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尿酸和纤维蛋白原(Fig)、D-二聚体(D-D)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相互关系。方法:对两组患者禁食高嘌呤食物3 d后抽取静脉血进行血尿酸、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的比较,并将观察组患者再分为轻、中、重3型,对患者血清血尿酸(UA)、Fig、D-D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神经功能的缺损与UA、Fig、D-D水平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血U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UA浓度在病情轻、中、重型之间无显著差异,观察组患者血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浓度在病情轻、中、重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尿酸和Fig、D-二聚体均较正常人高,且其病情轻重与纤维蛋白原(Fig)、D-二聚体(D-D)有关。  相似文献   

2.
血尿酸与D-二聚体检测对急性肺栓塞的诊断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尿酸与D-二聚体的检测在诊断急性肺栓塞中的价值。方法对30例急性肺栓塞患者和26例同期健康体检者的血尿酸、D-二聚体进行检测。结果两组患者血尿酸、D-二聚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二聚体及血尿酸明显升高,有助于急性肺栓塞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血浆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D-二聚体水平对急性脑梗死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设为观察组,同期选取66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检测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分析脑梗死面积与NT-proBNP、D-二聚体水平及神经功能的关系,比较预后不同情况(存活与死亡)的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结果观察组NT-proBNP、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大面积脑梗死与小面积脑梗死患者NT-proBNP、D-二聚体水平及NHISS评分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存活与死亡患者NT-proBNP、D-二聚体水平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浆NT-proBNP、D-二聚体水平越高,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越差,二者可作为急性脑梗死预后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病情发展及演变的关系。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151例)作为试验组,依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再分为轻、中、重型3个亚组;选取健康者作为对照组(151例)。试验组进行常规治疗(低分子右旋糖酐250 mL连续7 d、丹红注射液4 mL连续14 d、5%碳酸氢钠250 mL连续3 d;视情况予以肝素总量不超过12500 u抗凝)。2组均进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D-二聚体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水平监测。比较2组血清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 hs -CRP 水平、D-二聚体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其hs-CRP与神经系统损伤评分呈高度正相关( P<0.05);其D-二聚体水平与神经系统损伤评分也呈正相关( P<0.05)。结论 hs-CRP水平可以独立反映脑梗死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病情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进展型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 96例进展型脑梗死作为观察组,110例非进展型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测定两组患者的血压、血脂、血糖、血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和同型半胱氨酸(Hcy).结果 两组在年龄、性别、吸烟史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收缩压(SBP)方面无明显差异,在血糖(FP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舒张压(DBP)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在尿酸、hs-CRP、D-二聚体和Hcy方面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P<0.01).结论 舒张压、低密度脂蛋白、尿酸、hs-CRP、D-二聚体和Hcy是脑梗死进展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测定83例脑梗死患者和77例健康对照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 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脑梗死不同临床分型组间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正相关(r=0.836,P<0.01).结论 血浆D-二聚体水平不但能反映脑梗死患者的凝血及纤溶活性,同时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脑梗死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蛋白a [Lp(a)]、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表达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我院急诊收治的20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和同期来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120例健康体检者分别设为急性脑梗死组和健康对照组,检测健康对照组和急性脑梗死组治疗前、后的血清Lp(a)、CR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再将急性脑梗死组患者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不同分为轻型组、中型组和重型组三个亚组,对比三个亚组治疗前、后的血清Lp(a)、CR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治疗前的血清Lp(a)、CR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治疗后上述指标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 0.05)。治疗前、后,急性脑梗死组中重型组患者的血清Lp(a)、CR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显高于中型组、轻型组(P 0.05),轻型组患者上述指标表达水平最低。结论血清Lp(a)、CR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能够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可作为评价该疾病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血小板、D-二聚体与脑梗死发病有关。方法观察有血栓倾向的疾病、TIA、急性脑梗死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纤维蛋白原、血小板、D-二聚体的浓度。结果脑梗死急性期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明显高于其他疾病组,血小板明显低于其他疾病组及正常对照组,非腔隙性脑梗死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的浓度明显高于腔隙性脑梗死组,脑梗死各亚组血小板浓度比较无明显差别。结论血小板、FIB、D-二聚体的变化出现在脑梗死之前,它们促进了血栓的形成,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的水平可作为评价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测定D-二聚体的临床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检测D-二聚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AMI患者60例(AMI组)和健康体检者60例(对照组),分别对其进行血浆D-二聚体测定,比较2组D-二聚体水平。根据D-二聚体水平(以D-二聚体正常值上限的2倍为界限),将AMI患者分为D-二聚体明显升高亚组和D-二聚体轻度升高亚组,观察比较2亚组患者3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AMI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0.65±0.21)m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19±0.16)mg/L(P<0.05)。D-二聚体明显升高亚组3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31.6%明显高于D-二聚体轻度升高亚组的9.1%(P<0.05)。结论 AMI患者检测D-二聚体对于临床诊断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对脑梗死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前体( 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湛江农垦第二医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确诊的急性脑梗死102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抗栓及对症支持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对照组采用依达拉奉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及不同脑梗死面积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大面积脑梗死、非大面积脑梗死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可降低脑梗死患者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从而减小脑梗死的面积,达到有效治疗脑梗死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改变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尿酸水平改变的特点。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1年12月来院急性脑梗死患者204人,记录NIHSS评分,收集入院后第二日晨空腹血尿酸,以同期来院体检健康140人为对照组,对两组血尿酸水平进行比较,根据NIHSS评分将研究组分为三组:轻、中、重度神经功能障碍组,三组间患者尿酸水平进行比较。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尿酸水平显著下降(t=3.89, P〈0.01),轻、中、重度神经功能障碍组间尿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42, 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体内抗氧化能力显著下降,提高血尿酸水平增加体内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尿酸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及意义。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7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本院体检健康者72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血尿酸及血脂水平。结果观察组血尿酸水平、血尿酸异常率以及总胆同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者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颈动脉正常者(P〈0.05)。结论血尿酸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尿酸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发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89例为观察组,检测入院24h内血尿酸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和分析两组间的相关性;分别对观察组病例人院第1天及第28天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析神经功能缺损与人院时血尿酸水平的相关性。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及异常率明显增高,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血尿酸异常组较正常组人院第28天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存在显著差异也较重,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血尿酸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病密切相关,参与了其发病机制,是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与急性脑梗死发生的关系。方法对本院2010~2011年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观察组)和6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的含量进行分析比较,并对患者美国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中大面积脑梗死组(B组)患者血清中中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的含量显著高于小面积脑梗死组(A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的含量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美国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无相关性。结论测定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和分析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血清尿酸浓度进行检测,探讨血清尿酸浓度水平与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将2008~2011年本院收治的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分为正常尿酸组和高尿酸组,各35例。结果正常尿酸组血尿酸浓度为(327.3±76.4)μmol/L,高尿酸组血尿酸浓度为(478.5±94.5)μmol/L。正常尿酸组入院时Barthel评分为(44.4±12.2)分,出院时Barthel评分为(78.5±14.9)分,出院时Barthel评分高于入院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尿酸组入院时Barthel评分为(22.1±13.8)分,出院时Barthel评分为(45.5±12.9)分,出院时Barthel评分高于入院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血尿酸与患者出院时Barthel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两者呈负相关(r=-1.35,OR=0.27,P〈0.05),血尿酸浓度水平越高,脑梗死患者的预后越差。结论高尿酸血症是急性脑梗死早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可作为评估预后的参考指标,血尿酸浓度越高,预后越差,故在脑梗死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当同时采用降低患者血尿酸浓度水平的措施,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对急性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的影响,并对其在临床上的相关应用进行相关分析。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期间收治的3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注射丹参多酚酸盐,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水平以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血清浓度较治疗前均有明显的减低,但是治疗组患者降低的幅度更为明显(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盐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可能与降低C反应蛋白的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艾灸百会穴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D-二聚体(DD)的影响。方法 60例ACI患者随机分为艾灸组和对照组各30例,艾灸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艾灸百会穴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0d,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BI)改善情况,及血清hs-CRP和DD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艾灸组和对照组血清hs-CRP和DD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而艾灸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1),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艾灸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艾灸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艾灸百会穴可降低ACI患者血清hs-CRP和DD水平,减轻脑缺血性损害,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8.
高尿酸血症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血尿酸水平对急性脑梗死事件预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40例脑梗死患者(病例组)与1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采用酶法进行血尿酸、空腹血糖、血脂等测定,比较各组尿酸水平。结果脑梗死组和对照组空腹血尿酸升高分别为69例和30例,占49.29和23.08%,血浆尿酸浓度分别为(413.5士87.9)umol/L和(349.8士81.8)u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梗死组尿酸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尿酸水平与脑梗死患者病情及预后有平行关系,即病情重、预后差者,血尿酸水平升高者所占比例高。结论高尿酸是急性脑梗死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