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003年WHO乳腺肿瘤新分类在乳腺上皮性肿瘤项下增加了一种新的类型-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IMPC是乳腺癌的一种少见类型,占乳腺癌的3%~6%.由于IMPC与乳腺癌的其他类型相比,除了有独特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外,该肿瘤有高度的淋巴管侵犯、淋巴结转移等预后不良的生物学行为,在IMPC早期可有腋窝淋巴结转移和血管侵犯,因而近年来引起国内外临床及病理医生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比较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妇女外周血辅助性及调节性T细胞表达水平。方法连续选择2012年1—12月经临床及病理确诊住院的女性IMPC患者21例,选择同期住院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IDC)24例,同期住院确诊为乳腺良性疾病女性患者27例,采用流式细胞仪进行外周血血清及病灶组织上清液中辅助性T细胞(CD3+、CD4+、CD8+、CD4+/CD8+)和调节性T细胞(CD4CD25+ Treg 和CD+4 CD25+ Foxp3+Treg)表达水平测定。结果IMPC患者外周血及病灶组织CD+3、CD+4表达水平、CD4+/CD8+比值均明显低于IDC组及对照组,CD+8水平则明显高于后两者(均P<0.05或P<0.01);IMPC组外周血及病灶组织CD4CD25+ Treg及CD+4 CD25+ Foxp3+Treg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IDC组及对照组(均P<0.05或P<0.01)。结论IMPC患者外周血及病灶组织中存在明确的调节性T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异常表达,可能与其生物学行为及特殊的临床表现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观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不同病理人乳头状瘤病毒(HPV)高危型HPV18、HPV16感染情况,探讨HPV18、HPV16感染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生成及转化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抽取2007年1月-2012年1月128例女性乳腺癌患者送检组织标本,将其分为观察组98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对照组为正常乳腺组织;观赛组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HPV18、HPV16表达情况.结果 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HPV16、HPV18与HPV16和HPV18三者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33%、71.43%和52.04%,正常乳腺上皮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16.67%、23.33%和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浸润性导管癌Ⅰ期HPV16、HPV18分子和HPV16与HPV18分子三者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3.48%、47.83%和17.39%;Ⅱ期分别为60.00%、63.33%和50.00%;Ⅲ期分别为77.42%、83.87%和67.74%;Ⅳ期分别为92.86%、100.00%和78.57%;不同病理分期间的患者体内三类病毒阳性表达率与Ⅰ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癌症病情的恶化,HPV18、HPV16阳性表达增强.结论 HPV18或HPV16感染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生成和转化存在相关性,且随着乳腺癌病情恶化,HPV18、HPV16表达增强,此发现可为治疗乳腺癌患者提供一种新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人乳头状瘤病毒(HPV)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关系,并探讨薏苡仁注射液治疗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疗效。方法选择医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50例,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HPV检测,并将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25例,试验组化疗同时注射薏苡仁注射液,对照组单纯化疗,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试验组及对照组感染HPV均8例,阳性率为32.0%,两组患者的HPV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HR-HPV病毒载量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8+、自然杀伤细胞NK等均明显上升,CD8+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薏苡仁注射液治疗乳腺浸润性导管癌HPV感染,疗效确切、用药简便,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筛状癌(invasive cribriform carcinoma,ICC)与筛状结构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点。方法收集12例浸润性筛状癌及12例筛状结构导管原位癌的临床资料,对它们进行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检测,并进行比较。选用的抗体包括CK5/6、CK(34βE12)、P63、Calponin、ER、PR、HER2、E-cad、Ki67。结果临床资料显示ICC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较筛状结构DCIS的大,临床可触及肿物,而ICC腋窝淋巴结转移少见,预后均良好。镜下两者具有极相似的筛状结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ICC导管周围肌上皮标记均为阴性,而筛状结构DCIS周围肌上皮标记阳性。结论 ICC与筛状结构DCIS有相似的组织学特征,免疫组化对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方法:选取67例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对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资料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巨检:直径在0.2-0.9cm的白或灰黄色质实结节有60例,结节存在钙化现象的有4例,肉眼未见灰白小结节的有3例;镜检:甲状腺滤泡上皮出现分支状或者乳头状的增生,有呈单层排列的瘤细胞覆盖在表面,存在纤维血管轴心,细胞核以排列拥挤、体积较大、卵圆形、可见核沟、清晰的小核仁为主要的特点.免疫组化检查: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组织中Galectin-3、CK19、Mesothelial Cell表达阳性率为100%;癌组织中ki-67增殖指数在10%以下的有51例;癌组织中ki-67增殖指数在40%左右的有16例;其中存在颈部淋巴结内转移的有12例.结论:早期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漏诊率很高,因此要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进行全面的掌握,在做出正确病理学诊断的基础上为患者采取合适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7.
黄弘伟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0):2442-2443,2446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局部浸润特征及病理学特点。方法本研究通过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调查与分析,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局部浸润距离与肿块大小、淋巴结转移、Her-2表达及组织学分级的相关性。结果本组42例患者术后病理检查均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其中腋淋巴结转移15例,占35.71%;无转移27例,占64.29%;肿瘤大小:≤2cm15例,占35.71%,2~3cm18例,占42.86%,3~4cm5例,占11.90%,﹥4cm4例,占9.52%;Her-2/neu阳性12例,占28.57%,阴性30例,占71.43%;组织学分级:Ⅰ级9例,占21.43%,Ⅱ级19例,占45.24%,Ⅲ级14例,占33.33%。对局部浸润与肿块大小、淋巴结转移、Her-2表达及组织学分级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与局部浸润距离明显相关(r=0.69,P﹤0.05),腋淋巴结转移与局部浸润距离明显相关(r=0.58,P﹤0.05),Her-2表达与局部浸润距离无相关型(r=0.10,P﹥0.05),组织学分级与局部浸润距离无相关型(r=0.19,P﹥0.05)。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肿瘤大小、腋淋巴结转移与其局部浸润距离呈现明显相关性,可以作为保乳手术范围大小的判断依据;而Her-2表达、组织学分级与肿瘤浸润距离无相关性,而且取材简单,可作为浸润性导管癌保乳手术范围大小的主要依据,不能作为保乳手术范围大小判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CD4~+、CD8~+淋巴细胞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中的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78例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患者肿瘤组织,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双染技术检测肿瘤组织中浸润淋巴细胞CD4~+、CD8~+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差异与临床病理学指标以及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淋巴细胞中CD4~+、CD8~+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肿瘤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复发相关(P0.05);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中CD4~+、CD8~+淋巴细胞浸润越多,患者术后无病生存率也越高(P0.05)。结论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中淋巴细胞CD4~+、CD8~+的表达不仅与临床病理学指标相关,也与患者的临床预后差密切相关,提示其可能是一个潜在判断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预后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乳腺浸润性小叶癌及导管癌的生物学及临床特点。方法收集96例浸润性小叶癌及96例浸润性导管癌病例,分析生物学因素及TNM特点。结果浸润性小叶癌性激素受体高表达(P<0.01),c-erbB-2低表达(P<0.005),两种类型乳腺癌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浸润性小叶癌可有效地选择内分泌治疗,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声像图特点及误诊原因,提高超声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准确率。方法对6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声像图进行分析,根据肿块的边界、形态、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弹性成像等因素,综合分析诊断依据及其误诊原因。结果明确诊断48例(77.4%),待定11例(17.7%),误诊3例(4.9%)。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具有特征性的声像图表现,超声检查可以显著提高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诊断符合率,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青年期女性乳腺癌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青年期女性乳腺癌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并分析这些因素对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总结1994~2000年间81例青年期女性乳腺癌。分析肿瘤大小、腋淋巴结情况、TNM分期与生存率的关系,并随机抽取同期非青年期女性乳腺癌90例作为对照。结果 青年期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占同期乳腺癌人群的11.7%,五年总生存率56.9%,而对照组为77.8%(P〈0.05)。肿瘤〉3cm,五年生存率47.9%;肿瘤≤3cm,五年生存率75.0%(P〈0.05)。腋淋巴结转移数量≥4枚,5年内死亡率高达70.4%。Ⅱb期以早的病人五年生存率68.6%,Ⅲa期以后的病人五年生存率28.6%。病理类型以单纯癌多见,浸润性导管癌次之。结论 青年期乳腺癌与非青年期女性乳腺癌相比显示出更强的侵袭性且预后不佳。肿瘤大小、腋淋巴结转移数量与生存率负相关。Ⅱb期以早病人显示预后明显优于Ⅲa期以后病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nueropilin-1(NRP-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5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包括有腋淋巴结转移22例及无腋淋巴结转移28例)及30例乳腺良性疾病组织中NRP-1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织中NRP-1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乳腺纤维腺瘤和乳腺囊性增生症(P〈0.05),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中,NRP-1的表达强度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密切相关(P〈0.01)。结论 NRP-1过度表达可能参与了乳腺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阐明乳腺癌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改变的意义。方法 利用SP免疫组化技术检测PTEN蛋白在乳腺癌、不典型导管内上皮增生、正常乳腺组织的表达。结果 乳腺癌PTEN蛋白的阳性率和阳性强度低于正常乳腺(P<0.01)和不典型导管内上皮增生组(P<0.05);表达强度与乳腺癌分化程度有关(P<0.05),分化愈差,表达愈弱。不典型导管内上皮增生PTEN的表达比正常乳腺低(P<0.05),较乳腺癌组织强(P<0.05)。结论 通过检测PTEN的表达,对估计乳腺癌的预后有一定意义,可预测不典型导管内上皮增生发生癌变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的超声声像图特征,明确超声诊断此病的临床应用价值。以提高超声诊断水平。方法对5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乳腺超声声像图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超声声像图特征。结果50例患者的声像图特征可以分为三类:29例为团块型,20例患者为结节型,1例患者为囊实型:26例患者肿块形态不规则,其中18例患者为圆形,8例患者为卵圆形。伴有钙化及丰富的血流信号为浸润性导管癌的特征性表现。内部回声:49例患者有低回声,1例患者有等回声;钙化表现:39例患者有钙化表征出现,11例患者无钙化征象;后方伴回声衰减19例。不变11例;20例患者有淋巴结转移;40例患者肿块内有血流信号。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在超声声像图上具有较明显的特征,超声可以成为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有效的影像学方法,能够提高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诊断符合率,对临床医师制定完善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乳腺癌组织中nm23基因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原发性乳腺癌组织中nm23基因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86例原发性乳腺癌nm23基因表达情况并与乳腺癌病理类型、患者年龄、临床分期及腋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nm23的阳性率为65.7%,与病人年龄、肿瘤病理类型无关;肿瘤临床分期越高,nm23的阳性率越低;腋淋巴结转移组的nm23阳性率明显低于腋淋巴结无转移组(P<0.05)。结论乳腺癌组织中nm23基因表达与乳腺癌临床分期、腋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提示nm23基因可作为预测原发性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和评估肿瘤临床预后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伴有微乳头结构肺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特征及其侵袭行为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清远市人民医院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具有完整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结果的伴有浸润性微乳头结构的肺腺癌13例,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组化特征及预后。结果伴有浸润性微乳头结构的肺腺癌,临床表现为咳嗽、痰中带血、胸痛,影像学发现肺部占位现象;组织学观察肿瘤组织中均可见比例不等的缺乏纤维血管轴心的乳头状细胞簇,与肺泡壁连接或分离,瘤细胞可形成环样(ring-like)腺样结构;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癌细胞上皮膜抗原(EMA)、上皮性钙黏附蛋白(E-cadherin)、β-连接蛋白(β-catenin)、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细胞角蛋白7(CK7)均为阳性,核增殖指数(Ki-67)高表达。预后:手术后平均随访16.2个月,其中4例患者术后生存至今,未发现肿瘤(4/13,30.8%);8例患者死于肿瘤(8/13,46.2%);3例患者带瘤生存(3/13,23.1%)。结论肺腺癌中微乳头结构成分提示肿瘤高侵袭转移行为,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该病理形态的出现应在报告中列出,并注明百分比,提醒临床采取积极治疗措施并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乳腺大汗腺癌(AC)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方法:筛选出的8例乳腺大汗腺癌进行临床病理分析,采用过碘酸雪夫(PAS)、阿辛蓝(AB)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A-P法检测GCDFP-15、Mucin-1、Ki-67、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C-erbB-2。结果:8例均发生于中老年女性,因发现乳房包块就诊。组织学8例均为高级核,其中大汗腺导管原位癌(ADCIS)1例, ADCIS伴浸润性大汗腺癌(IAC)5例,IAC伴非大汗腺型DCIS灶2例。镜下主要有2种形态:A型,胞质嗜伊红染的粗颗粒状;B型,胞质淡染,呈细粉尘颗粒状,如毛玻璃样。8例AC的PAS染色阳性,AB染色在ADCIS阴性,在IAC可有50%细胞阳性,并同时表达GCDPF-15,AR,Mucin-1及Ki-67;除1例外,ER均不表达。结论:乳腺大汗腺癌的临床表现和大体形态与非乳腺大汗腺癌相似,多发生于单侧并且多数伴有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预后较好。其诊断主要依靠病理:(1)特征性的AC型细胞;(2)GCDPF-15阳性率高;(3) AR阳性率高,ER阳性率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合并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可能存在的内在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2006年间湖南省肿瘤医院收治子宫内膜癌患者合并子宫肌瘤62例(A组)的临床资料,随机抽取同期单纯性子宫内膜癌患者50例(B组)做对照。结果 A组的手术病理分期,肿瘤组织病理分级及ER、PR检测率分别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合并子宫肌瘤多属雌激素依赖性肿瘤,组织分化好,肌层浸润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Merkel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方法。方法对一例女性,44岁。通过CT、MRI、病理、手术观察其影像及病理特征。结果病理见:红褐色肿物,呈烂肉样,质中,易于吸除,血运丰富。枕骨破坏,枕部肌肉、硬膜表面及小脑内均有肿瘤侵润,与脑组织无明显界限。光镜:肿瘤位于真皮,有时在皮下。癌细胞聚集分布,细胞大小一致,类圆形,似小淋巴细胞;细胞核呈空泡状,可见许多核分裂像,染色质呈细颗粒状;胞浆稀少,嗜酸染色。免疫组化:NSE(神经内分泌颗粒):阳性。角蛋白:阳性。CT见略高密度均匀的病变,MRI上T1w、T2w呈略低信号,边界不清;MRI可见病变异常强化,边界清晰;局部软组织侵润及骨破坏。结论CT和MRI可以清楚显示病变部位特点,为临床提供可靠信息,利于手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乳腺癌发生、发展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方法测定不同组织学类型乳腺癌组织中VEGF水平;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中VEGF水平。结果1)VEGF表达阳性率随着乳腺癌组织学分级增高而逐渐增高,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VEGF阳性表达率为92.86%(26/28),无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VEGF阳性表达率为81.82%(18/22);2)正常对照组和良性乳腺癌组血清VEGF水平比较,两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与恶性乳腺癌组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良性乳腺癌组与恶性乳腺癌组比较,其VEGF的浓度较恶性乳腺癌患者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VEGF在乳腺癌中高表达,提示其可能与乳腺癌的恶性进展有关;VEGF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有关,检测VEGF含量对预测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