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患者男,54岁。进行性吞咽困难1个月。胃镜检查示:于食管下段距门齿40cm贲门处有占位性病变,临床诊断食管贲门癌。于2007年4月28日在全身麻醉下经左侧开胸,行全胃切除+弓下空肠食管吻合+空肠侧侧吻合术,手术顺利。术后第1d突感剧烈胸痛,剧烈咳嗽后胃管引流出暗红色血性液体,失血量〉100ml/h,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在此期间给予输血、止血、药物冲管、静脉滴注止血药物均未控制出血,急诊行胃镜检查,于空肠食管吻合处左侧可见渗血,用1:10000肾上腺素加用血凝酶局部喷洒止血,出血停止后撤管。术后第5d,胃肠减压管再次引流出血性液体,共约500ml,胃镜检查见食管下段吻合口左侧有一活动性出血灶,呈喷射状,用1:10000肾上腺素喷洒,释放止血夹后,出血停止。术后第7d,坐起后晕倒,解大量黑便,考虑再次出血的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2.
患,男,20岁,被刀刺伤左侧颈部,伤口喷射状出血,5min后入院急救,血压、脉搏均为零。诊断为左颈部刺伤、颈总动脉断裂、失血性休克。立即予伤口纱布填塞,压迫止血。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半小时输液1500ml,输血800ml,血压恢复至12/8Kpa,急送手术室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左颈部清创探查术。术中见左颈总动脉中段,距锁骨上5cm处横行刺伤血管周径4/5,内膜  相似文献   

3.
临床资料:病人,男,52岁,肝右叶巨块型肝癌,既往有胃溃疡病史(胃镜检查诊断胃小弯近幽门处直径约2cm的溃疡),但无消化道出血史,亦无食道下段及胃底静脉曲张。病人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后第3天呕血约200ml,经内科保守治疗后症状无缓解,28min后又呕血约800ml,急诊外科手术治疗时见原胃溃疡面渗血,并见其内一动脉血管溃破而有活动性出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并发症的经验. 方法 我院2002年11月~2006年5月行后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122例,共发生并发症7例,发生率5.7%.第1例精索静脉损伤,中转开放手术止血,出血量约1000 ml,输血800 ml.第2例副肾动脉出血,术中仅用超声刀切断,术后20 h血压下降至90/60 mm Hg,再次手术,用4号线结扎副肾动脉,出血约600 ml,输血400 ml.第3例腔静脉损伤为用直线切割器切割闭合右肾静脉时误将腔静脉切割封闭一半,但未出血.第4例为直线切割器切断肾动脉后残端喷血,又上2个钛夹,出血停止.第5、6例为剪断动脉时误伤肾静脉,1例用Hem-o-lok控制近心端,另1例用10个钛夹纵行夹闭肾静脉止血.第7例为胰尾漏,术后引流液体最多时达300 ml,引流液淀粉酶26 000 U/L. 结果 腔静脉损伤者术后随访30个月,未见异常;胰尾漏者术后随访1年,肾窝无积液,无胰腺炎;其余5例随访20~40个月均未见异常. 结论 腹腔镜下并发症主要是大血管损伤,处理的原则是提高气腹压至18~20 mm Hg,镇静地钛夹夹闭出血点,必要时及时改为开放手术.保持引流管通畅可以有效地治疗胰腺损伤.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80岁。因高脂餐酒后出现呕血200ml,继而伴有柏油样粪便800ml,头昏心悸4小时,于1982年10月15日以上消化道出血入院。经保守治疗10天,又反复呕血、黑便3次,共出血约4000ml,输血3900ml,血压仍不平稳,再次出现休克。急诊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肝、胆、脾、胰无异常,胃体小弯侧有  相似文献   

6.
腹腔镜手术后远期胆管大出血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8岁。因腹痛、黄疸伴呕血、黑便2天转入我院。患者二年前在外院行腹腔镜手术,术中经过顺利,术后恢复良好。二天前,患者突感中上腹胀痛,向右肩背部放射,且疼痛逐渐加剧,并出现皮肤、巩膜黄染。数小时后,突然呕吐,为褐色凝血块,约500克。当地医院拟诊为“上消化道出血、胆道出血可能”给予抗酸、止血、输血等治疗。在此期间患者反复出现右上腹绞痛,波动性黄疸以及呕血、黑便,并出现脉率加快、血压下降、四肢湿冷等临床表现,保守治疗无效转我院。急诊行肝固有动脉造影。发现胆囊动脉来源于肝右动脉…  相似文献   

7.
任辉  徐为然  房学东 《国际外科学杂志》2007,34(6):427-428,F0003
患者,男,40岁。因自发性腹痛于当地医院就诊,血压进行性下降,腹腔诊断性穿刺抽出不凝血,急诊行剖腹探查术。见腹腔出血量约2000ml,发现胰腺下缘肠系膜上动脉分支处有活动性出血,因手术技术及条件等原因,不能彻底止血,仅用大网膜包裹血肿,以使出血相对局限在小网膜囊内。术后止血、输血、补液、对症治疗。为进一步诊治,遂于2007年1月18日急诊转入我院。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对合并肾功能衰竭患者行一期全主动脉置换的可行性.方法 患者男性,43岁,既往为Ⅲ型夹层动脉瘤,1年前行支架型人工血管降主动脉内膜破口封堵术后4个月继发I型 主动脉夹层,患者除左肾动脉外主动脉各主要分支均开口于夹层假腔.本次手术前5个月起因肾功 能衰竭行透析治疗,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在全身麻醉低温心肺转流下一期行从升主动脉至双髂动 脉的全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手术时间12 h,术中出血量约9000 ml,术中输血和血浆7300 ml(包 括自体血液回收1500 m1),输血小板800 ml.结果 术后第2天患者四肢可自主活动,术后第4天神志逐步恢复正常,术后1周拔除气管插管.尽管无肾功能恢复,但术后2周CT复查,提示各人工血管和重建的内脏动脉及肋间动脉通畅良好.结论 对于合并肾功能衰竭者可行一期全主动脉置换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感染性髂外动脉吻合口出血的处理。方法 报告1例髂内动脉自体移植治疗感染性髂外动脉吻合口大出血病例,结合文献复习讨论。患者,男,25岁。肾移植术后第22、24、38天3次出现感染性移植。肾动脉髂外动脉吻合口大出血,出血量分别达800、2500、3800ml。经输血、及时手术探查,两次吻合口缝合修补效果不佳,第3次手术切除移植肾,并将感染病变严重的髂外动脉段切除,髂外动脉缺损长约2cm,以3cm长的髂内动脉段移植修复。结果 修复后髂外动脉血流通畅,患侧下肢血供良好,患者恢复血液透析,等待再次移植。结论 感染性移植肾动脉髂外动脉吻合口出血为肾移植术后严重并发症,单纯修补常难以奏效,髂内动脉自体移植修补缺损合理可行,操作简易,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例1男,17岁。因腹痛1d,以急性绞窄性肠梗阻在县医院急诊行全小肠扭转复位,回肠、右半结肠切除,空肠结肠吻合。术后第3天排气、排便,腹胀、腹腔引流暗红色液体约1500ml,保守治疗无效于术后第11天转至我院,拟诊肠坏死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上段空肠距屈氏韧带30cm处的空肠段尚存生机,其余小肠发黑坏死,行坏死空肠切除,近端空肠造瘘术。术后加强抗炎,支持疗法及胃肠外营养等对症处理,术后并发腹腔多发脓肿,肝、肾功能不全,经脓肿切开引流等处理,病情好转,术后第63天再行空肠造瘘回纳,空肠横结肠端侧吻合术,术后恢复良好,TPN支持并过度到肠内营养。本次手术45d后给予半流饮食,无明显短肠症状。  相似文献   

11.
对难以控制的伤寒肠出血采用手术治疗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共治疗8例,全部治愈。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6例,女2例。年龄19~60岁。均经血清学和/或血培养证实。肠出血发生在起病后第7~40天,平均15天。24小时失血量≤1500ml者5例,>1500ml者3例,均出现休克。术前输血800~2400ml,平均1350ml。末段回肠切除长度为50~70cm之间,其中6例切除回盲部后行回肠与横或升结肠吻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57岁。因上腹部隐痛伴黑便半年于2009年1月5日入院.经胃镜及活检提示为胃窦部溃疡型中分化腺癌。遂行胃癌D2根治术,毕Ⅱ式胃肠吻合术。术后第3天,排出柏油样便2次,每次约200g,考虑术后残留血.未予以处理;术后第9天,出现十二指肠残端瘘,予以置管冲洗引流,配合静脉营养治疗后痊愈:期间患者排黑便,每日2次,量时多时少,考虑吻合口出血.予以止血、抑酸和对症治疗无明显改善,继而考虑是否有其他出血病灶.  相似文献   

13.
贾玉清 《腹部外科》1993,6(2):89-89
急性胃粘膜病变(AGML)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死亡率较高。发生于腹部疾病术后者治疗更为棘手。我院共遇3例,全部治愈。现报道如下: 病例简介 例1:男,35岁。胃切除术后3周解柏油样便入院。3周前因球部溃疡住我院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纳佳,大便正常。术后21天排柏油样便约400g。给予止血、制酸等处理。第22天仍排柏油样便约500g。第23天置入胃管,呕血及胃管引流血液共1200ml,出现休克症状。拟诊AGML行探查术。术中见胃肠吻合口周围粘膜水肿、有多处小出血点。给予胃肠吻合口加缝一圈。术后  相似文献   

14.
病历摘要患者女,28岁。无任何诱因突然先后5次呕血,约3500ml,20小时后急诊手术探查。开腹后,盲目行胃大部切除。术后24天又呕血6次,计约2800ml,转入我院。入院后输血800ml,血红蛋白升至10.5g;病情好转,虽有黑便但无呕血。第13天又呕血800ml,紧急手术。取原切口进腹,腹腔有少量腹水。肝不大稍硬,呈暗紫色,无结节。脾大约为正常的1.5倍,质硬,胃底静脉轻度曲张,余正常。术中确诊为门脉高压症,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故切开胃底长约10cm,胃内有鲜血及凝块,吸净后见胃底左侧后壁有一直径2mm之破裂血管喷血,钳夹缝扎,查食道下端、残胃及吻合口正常,后常规切除脾脏,门奇静脉断流,肝脏切取活检,脾窝置引流,关腹术终。病理诊断:早期肝硬化、淤血性脾肿大。术后经护肝、消炎、扶壮和利水治疗,切口一期愈合。腹水从术后第7天开始逐渐增加,经输血浆及中药治  相似文献   

15.
病例1男,46岁。因反复呕血、黑便2年,再次大量呕血2d入院。查体:P96次/分,BP90/62mm Hg(1mm Hg=0.133kPa),贫血貌,腹平,无腹壁静脉怒张,全腹无压痛,移动性浊音阴性。查Hb49g/L,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胃镜检查提示胃体溃疡,食管下段及胃底静脉无曲张。经内科治疗3d无效转入外科行急诊手术。术中探查胃壁未发现溃疡瘢痕,纵行切开胃前壁,见胃腔内有凝血块320g及鲜血250ml,清除积血后未发现明确出血灶,遂将胃黏膜展平,见胃体前壁的黏膜皱襞内有一直径1.2mm裸露动脉血管呈搏动性出血,行包括出血动脉在内的胃楔形切除术。术中输血800ml。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6.
例1.外伤性脾破裂,某工地医院术中只行纱布压迫止血。伤后72小时行切脾术时,脾动脉结扎滑脱造成大出血,经多方处理才完成手术。术后3天呕血约700ml,便血数次(约2,000ml),考虑为应激性溃疡出血。除包括输一定量鲜血等对症处理外,予以吉林红参100g煮汤150ml一次内服。之后患者症状、体征逐渐好转,血压稳定,获愈。例2.多处严重创伤,经胸腔闭式引流、剖腹处理内出血及输液等治疗,休克得到纠正。但术后第三天,发生腹胀,呕吐咖啡色液体及解柏油样便数次(估计出血量为1,500ml)。除一般抗休克等对症处理外,另给50g红参煎汤内服。服药后症状与体征逐渐好转,未再哎、便血。但于第八天并发急性呼吸窘迫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20岁,于2007年11月5日无明显诱因突发呕血,鲜血,无胃内容物约150mL,当日解柏油样黑便一次,约0.5kg,在学校卫生科给对症处理,未予重视。2007年12月25日又突发呕血,量较前次多,约350mL,次晨解柏油样黑便约1kg,入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于2008年1月8日行肝动脉DSA,术中见肝动脉门静脉瘘并行肝动脉栓塞术,康复良好出院。2008年3月7日又出现呕血伴解黑便,量约300mL,黑便约1kg,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肝癌外科手术过程无血切肝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手术过程中无血切肝技术的应用及手术中失血量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1380例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病人的临床资料,再按照失血量分为4组,研究各组的输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周肝功能Child-Pugn分级、术后住院天数、术后长期存活率。结果手术过程输血量随出血量的增加而增加,各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在出血量〉800ml时显著上升;手术后1周的肝功能(Child-Pugn评分)A级的在出血量少的前两组分别为93.7%和88.6%,而出血800~1200ml组为72.6o,4,出血〉1200ml组低至57.9%;肝功能分级组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手术后住院天数随出血量增加,手术后恢复时间也增长;病人长期存活率出血量〉800ml组长期存活率显著低于出血量少组(P〈0.01)。结论无血切肝技术是控制手术过程中失血的有效方法,出血量的有效控制一定程度上预示手术后平稳恢复、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胃切除术已推广至县或县级以下医院,术后并发症常有发生。我院近几年行胃切除术202例,术后发生大出血5例,其中4例行再手术治疗,1例行保守治疗,均治愈。现就胃切除术后并发大出血的预防及处理讨论如下。1 1%#11吻合口出血胃大部切除术后吻合口出血常发生在术后24小时内,表现为经胃管引出较多量新鲜血液。若患者出现面色苍白、烦燥不安、心率增快或血压下降,估计失血量已在800ml以上。在我们202例手术患者中,术后发生吻合口出血2例,发生率约1%,与文献报道相近。其发生原因:①胃残端未行粘膜下血管缝扎,②吻合时胃左  相似文献   

20.
病人:男性,22岁。因大量便血1h入院。入院时病人处于休克状态,血压70/30mmHg。经输血及输液后休克好转。于次日行胃镜及纤维结肠镜检查:胃、十二指肠及结肠未见出血。诊断为小肠出血。入院后第3d,病人再次大量便血,血压下降至80/40mmHg,血红蛋白51g/L。经补液、输血后,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靠近回盲部的回肠明显积血,积血肠段长约100cm,但未见明显的小肠病变。将积血挤入结肠后,在距回盲部110cm处切开回肠壁,插入大肠镜探查可疑出血肠段,见距回盲部约70cm处有一凝血块附着肠壁。移去凝血块即见肠壁内有一出血点,为动脉出血,直径约1mm。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