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病例抗生素耐药性改变与抗生素应用的相关性。方法:对某院129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病例的抗生素耐药性改变与抗生开绿灯应用构成比的改变进行分析,找出二之间的线性关系。结果: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病例对抗生素耐药性的改变与抗生素应用构成比的改变有相关关系。结论:抗生素应用构成比的改变可改变临床病原菌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2.
在重型颅脑损伤中 ,早期呼吸道护理对降低病死率、残疾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院自 1999年 12月~ 2 0 0 2年 2月收治重型颅脑损伤 3 8例 ,现将护理经验与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3 8例 ,其中男 3 5例 ,女性 3例 ,年龄在2 3~ 72岁之间 ,平均为 43岁。入院经颅脑CT检查其中脑挫伤2 2例 ,脑挫伤并硬膜外血肿 7例 ,脑挫伤并硬膜下血肿 5例 ,脑挫伤并脑内血肿 1人 ,脑挫伤并颅底骨折 3人。入院后哥拉斯格评分 <6分者 2 2人 ,其余 8~ 10分。1 2 结果 抢救成功 3 5例 ,2例死于中枢性呼吸衰竭 ,1例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创伤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疗,为临床预防及治疗重型颅脑创伤气管切开患者感染提供重要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1月229例重型颅脑创伤气管切开患者临床资料及下呼吸道分泌物培养结果,对感染患者应用头孢哌酮、头孢呋辛、头孢他啶等头孢菌素联合使用喹诺酮类药物或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等进行治疗,并进行疗效评定,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29例气管切开患者有180例发生下呼吸道感染,感染率为78.6%;共培养出病原菌220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162株占73.7%;经过治疗后显效82例、有效48例,总有效率为72.2%。结论重型颅脑创伤气管切开患者极易并发下呼吸道感染且发病率较高,应引起临床足够重视,采取相关措施预防或者减少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颅脑损伤患者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找出颅脑损伤患者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提出控制措施. 方法应用病例对照研究法,将神经外科64例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病例设为感染组,随机抽样63例未发生医院感染的为非感染组,拟定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设置统一的两组表格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 结果下呼吸道医院感染与患者年龄、性别、慢性疾病无相关性;而与患者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吸痰、意识障碍、插入胃管、应激性溃疡、全麻手术、亚低温治疗有相关性. 结论注意无菌操作、保持呼吸道通畅、作好预防性消毒与隔离是控制下呼吸道医院感染最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呼吸道的护理,提高护理质量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5~2008年收治的9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护理资料。结果:伤后半年采用GOS评估:恢复良好43例,中残22例,重残或植物生存15例,放弃治疗4例,死亡13例。结论:准确了解病情,采取积极护理措施,加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呼吸道的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能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并发下呼吸道感染情况,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达到更好的预防作用。方法以某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的1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情况,180例中未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180例患者中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有87例,发生率达48.33%。与未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93例患者相比,患者的年龄、有气管切开、有意识障碍、气管插管、GCS评分低、合并胸部损伤以及脑疝等均可使下呼吸道感染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患者的年龄、有气管切开、有意识障碍、气管插管、GCS评分低、合并胸部损伤以及脑疝均为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影响急性颅脑损伤合并下呼吸道感染因素复杂,应实施针对性措施减少或避免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重型颅脑损伤的呼吸道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声荣 《职业与健康》2005,21(9):1439-1440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呼吸道监护措施.方法通过对5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其中行气管插管20例,气管切开7例),动态监测生命体征、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颅内压等,对可能出现的影响病人呼吸功能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严重并发症肺部感染,经严密监测与护理,提高了抢救成功率,死亡率为3.44%.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的常见并发症肺部感染,只要监护措施得当是可以预防的,并可降低其死亡率和致残程度.  相似文献   

8.
6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呼吸道的预见性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桂娣 《现代医院》2011,11(6):87-88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呼吸道的预见性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保持呼吸道通畅,适时、正确地吸痰,加强气管切开护理,湿化气道,以防治肺部并发症。结果 6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愈49例,转上级医院继续治疗7例,植物生存2例,原发性脑干损伤并颅内血肿致中枢衰竭死亡4例,治愈率达79%,无一例因肺部并发症死亡。结论重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呼吸道的预见性护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救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张丽  徐桂娟  吕麦青 《职业与健康》2003,19(11):177-178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由于脑组织严重受损,常发生意识障碍,吞咽、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不能自行排出呼吸道内分泌物,极易发生窒息及肺部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及时有效地清除呼吸道内分泌物,是改善肺部通气功能,防止窒息及肺部感染的最主要措施。现将护理措施报告如下。1 卧位正确,防止误吸 病人取正确的卧位,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将头部抬高15-  相似文献   

10.
孙利文 《职业与健康》2007,23(3):237-238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伤情严重,变化迅速,死亡率可达60%,是县市级基层医院常见创伤急症之一。颅脑损伤病人常因呕吐、口腔和鼻咽部合并损伤出血等导致呼吸道不畅,造成严重缺氧甚至窒息死亡。在抢救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往往只注意颅内局部症状而忽略呼吸道管理。因此,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抢救过程中,保持呼吸道通畅十分重要。笔者收集10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呼吸道不畅的临床资料,加以总结分析,以进一步提高颅脑损伤病人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重症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实施护理管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该院40例重症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实施该次研究,时间为2018年1月-2019年1月,所有患者均实施护理管理措施,观察护理管理效果。结果40例重症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中,显效29例(72.50%),有效10例(25.00%),无效1例(2.50%),总有效率为97.50%。肺部感染1例(2.50%),气管食管瘘1例(2.50%),无窒息、皮下气肿等症状,并发症发生率为5.00%。结论将护理管理措施用于重症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中,可提升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极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研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见性护理方法。方法:选取在本院进行重型颅脑治疗的患者50例,根据其护理措施的不同将其分为试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预见性护理)25例和对照组(常规护理)25例,而后跟踪观察患者进行的护理措施,并研究其护理措施的有效性及临床应用价值。结果:试验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静脉炎、静脉壁损伤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长期卧床和静脉血栓史是引起该病的主要原因。结论:针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方法中,临床预见性护理措施包括经常更换体位,定期下肢运动同时结合用药治疗,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中重度下呼吸道感染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中重度医院感染的疗效观察和安全性. 方法于2001年8月~2003年8月,在呼吸科普通病房和呼吸重症监护室(RICU)住院患者60例中、重度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A组),采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 g,静脉滴注,q 8 h;对照组(B组),采用头孢哌酮/舒巴坦2.0 g,静脉滴注bid,两组疗程均为7~10 d. 结果 A组治愈率为68.6%,有效率为98%,细菌清除率为86.6%;B组治愈率为63.3%,有效率为90%,细菌清除率为85.3%,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药敏试验显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革兰阴性杆菌总敏感率在2001年是54.7%、2002年是66.8%,对铜绿假单胞菌为74.3%;头孢哌酮/舒巴坦对G-菌敏感率2001年是57.4%、2002年是69.4%,对铜绿假单胞菌是58.6%,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敏感率明显高于头孢哌酮/舒巴坦(74.3%, 58.6%). 结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强于头孢哌酮/舒巴坦,其治疗中、重度下呼吸道感染,尤以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的疗效较头孢哌酮/舒巴坦好,对其他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疗效两种药物差异无显著性,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并脑出血患者医院下呼吸道感染原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探讨高血压并脑出血患者医院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的特点以及找出有效地防治措施。方法对2002年1月~2004年12月高血压并脑出血出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部位、原因、细菌培养结果、药物敏感率进行回顾性调查和分析。结果高血压并脑出血患者发生医院下呼吸道感染率为55.55%,下呼吸道感染主要因素与神经源性肺水肿、应激性高血糖、球麻痹等有关;感染主要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结论高血压并脑出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有关,严格掌握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和注意无菌操作可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15.
老年患者下呼吸道医院感染与控制对策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现状,并制定控制对策. 方法对158例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分析其感染现状及危险因素. 结果我院老年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为9.7%,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 158例下呼吸道医院感染老年患者均患有各种慢性消耗性原发基础疾病,痰培养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和真菌为主,分别占48.1%和38.9%. 结论抵抗力降低、住院时间长、严重的原发基础疾病及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是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应重视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监控管理.  相似文献   

16.
下呼吸道感染中非发酵菌的分布及耐药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分析医院下呼吸道非发酵菌感染的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08年医院自下呼吸道分泌物中分离的非发酵菌,对其检出率及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出1283株非发酵菌,检出率为55.42%,其中铜绿假单胞菌最多(35.93%),其次为鲍氏不动杆菌(27.59%)、嗜麦芽寡养单胞菌(17.01%)、洋葱伯克霍尔德菌(11.54%);4种常见的非发酵菌对常用的抗菌药物耐药性均较高,头孢哌酮/舒巴坦等含酶抑制剂的复合型抗菌药物对非发酵菌有较高的敏感性。结论医院下呼吸道感染中非发酵菌检出率高且耐药性强,应加强临床细菌学的检测,按照药敏试验结果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下呼吸道医院感染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目的探讨糖尿病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病原学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对2002-2005年内科住院糖尿病患者,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状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糖尿病并发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以G^-杆菌为主,占54.5%,G^+球菌占35.7%,真菌占9.8%,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高血糖、意识障碍、乱用抗菌药物、吸氧、侵入性治疗等。结论糖尿病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G^-杆菌;警惕危险因素,加强监控意识,是成功救治危重糖尿病患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肺恶性肿瘤患者下呼吸道医院感染情况,探讨防治对策。方法选取2003-2005年收治的肺恶性肿瘤患者554例,对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肺恶性肿瘤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为7.22%;例次感染率为8.84%;感染菌以革兰阴性杆菌和真菌为主。结论做好肺恶性肿瘤患者的下呼吸道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降低肺恶性肿瘤患者因医院感染而导致的死亡。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特点,制定预防与控制对策,为临床进行综合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对248例老年下呼吸道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其感染现状及危险因素. 结果 医院≥65岁老年患者发生医院感染525例,占全年发生医院感染例数48.4%;其中下呼吸道感染248例,占47.2%;248例下呼吸道医院感染老年患者均患有各种原发基础疾病,痰培养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和真菌为主,分别占72.1%和21.1%. 结论 抵抗力降低、住院时间长、严重的原发基础疾病及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老年重症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正常甲状腺功能病态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老年重症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改变及与病情和预后的关系 ,为诊治此类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30例老年重症下呼吸道感染患者 (感染组 )及对照组血浆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T3 )、甲状腺素 (T4)及促甲状腺素 (TSF)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老年重症下呼吸道感染组T3 、T4均明显降低 ,TSH两组无差异。感染组中死亡 13例 ,其T3 、T4水平明显低于该组中存活者。结论 老年重症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存在正常甲状腺功能病态综合征 ,低T3 、T4综合症可作为预后不良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