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对慢性胆囊炎进行辨证分型,分为气滞血瘀型、肝胆湿热型、脾虚气郁型、肝郁阴虚型等4型,观察运用百草丹胶囊结合中药辨证治疗慢性胆囊炎的疗效。方法:以本院非标准制剂百草丹胶囊每日3次口服,每次2粒,结合中药辨证分别予以行气祛瘀法、清热利湿法、健脾舒肝法、疏肝养阴法治疗,一共治疗慢性胆囊炎50例。结果:总有效率100%。结论:中药辨证合百草丹胶囊治疗慢性胆囊炎有十分确切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聚肌胞配合中药辨证治疗乙肝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医院2006~2012年收治的156例慢性乙肝患者进行对照研究,实验组穴位注射聚肌胞配合中药辨证治疗方案,对照1组接受干扰素肌肉注射配合中药辨证治疗方案,对照2组纯中药辨证治疗方案,比较3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穴位注射聚肌胞配合中药辨证治疗组,干扰素肌肉注射配合中药辨证治疗组的治愈率、有效率都明显高于纯中药组,说明免疫增强剂干扰素抗病毒疗法和聚肌胞穴位注射都有显著疗效,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穴位注射聚肌胞配合中药治疗辨证乙肝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药定时敷贴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将120例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穴位注射与中药敷贴治疗,对照组只采用穴位注射,并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临床痊愈率为90.00%,对照组为70.00%,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差异有显著意K(P〈0.01)。结论:三伏三九天中药穴位敷贴与穴位注射合用,治疗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4.
穴位注射综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4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综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26例随机分为穴位注射综合组、中西药结合组、中药组各42例。3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总有效率穴位注射综合组为92.24%,中西药结合组为73.8%,中药组为76.19%,经统计学处理,穴位注射综合组疗效明显优于中西药结合组、中药组(P<0.005、P<0.01),中西药结合组和中药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穴位注射综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明显优于中西药结合及中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药口服加穴位注射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样选取治疗组68例采用中药汤剂口服和穴位注射;对照组68例口服潘生丁、苯那普利、雷公藤多苷、强的松片。1个月为1个疗程,各治疗6个疗程后根据疗效标准进行评定。结果: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1.2%,对照组总有效率79.4%。结论:中药口服加穴位注射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穴位注射、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5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鱼腥草注射液穴位注射、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方法:用鱼腥草注射液分别于双侧归来穴穴位注射、中药保留灌肠,10天为1疗程,可用3个疗程。结果:对50例患者用上述方法治疗,痊愈20例,显效21例,有效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结论:鱼腥草注射液穴位注射、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肢体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结合穴位注射组和中药组,每组38例,治疗组以针刺结合穴位注射,对照组以中药内服。结果:有效率分别为97.31%和89.47%,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电针结合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肢体偏瘫疗效好,起效快。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胆囊炎的疗效。方法:将80例慢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5例行穴位埋线,对照组口服消炎利胆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4.4%;对照组总有效率54.8%;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胆囊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药热奄包结合穴位注射治疗膝骨性关节炎(OA )的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中药热奄包结合穴位注射;对照组给予穴位注射结合TDP照射,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76.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热奄包结合穴位注射治疗膝骨性关节炎(OA)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芪茱附藿汤联合穴位注射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疗效。方法:治疗组服用芪茱附藿汤联合中药穴位注射,对照组口服潘生丁、苯那普利、雷公藤多苷、强的松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联合穴位注射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医证型与B超声像图对子宫肌瘤诊断的相关性,为中医辨证论治子宫肌瘤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将所收集的4种临床常见证型肝郁脾虚、阴虚火旺、气滞血瘀、痰湿血瘀型的112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B超检查。运用统计学软件对中医辨证论治子宫肌瘤与B超诊断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在B超声像图中,肝郁脾虚型患者以低回声型为主,阴虚火旺型患者以等回声型为主,气滞血瘀型患者以强回声型为主,痰湿血瘀型患者以混合型为主。结论:子宫肌瘤的B超声像图分型与中医证型有对应关系,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肝硬化不同证型对 AST ALT 及 AST/ALT 比值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89例6种证型肝硬化患者血清AST、ALT检测及AST/ALT比值分析显示:AST、ALT及AST/ALT比值均高于正常,其升高幅度以肝郁脾虚型为最低,以肝肾阴虚型(AST、AST/ALT)和气滞血瘀型(ALT)为最高,除肝郁脾虚型AST、ALT及湿热蕴结型ALT与正常人无显著差异外(P>0.05),其余各证型的各项指标与正常人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和0.01)。研究表明,肝硬化证型不同,肝损害程度不一,随着中医病理发展和证型的变化,AST、ALT及AST/ALT比值逐渐升高,仍呈由代偿期的肝郁脾虚型逐渐向失代偿期水湿内停、脾肾阳虚和肝肾阴虚型递增趋势,但ALT在证型中呈台阶式渐升,似乎无规律。因此,可考虑将AST及AST/ALT比值作为肝硬化辨证分型诊断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失眠症肝郁患者的常见症状及证素特点,为围绝经期失眠症的临床治疗提供思路。方法选择100例围绝经期失眠症肝郁患者,采用证素积分的方法,通过四诊资料规范化采集,分析围绝经期失眠症肝郁患者的症状分布情况及不同肝郁分级患者的病位、病性证素特点。结果围绝经期失眠肝郁患者症状发生频率较高的依次为易激动、潮热汗出、眩晕、骨关节肌肉痛、感觉异常等;主要病位证素为肾、脾、胞宫和心神;主要实证病性证素为痰、湿、血瘀和热;虚证病性证素为阴虚、气虚、血虚与阳虚。结论围绝经期失眠肝郁患者多兼肾、脾、胞宫和心神等脏腑的病理改变,虚实夹杂为本病的基本病机特点。  相似文献   

14.
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发病率高,停药后易复发。周福生教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方面有丰富临床经验,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早期常以肝郁气滞为主要表现,肝郁致胃脘积热或湿阻为多,为实证;疾病久治不愈致耗气伤阴、肝郁脾虚、阴虚等虚实夹杂证。基本病机为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常致胃失和降。病位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以脾虚为本,气滞、血瘀、食滞、痰湿等邪实为标,而脾虚气滞为基本病机,且贯穿于疾病的始终。本病当以健运脾胃,调畅中焦气机为大法。临床四诊合参,加减运用其经验方,中医药治疗本病效果显著,远期疗效较为可靠,有效地降低了本病的复发率,弥补了现代医学治疗的不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晚期胃癌患者的中医证素特点,初步揭示晚期胃癌的中医病理特性。方法采用中医证素辨证方法,观察126例晚期胃癌患者的症状、体征,分析各个证素的频数分布及证素积分。结果晚期胃癌的病位证素主要为:胃、脾、肝、肾、胆、肺、大肠、小肠、胞宫、心、脑(神)、膀胱,其中胃、脾、肝和肾所占比例均>50%。晚期胃癌患者病位证素积分中,脾与胃证素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6);肝、肾、肺、胆、大肠、小肠证素与脾(t值依次为5.053、4.815、4.465、3.938、4.730、4.278)、胃(t值依次为7.126、6.699、5.679、5.484、6.255、5.604)证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病性证素主要为:气虚、血虚、气滞、血瘀、邪毒、痰、湿、阴虚、气逆、热、食积、水停、阳虚,其中气滞、血瘀、邪毒、痰、湿、阴虚、气逆、热、食积、水停、阳虚病性证素与气虚(t值依次为3.338、4.664、5.998、6.046、6.024、6.116、6.225、5.889、5.727、5.767、4.718)、血虚(t值依次为2.021、3.402、4.540、4.625、4.688、4.892、5.025、4.843、4.738、4.792、3.936)病性证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晚期胃癌中医病位证素主要集中在脾、胃、肝和肾,病性证素主要有气虚、血虚,但气滞、血瘀、邪毒、痰、湿、阴虚、气逆、热、食积、水停、阳虚也是不可忽视的病性证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四川地区成年代谢综合征(MS)住院患者中医证候分布情况,为MS的中医辨证论治的规范及中医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541例MS患者统计人口学资料、既往史、家族史、个人史、人体测量学资料及相关理化检查,中医症状、舌、脉等,四诊合参,确定证型。结果 541例MS患者,脾虚痰湿证37.15%,气阴两虚证19.22%,瘀血阻滞证9.80%,痰火上冲证8.13%,心肝火旺证6.65%,阴虚火旺证6.47%,肝肾阴虚证3.14%,阴阳两虚证2.96%,痰瘀互结证2.59%,其他证型3.88%。20~40岁心肝火旺证最多,41~65岁脾虚痰湿证和气阴两虚证最多,66岁及以上脾虚痰湿证、气阴两虚证、瘀血阻滞证最多。当24≤体质量指数(BMI)28时,以脾虚痰湿证和气阴两虚证为主;当28≤BMI35时,以脾虚痰湿证为主。而当BMI逐渐增大时,脾虚痰湿证、瘀血阻滞证患者比例逐渐增加,而气阴两虚证患者比例逐渐降低。无既往史者以脾虚痰湿证为主。当MS伴有2型糖尿病时,以气阴两虚证和脾虚痰湿证为主。当MS伴有原发性高血压时,以脾虚痰湿证、痰火上冲证、心肝火旺证为主。当MS伴有血脂代谢异常时,以脾虚痰湿证为主。结论四川地区成年MS住院患者,总体以脾虚痰湿证为主。随着年龄的增大,证型呈心肝火旺证→脾虚痰湿证、气阴两虚证→瘀血阻滞证、肝肾阴虚证、痰火上冲证→阴阳两虚证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运用中医学、临床流行病学、统计学的方法,在我国艾滋病流行的主要地区,选择不同感染途径(性传播878例,静脉吸毒527例,有偿供血652例)的HIV/AIDS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学调查,对不同感染途径艾滋病症、证分布规律进行为期1年的临床随访,初步总结出不同感染途径艾滋病的病性、病位和病机等特点.3种传播途径主要病性中虚证以气虚、阴虚和阳虚为主;实证中,血液传播以痰湿为主,性传播以气滞为主,静脉吸毒以热(火)毒为主.性传播者以肝肾阴虚、肝郁气滞证为主;静脉吸毒者以气阴两虚、湿热蕴结证为主;采供血者以肝胃不和、脾虚湿盛证为主.  相似文献   

18.
柴胡和白芍是我国传统医学在治疗内科疾病时常用的两位中药,二药前者功为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后者长于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两药配伍使用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张仲景所作《伤寒论》中"四逆散"一方,方以柴胡入肝胆经,升发阳气疏肝解郁为君药,又以白芍敛阴养血柔肝为臣。二药配伍以其调肝作用之长,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应用历史。经前烦躁障碍症(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PMDD)是经前期综合征(PMS)的严重类型,肝气郁证是其主要证型之一,该证以情绪低落,抑郁悲伤为主要特点,患者多在黄体月经周期过程中出现,月经后几天消失或减轻,该病发病率在当前社会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增加的背景下呈持续上升的状态,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目前针对PMDD发病与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等微观机制关系的研究取得了较多成果,应用中医药治疗该病证目前也已有较多研究。以柴胡配伍白芍为主要组分的方剂在治疗PMDD肝气郁证方面疗效显著,但缺少相关综述。本文以柴胡、白芍和PMDD肝气郁证为关键词进行检索,通过对相关国内外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并从历史沿革、药理作用机制分析以及临床应用等角度对柴胡配伍白芍治疗PMDD肝气郁证进行综述,以期在充分体现两药配伍精髓的同时更好的指导临床应用及新药的研发。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证候要素及单证分布规律,为中医治疗乳腺癌奠定基础。方法:收集709例乳腺癌患者的四诊信息,保留出现率≥10%的四诊信息,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公因子,由2名中医肿瘤专业主任医师对公因子辨证,作为乳腺癌的证候要素。结果:经因子分析提取出19个证候要素,其中病位类证候要素为7个:肝、脾、肾、心、络、肺、胃;病性类证候要素为12个:气滞、热、血瘀、湿、气虚、湿热、痰热、阴虚、阳虚、精亏、血虚、风湿。相对应的单证有21个:湿邪困脾、肝气郁滞、肝热、血瘀、风湿阻络、痰热阻肺、胃热、心火亢盛、湿热、脾气虚、肝阴虚、肾阴虚、肾精亏虚、气虚、血虚、阳虚、阴虚、肾虚(可能为肾阴阳精气虚)、肾阳虚、心血虚、肝血虚。结论:乳腺癌的发病与肝气郁滞直接相关,在肝气郁滞的基础上发展为肝热、血瘀、痰湿阻滞、进而损伤肝肾阴阳精血,同时肝木克土则产生脾虚、胃热等证。所以治疗乳腺癌总以疏肝解郁为基本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