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青年男性非Q波心肌梗死的冠状动脉病变与危除因素。方法 将 40岁以下 (含 40岁 )经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男性非Q波心肌梗死 36例与 65岁以上已确诊的老年组男性非Q波心肌梗死 40例及 40岁以下非冠心病男性 30例进行对照研究 ,分析其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危险因素。结果 青年非Q波心肌梗死组病变者显著少于老年组 (33 .33 % ,77.5 % ,χ2 =8.379,P <0 .0 0 5) ,冠脉病变积分显著低于老年组 ,分别为(9.2 1± 4 .2 3 ,1 8.74± 6 .71 ,t =6 .99,P <0 .0 0 1 ) ,前降支受累多见。青年男性非Q波心肌梗死吸烟指数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 (360 .52± 90 .34 ,86 .74± 32 .7,P <0 .0 0 1 )。结论 吸烟是引起青年男性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王猛 《重庆医学》2016,(28):3943-3945
目的 探讨老年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该院2008年6月至2015年7月122例结核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52例老年结核性腹膜炎(老年组)与70例中青年结核性腹膜炎(非老年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老年组发热、腹胀、体质量下降、便秘腹泻、腹壁柔韧感、肝脏损害发生率高于非老年组(P<0.05),结核菌素试验(PPD)阳性率低于非老年组(P<0.05),合并3种及3种以上疾病多于非老年组(P<0.01).老年组标准化疗方案少于非老年组(P<0.05).结论 老年结核性腹膜炎症状不典型,并发症多,抗结核治疗耐受性低,宜采取个体化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BPV的生理、病理机制及其与临床关系.方法 选自我院2002年5月~2006年5月4年间资料完整的216例高血压病住院患者,分为老年组、非老年组,并选同期健康体检者82例做对照组.比较三组血压各时间段均值及各时间段BPV结果,并对三组LVMI和肾功能进行比较.结果 ①三组血压各时间段均值比较老年组SBP均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DBP均值二组差异不显著(P>0.05);老年组SBP均值较高于非老年组(P<0.05),DBP均值显著低于非老年组(P<0.01).②三组各时间段BPV结果老年组BPV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SBPV高于非老年组(P<0.05);老年组DBPV(24h、日间)均低于非老年组(P<0.05);老年组夜间BPV均显著高于非老年组及对照组(P<0.01).③三组LVMI和肾功能比较,老年组与对照组LVMI差异极显著(P<0.01).与非老年组比较LVMI差异显著(P<0.05);老年组与非老年组、对照组肾功能比较差异均显著,P<0.05、0.01.结论 BPV独立于血压水平,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判断预后及病情的重要指标,包含大量自主神经系统对心血管系统调节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4.
周青  高晓峰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8):3269-3270
目的:观察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住院期间资料完整的AMI患者298例,按年龄分为老年组和成年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起病症状、心肌梗死部位、发生心衰、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和死亡率。结果:老年组发生心肌梗死后非典型胸痛症状者比例高于成年人,差异有显著性(P<0.01);发生心衰、心房纤颤(AF)者比例高于成年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发生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无Q波心肌梗死比例高于成年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1个月内死亡率高于成年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两组相比室性心动过速、室颤、房室传导阻滞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老年人发生AMI后非典型胸痛症状者多,心衰、AF发生率高,1个月内死亡率高,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无Q波心肌梗死者多,而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室颤、房室传导阻滞者与成人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肺活检术对于≥65岁的老年性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4日至2016年4月30日在我院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1 102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分为老年组(≥65岁)与非老年组,分析两组患者年龄、吸烟指数、既往史、病理结果与气胸、出血等并发症的差异.结果 老年组患者248例,非老年组患者854例.老年组癌症的比例(83.06%)显著高于非老年组(63.82%,P<0.01),良性肿瘤、感染性疾病与非诊断性结论的比例(分别为1.61%、4.44%、10.89%)显著低于非老年组(分别为4.57%、11.83%、19.79%,P<0.05).肺穿刺活检术后老年组发生气胸的比例(19.76%)显著高于非老年组(14.40%,P<0.05),两组患者的门诊与住院穿刺例数、性别、吸烟人数、癌症既往史、既往史记录脱落患者的比例、肺结节直径、肺出血与胸腔出血的情况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术对老年孤立性肺结节确诊率高、诊断价值高、安全性好,有助于尽早明确诊断,改善老年肺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不同年龄组男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差异进行探讨,为预防急性心肌梗死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择1995年2月~1996年2月呼伦贝尔市医院住院心梗患者及1996年10月~2008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诊断的男性心梗患者共152例,其中青年组(年龄<40岁)7例,老年组(年龄≥60岁)145例(95.4%),对7例青年男性及145例老年男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青年组AMI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占42.9%,吸烟占100%,饮酒占85.7%,均明显高于老年组(P<0.01).老年组 AMI有高血压占87.7%,并发糖尿病者占52.4%,均明显高于青年组(P<0.05或P<0.01),两组患者高血压级别与AMI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早发冠心病家族史、大量吸烟、饮酒是青年Aml的主要危险因素,而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合并症是老年AMI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DM2)患者肺静脉血流图的变化,以寻求能敏感、全面地检测老年糖尿病患者早期左心室舒张功能改变的新方法.方法:老年糖尿病患者(老年组)28例,非老年患者(非老年组)30例,健康非老年人(对照组)30例;使用超声诊断仪,于呼气末记录二尖瓣血流图和肺静脉血流图,心动周期时相根据同步记录的心电图确定.分析三组二尖瓣血流图和肺静脉血流图.结果:①老年组肺静脉血流图以大S加小D波型为主,与非老年组和对照组相比,Vs/Vd明显减小(P<0.05,P<0.01),以D波减小为主(P<0.05,P<0.01),而S波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改变(P>0.05);②老年组肺静脉血流图ARV(cm/s)为38.2士8.1,与非老年组和健康对照组(34.2士5,31.4±5)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应用肺静脉血流图结合二尖瓣血流图评价糖尿病早期左心室舒张功能能比较敏感、全面地反映老年患者早期左心室舒张功能变化,提示老年心脏病变不仅仅导致左心室舒张早期功能减退,同时有左心室舒张晚期顺应性的下降.  相似文献   

8.
覃一玲 《广西医学》2013,35(3):336-33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59例,其中伴发RBBB 76例(试验组),无伴发RBBB 83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临床指标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均以前壁心肌梗死为主(58例、62例).试验组S-T抬高>3个导联大面积心肌梗死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者非-Q波心肌梗死比例与非-ST抬高心肌梗死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血清CK峰值与CK-MB峰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7.63%,高于对照组的10.84%(P<0.05).结论 AMI伴发RBBB提示患者心肌梗死面积大,病情凶险,易发生心力衰竭或恶性心律失常,预后不良,可作为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恶化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青年男性非 Q波心肌梗死的冠状动脉病变与危险因素。方法 :将 40岁以下 (含 40岁 )经临床确诊的男性非 Q波心肌梗死 42例与 65岁以上已确诊的老年组男性非 Q波心肌梗死 40例 ,及 40岁以下非冠心病男性 38例进行对照研究 ,分析其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危险因素。结果 :青年非 Q波心肌梗死冠脉病变积分为 1 0 .32± 4.2 3分 ,显著低于老年组 ( 1 8.74± 6.71分 ) ,经统计学处理 ,t=5 .2 ,P<0 .0 1。多支病变为 35 .7% ,显著少于老年冠心病组 ( 77.5 % ) ,经统计学处理 ,χ2 =6.2 5 ,P<0 .0 5。两组间冠脉狭窄均以前降支受累多见 ,且冠脉狭窄程度相近。结论 :青年男性非 Q波心肌梗死冠脉病变的支数及积分显著低于老年组 ,吸烟是引起青年男性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的临床及内镜表现与病理特点.方法 将748例经病理确诊的BE患者根据年龄划分老年组(n=156)和非老年组(n =592),并对其临床及内镜表现与病理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老年组典型反流症状(17.4%)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非老年组(9.0%),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胃镜下表现均以短段BE及岛状BE为主,其中老年组全周型BE(19.2%)所占比例高于非老年组(8.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肠上皮化生(23.7%)所占比例高于非老年组(13.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老年组检出异型增生3例,有杯状细胞2例.结论 老年人易出现典型的反流症状,内镜下全周型BE较非老年人多,老年人BE肠上皮化生的发生高于非老年人,国人中存在杯状细胞的BE较罕见.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6个月以上随访观察,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二尖瓣反流(MR)的影响.方法:213例AMI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常规药物组(126例,服用常规药物)和PCI组(87例,PCI 常规药物),所有患者在住院期间及随访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检测MR程度、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s)、左室舒张末期容量(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量(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将所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MI患者住院期间MR的发生率为28.6%,下壁心梗MR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34.5%vs 22.3%,P<0.01).平均随访8.8个月后MR的总发生率为35.4%,PCI组MR发生率较住院期间无显著变化(26.4%vs 27.6%,P>0.05),而常规药物组MR发生率较心梗急性期有明显增加(43.7%vs30.2%,P<0.01),且明显高于PCI组(P<0.01).PCI组LVEDd、LVEDV、LVESV低于常规药物组(P<0.05),而LVEF高于常规药物组(P<0.05).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较其他部位心梗患者易出现MR;随着心肌梗死时间延长,MR发生率有增加趋势.PCI通过改善血流及左室重构,可降低或至少不增加M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死亡的性别差异。方法:对328例(其中男190例,女138例)AMI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史、并发症、血脂、血清酶水平进行分析。结果:女性死亡率高(17.3%vs6.8%,P<0.05),女性病例年龄高(69.10±10.00vs57.94±11.91,P<0.001),高血压史多(47.82%。vs34.21%,P<0.05),血脂水平高(5.73±1.38vs5.27±1.16mmol/L,P<0.001),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PK)峰值高(786.34±138.52vs648.32±113.8IU/mL,P<0.01)和非Q性心梗多(21.74% vs12.63% P<0.05),单变量死亡因素分析,高龄(年龄≥65岁),非Q性心梗,CPK峰值、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为死亡危险因素。结论:女性高死亡率与性别本身无关,而与年龄和梗塞范围有关。  相似文献   

13.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蓉 《海南医学》2011,22(9):34-37
目的分析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86例,按年龄分成老年组与中青年组进行分析。分别比较两组临床症状、并发症、心血管危险因素等,从而总结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与中青年组比较,老年组中女性患者明显增多,有吸烟史、早发冠心病家族史、超重或肥胖患者比例低(P〈0.01),而患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脂血症的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首发症状不典型,心肌梗死典型心绞痛症状的发生率低,以心外症状为主(P〈0.001);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多于中青年组(P〈0.05);梗死部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Ⅲ级以上者明显多于青年组(P〈0.001);多支病变发生率高于中青年组(P〈0.001);确诊时间以大于12h以上的为主(P〈0.001);积极治疗率(介入治疗、溶栓治疗)明显低于中青年组(P〈0.01),误诊率、死亡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5)。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以女性患者比例为多;以无胸痛症状者为多,心外症状为主;心功能较差;常伴有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多支病变发生率高,误漏诊率高,及时诊断、治疗率低,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静脉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RA)的发生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36例AMI患者经尿激酶或链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其中76例符合冠脉再通标准,为再灌注组,60例未达到冠脉再通标准,为未灌注组,比较两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发生频率、类型、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率及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两组心律失常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再灌注组一过性的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缓慢性心律失常明显高于未灌注组(P<0.05或0.01),再灌注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在第2~4h明显高于未灌注组,从第8h开始明显低于未灌注组(P<0.01或0.05),再灌注组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率、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未灌注组(P均<0.01)。结论再灌注组和未灌注组在心律失常的发生类型、频率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方面差异有显著性,冠脉再灌注可减少AMI心脏性事件,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鼠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脏破裂的性别差异.方法: 选择雄性、雌性C57BL小鼠各70只,各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心肌梗死(MI)组.建立AMI模型后,观察不同性别组小鼠心脏破裂发生率;应用病理染色方法,分别于AMI后第3、7天检测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心肌间质胶原含量(CVF),并于AMI后第7天行超声和血流动力学检查.结果:(1)AMI后雄性组心脏破裂发生率(34.3%)显著高于雌性组(11.8%)(P<0.05).(2)与雌性组比较,雄性组AMI后第3天炎性细胞浸润程度明显增加(P<0.05),心肌间质胶原含量较低.(3)AMI后第7天时,雄性假手术组平均动脉压(MAP)、左室收缩压(LVSP)均高于雌性假手术组(P均<0.05),雄性MI组较雌性MI组表现出显著的左室扩张、梗死区变薄、心功能障碍以及血流动力学恶化.结论: 小鼠AMI后心脏破裂发生率存在性别差异,雄性明显高于雌性.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增加、间质胶原含量较低和左室早期重塑恶化可能是雄性小鼠心脏破裂发生率增加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比观察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Pro- UK)对全身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 将114 例符合溶栓标准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给予不同剂量的Pro UK或尿激酶(UK)进行溶栓。其中Pro -UK 30 mg及40 mg组26 例,50 mg组29例,60 mg组28例;UK组31例。观察溶栓前和溶栓开始后2、24、48 h血浆纤溶酶原(PLG)、D 二聚体(D D)、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 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以及出血并发症,并于溶栓开始后90 min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比较Pro UK和UK组溶栓后的血管开通率。结果 各用药组溶栓开始后2 h的PLG及PAI活性较溶栓前显著降低(P<0.01),而D D和t PA活性较溶栓前显著升高(P<0.01);UK组溶栓开始后2 h Fib较溶栓前显著降低(P<0.01),而Pro UK各剂量组Fib降低不明显;以上所有变化在溶栓开始后24 h基本恢复;溶栓开始后2 h Pro UK各剂量组的Fib明显高于UK组(P<0.01),其他时间点各用药组之间的所有观测指标均无显著差异;各用药组之间梗死相关血管开通率和出血并发症均无显著差异;溶栓开始后2 h梗死相关血管开通组的PAI显著低于未开通组(P<0.01),其他指标无显著差异。结论 UK溶栓后对全身纤溶系统激活较明显,与UK比较Pro -UK对全身纤溶系统无明显激活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2月该院收治的6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利多卡因注射液治疗,研究组采用胺碘酮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28/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2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左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心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改善心功能指标水平,其效果优于利多卡因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比较急性心梗患者应用阿替普酶与尿激酶静脉溶栓对血流动力学状态的影响。方法运用随机数表法将本院2017年1月~2019年3月诊治的94例急性心梗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尿激素静脉溶栓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阿替普酶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后ESR、Fb、nbl、nbh血液动力学指标均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患者在60min、90min、120min的血管再通率均比对照组显著高(P<0.05),观察组患者在30min的血管再通率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患者心率失常、心率衰竭、再梗死、休克、出血、心脏破裂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对于急性心梗患者,阿替普酶相比尿激酶静脉溶栓可以更好改善血流动力学,增加血管再通率,减少不良反应,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9.
老年人急性脑卒中引起脑心综合征416例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探讨老年人脑卒中后脑心综合征(BHS)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 对416例老年人急性脑卒中后BH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老年人BHS发生率为38.6%,明显高于同期中青年BHS发生率(17.4%)(P<0.01),98% BHS老年患者于脑卒中后2小时~1周内发生;其发生与卒中类型、病变部位有关;出血性脑卒中发生BHS明显高于缺血性脑卒中(P<0.005)。BHS心电图主要表现为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和类心肌梗死;心肌酶谱异常率为35.6%,57.9%合并低钾血症或低钠血症;病死率为30.29%,明显高于未合并BHS的脑卒中患者(15.26%)(P<0.005)。结论: 早期诊断,解除高颅压,加强心电监护,预防心衰,及时纠正心律失常是治疗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0.
有否静脉溶栓的急性心肌梗死63例尸解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探讨溶栓治疗的并发症。方法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死亡并行尸体解剖63例,26例曾给予溶栓治疗,37例行常规治疗。结果两组性别、年龄、CHD的危险因素,梗死次数,心肌酶学、梗死部位及血管狭窄程度均无明显差异。结论AMI早期溶栓治疗心脏破 发生率较非溶栓组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