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运用多层CT、低场MRI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进行诊断分析,为临床手术提供最大的帮助。方法对32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进行CT、MRI及动态增强检查。对病变进行三维重建。结果CT及MRI均可反映肿瘤的良性特征,根据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可对大多数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作出定性诊断。两种方法均有助于肿瘤的准确定位,随着多层的三维应用。CT对肿瘤与眶壁的关系诊断准确,MRI可明确肿瘤与视神经的关系。增强扫捕均可反映血管瘤病理特性。结论CT及MRI对本病的定位诊断均有重要作用,强化特点对定性诊断有重要作用。为临床术前提供准确诊断,为手术提供三维模拟路径。  相似文献   

2.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MRI、CT、B超征象,并探讨它们在定性、定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眼眶海绵状血管瘤5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MRI、CT、B超检查。结果MRI、CT、B超检查的定性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2%、70%、92%;定位诊断符合率分别为100%、86%、76%。40例行MRI动态增强扫描,37例(92.5%)呈“渐进性增强;”22例CT动态增强扫描,16例(72.7%)呈“渐进性增强”。结论B超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定性诊断准确率高,但定位能力差。MRI、CT均有助于肿瘤准确定位,MRI可明确肿瘤与视神经的关系。“渐进性强化”征象是诊断海绵状血管瘤的特异性征象,MRI显示此征象具有明显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CT表现,特别是CT动态增强扫描在海绵状血管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海绵状血管瘤12例,常规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12例肿瘤中10例显示不均匀渐进性强化,2例肿瘤直径小于1.5cm,显示均匀强化。结论:渐进性强化是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特点,CT动态增强扫描有助于诊断海绵状血管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眼眶深部肿瘤影像学的诊断特点.方法:对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资料完整的眼眶深部常见肿瘤15例,其中,神经鞘瘤6例、海绵状血管瘤7例、脑膜瘤2例,进行B超、彩超、CT影像学分析.结果:大部分眶肿瘤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如B超、彩超可给肿瘤定性诊断提供可靠信息,CT扫描可显示肿瘤的形状、大小、位置,进行准确的空间定位,也显示周围结构继发改变.结论:对大部分眼眶肿瘤超声联合CT等影像检查能准确定位、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低场MRI 和超声在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中的作用.方法 对11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进行MRI 及超声检查.结果 超声能够揭示海绵状血管瘤的病理组织学类型,MRI可反映肿瘤的良性特征, 根据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点可对大多数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作出定性诊断.二者均有助于肿瘤的准确定位,MRI 可明确肿瘤与视神经的关系.结论 B超是显示本病简单而又经济的方法,能够对本病作出难确定性诊断,但其定位能力差;MRI 可以明确位置及与周围组织关系,指导选择手术路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CT表现及其病理特征,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眼眶内海绵状血管癌或肿瘤样病变的MSCT表现,并与手术所见和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36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边缘规则光整,肿瘤直径0.7~3.2 cm,平均2.3 cm。所有肿瘤呈进行性延迟强化,其中8例肿瘤强化显著,5例中等程度强化。CT对病变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诊断较准确,并且能对病灶做出定性诊断。结论CT可以很好地显示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及其与周围解剖结构的关系,在病变的定性方面也有一定的价值,能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MRI)在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价值。方法术后病理证实的海绵状血管瘤患者18例,行动态增强MRI检查,分析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强化特点。结果海绵状血管瘤MRI定位准确,13例(73。22%)位于肌锥内,其中4例深达眶尖,3例位于肌锥内外,2例完全位于肌锥外。边界清晰,MRI动态增强表现为局部点状和小结节状强化,然后逐步向全肿瘤扩展。结论MRI可以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进行很好的定位及定性,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可靠的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8.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MRI影像特征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在MRI影像特征与诊断价值。方法对46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进行MRI平扫,其中44例进行了增强扫描。结果MRI可以反映肿瘤的特征,可以从多方位对肿瘤的影像表现进行诊断,明确肿瘤与眼眶及视神经的关系,及肿瘤的“渐进性强化”特性。结论MRI可以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进行很好的定位及定性,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可靠的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9.
眼眶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用CT扫描对15例单独发生在眼眶内海绵状血管瘤作了检查,结果表明其定位及定量诊断可靠,定性诊断有很大的价值,并提出CT诊断要点,以及同眶内神经原性肿瘤和炎性假瘤等的鉴别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SCT)三期强化扫描和MRI增强扫描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8年8月我院诊治的85例疑似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其中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为研究对象,均接受MSCT平扫、MSCT三期强化扫描、MRI平扫、MRI增强扫描,分析其影像特点,并评估MSCT与MRI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结果 MSCT平扫上肿瘤与眼外肌密度相似,呈圆形或类圆形,轮廓光滑,见分叶,点状、小圆形高密度钙化,强化后65例呈不均质渐进样强化,14例呈持续性强化,6例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MRI平扫发现T1WI结节状低信号,轮廓清晰,点状高信号,T2WI高信号影,DWI呈等或偏低信号,ADC图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呈显著填充式强化;MSCT三期强化扫描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灵敏度高于MRI增强扫描,特异度、准确度低于MRI增强扫描,而两者联合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进一步提高,分别为95.00%、88.89%、91.76%。结论 MSCT三期强化扫描及MRI增强扫描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均有一定价值,前者诊断准确率高,而联合诊断的效能更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实践。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经结膜入路摘除的手术疗效,并探讨其与影像学定位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经结膜入路摘除的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手术效果及选择标准进行总结.结果:所有患者的海绵状血管瘤均位于眼球后水平或紧邻眼球.CT和MRI显示39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均位于肌肉圆锥内,多呈类圆形且边界清楚.36例完整摘除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显示肿瘤均位于肌肉圆锥内,粘连程度轻,无粗大引流静脉;1例患者虽然完整摘除但术后视力丧失,术前影像学检查显示肿瘤存在粗大引流静脉;另2例患者部分切除,术前影像学检查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手术成功率92.3%;9例术前视力减退患者中有6例视力有提高;全部32例眼球突出患者均完全缓解.疗效改善者32例(82.1%),疗效不变者5例(12.8%),疗效恶化者2例(5.1%).结论:球后肌肉圆锥内的海绵状血管瘤可以通过结膜入路成功摘除.但如果影像学检查显示肿瘤紧邻眶尖、与眶周组织粘连紧密、或有粗大引流静脉,则需要选择其他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2.
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平阳霉素、地塞米松联合治疗口腔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方法: 用平阳霉素、地塞米松联合注射治疗52例口腔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患者。5~7天注射一次,3~5次为一疗程。结果: 经6~24个月观察随访,治愈和基本治愈48例(92.3%),有效率100%。结论: 平阳霉素、地塞米松联合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安全、简便,疗效高,疗程短。  相似文献   

13.
脾脏良性肿瘤多层螺旋CT诊断(附13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碑脏艮性肿瘤CT表现及诊断价值,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买脾脏良性肿瘤CT资料,其中海绵状血管瘤5例,脾囊肿6例,淋巴管瘤2例。结果 海绵状血管瘤增强扫描呈边缘强化并向中心充填,延期扫描痛灶可完全弥合与睥成等密度;脾囊肿呈圆形或椭圆形囊状占位,水样密度,边缘光滑,不强化为其特点:淋巴管瘤的典型表现是多发低密度灶,可有间隔状强化。结论 脾脏良性肿瘤具有比较特征性的螺旋CT表现,可作出较准确的定位.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4.
沈书廷  牛忠平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3,35(5):394-395,F004
目的:本文对颅内不同部位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特征及治疗作一探讨。方法:对我科1999年8月以来治疗的6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在MRI影像上有些明显特点。3例脑内肿瘤完全切除,海绵窦内2例因大出血部分切除,1例丘脑肿瘤随访观察。结论:怀疑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有必要行MRI检查,不同部位海绵状血管瘤采用不同治疗办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脊髓海绵状血管瘤(CA)的诊断水平与显微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资料完整的脊髓CA病例,所有患者均经MRI确诊并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结果:11例病灶全切10例,次全切1例。术后脊髓功能改善9例,无变化1例,加重1例,无手术死亡。结论:MRI是脊髓海绵状血管瘤术前最可靠的诊断方法。全脊髓血管造影可以排除其它脊髓血管畸形。显微手术切除是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的首选治疗方法,术前脊髓功能受损程度是影响顶后的主要因素。抓住合适的手术时机和术前精确定位病灶十分必要,精细“无血”的显微外科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婴幼儿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无水乙醇、10%明矾、氨甲喋呤局部注射血管瘤20例,结果:治愈18例,局部注射后切除2例,有效率100%,结论:局部栓塞硬化是治疗婴幼儿海绵状血管瘤的有效方法,具有安全、有效、简便易行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287例肝脏 CT 扫描经验,并对肝硬化及其他5种常见的CT 表现为肝脏低密度病灶的肝癌、海绵状血管瘤、囊肿、脂肪肝、脓肿的所见作了分析与讨论。作者认为 CT 肝扫描在了解各类肝病的病灶范围有其独到之处,绝大多数病例利用特征性 CT 表现可以定性,但遇到困难时则需结合临床资料甚至活检才能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结膜入路摘除肌锥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方法、手术适应证、手术技巧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7年5月以来我院手术治疗的海绵状血管瘤22例,其中15例肌锥内海绵状血管瘤经结膜入路手术。结果经结膜入路摘除肌锥内海绵状血管瘤15例,手术顺利,无明显并发症。结论结膜入路是摘除肌锥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关键在于术前对肿瘤性质、粘连程度的正确判断和手术操作的技巧。  相似文献   

19.
中枢神经系统海绵状血管瘤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了解中枢神经系统海绵状血管瘤 (CM)的组织结构、血管生成、增殖活性特点。方法 采用ABC法 ,对随机选取的 70例CM标本和 2 0例正常脑组织血管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观察CD34、a 平滑肌抗 (a SMA)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Flt 1、转化生长因子a(TGFa)、Ki6 7的表达 ,并根据染色强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所有正常脑组织血管中CD34、a SMA呈明显阳性 ,有很好的连续性 ,VEGF、Flt 1、TGFa无明显表达。 70例CM中 ,CD34、a SMA呈阳性表达的分别为 4 7例和 5 0例 ,有明显的不连续性 ;VEGF、Flt 1呈阳性表达的分别为 6 8例和 4 4例 ,弥散分布 ;TGFa呈阳性表达的为 6 8例 ;2种组织中该 5项指标的染色强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Ki6 7在 2种组织中均无明显表达。结论 CM生物学特性主要与其血管壁组织结构的不成熟有关 ,各种血管因子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促进作用 ,CM本身的增殖活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软组织血管瘤MRI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软组织血管瘤的MRI表现及其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软组织血管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全部病例先行MRI平扫,其中20例平扫后加增强扫描,23例有X线平片检查,10例有CT检查。结果海绵状血管瘤20例,MRI呈团块状或不规则形;蔓状血管瘤5例,血管迂曲扩张和肌肉萎缩是其特征性MRI表现;毛细血管瘤3例,MRI呈大块状;混合型2例。TIWI血管瘤与肌肉呈等或略高信号,T2WI显著高信号。增强扫描后血管成分显著强化,而非血管成分不强化。结论软组织血管瘤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可以提示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