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临床实践,对注射用血栓通对患者带来的临床不良反应进行观察与分析,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8例对注射用血栓通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总结分析其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以及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结果:注射用血栓通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男性多于女性,主要发生在皮肤及其附件、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且用药后数分钟到数天内均可能会发生不良反应。结论:应当提高注射用血栓通临床用药的观察力度,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同时需不断改进制药工艺,提高制药质量,降低药物本身可能会带给患者的不良反应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注射用血栓通不良反应情况,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2013年1月至2014年8月贵州省毕节市中医院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对检索到的13例注射用血栓通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注射用血栓通的不良反应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呼吸系统为主。结论:注射用血栓通可引起多系统不良反应,其发生机制复杂,临床应用中应增强预防意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注射用血栓通导致不良反应的情况。方法:收集88例注射用血栓通出现不良反应的病例,回顾性分析一般资料。结果:注射用血栓通不良反应主要以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皮肤及附件、过敏样反应为主。结论:注射用血栓通容易引发全身多系统不良反应,需要加强预防,树立不良反应风险防范意识,减少不良反应对机体的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分析影响中药注射剂血栓通临床效益与风险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运用甘肃省中医院医院信息管理系统,选取2015年8月1日-2016年8月1日使用注射用血栓通的患者病历与医嘱,内容包括患者信息、药物信息、药物使用信息。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血栓通临床应用做合理性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发生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结果共1229例患者被纳入研究,10 947条用药记录。不合理用药主要为适应证不恰当(21.11%),给药时间长度不合理(1.87%),给药剂量过大(0.9%)。回归分析显示:(1)对食物、药物及其他物质有过敏史的患者,应用注射用血栓通后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增加8.725倍;(2)合并用药使注射用血栓通发生不良反应风险增加1.799倍;(3)与消肿止痛合剂、健胃消食合剂、骨肽注射液、腺苷钴胺、右旋糖酐注射液、多烯磷酰脂胆碱注射液、盐酸氨基葡萄糖片等联合用药,可能是血栓通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潜在的风险因素。结论注射用血栓通临床不合理用药因素主要表现在适应证不适宜、给药剂量过大和用药疗程过长;不良反应的发生主要与患者过敏史、合并用药、给药剂量过大有关。  相似文献   

5.
注射用血栓通是属化瘀通脉中药注射剂,用于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脑血管病后遗症,内眼病,眼前房出血,为临床常用药品。随着临床的广泛使用,注射用血栓通引起的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也日渐增多。通过对17例注射用血栓通引起的不良反应/事件进行分析,针对该品种的管理和临床使用提出相关建议,以减少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注射用血栓通治疗时出现的不良反应,分析原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13-2014年使用血栓通病例及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病例进行分类计算、分析及典型病例报道。结果:11826例次使用注射用血栓通,药品不良反应报告11例,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0.09%,反应多以红斑皮疹为主。报告病例均未进行中医辨证,不合理用药可能是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之一,如单次使用超量,未进行中医辨证。结论:开展合理用药宣传,加强临床用药安全监测,进行药物上市后再评价,可有效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注射用血塞通与注射用血栓通的临床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47例注射用血塞通和161例注射用血栓通致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血塞通和血栓通致ADR事件在性别、年龄、发生时间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累及器官及事后处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塞通致皮肤损害高于血栓通,而血栓通累及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及代谢功能等器官概率高于血塞通。结论:建议临床根据患者个体机能差异进行个体化用药,从而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我院患者使用中药注射剂所致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集的149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9例不良反应中,60岁以上的患者90例,占60.4%。注射用血栓通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占首位,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42.95%。结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药物本身及临床使用不当等因素相,应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使用监管力度,提高药品质量,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注射用血栓通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将我院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常规治疗,一组在常规基础上接受注射用血栓通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于注射用血栓通属于中药制剂,能够有效起到活血化瘀改善血栓的效果,促进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临床使用血栓通注射液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 R)的一般规律与特点,为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检索2005~2014年有关血栓通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报道原文,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原患疾病、药物过敏史、联合用药、用法与用量、发生不良反应的时间、临床表现等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0例血栓通注射液所致的不良反应与年龄、原发疾病、联合用药有关,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可发生于用药后各个时间段,累及多个器官和(或)系统,临床表现多样,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其次是全身系统损害、呼吸系统损害。结论:临床应重视血栓通注射液的合理使用,加强不良反应的监测,减少患者的用药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住院用注射用血栓通患者用药安全性监测,提高临床用药合理性。方法 2015年9月—2016年6月对住院患者应用注射用血栓通进行用药合理性及安全性监测,对不合理用药现象进行干预。结果监测500例患者,发现超疗程用药42例,联合用药不合理12例,适应证不适宜6例,出现用药禁忌证1例,出现1例药品不良反应。结论临床药师在注射用血栓通临床用药安全指导方面给医生提供有效帮助。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注射用血栓通临床用药比较规范合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127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0岁以上患者49例,占38.58%。滴注30min内发生不良反应占总例数的40.16%。参麦注射液、注射用血栓通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占首位,其次为生脉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等。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占32.98%。结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药物以及临床使用不当等因素有关。应重视并加强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监测,促进合理用药,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注射用血塞通不良反应的规律及特点。方法:收集77例使用注射用血塞通后出现不良反应的病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注射用血栓通不良反应在50岁以上人群中多见,会导致多个系统器官出现症状,其中以皮肤和全身性损害的不良反应居多,多于注射前60min发生。结论:注射用血塞通不良反应复杂多样,临床医护人员应高度重视,谨慎采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分析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药品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运用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治疗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统计分析。结果:经分析,既往药物过敏史患者29例。中药注射剂中红花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为11.76%;注射用血栓通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为0.16%。丹红注射液不良反应主要发生于呼吸、神经与循环系统,注射用血塞通不良反应主要为药物热,刺五加注射液不良反应主要为静脉炎,疏血通注射液不良反应主要发生于血液系统。结论:适应症状基本相同的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应选用安全性较高的制剂。不同种类的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各不相同,临床中应根据药品不良反应主要症状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注射用血栓通对改善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高凝状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0例中晚期NSCLC患者予以注射用血栓通治疗15天,观察用药前后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患者的PLT,FIB,D-dimer均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改善(P<0.05)。结论:注射用血栓通能够改善中晚期NSCLC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系统梳理注射用血栓通(冻干)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现有研究,通过临床综合评价的方式,明确注射用血栓通(冻干)的临床价值,以推进临床合理用药及相关政策转化。方法 搜集注射用血栓通(冻干)在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创新性、适宜性、可及性、中医药特色(“6+1”维度)和信息服务等方面的证据,应用循证医学、问卷调查、卫生技术评估、药品经济学评价等研究方法,利用多准则决策分析模型对各维度进行度量,以综合评价注射用血栓通(冻干)的临床价值。结果 安全性主动监测研究、自发呈报系统、不良反应Meta分析等结果表明,注射用血栓通(冻干)的不良反应主要为皮疹、瘙痒、胸闷、头痛、头晕等一般不良反应,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判定为罕见,已知风险较小,证据充分,安全性评价为A级;Meta分析结果显示,注射用血栓通(冻干)联合常规治疗ACI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提高日常活动能力评分及临床疗效方面优于常规治疗,有效性评价为B级;药物经济学评价结果表明,以临床总有效率为效果参数,注射用血栓通(冻干)联合常规治疗与单用常规治疗相比具有相对经济性,但增量效应不显著,经济性评价为B级;该药品与其他成分的活血类中药注射剂相比,除ACI、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外,在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方面也有良好的临床疗效,适应证更广泛,荣获专利16件,创新性评价为B级;医护人员和患者的适宜性较好,无特殊技术和管理要求,适宜性评价为B级;注射用血栓通(冻干)药品价格合理,可负担性较好,有一定的处方使用限制,可获得性一般,可及性评价为B级;由于该药品为中药有效部位制备而成的注射剂,因此,不对其中医药特色进行等级评价。注射用血栓通(冻干)法定信息及非法定信息评价结果显示,各项信息齐全,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综合6个维度的等级得分,通过CSC 2.0计算得出注射用血栓通(冻干)治疗ACI的临床综合评价为B类。结论 注射用血栓通(冻干)的临床价值较好,建议可直接转化为基本临床用药管理的相关政策结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注射用炎琥宁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贵州省黔南州上报的129例注射用炎琥宁不良反应(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注射用炎琥宁ADR患者以儿童居多,占38.76%;以累及皮肤及其附件的报告最多,占57.36%;其中发生睾丸肿大1例。结论:注射用炎琥宁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年龄、药物因素、药物配伍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注射用血栓通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IS)的疗效,以及TOLL通路上18个基因多态性位点与注射用血栓通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共纳入IS患者620例,其中常规组及观察组各310例,采用Sequenom基因分型技术对位点进行基因分型。以PLINK、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使用注射用血栓通治疗的观察组疗效较常规组好;18个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注射用血栓通的疗效无关。结论注射用血栓通能有效治疗急性IS,TOLL受体信号通路上的基因多态性可能与其疗效无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注射用血栓通中三七从原料到成品全过程的元素迁移规律,以便更好地控制成品中元素杂质。方法:采用ICP-MS法全面分析三七药材、三七总皂苷(中间体)和注射用血栓通中21种元素的含量。结果:21种元素的标准曲线相关系数r均在0. 999以上,回收率在92. 71%~107. 07%之间,RSD均在5%以内。三七药材中铝、铁含量较高,铅、砷、汞、镉、铜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相关规定,三七总皂苷(中间体)和注射用血栓通中多数元素均未检出或含量极低。结论:注射用血栓通的提取工艺可有效去除三七中大部分元素,重金属及有害元素也降到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郑州市中药注射剂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的例次、规律及特点,为该市中药注射剂的安全使用提供参考,以降低中药注射剂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损害程度。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郑州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中收集到的中药注射剂严重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郑州市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中药注射剂严重不良反应报告例次呈逐年上升趋势;患者男女比例为1∶1.12,中药注射剂严重不良反应患者多为中老年人,198例患者中21例有过敏史;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例次居前5位的药品分别为注射用血栓通(冻干)、参麦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红花注射液和丹红注射液;不良反应主要以全身性损害、呼吸系统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心血管系统损害为主。结论:倡导安全用药,加强中药注射剂的监管,强化其安全性再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