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索成年人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心电图改变的特征。方法:回顾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收治的320例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脑出血组与脑梗死组患者心电图改变的发生率分别为86.0%和83.8%,两组心电图异常改变以ST-T改变、左室高电压最为多见,其次为窦性心律失常,异位心律失常,电轴异常及Q-T间期延长。脑出血组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期前收缩和束支阻滞的患者明显高于脑梗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异常发生率同部位相关,丘脑和基底节发生病变的患者心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发生病变的患者。结论:患者心电图改变与病情相关,病情越重,心电图异常项目越多,临床上应重视急性脑血管意外心电图改变,加强心电图跟踪随访。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高血压并发急性脑卒中患者心电图的改变及针灸干预治疗。方法 2014年3月—2017年3月,325例(Ⅱ-Ⅲ)级高血压是、否并发脑卒中者分别设为观察组(165例)、对照组(160例)。行心电图检查并将异常者归为心律失常、ST-T改变、左心室高电压三大类,对比两组患者心电图异常率及观察组不同类型、不同部位、不同预后患者心电图异常率;并采用针灸干预高血压并发急性脑卒中患者,比较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⑴心电图异常率:观察组为80.61%,高于对照组的50.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⑵ST-T改变、左心室高电压出现率:两组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律失常、≥2类心电异常出现率:观察组为45.45%、29.70%,高于对照组的11.25%、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⑶观察组中,脑出血心电异常率93.88%,高于脑梗死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病情恶化者心电异常率100.00%,高于病情好转的74.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针灸疗法可显著促使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得到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图检查有助于高血压并发急性脑卒中病情把握、预后判定,而针灸疗法可显著促使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急性脑出血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对本院95 例急性脑出血患者根据出血部位及出血量分为观察组46 例(出血量为1~25ml)与对照组49 例(出血量为26~180ml),对患者入院72h 内心电图或心电监护有心律失常现象及时记录,发生心律失常与出血部位、出血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95 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心律失常53 例(55.79%),心律失常在丘脑发生率最高,其次为颞顶叶、小脑及脑干、基底节.对照组心律失常明显高于观察组,两组比较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窦性心律失常32 例,早搏17 例.结论:急性脑出血易合并心律失常脑心综合症,对心电图或心电监护需加强监测,积极有效预防心律失常的发生并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血浆抵抗素与病情和出血量的关系。方法选择脑出血患者(来院距发病<24 h)45例作为实验组,选择同期健康体健者3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2组血浆IL-6、血浆抵抗素含量,并分析与病情和出血量的关系。结果实验组血浆IL-6、血浆抵抗素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随着脑出血量增多和病情严重程度的升高,患者血浆IL-6、血浆抵抗素水平逐渐升高。结论血浆IL-6、血浆抵抗素水平的变化与脑出血病情严重程度和出血量密切相关,可能对观察病情变化以及评估脑出血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急性脑卒中后心肌酶谱及心电图改变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急性脑卒中患者心电图、心肌酶谱的变化情况,并探讨其与病情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5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24 h内行心肌酶谱检测和心电图检查,并对异常者进行动态观察。结果15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生心电图异常110例(70.5%),心肌酶谱异常64例(41.0%),不同性质的脑卒中患者心电图及心肌酶谱异常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发生于基底节丘脑、侧脑室旁的脑卒中患者心电图、心肌酶谱异常率明显高于脑叶的卒中患者(P<0.01);发生意识障碍的脑卒中患者心电图、心肌酶谱异常率明显高于无意识障碍卒中患者(P<0.01);心电图和心肌酶谱均异常的脑卒中患者病死率明显升高(P<0.01)。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心电图及心肌酶谱异常与卒中类型无关,而与卒中发生部位明显相关;心电图及心肌酶谱的异常可以反映卒中的病情程度和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最佳时机与最适出血量,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对2015年01月——2017年09月间收集的基底节区脑出血(中等量,30~60ml)100例患者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依据出血量程度不同分为A组(30~40ml)26例,B组(40~50ml)49例,C组(50~60ml)25例,并在出血后不同时间段(6~12h、12~18h、18~24h)分别执行其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总结微创钻孔引流术时间窗与适应症。结果:A、B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高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再出血率的比较中,B组再出血率明显低于其他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钻孔引流术用于治疗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可取的较好效果,其中又以发病与6~18h为最佳时间段,出血量以40~50ml为最适出血量,并可助于降低术后再出血发生率,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脑出血患者不同出血量与凝血指标的关系。方法:回顾总结102例脑出血患者,按出血量分为3组(小于10ml者小量组,10ml~30ml者中量组,大于30ml者大量组),比较不同组别凝血指标及其与出血量的关系。结果:血浆D-二聚体值比较,P0.05,中量组高于小量组,大量组也高于小量组;血浆DD值与出血量之间关系存在线性关系。结论:血浆DD值与出血量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并发胃肠功能衰竭的病理生理特点,为临床提供有力的防治依据。方法:选择既往无胃病史的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106例,分脑出血组与脑梗塞组,及合并消化道出血组与未合并消化道出血组,另取45例健康受试者为对照组。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均于发病后次日清晨空腹采静脉血4ml,健康受试者于清晨空腹时静脉抽血4ml,检测血清胃泌素水平,比较各组水平变化。结果:各急性脑血管意外组血清胃泌素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急性脑血管意外并消化道出血患者血清胃泌素水平显著高于未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P<0.01)。结论: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血清胃泌素分泌升高,增加上消化道出血机会,该结果为临床上防治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并发胃肠功能衰竭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出血12O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出血是临床常见危重病症,致残率高,急性期治疗对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和降低病残率至关重要.我院1996年1月~2000年6月以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性脑出血120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急性脑出血21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120例,对照组90例,两组均于发病后72小时内入院,全部病例均经颅脑CT证实,符合1996年中华医学会第2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3次修订的标准[1].治疗组男68例,女52例;年龄38~75岁,平均58.6岁;出血部位在基底节区76例,丘脑18例,小脑10例,脑叶16例;出血量<10ml5例,11~20ml32例,21~40ml68例,41~50ml8例,>50ml7例;病情严重程度根据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2],轻型33例,中型72例,重型1S例.对照组男51例,女39例;年龄39~74岁,平均58.2岁;出血部位在基底节区57例,丘脑14例,小脑7例,脑叶12例;出血量<10ml4例,11~20ml24例,21~40ml51例,41~50m16例,>50ml5例;病情轻型24例,中型54例,重型12例.经统计学处理两组间在年龄、性别、出血量、出血部位及病情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小脑出血患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分析49例小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影响死亡的可能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9例自发性小脑出血患者死亡12例.死亡患者与存活患者出血量分别为(16.75±2.7)ml和(12.33±2.6) ml,死亡患者起病后昏迷、收缩压>180mmHg、血肿破入脑室、合并脑水肿、合并应激性溃疡分别占死亡病例的41.67%、66.66%、75%、58.33%、66.66%,明显高于存活组.结论:小脑出血患者的死亡与其起病后意识障碍较重、血压升高明显、出血量相对较大、合并应激性溃疡、血肿破入脑室、合并脑积水密切相关,根据病情尽早手术可降低死亡的危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自发性脑出血应激性高血糖发生的影响因素及应激性高血糖持续时间对预后的风险分析。方法:选取310例脑出血患者分析应激性高血糖产生的影响因素,比较不同应激性高血糖持续时间组与脑出血预后不良率的关系。结果:入院时GCS评分低,出血量大,血肿破入脑室是影响急性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应激性高血糖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脑出血患者应激性高血糖下降天数与疾病的预后有相关性(r_s=0.461,P0.001),随着应激性高血糖持续时间延长,脑出血患者病情预后越差(P0.001)。结论: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入院时病情重,出血量大,血肿破入脑室是发生应激性高血糖的主要影响因素,且应激性高血糖持续时间越长,患者疾病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2.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配合中药治疗急性脑出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们在成功开展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1]的基础上,给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加用中药逐瘀汤,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共选择我院1997年12月~2000年1月脑血管病诊疗中心住院病人42例。均经临床和颅CT或MRI检查而被诊断为脑出血,符合1995年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2]高血压脑出血诊断要点,发病均在24h之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单手术组和手术加中药组(简称加中药组)各21例。单手术组男12例,女9例;年龄39~81岁,平均61.5岁;出血量:30ml~50ml 4例,51ml~70ml 11例,70ml~90ml5例,>90ml 1例;出血部位:脑叶2例,外囊4例,…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组多发病、常见病,中、大量脑出血(出血量大于或等于30 ml)患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等特点,病死率一般在30%~40%,其中近15~40%死于急性期,我们自2008-02~2011-03共收治68例出血量≥30 ml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其中36例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微创介入颅内血肿清除术,并配合中医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乙醇中毒合并脑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乙醇中毒合并脑出血(观察组63例)与非乙醇相关性脑出血(对照组288例)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观察组男性构成比显著高于对照组,年龄提早,平均出血量、24 h再出血率、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急性乙醇中毒合并脑出血患者以男性为主,发病年龄偏小,出血量大,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的改变与病情轻重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通过对2008年9月~2010年6月62例脑出血患者入院即刻、3天、7天及14天的外周血WBC计数及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并根据病情和预后分组分别进行比较。结果:WBC计数升高与病情程度呈正相关,重型组及中型组较轻型组有明显差异(P<0.05),重型组较中型组有明显差异(P<0.05);恢复不良组及死亡组较恢复良好组WBC计数明显升高(P<0.05),恢复不良组与死亡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早期外周血会出现白细胞增高,白细胞总数增高提示病情严重、预后差、病死率高。外周血WBC计数可作为脑出血患者判断病情及预后的重要指标,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应用雌激素联合宫缩剂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疗效。方法:选取132例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胎儿分娩后出血量的不同分为试验组65例(出血量>500ml)与对照组67例(出血量<500ml)。试验组患者应用雌激素联合宫缩剂治疗;对照组患者仅应用宫缩剂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24h内的出血量及预后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后24h内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无行子宫切除术及死亡病例,对照组2例患者实施部分或全部子宫切除术,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雌激素联合宫缩剂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出血量显著减少,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应用动态心电图的诊断价值,评价其疗效,探讨其临床适用性。方法:选择从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84例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4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心电图检查,实验组采用动态心电图进行诊断。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诊断率。结果: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查检出42例心肌缺血患者,而常规心电图仅检出21例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两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6,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用于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的检出率高,诊断价值高,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血肿消口服液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 1996年以来 ,采用血肿消口服液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150例 ,取得了较好疗效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选择病例均为住院病人。治疗组 150例 ,男性 77例 ,女性 73例 ;年龄 35~ 70岁 ;出血部位 :基底节区出血 84例 ,丘脑出血 2 2例 ,脑室出血 19例 ,小脑出血 2 5例 ;出血量 <10 ml者 3例 ,11~ 2 0 ml者54例 ,2 1~ 4 0 ml者 88例 ,>4 1ml者 5例 ;病情程度参照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1] ,轻型 4 2例 ,中型 79例 ,重型 2 9例。另设对照组 6 0例。两组年龄、性别、出血量、出血部位及病情程度相比无明显差异(P>0…  相似文献   

19.
脑出血患者血浆IL-6、血浆抵抗素变化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血浆抵抗素与病情和出血量的关系。方法选择脑出血患者(来院距发病〈24 h)45例作为实验组,选择同期健康体健者3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2组血浆IL-6、血浆抵抗素含量,并分析与病情和出血量的关系。结果实验组血浆IL-6、血浆抵抗素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随着脑出血量增多和病情严重程度的升高,患者血浆IL-6、血浆抵抗素水平逐渐升高。结论血浆IL-6、血浆抵抗素水平的变化与脑出血病情严重程度和出血量密切相关,可能对观察病情变化以及评估脑出血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脑卒中患者血脂、血糖之间存在的病因学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期间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惠州医院接受治疗的31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脑卒中组,其中包括脑梗死患者18例(脑梗死组),脑出血患者13例(脑出血组),另择取同一时间段在本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31例健康者的临床资料,纳入健康组,对脑卒中、脑梗死及脑出血患者与健康者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低密度脂蛋白(HDL、LDL)、载脂蛋白A、B(Apo A、Apo B)等血脂和空腹血糖水平(GLU)等进行记录和比较。结果:经比较发现,脑梗死患者与健康者的临床血脂(除Apo A外)及血糖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患者、脑出血患者与健康者的临床血脂水平(除Apo A外)及血糖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po 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糖水平过高与病情严重的脑卒中患者预后可能有关;而血脂水平异常则与脑血管疾病之间存在一定联系,其中TG、LDL以及HDL对脑卒中患者的发病预测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