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肝硬化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及预防方法,为临床提供可靠治疗依据。方法对302例肝硬化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发生医院感染43例、61例次数,感染率为14.20%,感染例次率为20.20%;感染43例中死亡19例,死亡率为44.19%,非感染259例中死亡5例,死亡率为1.93%,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肝炎后肝硬化医院感染率最高;医院感染可使住院时间明显延长,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患者病情危重、免疫功能下降、年龄大均是医院感染的易发因素。  相似文献   

2.
刘琛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9):2316-2318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合并胆囊结石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选自某院收入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共153例,患者根据是否有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合并胆囊结石分为两组,A组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未合并胆囊结石组(116例),B组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合并胆囊结石组(37例)。收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史、肝功能Child-Pugh评分等相关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学对比。结果对照组中E2为(13.26±4.37)pg/ml,观察组中E2为18.75±5.24,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Child-pugh分级中的A级30例、B级67例,观察组的Child-pugh分级中的A级9例,B级15例,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的Child-pugh分级中的C级21例(18.1%),观察者为13例(35.1%),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及雌激素水平(E2)为导致患者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合并胆囊结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危重症早产儿胃肠外营养相关胆汁淤积的病例特点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该院2018年6月-2019年12月接受胃肠外营养的190例危重症早产儿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胃肠外营养相关胆汁淤积的发生率并分析病例特点.以胃肠外营养相关胆汁淤积患儿为观察组,其他病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儿的性别、胎龄、出生体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病毒性肝炎相关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88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LC组(n=92)和无LC组(n=196)。评估LC组Child-Pugh分级,比较患者肝纤维化指标,比较有无LC组一般资料及病例资料,并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各组PCⅢ、C-Ⅳ、LN和HA水平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LC组较无LC组≥60岁、饮酒史、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和认知程度差比例高(P<0.05),病毒性肝炎病程<1年、坚持抗病毒治疗和经常运动比例低(P<0.05);(3)影响L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如饮酒史、糖尿病和病毒性肝炎病程有差异(P<0.05),保护因素为运动习惯、坚持抗病毒治疗。结论 病毒性肝炎患者发生LC的影响因素较多,应及早对高危患者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5.
倍他乐克对肝硬化患者门脉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浙江省中医院(310006)吕宾汤富刚范一宏项柏康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具有降低肝硬化患者门脉压力的作用,但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对门脉压力的作用国内尚未见报道。我们采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技术来评价倍他乐克对肝硬...  相似文献   

6.
黄萍  刘丽 《中国医师杂志》2004,6(5):703-704
门脉高压是慢性肝病的主要并发症,与患者的生存率密切相关。目前认为血管紧张素Ⅱ(AⅡ)参与门脉高压的形成。国外研究证实,AⅡ受体拮抗剂有降低门脉压力的作用,但国内报道不多。本文对厄贝沙坦治疗的肝硬化患者进行疗效观察,以了解其对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医院感染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为临床诊疗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596例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了解其医院感染率、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特点,并对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596例肝硬化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77例,感染率为12.92%;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道、腹膜、泌尿道、胃肠道、皮肤,分别占32.47%、25.97%、15.58%、11.69%、7.79%;年龄大、住院时间长、白细胞计数低、血清白蛋白水平低、肝功能分级C级、有侵入性操作史、有并发症、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肝硬化患者医院感染率高,分别为18.6%、21.03%、16.72%、19.31%、22.16%、30.14%、37.76%、22.76%,是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针对感染因素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预防,是防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肝硬化发生肝源性糖尿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80例明确诊断肝硬化的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年龄、性别、肝硬化的病因、病程、Child-pugh分级、甘油三酯、胆固醇、血清铁水平,探讨肝硬化发生肝源性糖尿病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数据分析应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结果]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肝硬化发生肝源性糖尿病与年龄、病程、child-pugh分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发生肝源性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年龄、肝病病程、child-pugh分级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并分析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感染的因素,有助于临床预防与治疗.方法 收集医院2006年6月-2011年8月人院治疗的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感染患者110例,分析感染相关因素的特点.结果 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感染患者以院内感染为主,占69.1%,34例为院外感染,占30.9%,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感染部位主要为腹膜腔、肺部、胆道,分别占30.0%、25.5%、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10例感染患者共分离出137株病原菌,91例为单种病原菌感染,19例为≥2种的病原菌混合感染,革兰阴性菌62株占45.3%,革兰阳性菌68株占49.6%,真菌7株占5.1%;110例感染患者,存活98例(90.1%)作为存活组,死亡12例(10.9%)作为死亡组;女性、高龄(≥60岁)以及感染菌种数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感染患者的死亡率较高(P<0.05).结论 抗菌治疗与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感染患者转归呈正相关关系,≥2种感染与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感染患者转归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2型糖尿病患者比较,在生理功能、机体活力、社会功能、躯体角色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硬化患者的生存质量普遍下降,其主要影响因素为性别和Child-Pugh分级,纳差、腹水、白蛋白主要影响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胃肠肿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探讨临床预防对策,为降低胃肠肿瘤患者临床感染率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013年4月-2015年3月医院收治624例胃肠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术后切口感染率,分析影响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医院624例胃肠肿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67例,感染率为10.74%;共分离出85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61株占71.76%;多因素logistic非条件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60岁、恶性肿瘤、Ⅱ、Ⅲ切口、手术时间2h、住院时间30d、未预防用药是影响胃肠肿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临床胃肠肿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因素较多,临床应针对相关危险因素给予针对性护理从而有效降低临床感染率。  相似文献   

12.
王晶  冯雨 《工企医刊》2010,23(4):84-84
肝脏是合成多种凝血因子的器官,既能合成凝血因子又能灭活纤维蛋白的降解物与抗纤溶物质,其在凝血、抗凝血系统保持动态平衡中起调节作用。肝硬化时由于多种凝血因子合成减少,清除组织蛋白酶和被激活的纤溶因子的能力减弱,可引起出血等多种症状。肝硬化时由于维生素K吸收及利用障碍,使多种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前体在转化为活性凝血因子过程中出现障碍,导致血液中相应凝血因子缺乏,同时由于肝素酶的合成降低,使肝素灭活能力降低,从而导致血浆肝素含量升高。  相似文献   

13.
肝硬化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其中以乙肝肝硬化最多见,严重危害我国中年患者的健康与生命。为减少病死率,对我院14年中所收治的乙肝肝硬化患者210例进行回顾总结,对影响其预后的因素进行逐步回归分析。1材料和方法1·1对象选择我院1982~1996年间收治的210例乙肝肝硬化住院病人,诊断均符合1995年北京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会议制定的标准。其中静止性肝硬化6例,活动性肝硬化204例。年龄22岁~72岁,平均45.64±6.9岁,发病高峰40~55岁(62%)。男女比例为6.5:1。病程:第一次发病时即表现为肝硬化者65例.余145例病程在1~33年…  相似文献   

14.
HCV感染致肝硬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玫  沈琳 《慢性病学杂志》2010,12(5):418-419
目的:探讨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时间、感染的途径、性别、肝功、病毒载量及基因型等因素对疾病的发展至肝硬化的影响.方法:351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分为肝硬化组和非肝硬化两组,对感染HCV致发展为肝硬化的几种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肝硬化组AST水平高于非肝硬化组,ALT水平、HCV RNA水平、性别构成均无差异;基因型1b患者、感染HCV的时间较长的患者、输血感染HCV的患者,更容易发展为肝硬化.结论:感染HCV致发展为肝硬化的受感染时间、感染的途径、AST水平、病毒基因型等因素影响较大,与ALT水平、病毒载量、性别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影响肝硬化患者预后的主要指标。方法对1995年12月~2005年12月住院肝硬化患者27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的血气、电解质、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等实验室资料。采用x^2和t检验和非参数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COX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Child—pugh分级、氧分压、氧饱和度、谷丙转氨酶(ALT)、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等与肝硬化患者预后相关(P〈0.05)。COX回归显示年龄OR为1024(1.001~1.047)、pH值OR为0.493(0.213~1138)、二氧化碳分压OR为0.402(0.218~0.741)、标准碳酸氢盐OR为1.194(1.033~1.380)、氧饱和度OR为0.973(0.954~0.993)、直接胆红素OR为1004(1.001~1.007)为影响肝硬化患者预后的主要指标。结论影响肝硬化患者预后的指标为体内的酸碱平衡,如pH、二氧化碳分压、标准碳酸氢盐、氧饱和度;另外,肝功能指标直接胆红素也对预后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方法:入选7836例体检者,年龄25-86岁,进行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踝臂指数(ABI)、身高、体重、脉搏、血压的测量,收集空腹血糖(GLU)、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尿酸(UA).将体检者分为动脉粥样硬化与无动脉粥样硬化两组,比较各指标是否存在差异.结果:两组之间采用方差分析,显示性别、体质指数(BMI)、血压、代谢综合征风险、baPWV、ABI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影响因素用最优尺度回归分析,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有性别、年龄、代谢综合征风险、脉搏、baPWV、ABI、HDL-C和UA,其中,HDL-C与动脉硬化呈负相关,其余均成正相关.根据Importance,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baPWV(88.2%),代谢综合征风险(7.80%),脉搏(5.60%),年龄(4.10%),ABI(3.80%).结论:应早期对动脉硬化进行筛查并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柴臻  戚海 《中国校医》1992,6(6):4-6
本文报告了329名7~10岁儿童智商及其影响因素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总智商与算术成绩、母亲文化、父亲职业有相关关系。语言智商与算术成绩、父亲职业、母亲文化相关,与儿童年龄呈负相关。发铜与总智商相关。  相似文献   

18.
韩如峰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8):4344-4345
目的:探讨影响产前检查的相关因素。方法:对该院2007年1月~2008年12月住院分娩的孕产妇,根据其户口地址分为常住非农业组(A组)、常住农业组(B组)、流动人口组(C组),就三组孕产妇产前检查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三组孕产妇产前检查情况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影响产前检查的因素主要有:家庭经济收入、职业、妊娠危险征兆知晓情况、文化程度、参加生育保险情况、产次,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对产前检查方面存在的城乡差异、地区差异,建议重视孕产妇保健服务工作,加大经济投入,在政策上向农村倾斜,进一步扩大医疗保险范围,加大对育龄妇女生殖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剖宫产指征的变化情况,分析影响剖宫产率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某医院产科1393例剖宫产的资料。结果两年的剖宫产率平均为66.7%,其中2004年的剖宫产率为59.9%,2005年的剖宫产率为72.2%,差异有显著性(P〈0.05)。剖宫产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次为社会因素(29.4%)、胎儿宫内窘迫(25.13%)、胎位异常(9.62%),巨人胎儿(7.25%)、中、重度妊高征(6.25哟。结论剖宫产率的上升不只是一个纯医学问题,社会因素使剖宫产手术指征相对扩大,只有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通过医患双方、社会的并同努力,才能更好地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20.
影响剖宫产率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剖宫产指征的变化情况,分析影响剖宫产率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393例剖宫产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年的平均剖宫产率为66.7%,其中2004年的剖宫产率为59.9%,2005年的剖宫产率为7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次为社会因素(29.43%)、胎儿宫内窘迫(25.13%)、胎位异常(9.62%)、巨大胎儿(7.25%)、中至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6.25%)。结论剖宫产率的上升不只是一个纯医学问题,社会因素使剖宫产指征相对扩大,只有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通过医患双方、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