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探讨胆管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及微淋巴管密度(MLVD)与胆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47例胆管癌、40例近癌的非癌胆管及15例正常肝外胆管组织中VEGF-C的表达和D2-40标记的MLVD。分析两者间的相关性,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胆管癌组织中VEGF-C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近癌的非癌胆管和正常胆管组织(均P<0.05),胆管癌和近癌的非癌胆管组织中MLVD明显高于正常胆管组织(均P<0.05);VEGF-C的表达以及MLVD与胆管癌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且MLVD还与胆管癌分化程度有关(P<0.05);VEGF-C阳性胆管癌组织MLVD明显大于其阴性胆管癌组织(P<0.05),且VEFG-C表达与MLVD呈正相关(r=0.615,P<0.05);VEFG-C阴性表达患者预后明显优于其阳性表达患者,复发者胆管癌组织中的MLVD明显高于无复发者(P<0.05),且MLVD与患者生存期呈负相关(r=-0.542,P<0.05)。结论:VEGF-C的表达和MLVD与管癌淋巴结转移、预后密切相关,VEGF-C可能是预测胆管癌淋巴结转移的有效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肝门部胆管癌中凋亡抑制因子Survivin蛋白的表达,研究其与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特征的关系,并探讨其与p53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6例肝门部胆管癌组织、10例癌旁组织(距肿瘤边缘约1.0cm)及10例正常胆管组织中Survivin蛋白和p53蛋白的表达,结合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6例肝门部胆管癌组织中,Survivin蛋白阳性率为82.6%(71/86),p53蛋白阳性率为76.7%(66,86),Survivin与p53在癌旁组织和正常胆管组织中均呈阴性表达,与癌组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Survivin表达与肝门部胆管癌病理分级、Bismuth分型、患者的性别及年龄和肿瘤大小均无关(P〉0.05),但淋巴结转移阳性组Surviv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蛋白在肝门部胆管癌中与肿瘤组织病理分级、淋巴结有无转移相关(P〈0.05),与其他病理学特征无关(P〉O.05)。71例Survivin阳性表达者中同时表达p53阳性者58例,15例阴性表达者中表达p53阳性者8例,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门部胆管癌组织中Survivin和p53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胆管组织,其在肝门部胆管癌的发展、转移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受体CCR7和血管生成拟态(VM)在肝门部胆管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63例肝门部胆管癌标本和20例正常胆管组织CCR7的表达,PAS双重染色检测血管生成拟态的表达,将CCR7表达和VM形成与临床病理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63例肝门部胆管癌组织中,CCR7阳性率79.4%。正常胆管表达率10%;胆管癌组织25例存在血管生成拟态形成,正常组织中无Vm形成;与临床病例因素相关性分析,CCR7和VM在肝门部胆管癌中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呈显著相关;单变量和多变量相关性分析CCR7、VM、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与生存率有关,而CCR7是影响肝门部胆管癌生存率的独立性因素。结论:肝门部胆管癌存在CCR7和血管生成拟态的表达,两者呈正相关;CCR7和VM的表达与肝门部胆管癌的淋巴结转移和肿瘤分化程度有关;CCR7是影响肝门部胆管癌生存率的独立性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受体CCR7在肝门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45例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标本和20例正常胆管组织中CCR7的表达,HE染色检测标本中肿瘤神经浸润情况,与临床病理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CCR7在45例肝门部胆管癌组织阳性表达32例(71.1%),正常胆管组织中有2例表达弱阳性(10.0%),二者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5例肝门部胆管癌组织中38例有神经浸润,其中30例CCR7呈阳性表达。相关分析认为,CCR7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神经浸润有关(P〈0.05);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和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论:CCR7在肝门部胆管癌组织中高表达,CCR7的表达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神经浸润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 β 连环蛋白异常表达和c myc阳性表达在肝门部胆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理。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 4 2例肝门部胆管癌及 10例胆管良性病变组织中的 β 连环蛋白和c myc蛋白进行检测 ,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β 连环蛋白在 10例胆管良性病变组织中均呈正常表达 ,且c myc均呈阴性表达 ;而在 4 2例胆管癌患者中 30例癌组织细胞胞浆内的 β 连环蛋白的异常表达率明显高于胆管良性病变组织 ,且异常表达率与肝门部胆管癌的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 (P<0 .0 5 ) ,而与肝门胆管癌大小、分化程度和侵袭状况无关 (P>0 .0 5 )。胆管癌中c myc表达阳性率与肝门胆管癌的大小、侵袭状况及淋巴结转移无关 (P>0 .0 5 ) ,而与肝门部胆管癌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 (P<0 .0 5 )。β 连环蛋白异常表达与c myc阳性表达在肝门部胆管癌中呈显著的正相关性 (r =0 .32 4 ,P<0 .0 1)。结论 肝门部胆管癌细胞中存在 β 连环蛋白异常表达和c myc蛋白阳性表达的现象 ,与胆管癌的一些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β 连环蛋白的异常表达可能是肝门部胆管癌转移的分子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拟通过检测C-kit、SCF基因在胆管细胞癌中的表达来了解C-kit、SCF与胆管细胞癌发生和发展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8例肝胆管细胞癌及20例肝外胆管癌标本C-kit、SCF蛋白表达情况,同时取对应的癌旁胆管组织及另取30例肝及胆管良性病变胆管组织作对照,所有数据采用X^2检验。结果48例肝胆管细胞癌组织中C-kit、SCF蛋白表达分别为39例(81.3%)和36例(75.0%),20例肝外胆管癌组织中C-kit、SCF蛋白表达分别为12例(60.0%)和13例(65.0%),癌旁胆管组织中4例C-kit、5例SCF呈弱阳性表达,30例肝及胆管良性病变胆管组织C-kit、SCF蛋白均呈阴性表达。两癌组织与癌旁胆管组织、肝及胆管良性病变胆管组织C-kit、SCF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Ⅲ~Ⅳ期胆管细胞癌C-kit、SCF蛋白表达阳性率高于Ⅰ~Ⅱ期(P〈0.05),中低分化癌高于高分化癌(P〈0.05),有淋巴结转移癌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癌(P〈0.05)。而肝外胆管癌组织中C-kit、SCF蛋白表达与其临床病理各因素无明显相关(P〉0.05)。C-kit、SCF蛋白表达与胆管细胞癌病人年龄、性别、肿瘤直径无关。结论 C-kit、SCF蛋白过表达可能在胆管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7.
胆管癌微血管计数和VEGF及MMP2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胆管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与胆管癌转移、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45例胆管癌及8例正常肝外胆管组织的MVD,VEGF和MMP2表达。结果:(1)胆管癌组织MVD值,VEGF,MMP2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胆管组织(P<0.05);(2)胆管癌组织MVD,VEGF,MMP2的表达强度与胆管癌的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MVD增高提示胆管癌转移侵袭潜能增加,VEGF,MMP2可能作为预测胆管癌转移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中期因子蛋白在肝外胆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中期因子 (MK)的蛋白表达水平与肝外胆管癌血管生成、生物学特性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3 7例肝外胆管癌组织中MK的蛋白表达和微血管密度 (MVD) ,并与临床病理及预后指标作对照分析。结果 肝外胆管癌的微血管密度平均为84.4± 3 3 .2 ,MK表达阳性率 62 .2 %。有淋巴结转移、Ⅲ~Ⅳ期和MVD高的患者 ,MK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Ⅰ~Ⅱ期和MVD低的患者 (P <0 .0 1)。随访结果表明 ,MK高表达患者术后生存时间比MK低表达患者明显缩短 (P <0 .0 1)。结论 MK的蛋白表达水平能反映肝外胆管癌细胞的恶性程度 ,有可能作为肝外胆管癌转移和预后分析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PUMA蛋白在胆管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胆管癌的临床病理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0例肝外胆管细胞组织与正常胆管细胞组织中PUMA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胆管细胞癌组织PUMA蛋白的表达率为38.3%,低于癌旁组织中(48.3%)和正常胆管组织(63.3%)。PUMA蛋白的表达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与患者年龄、性别及肿瘤部位无关。结论:PUMA蛋白的表达缺失与肝外胆管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胆管癌和癌旁0.5 cm胆管组织及手术切缘的正常胆管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蛋白及mRNA的表达,探讨其在胆管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过氧化物酶标记链霉卵白素法(SP)检测42例胆管癌组织及20例正常组织中VEGF-C蛋白的表达,同时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42例术中所取的新鲜的胆管癌、17例同个体癌旁胆管黏膜和20例正常胆管组织中VEGF-C的mRNA表达,并与临床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正常胆管组织、癌旁组织、胆管癌组织中VEGF-C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0.6105±0.0577、0.6270 ±0.0664、0.6930±0.1078,VEGF-C mRNA在3组之间表达呈上升趋势(P<0.05).VEGF-C蛋白表达趋势同其相对应的基因表达趋势一致,即VEGF-C mRNA在胆管癌组织中高表达(P<0.05).胆管癌组织、正常胆管组织中VEGF-C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83.33%和30.00%.结论 VEGF-C基因转录和蛋白可能参与了胆管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1.
RASSF1基因在肝外胆管癌组织中转录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 探讨RASSF1基因3种不同转录本在肝外胆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RT PCR的方法检测 48 例肝外胆管癌组织及 12 例癌旁正常组织中 RASSF1A、RASSF1B 和RASSF1C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RASSF1A 在肝外胆管癌组织中的转录表达缺失高达68 75%,其缺失与肝外胆管癌的淋巴转移(P< 0 05)及 TNM 分期(P< 0 01)相关。RASSF1B、RASSF1C的表达与肝外胆管癌的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淋巴转移不相关。结论 RASSF1 基因 3种转录本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存在明显差异,转录本 RASSF1A与肝外胆管癌淋巴转移及 TNM分期相关,是一种肝外胆管癌的候选抑癌基因。  相似文献   

12.
胃癌淋巴管生成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胃癌淋巴管生成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mRNA及其蛋白在5株胃癌细胞株和3对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及相应的正常黏膜中的表达。此外,还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6例胃癌标本的淋巴管密度(LVD)和VEGF-C蛋白的表达。结果:VEGF-C mRNA和蛋白高表达于3株胃癌细胞,而VEGFR-3 mRNA和蛋白在上述3个细胞株中均呈弱表达。VEGF-C和VEGFR-3 mRNA均表达于3对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和相应的正常黏膜组织中,但在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低于肿瘤组织。VEGF-C蛋白在66.3%(57/86)的病例中呈阳性表达。在伴淋巴结转移的胃癌中,VEGF-C表达较无淋巴结转移者更显著(P<0.001),其表达与淋巴管浸润(P<0.001)和TNM分期(P<0.01)均密切相关,但与病人的年龄和性别、肿瘤大小、位置、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及远处转移均无明显相关。LVD则与VEGF-C蛋白表达(P<0.001)、淋巴结转移(P<0.01)、淋巴管浸润(P<0.01)、TNM分期(P<0.05)及组织学类型(P<0.05)密切相关,但与病人的年龄和性别、肿瘤大小、位置、浸润深度及远处转移无明显相关。结论:在胃癌中,VEGF-C可能通过VEGFR-3信号通道促进淋巴管生成,从而增加胃癌淋巴结转移率。因此,肿瘤淋巴管生成可能成为治疗胃癌的一个新靶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γ-突触核蛋白(γ-synuclein,SNCG)在胆管癌及胆管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探讨SNCG在胆管癌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60例胆管癌及34例胆管正常组织中SNCG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胆管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胆管癌组织中SNCG表达阳性率为73.33%(44/60),高于其在胆管正常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5.88%,2/34),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NCG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1),但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及肿瘤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论 SNCG蛋白的表达与胆管癌的发生、发展和浸润转移相关,可能在胆管癌的浸润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SNCG有望成为新的胆管癌的肿瘤标志物,为预后判断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To clarify the optimal lymph node dissection for carcinoma of the biliary tract, we analyzed the mode of lymphatic spread in 86 resected cases with carcinoma of the gallbladder and 139 with carcinoma of the extrahepatic bile duct, and investigated long-term results after resection based on the degree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 Of the 86 patients with carcinoma of the gallbladder, 62 (72.1%) had lymph node metastasis. Patients with m and mp tumors (n = 9) had no lymph node metastasis, whereas ss tumors (n = 13) had 23.1% lymph node metastasis. Those with se, si tumors (n = 64) had greater lymph node involvement (92.2%). In 4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arcinomas (ss or more) who survived more than 5 years, only one (limited to periportal lymph nodes) of them had lymph node metastasis. Of the 139 patients with carcinoma of the extrahepatic bile duct, 58 (41.7%) had lymph node metastasis. There was no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15 patients with m or fm tumors. The frequency of metastasis in the ss (n = 39) and se, si (n = 85) tumors was 17.9% and 60.0%, respectively. Twenty-four patients with advanced tumors survived more than 5 years. Curative resection was achieved in all 24 and lymph node metastasis was n0 in 19, n1 in 4 and n2 in 1 patients. Satisfactory long-term result can be achieved in carcinoma of the biliary tract after resection when lymph node metastasis is limited to nodes in the hepatoduodenal ligament. In view of our surgical results and the lymphatic drainage system of the biliary tract, systemic dissection of the regional lymph nodes, including periportal, posterior pancreato-duodenal, and celiac nodes, is necessary in patients with N0-N2 (limited to lymph nodes in the hapatoduodenal ligament) tumors in whom it contributes to good prognosis.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胃癌患者血管内皮因子C(VEGF-C)蛋白及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RT-PCR法检测80例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中的VEGF-C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淋巴结微转移情况,比较有无淋巴结微转移的VEGF-C蛋白和mRNA的表达差异,明确存在的关联性。结果VEGF-C蛋白及mRNA两者在胃癌组织中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的VEGF-C蛋白及mRNA与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相关,基因检测优于蛋白,可作为评价胃癌患者是否存在淋巴结微转移的优选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94例大肠癌组织标本中VEGF-C的表达,同时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其mRNA在4株大肠癌细胞株中的表达。结果VEGF-C在53.2%的大肠癌患者中呈阳性表达;VEGF-C在淋巴结转移阳性组中的表达,与阴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EGF-C的表达与淋巴管浸润和Dukes分期密切相关(P<0.01),但与年龄、性别、肿瘤的位置、浸润深度和血管浸润均无明显相关。VEGF-CmRNA表达于大肠癌LoVo及LoVo-5-Fu耐药细胞株。结论VEGF-C的表达可能参与肿瘤淋巴管生成,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jun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对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术后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中VEGF-C及c-jun蛋白的表达。结果 VEGF-C及c-jun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均高于癌旁组织(P0.05)。VEGF-C的表达与肿瘤大小、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侵犯肠壁深度及肿瘤分期有关(P0.05)。C-jun蛋白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关(P0.05),与其他临床病理参数无关。在高、中分化腺癌组中,VEGF-C及c-jun蛋白表达存在关联(χ2=5.222,P0.05)。单因素分析示影响结直肠癌术后总体生存率的因素有肿瘤大小、侵犯肠壁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VEGF-C的表达状态。结论 C-jun基因可能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VEGF-C的表达影响结直肠癌术后预后。C-jun蛋白及VEGF-C的联合检测对早期结直肠癌的诊断和治疗的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C(VEGF C)在胃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检测VEGF CmRNA在 5株胃癌细胞株中的表达情况 ,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 ,检测 63例接受根治性切除手术病例的胃癌组织标本VEGF C蛋白的表达。结果 VEGF CmRNA表达于胃癌细胞株MKN 45、SGC 790 1及AGS。VEGF C蛋白则在 5 2 .4%(3 3 /63 )的病例中呈阳性表达。在伴淋巴结转移的胃癌中 ,VEGF C表达较无淋巴结转移者更显著 (P <0 .0 1)。同时 ,VEGF C表达与淋巴管浸润和TNM分期密切相关 (P <0 .0 1) ,但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位置、Lauren分型、浸润深度和血管浸润均无明显相关。结论 VEGF C的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转录因子激活蛋白4(AP-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判断PTC淋巴结转移上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技术,检测55例PTC及相应癌旁组织和1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AP-4、VEGF—C蛋白的表达情况,结合PTC临床病理因素对两种蛋白表达进行分析,以探讨临床意义。结果AP-4和VEGF—C在PTC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及正常甲状腺组织(P〈0.05);两种蛋白的表达均与患者年龄、肿瘤包膜完整性、肿瘤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性别及肿瘤直径无明显关系。AP-4和VEGF—C蛋白同时高表达判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91.7%,特异度为84.2%。结论VEGF—C、AP-4均可能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发展有关;且AP-4、VEGF—C高表达可能提示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性生物学行为强度,同时检测这两种蛋白的表达在判断甲状腺乳头状癌是否淋巴结转移上有更强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C和生存素(sunrivin)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7例原发性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及2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VEGF-C和survivin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胃癌组织VEGF-C和survivin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6.0%和57.2%,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胃组织(P〈0.05);VEGF-C蛋白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肿瘤部位、肿瘤直径、静脉侵犯及远处转移等无关,但与淋巴结转移、淋巴管侵犯、浆膜面受累和肿瘤TNM分期等密切相关;survivin蛋白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肿瘤部位、肿瘤直径、静脉侵犯等无关,但与浆膜面受累、淋巴管侵犯、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肿瘤TNM分期等密切相关;VEGF-C和survivin阳性表达组术后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组;VEGF-C和survivin在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VEGF-C及survivin蛋白的阳性表达可作为胃癌预后不良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