及学生的牙病发生情况,且家长口腔健康素养与学生惠龋情况、龋齿填充情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保定市手足口病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探讨2008年保定市手足口病疫情的特点、流行因素及流行病学规律,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方法及实验室病原分离、鉴定方法。结果综合原因造成了手足口病疫情的发生。结论加强手足口病的监测报告,做好家庭、托幼机构的消毒、健康教育工作是控制疫情的关键。开展手足口病病原学研究,预测其流行规律,有助于提出更好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莱姆病防治知识在农村居民中宣传教育的效果。方法采用集中宣传教育和少数面对面宣传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对450名农村居民进行莱姆病相关知识教育,并将宣传教育前后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农村居民在宣传教育前后莱姆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差异显著,知晓率和教育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知晓率与年龄有关,与农民性别无明显关系。结论对农村居民实施莱姆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收到显著效果,提高了农村居民对莱姆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程度和个人防护能力以及早期就医意识。  相似文献   

16.
手足口病健康教育干预效果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就诊患儿的家长开展手足口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进而评价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对患儿家长预防手足口病知识及相关态度、行为进行干预,评价干预后的效果。结果健康教育干预后,提高了调查对象对手足口病的认知能力和防控知识水平,改变了卫生行为的技能,能认可手足口病的各项防控措施,并产生较强的连锁宣传效应。结论开展预防手足口病的健康教育干预,可提高高危人群家长的防控知识和对各项防控措施的认可,降低手足口病的感染率及危重病例的发生率和防止手足口病的暴发流行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针对教师和家长的医教结合模式对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干预效果。方法: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从本辖区内6所公立普通小学1~3年级(6~11岁)学生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所有学生进行ADHD筛查,将诊断为ADHD患儿及其家长、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患儿给予口服短效盐酸哌甲酯片并对其家长进行常规健康教育,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对患儿家长及教师进行系统授课培训。观察培训前后家长和教师对ADHD知识的知晓率变化情况,以及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结果:对照组纳入ADHD患儿71例、家长71对、教师31名,试验组纳入ADHD患儿68例、家长68对、教师34名,两组患儿、家长及教师的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干预前,两组教师及家长对儿童ADHD知识的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对照组教师对ADHD知识知晓率状况均无明显变化,但对照组的家长与试验组教师和家长对ADHD知识知晓率状况均明显改善,且试验组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儿的SNAP-IV量表得分均有明显下降,且试验组的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试验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教师和家长的医教结合模式对儿童ADHD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手足口病患儿监护人健康知识认知、信念、行为,为探讨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知、信、行问卷调查表对80例手足口病患儿监护人进行调查及分析.结果 监护人对健康保健知识平均知晓率为20.08%,健康保健信念的平均持有率为72.14%,健康行为的平均形成率为50.78%.结论 手足口病患儿监护人对健康保健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的平均形成率均偏低,不能做到健康信念和行为一致,手足口病健康教育工作仍然面临很多问题及困难,需要做更多的宣传工作来提高手足口病患儿监护人健康知识知晓率,促进其健康行为.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咸阳市学龄前儿童蛲虫感染综合防治效果。方法对咸阳市城区和农村8所幼儿园的886名儿童进行蛲虫感染情况调查。各选取2所城区幼儿园、农村幼儿园为综合防治措施实施对象,另4所幼儿园为对照点。对干预点开展药物治疗、健康教育和改善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等综合防治,对照点除对阳性儿童药物治疗外不进行任何干预措施。结果干预点的蛲虫感染率城区由6.8%降至0.7%,农村由18.5%降至5.0%;家长对蛲虫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城区由62.2%升至98.6%,农村由35.3%升至88.5%;幼儿教师、保育员对蛲虫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城区由75.0%升至100%,农村由50.0%升至90.O%,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点防治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实施综合防治措施对控制蛲虫感染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