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分析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变化的规律和临床意义.方法:对106例高血压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动态血压的原始数据统计分析,观察其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结果:106例患者中,杓型组23例,非杓型组65例,反杓型组15例,超杓型组3例.结论:24小时动态血压可确定高血压分型,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秦安县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情况及血压变异对靶器官的损害,为血压晨峰患者早期预防靶器管损害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从该县不同年龄阶段的高血压患者中筛选出新发现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18例;既往明确诊断原发性高血压者258例。用动态血压器监测24小时血压情况,同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测定患者的左室壁厚度、左室重量以及颈动脉厚度和斑块形成等指标;并测定患者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等指标;所有患者测身高、体质量、腰围,计算体质量指数。同时做24小时尿微量蛋白测定。结果:秦安县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情况及血压变异对靶器管损害明显,尤其以晨峰时损害更甚。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晨峰者有更明显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左心室肥厚,同时有心肌复极时间的延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动态血压仪对55例偶测高血压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结果:5例完全正常;12例收缩压升高,舒张压不升高;31例收缩压不升高,舒张压升高;7例收缩压与舒张压均升高。结论:24小时动态血压对临床准确诊断高血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解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在指导临床用药、护理的价值以及在诊治高血压的优势。方法对5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并与偶测血压比较。结果高血压患者偶测血压均高于动态血压均值(P〈0.05),24小时动态血压节律均显示出两峰一谷及昼高夜低的变化规律。结论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较偶测血压更能准确地诊断原发性高血压,同时为临床用药,护理提供更为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隐匿性高血压临床诊治中动态血压监测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8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门诊体检的患者共300例,按照年龄层次进行分组,其中青年组85例(16~44岁),中年组94例(45~64岁),老年组121例(65~77岁),采用动态血压检测仪对3组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观察、比较隐匿性高血压及血压正常的占比情况。结果:老年组隐匿性高血压的患病率为43.0%,高于中年组29.8%和青年组1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年组和青年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隐匿性高血压临床诊治中,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可以提供重要的诊断价值,有助于高血压患者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在妊娠高血压疾病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将本院2015年7月~2016年7月收取的30例妊娠高血压孕妇和30例健康孕妇作为研究对象,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对两组的监测结果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孕妇的上述指标数据均比对照组孕妇高(P0.05)。结论: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应用在妊娠高血压疾病中可准确反映患者的血压变化规律,有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观察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 syndrome PIH)24小时动态心电图(ambulatory electrocardiographyDCG)改变,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心率改变,心律失常,ST—T改变情况及其心率变异(heartratevariabilityHRV)各项指标改变。对90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按血压增高程度分成3组),另设30例正常孕妇对比,全部进行24小时同步十二导联Holter检查,监测24小时心率,心律及心律失常发生,同时进行心率变异分析。结果: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各组各类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各组sT-T改变发生率显著增高(P〈0.05),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各组心率变异降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各组组间比较,心律失常、DT—T改变发生率随血压增高而增多,而心率变异值随血压增高降低。结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心律失常、ST—T发生率增高,心率变异值降低,可能与心脏负荷过重及自主神经功能平衡失调有关。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行Holter监测对评估孕期可能存在潜在心脏疾病发作的风险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的特点。方法:对40例就诊的老年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患者排除增龄引起的动脉硬化导致的高血压及心脏方面的干扰,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的监测,观察其心率、血压变化。结果: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变化规律的研究,发现动态血压昼夜节律的消失,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减少(P<0.01)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有关。结论:老年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患者与非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组相比,夜间收缩压下降百分率明显降低(P<0.01),而夜间舒张压下降百分率无明显变化(P>0.0 5),提示血压昼夜节律改变与糖尿病合并自主神经病变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老年糖尿病对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影响。方法:选取63例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其中,糖尿病患者29例,非糖尿病患者34例,对这63例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监测,不定时地对他们的血压进行测量分析,得出结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的血压有明显变化,有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29例中有21例患者的动态血压呈现不稳定的趋势,其余8例相对稳定;而在没有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34例中,31例患者的动态血压相对稳定,而其余3例只是偶尔变化,还处于控制范围内。结论:根据上述调查结果分析得出,改善患者体内的糖代谢状况将有助于改善其心血管系统的血流动力,从而减少心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入选2012年2月-2013年2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采用彩超探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24hABPM)。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IMT升高组的年龄、24小时收缩压标准差、24小时收缩压加权标准差及日间收缩压标准差显著高于IMT正常值组(P<0.05)。结论: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24h、白昼血压变异性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老年糖尿病对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影响.方法:选取63例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其中,糖尿病患者29例,非糖尿病患者34例,对这63例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监测,不定时地对他们的血压进行测量分析,得出结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的血压有明显变化,有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29例中有21例患者的动态血压呈现不稳定的趋势,其余8例相对稳定;而在没有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34例中,31例患者的动态血压相对稳定,而其余3例只是偶尔变化,还处于控制范围内.结论:根据上述调查结果分析得出,改善患者体内的糖代谢状况将有助于改善其心血管系统的血流动力,从而减少心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杨小雯 《世界中医药》2015,10(2):287-289
目的:以中山市石岐区退休干部为样本,探讨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变异与中医体质分类的相关性,并观察中医干预对血压变异的影响。方法:选取部分中山市石岐区退休干部进行血压测量,筛查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65例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24 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分为杓型组和非杓型组,比较2组患者中医体质分类。观察非杓型患者经中医干预前后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情况。结果:比较杓型组与非杓型组的中医体质分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杓型组多见湿热质、痰湿质,非杓型组多见阴虚质、气虚质和阳虚质。通过适当的中医干预有助于改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有助于使非杓型血压向杓型血压转归(P<0.05)。结论:中医体质分类与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变异有相关性,可为临床观察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变异做客观依据,为高血压患者实施个体化中医干预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病动态血压与中医辨证分型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群丽  刘福明 《吉林中医药》2010,30(10):859-86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异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将9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临床问卷调查,填写高血压患者登记表格及中医症候分级量化表后进行辨证分型,分为无症状者、肝火亢盛型、阴虚阳亢型、痰湿壅盛型、阴阳两虚型、证型不明确者,采用无创性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动态血压的监测。结果:痰湿壅盛证组白天与夜间平均收缩压的差值明显高于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组(P0.05),阴阳两虚证组白天与夜间平均舒张压的差值明显低于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阴虚阳亢证组(P0.05)。结论:24 h动态血压监测值可作为原发性高血压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高凌俊 《中医药研究》2014,(9):1060-106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动态脉压、动态脉压指数的关系。方法选择157例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24h血压动态脉压(24hAPP)分为〈60mmHg组(88例),≥60mmHg组(69例);根据动态脉压指数分为〈0.5组(131例),≥0.5组(26例)。所有入选者均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和颈动脉超声检查,比较各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生化指标。结果 24hAPP≥60mmHg组24h收缩压(24hSBP)、脉压指数、IMT、总胆固醇明显高于24hAPP〈60mmHg组(P〈0.05)。脉压指数≥0.5组24hSBP、24hAPP、IMP、总胆固醇明显高于脉压指数〈0.5组(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水平与24hAPP、动态脉压指数呈正相关(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随动态脉压、动态脉压指数升高而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病患者靶器官损害与血压昼夜节律及中医证型的关系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目的:观察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变化与靶器官损害及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方法:62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单纯高血压病组和靶器官损害组,中医辩证分为4型,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靶器官损害组血压昼夜节律显著减弱,肝火亢盛型24小时平均收缩压异常增高,痰湿壅盛型24小时平均舒张压明显增高,阴虚阳亢型昼夜收缩压节律明显异常,阴阳两虚型双重昼夜节律异常。结论:血压昼夜节律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密切,肝火亢盛型和痰湿壅盛型多为高血压的早期正盛邪实阶段,阴虚阳亢型和阴阳两虚型多为高血压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血压变异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128例非高血压老年人群分为2组,有心脑血管疾病组68例和无心脑血管疾病组60例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分析其24h、白昼及夜间收缩压变异(BPvs)与舒张压变异(BPvd)。结果:心脑血管疾病组24h收缩压变异标准差(24hSsD)、24h舒张压变异标准差(24hDsD)、白天收缩压变异标准差(dssD)、白天舒张压变异标准差(dDsD),夜间收缩压变异标准差(nSsD)、夜间舒张压变异标准差(nDsD)变异例数与无心脑血管疾病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P〈0.01)。比较这些参数,发现有心脑血管疾病组24h血压变异显著大于白昼血压变异,白昼血压变异大于夜间血压变异,收缩压变异显著大于舒张压变异。结论:血压变异与非高血压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有关,可作为预测非高血压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患病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女性肥胖患者隐性高血压(MH)的患病情况及血压与心率的关系。方法:收集就诊血压正常的232例肥胖组及241例健康对照组,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对比分析两组的静息心率(RHR)及ABPM等各项监测指标。结果:肥胖组MH发生率为31.9%,对照组为13.7%(x2=21.35,P〈0.01);肥胖组24小时平均血压、日间平均血压、24小时心率和日间心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肥胖伴MH组(139例)24小时心率和日间心率高于单纯肥胖组(93例)(P〈0.05)。结论:心率增加可能参与了女性肥胖患者MH的发病过程,ABPM可作为诊断女性肥胖患者隐性高血压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血压变异相关参数的关系。方法:监测11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和中医辨证分型,计算夜间血压下降率,以此判断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结果:阴虚阳亢证收缩压变异性和舒张压变异性较其他组均最显著(P〈0.05)。肾阴虚证收缩压夜间下降率、血压变异性明显降低(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相关参数、血压昼夜节律与中医不同证型之间可能存在一定关系,通过中医辨证分型能初步判断靶器官损害及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24 h动态血压为观察指标,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之间血压变异性的差异。方法:观察91例60~79岁高血压患者,通过填写高血压中医临床证候调查问卷,收集年龄、性别、体质量、心率等基线资料和证候分级量化资料,确立阴虚阳亢、阴阳两虚、肝火亢盛、痰湿壅盛等证候,对24 h动态血压结果进行分组统计分析。结论:老年高血压的证候本质可能为本虚标实。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日间舒张压、年龄、心率与证型呈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小檗碱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动态血压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小檗碱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后,对动态血压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随机分戍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降血压治疗,治疗组30例,应用小檗碱联合常规降血压药物治疗,在治疗前后进行24小时血压监测。结果:治疗组动态血压及其昼夜节律的改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小檗碱可减少和延缓高血压对靶器官的损害。血压趋势图恢复正常昼夜节律(杓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