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跟骨骨折术后刀口难愈合的原因,并评价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预防此类骨折术后刀口皮肤不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52例(64足)采用跟骨外侧L形切口,切开复位、植骨、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对照组26例(36足)术后放置引流条后常规换药,观察组26例(28足)VSD覆盖创面持续负压封闭引流7天.结果:对照组术后7~14天出现创缘皮肤坏死、创口感染导致创口不愈合12例(17足),发生率47.22%.观察组7天拆除后皮缘坏死1例(1足),发生率3.85%.两组创面引流量、创面疼痛感、肿胀程度、切口愈合时间、换药次数、皮肤不愈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引起创口不愈合的原因较多,与骨折合并皮肤及软组织损伤估计不足、手术操作不当、植入物(在此相关研究中使用统一植骨材料及方式)等有关密切关系.而尽量保证排除其他因素影像条件下,术后采用VSD是预防创口不愈合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跟骨骨折术后并发症一致是困扰临床医师的难题[1],如何避免伤口感染、皮瓣坏死等常见并发症,是每个手术医师需要面对的困惑,我院在成功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大面积软组织损伤的基础上,将使用方法改良后应用于跟骨骨折手术中,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方振林  戴燚  刘军 《四川中医》2020,38(1):146-149
目的:探究活血化瘀汤联合VSD负压引流治疗对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患者术后切口愈合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86例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行VSD负压引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活血化瘀汤剂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切口干燥时间、引流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引流量等指标,记录患处是否出现切口及周围皮肤坏死、开裂、切口不愈及感染等并发症,对中医症候进行积分,并记录骨折愈合时间及足部功能评定。结果:观察组引流时间、切口愈合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引流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切口皮缘坏死发生率及切口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症候积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时观察组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活血化瘀汤联合VSD负压引流治疗可加快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患者术后切口愈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于远期骨折愈合、足部功能恢复也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加味桃红四物汤配合VSD负压吸引治疗跟骨骨折术后切口皮肤感染及血运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跟骨骨折术后切口皮肤感染及血运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加味桃红四物汤配合VSD负压吸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对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7.6%,对照组为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加味桃红四物汤配合VSD负压吸引治疗跟骨骨折术后切口皮肤感染及血运障碍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跟骨骨折治疗概况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跟骨骨折是临床上常见骨折之一,占全身骨折的1~2%,其中骨折线波及后距下关节达92.5%。由于跟骨结构形态特异,造成跟骨骨折后的折块严重压陷、爆裂,增加了复位后固定的难度,使一部分病人遗留持续性疼痛和功能障碍,致残率高达30%以上,即使精心治疗也是如此。因此应引起同道注意,共同研究,提高疗效。1 跟骨解剖与骨折机制跟骨是足部最大的跗骨,有六个不规则的面所组成,形态特异,内以松质骨为主裹一菲薄的骨皮质。被坚韧而富有弹性的U型纤维垫所紧附、虽然跟骨松质骨密度为0.186g/cm~3,但其抗压强度却在3.73MPa之上,以最少的材料发挥最大的作用,并通过距骨、内侧楔骨、第1跖骨构成内侧高弓,并与骰骨、第5跖骨构成外侧低弓,而形成三个力点,缓解集中于跟骨的应力冲击。藤卷悦夫在光弹性实验中对制作的内外侧弓纵切面标本施加负荷观察主应力曲线看到,内侧标本有三个应力曲线:①后部从跟骨经后  相似文献   

6.
跟骨骨折是临床一种很常见的骨折,近年来多采用钢板内固定治疗,2007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骨科采用跟骨钢板治疗跟骨骨折15例16足,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马献忠 《中医正骨》2011,23(8):40-42
开放性跟骨骨折是一种极为严重的损伤,其难点来自于严重的软组织损伤同时伴有严重的跟骨关节内粉碎移位骨折,治疗开放性跟骨骨折的最大挑战和关键就是正确处理好软组织损伤,挽救并解决软组织的覆盖,避免或降低感染程度,恰当地处理软组织损伤的修复和骨折精确复位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8.
卢阳春  徐斌 《江西中医药》2008,39(10):54-55
跟骨骨折通常源于足跟部突发的高速撞击,其预后主要与骨折类型以及治疗方法是否得当有关。过去多应用传统的轴向钢针撬拨疗法加石膏靴外固定治疗,但往往需石膏固定数月,不能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后足、踝关节往往处于僵硬状态,给后期功能恢复带来困难,并常有疼痛、足跟增宽等后遗症。对于波及关节面的跟骨骨折,开放复位越来越被普遍接受。  相似文献   

9.
跟骨练功治疗器治疗跟骨骨折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51例跟骨骨折在手法整复,石膏托跖屈外固定的基础上,早期应用跟骨练功器治疗,观察近期与远期疗效。结果良好45个,较好11个,较差2个,不良1个。认为跟骨练功器对纠正跟距角及骨折复位有特殊效应,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跟骨矫形鞋是根据骨折治疗的动静结合原则,结合现代生物力学、材料工程学理论而设计出的。矫形鞋分鞋底、鞋帮2个部分。鞋底部基质是聚胺酯发泡材料,外裹以皮革;鞋帮分为前部与后部,以多层  相似文献   

11.
跟骨骨折临床常见,治疗不当常遗留跟痛症、扁平足等后遗症,患肢功能亦受影响。自2006年1月至2008年3月,我们应用跟骨异型钛板治疗跟骨骨折40例44足,收到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跟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约占全身骨折2%,占跗骨骨折60%,广义上分为涉及距下关节面的关节内骨折及不涉及距下关节面的关节外骨折。关节外跟足约占所有跟骨骨折的25~30%,跟骨关节内骨折占所有跟骨骨折的70~75%;跟骨骨折最常见的致伤原因是高处坠落,常伴有脊柱骨折,近年来有增多趋势,影响生活和工作。由于骨折移位多样,临床分类多样,治疗方法不一,  相似文献   

13.
跟骨骨折是最常见的跗骨骨折,占全身骨折的2%,其中约75%是涉及距下关节的关节内骨折。传统的治疗多采用非手术方法,临床观察发现许多患者出现足踝部疼痛,行走无力,足跟增宽及足底扁平,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随着对跟骨骨折的病理解剖的认识不断加深和内固定器械的发展,现在普遍认为手术治疗的效果要优于非手术治疗。但是对于跟骨骨折的治疗具体手术方法却存在学术上的争论。我们近年来采用跟骨异形钢板内固定治疗波及距下关节的跟骨骨折16例19侧,临床观察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2009年6月-2010年6月,采用跟骨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20例(23足),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16.
跟骨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自2002年3月-2006年2月,作者先后收治跟骨关节内骨折25例,采用切开复位跟骨钢板内固定治疗,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 跟骨骨折较为常见,多因高处坠落伤所致,若治疗不当会给日后的功能恢复带来不良的影响。我院自1981年5月以来,采用中医传统方法治疗跟骨骨折51例,疗效满意。 1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本组51例,共56只跟骨,均为高处坠落伤引起,其中男46例,女5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78岁,平均48岁;新鲜骨折44例,陈旧骨折7例;左侧28例,右  相似文献   

18.
AO跟骨修复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2年2月—2004年9月,本科采用AO跟骨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25例,随访3~15个月,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5例中,男23例,女2例;年龄25~79岁,平均41·6岁;左足10例,右足11例,双足损伤4例,共29足。均有距下关节面塌陷骨折,其中,关节舌状骨折6足,关节压缩骨折23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跟骨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方法与疗效。方法对30例32足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跟骨钢板内固定治疗并进行随访。结果所有患者骨折愈合,随访5~33个月,平均19个月,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优17例,良11例,可2例,优良率88%,所有患者未发生感染,仅2例伤口边缘坏死,经换药治愈。结论跟骨关节内骨折选用新型解剖钛钢板行切开复位手术治疗能很好地恢复关节面的平整,重建B hler角和Gissane角,恢复跟骨的解剖及负重要求,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跟骨骨折临床常见,多因从高处跌下足部着地,足跟遭受撞击所致。以往多采用非手术方法治疗,常遗留疼痛、扁平足、足跟变宽等后遗症,患肢功能亦受影响,致残率高达30%。自2000年3月至2006年9月,作者采用跟骨外侧“L”形切口治疗SandersⅡ、Ⅲ、Ⅳ型跟骨骨折45例53足,疗效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