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眩是眼花,晕是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车,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本病包括了现代医学中的内耳性眩晕、脑动脉硬化、高血压、贫血、神经衰弱以及某些脑部疾患出现的眩晕.笔者自拟驱风止晕汤随症加减治疗眩晕8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美尼尔氏病属于祖国医学“眩晕”症的范畴。眩晕是目眩和头晕,二种症状合并出现则称眩晕。眩即有眼前昏花潦乱的感觉,晕即有旋转位移的感觉。正如《证治汇补》说:“眩者,言视物皆黑,晕者,言视物皆转,二者兼有方日眩晕”。眩晕一症,历代医家又有称:眩运、旋晕、眩冒、冒眩,或简称眩,或运等。美尼尔氏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具有前庭器刺激症状,如:呈突发性阵发性的有旋转性的眩晕、耳鸣、难听、恶心、呕吐、眼颤等。一、古典医籍有关美尼尔  相似文献   

3.
眩晕的辨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润霖  黄忠毅 《新中医》1991,23(11):48-49,51
眩晕乃眩和晕之合称,眩指眼前发黑,晕是头目运转。一般眩晕,系指头脑昏晕而言;若视物旋运,旋转不定,则又称为旋晕,以示有别于一般的眩晕。然眩与晕又常并见,故统称为眩晕或头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舟,旋转难停,不可站立,更甚者自觉天地翻  相似文献   

4.
痰瘀互阻型眩晕的临床证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大鹏 《河北中医》2010,32(11):1649-1650
眩晕一证,始见于《黄帝内经》。眩晕是眩和晕的总称。眩为眼花,视物模糊,晕是头晕,如坐车船之中,站立不稳或感觉外界景物旋转,临床上两者常同时出现,故统称之为眩晕。眩晕常伴有耳鸣、恶心、呕吐,甚者猝倒等症状。  相似文献   

5.
正眩晕是眩与晕的总称。眩为眼花,视物模糊;晕是头晕,如坐车船之中,站立不稳或感觉外界景物旋转,临床上两者常同时出现,故统称之为眩晕。1病因病机眩晕一证,始见于《黄帝内经》,其对眩晕的论述,认为病因主要有外邪致病和因虚致病;病位在脑,与肝有关。《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病机十九条"把"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放在第一条;在汉代医家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为后世"无痰不做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而华佗则认为"胆虚作眩";隋代医家巢元方在《黄帝内经》"上虚则眩"的基础上,补  相似文献   

6.
眩晕是以头晕目眩为主症的疾病。患者头晕眼花,如坐舟中摇摇不定,甚则欲倒。并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等症。然而眩和晕又有一定的区别,《医学统旨》云“眩者玄也,谓忽然眼见昏乱,少顷方定。晕者运电。谓头目若坐舟车而旋转也。甚至于卒倒而不知者。”因此,眩指视物幌动不定、或称眼花、亦称目眩。晕指运转昏冒、或感身体倾摇不稳。所以“晕”,亦有称“运”者,寓有运动不定之义。由于  相似文献   

7.
眩晕证论治     
眩晕是一种证象,临床上有单独出现的,亦有伴随其他证候同时出现的。眩晕又称头眩,亦作眩运。眩指的是眼发花,甚至发黑,晕是指头旋晕转。《素问·至真要大论》从病机上指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口问》篇则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海论》篇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历来医家叙述眩晕之病因,虽说法各异,但总是以《素问》《灵枢》所说为立论之基本。其中突出论眩晕病因的,以刘河间之由于“风火”说;朱丹溪之由于  相似文献   

8.
<正>眩晕是中医内科常见病症,眩即眼花,晕指头晕,因二者常并见,故统称眩晕。其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车,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晄白,甚则晕倒。《证治准绳》云:"眩谓眼黑眩也。"眩晕病因病机十分复杂,历代医家多有阐发。《灵枢·口问》曰:"上气不足,脑为之满,耳为之苦倾,目之为眩"的记载;刘完素主风火生眩论,李东垣谓脾虚生眩;朱丹溪主张"无痰不作眩";张介宾力倡"无虚不作眩"。《素问·至真要大论》  相似文献   

9.
张光茹  宫圣 《四川中医》2014,(2):135-137
祖国医学对眩晕的论述首见于《内经》,称为"眩冒","眩"。病机与肝有关,《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脏关系密切。《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之发……甚则耳鸣眩转"。肝五行属木,乃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其气主升、主动,在病理上肝阳易亢,肝气易逆,容易产生眩晕等临床表现。疏肝解郁治晕,往往能得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0.
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症.眩是视物昏花或眼前发黑;晕是自感身体或外界景物旋转摆动,站立不稳.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舟,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心慌,甚则肢体偏斜欲倒等症状.中医学认为,眩晕可由风、痰、虚所引起,故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元虚不作眩"之说,常见的有肝风内动,脾虚,思虑过度,年高肾亏等几种.  相似文献   

11.
眩晕是一种常见病,男女老少都可能发生。眩是目眩眼花,晕是头脑晕转。眩晕之症,虚者居多,而痰火者少。《黄帝内经》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总之,不外乎风、痰、火、虚多种因素所致。治疗上采取科学饮食分型辨证施治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2.
眩晕是指以头晕眼花为主的一种病证,轻者闭目休息片刻即可缓解,重者如坐舟车之中,旋转不定,或伴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晕欲倒。眩是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本病与西医学中的眩晕含义基本相同。凡以眩晕为主症的疾病,如内耳迷路病(眩晕综合症、迷路炎等)、脑动脉硬化以及高血压、低血压、神经官能  相似文献   

13.
眩晕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统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甚则昏倒等症状。导师胡志强教授从事神经内科多年,临床经验丰富,于眩晕一病,多用化痰通络饮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14.
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笔者在临床单纯用针刺治疗重度眩晕1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张孝巨 《光明中医》2011,26(4):705-706
目的探讨以中医经典方剂为依据,化载治疗顽固性真眩晕临床疗效。方法根据《金匮要略》阐述:"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以泽泻汤加味化裁"泽泻清晕汤"。结果自拟"泽泻清晕汤",治疗顽固性真眩晕症效果颇佳。结论真眩晕病因复杂,虚实相兼,急而重则为实,因风、火、痰饮上扰清窍,与肝、脾密切。经典阐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无痰则不作眩"又论"无虚不能作眩"。故论肝则风、火;论痰则标也;论虚则本也。急则治其标,治痰为先。故受医圣张仲景治眩冒启迪,自拟"泽泻清晕汤"治愈66例顽固性真眩晕症。  相似文献   

16.
牛金美 《陕西中医》2011,32(3):378-378
<正>眩晕是目眩和头晕的总称,以眼花、视物不清和昏暗发黑为眩,以视物旋转或天旋地转不能站立为晕,因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称眩晕,轻则闭目静卧稍安,重则如坐车船,天旋地转,不能站立,甚则昏倒,常伴有恶心、呕吐、耳鸣等症状。西医所谓高血压、颈椎病、脑血管疾病、贫血等属于中医眩晕。我们针对2009年9月  相似文献   

17.
眩是眼目昏花,晕是头昏晕,有旋转感,眩与晕同时出现,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车,旋转不能自立,或伴恶心、呕吐、汗出等症.眩晕证,发作应以护眩晕为主,谓之护"标";眩晕缓解后,以护"本"为主,以免眩晕再发. 笔者根据本病的发病机制与临床特点,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采取个体化的辨证施护及辨证施膳,收到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陈楚云 《新中医》2019,51(8):327-329
<正>1眩晕概述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中医统称为眩晕。《黄帝内经》对眩晕早有记载,将其称为"眩冒",并对病因病机作了较详细的论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木郁之发,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大风乃至……故民病……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阐明了眩晕的发生涉及"风""虚",与肝藏血、主筋、开窍于目有关,常由阴虚血燥而致风邪窜扰,导致耳鸣眩晕发生。  相似文献   

19.
正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统称"眩晕",常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李延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对于中老年人眩晕而言,脾胃虚弱、气血亏虚为其发病基础,瘀血阻滞,脑络不畅是其病理变化。确立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的治疗原则,组方补阳还五汤加减。经临床研究表明,本方在治疗眩晕  相似文献   

20.
眩晕是以头晕目眩为主的一种病证。眩即目黑;晕为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称“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施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现代医学中的内耳性眩晕、脑动脉硬化、高血压、低血压、贫血、皆属于此范畴。近年来,我科对眩晕患者进行了辨证施护以配合治疗,收效良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