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发性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为一种罕见的征象。本文报道两例以介绍其X线检查方法。还探讨了传统血管造影对急诊诊断与手术计划的价值。例1 男,43岁,自觉完全健康,因突然出现胸骨后疼痛而住院。排除心肌梗塞后作主动脉造影(图1),表现为升主动脉明显增宽,内壁剥脱。在头臂动脉干的基部,造影剂柱中断,其他两支血管亦未显影。造影剂从假腔又进入胸主动脉近段  相似文献   

2.
作者用MRI研究胸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0例。先行连续的横断面成象,继作平行主动脉弓的斜矢状面及在升主动脉与主动脉弓近端作冠状面成象。使用多层的自旋回波法,有ECG的激发装置。作者见到,10例中8例主动脉壁显示了夹层内膜。假腔在收缩期中与真腔比较信号延迟;在舒张末期,假腔信号明显减少。此种信号在心脏周期中的成象  相似文献   

3.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主动脉内循环着的血流注入主动脉壁,冲开其中层形成的夹层血肿。其发病机制主要是:主动脉壁中层变性、坏死,使动脉壁各层间粘着性降低,心脏搏动引起的主动脉重复运动,使升主动脉和降主动脉交界处遭受屈曲应力;血流的液体动力作用对主动脉壁的冲击力,在近端主动脉最为  相似文献   

4.
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X线、超声心动图诊断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在于提高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X线平片诊断.资料与方法:摄心脏常规片10例,其中4例胸透;超声心动图8例.作者分析了其影像表现,并在心脏后前位片上对胸主动脉各部宽度进行了测量.结果:各部测量其平均值均大于正常,升主动脉与弓降部瘤样扩张8例,降主动脉边缘呈波浪状1例.超声心动图探及主动脉内摆动性内膜与夹层6例,升主动脉内破口3例.结论;普通X线检查对诊断本病有重要意义,超声心动图可确诊.  相似文献   

5.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系指循环血液渗入主动脉壁中膜所形成的血肿。1761年Morgagni报告第1例,1934年Shennan提出主动脉中膜退行性变是本症的基本病因,1955年DeBakey等首次行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手术成功(1)。本症是引起急死疾病之一,其发生率据大组病理资料为8%(2)。发病率因地区、年龄及种族而不  相似文献   

6.
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腔内隔绝术(EVGE)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TAD)的技术和方法。资料与方法TAD55例,支架为记忆合金自膨支架和超薄涤纶人工血管的复合体,直径根据螺旋CT血管造影(CTA)和主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定。在DSA引导下沿导丝经真腔将该复合体封闭内膜破口和假腔。结果55例共置入63个支架,其中置入1个支架48例,2个支架6例,3个支架1例。内漏9例。术中死亡1例,54例术后康复良好。手术后CT随访。结论术前准确影像学评价,选择适当口径、长度的支架和术中准确定位夹层裂口和正确判断夹层真、假腔是EVGE治疗成功的关键。肠系膜上动脉、肾动脉受累并不是绝对禁忌症。EVGE创伤小,安全度高,是当前治疗TAD的新颖、高效、首选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作者对37例经血管造影或手术证实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术前及术后作了动态CT检查,并与血管造影及超声比较。患者年龄26~75岁,平均53.6岁。37例病人共作CT54次,其中31例行血管造影48次,行超声检查者14例共17次。在术前组,作CT14例共19次,血管造影29例,超声9例。术后组,CT检查27例共35次,血管造影17例共19次,腹部超声6例。作者见到,54例次中假阴性4例(占11%)、7例次(占13%),包括术前组一例,术后组3例。有6例次CT检查(术前术后各3例次)病变范围未能正确判断。在接受多种方法  相似文献   

8.
主动脉夹层是严重危及病人生命的心血管疾病,近年来,随着螺旋CT成像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影像学特征越来越多的被认识,显示了螺旋CT的优越性。本文回顾性分析了7例主动夹层动脉瘤的螺旋CT表现,结合文献报告分析,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9.
作者对110例临床疑为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DTA)者,以经胸彩色多普勒心动US(TTE)筛选后,再用经食管US(TEE),CT和MR检查,分析其对DTA范围及有关改变的检测、分类的安全性及可靠性。每例至少做两项检查,并由对比剂血管造影及手术中观察和尸检证实。平均年龄54±14岁,确诊的62例中35例为急性(48小时内),27例为亚急性(两周内)。TTE采用2.25~3.5MHz扇形探头,TEE应用5.0MHz彩色多普勒,  相似文献   

10.
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少见的疾病,我院用CT确诊2例,报道如下: 病例报告 例1,男,51岁。因饮酒后突发上腹部剑突下阵发性绞痛伴有干咳急诊入院。B超提示;纵隔及左胸腔积液。左侧胸穿抽血性胸水200ml。检查:心影扩大,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胸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评价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超低场磁共振成像(简称ULF-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8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ULF-MRI检查11例次,采用芬兰常导型,MAGNEVIEW0.04T机,作常规T1、T2加权相扫描,籍最基本的血流流空现象显示心脏大血管。结果:1.均能显示主动脉真、假腔和/或撕裂内膜瓣及附壁血栓以明确诊断。结论:认为ULF-MRI图像空间分辨率虽低,仍可作为诊断本病敏感而无创伤性检查手段这一。  相似文献   

12.
血管覆膜支架置入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介绍覆膜支架血管内置入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TADA)的初步经验。方法:本组4例Debakey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经CT或MR增强检查确诊。经股动脉置入覆膜支架,封堵胸主动脉破裂口,置入后造影检查证实疗效,术后随访采用彩超或增强CT检查。结果:4例患者共成功置入7个支架,1例术后支架远端出现内漏,6个月后内漏自行封闭;1例并发的腹主动脉瘤随访2个月无变化;随访2~18个月,所有患者内膜破裂口封闭,胸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真腔扩大,假腔内血栓形成,支架位置、形态正常。结论:覆膜支架血管内置入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6排CT扫描和多平面重建技术(MPR)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CT征象进行分析,了解该病的特征性CT征象。结果:CT诊断的直接征象为不同密度的真、假两腔及剥离的内膜瓣、钙化内移的内膜,多平面重建技术(MPR)的运用使夹层动脉瘤的诊断更加准确、客观。结论:16排CT扫描和多平面重建技术(MPR)的运用是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首选的影像学方法,具有准确、快速、无创伤的特点。对该病的诊断具有划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作者对121例已知有颅内动脉瘤的病人行132次IVDSA检查,其中术后者85例,造影剂用非离子型的碘苯六醇,经肘静脉注入,检查时所有病人均神清,未使用镇静剂。结果表明,经CT偶然发现的颅内动脉瘤6例均由IVDSA证实;发现动脉痉  相似文献   

16.
17.
使用MR成象可根据发现主动脉被内膜瓣分成真、假腔而确诊夹层动脉瘤。真腔中的血流在MR图象上通常产生低信号或无信号,而假腔所见的信号强度取决于血流速率和有无腔内血栓。作者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主动脉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5例主动脉瘤患者于临床症状出现后进行多层螺旋CT平扫加增强扫描并利用原始数据在AW4.3工作站进行MPR及VR后处理。结果横轴位图像上可观察到真假腔形态、大小、剥脱的内膜片、破口位置及内膜和主动脉壁钙化,MPR重建图像能观察主动脉弓受累情况,确定内膜剥离范围,显示内膜与各分支血管之间的关系,按DeBakey分型,本组患者表现为Ⅰ型4例,Ⅱ型2例,Ⅲ型19例。结论多层螺旋CT能直观、立体显示真、假腔的形态、大小,破口位置及其与大分支血管的关系,因而它应是诊断夹层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带膜支架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和真性动脉瘤的经验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治疗主动脉夹层和真性动脉瘤的技术方法和疗效。方法24例主动脉夹层和(或)真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StanfordB型23例,4例在不同部位有2个以上撕裂口。真性动脉瘤1例。全组均以带膜支架型人工血管腔内植入行隔绝术。结果除2例患者术后出现内漏外,其余患者带膜支架植入后破口完全封闭。真腔血流恢复正常。手术成功率100%,无术中转开胸手术,无截瘫及瘤体破裂等严重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随访1~20个月,24例均经螺旋CT增强扫描和5例DSA复查,证实无支架移位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原2例内漏患者术后2个月后复查DSA,内漏均消失。结论带膜支架腔内置入治疗胸主动脉StanfordB型夹层动脉瘤和真性动脉瘤具有技术可靠,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手术死亡率低,手术成功率高和生存率高的优点,尤其在亚急性期或慢性期的夹层动脉瘤均应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