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脑钠肽(BNP)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的诊断价值.方法 比较单纯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组与CCP急性加重期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组)治疗前血浆BNP值,及CCP急性加重期组治疗前后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O2)及右室/左室内径比值(RVDS/LVDS)、BNP值、LVEF%值.结果 治疗前CCP急性加重期组BNP值显著高于COP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CCP急性加重期组血浆BNP浓度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BNP是反映CCP急性加重期的敏感指标,BNP浓度对CCP急性加重有较高的诊断和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务浆脑钠肽(BNP)水平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动脉高脉(PH)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荧光法对60例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在入院治疗前血浆BNP水平进行检测,并与1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同时检测血气(PaO2)。用超声心动图测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动脉收缩压(PASP)。结果轻度及中重度肺动脉高压组患者肺动脉爪力及帆浆BNP值分别高于对照组(P〈0.01),且肺动脉高压组肺动脉压力与血浆BNP呈正相关;轻度及中重度肺动脉高乐组患者的PaCO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PaO2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COPD的发生发展过程伴随肺动脉胝力的增高,且BNP水平也明显增多.另外.COPD亦存在明显的低氧血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肺动脉压与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水平的关系,探讨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采集所有入选患者的一般情况登记。入院后抽空腹血查血常规、血糖、血脂、凝血功能、血气分析等指标。行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胸片或胸部CT、肺功能检查。同时对入选患者进行心、肺评估。对比肺动脉高压组及肺动脉正常组患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的水平变化。对肺动脉高压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贝前列腺素钠治疗,对比治疗前后患者心、肺功能的变化。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组NT-pro BNP显著高于肺动脉压正常组。予贝前列腺素钠治疗前后患者的、6MWT、Brog呼吸困难指数明显改善。结论肺动脉高压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常见合并症之一,针对肺动脉高压进行治疗,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使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无创正压通气(NIPPV)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合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浓度的影响。方法 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各50例,分别检测BNP浓度并分析其与动脉血气、肺动脉压力的相关性;比较两组血浆BNP水平;比较NIPPV治疗前后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血浆BNP水平。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血浆BNP与pH值、PaO2呈负相关(分别为r=-0.687和r=-0.693,P均<0.001),与PaCO2呈正相关(分别为r=0.786,P<0.001),与肺动脉压力呈正相关(r=0.958,P<0.001);AECOPD合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血浆BNP与pH值、PaO2呈负相关(分别为r=-0.628和r=-0.609,P均<0.001),与PaCO2呈正相关(分别为r=0.539,P=0.001),与肺动脉压力呈正相关(r=0.826,P<0.001);AECOPD合并Ⅱ型呼吸哀竭组血浆BNP明显高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927.58±249.1)pg/ml VS (150.46±126.18) pg/ml, P<0.01];NIPPV治疗48 h后血气指标好转,血浆BNP较治疗前下降[(228.02±99.27)pg/ml VS (942.53±248.19)pg/ml,P<0.01];治疗后肺动脉压力较前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疗效确定,可以有效降低血浆BNP浓度,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肺源性心脏病(CPHD,简称肺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其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的临床变化。方法选取96例肺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按照患者肺动脉压高低程度分为轻、中、重度三组,比较三组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随着肺心病患者肺动脉压力的升高,各组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亦明显升高,各组之间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患者肺动脉高压缓解后,其血浆BNP水平亦明显下降。结论在肺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者中其血浆脑钠肽水平明显增高,在并发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情况下尤为明显,经治疗患者肺动脉高压缓解后其血浆脑钠肽水平亦明显下降,故而监测肺心病患者的血浆脑钠肽水平对诊断患者是否合并有肺动脉高压以及判断其轻重程度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值得在临床应用中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检测其血浆脑钠肽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4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右心衰竭患者作为研究组,按患者血气分析氧分压程度分为A组(中轻度低氧血症组)22例, B组(重度低氧血症组)18例;按照患者血常规程度分为C组(感染组)21例, D组(非感染组)19例;按照患者肺动脉压高低程度分为E组(轻度肺动脉高压组)23例, F组(重度肺动脉高压组)17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无心力衰竭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974.14±614.47) pg/m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4.04±16.46) pg/ml,研究组组内比较:B组血浆脑钠肽水平(1519.83±515.38) pg/ml明显高于A组(527.67±148.72) pg/ml, C组(1412.64±546.32) pg/ml明显高于D组(489.49±119.07) pg/ml, F组(1558.50±503.60) pg/ml明显高于E组(542.23±161.20) 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右心衰竭患者中其血浆脑钠肽水平较单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明显增高,检测血浆脑钠肽水平对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出现右心衰竭严重程度、低氧血症程度及合并感染情况等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7.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脑钠肽水平改变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贾维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0):1390-1391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脑钠肽(BNP)水平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76例稳定期COPD患者,其中40例合并肺源性心脏病.以44例健康人作对照.测定其血浆BNP、肺动脉压(PAP)、血气、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结果 COPD组患者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73.6±34.9)与(21.1±10.3)ns/L),P<0.01],BNP水平与PaP、PaO2、FEV1、FVC呈正相关(r=0.67、0.66、-0.63、-0.51).结论 血浆BNP水平变化对COPD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快速测定脑钠肽(BNP)鉴别心源性及肺源性呼吸困难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40例急性呼吸困难的患者进行血浆脑钠肽(BNP)测定,其中心功能不全患者为84例(根据心脏彩超EF<50%)和56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根据肺功能测定)。结果①心功能不全患者组BNP水平明显高于慢性阻塞性肺病组(638.2±451.7)pg/mL、(216.3±113.4)pg/mL,P<0.05;②心力衰竭患者脑钠肽水平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呈正相关(r=0.56,P<0.05),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呈负相关(r=-0.48,P<0.05)。结论快速测定BNP水平,有助于早期区分呼吸困难究竟是心源性还是肺源性原因所致,对指导临床医师在第一时间快速判断病情,对早期恰当准确治疗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选择贝前列素钠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患者完成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患者90例。通过抽签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D2组(对照组45例):选择常规治疗方法;D1组(观察组45例):在常规基础上选择贝前列素钠片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肺动脉压以及血清NT-pro BNP含量方面表现出的差异。结果两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患者完成治疗后,在肺动脉压以及血清NT-pro BNP含量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D1组明显优于D2组患者(P<0.05)。结论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患者,选择贝前列素钠片药物进行治疗,将患者肺动脉收缩压有效降低,最终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利钠肽水平变化在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治疗前后的临床意义。方法57例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人院检测血浆脑利钠肽水平及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肺动脉压,经治疗3—4周后患者症状缓解。在出院前后再次复查血清脑利钠肽水平、肺动脉压,对比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变化。同时选择34例急性左心衰患者及42例健康体检者检验血浆脑利钠肽作为参照组。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急性加重期血清脑利钠肽水平相对于缓解期患者显著升高(P〈0.01)。结论血浆脑利钠肽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肺源性心脏病的敏感检测指标.其测定值伴随着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及肺动脉压力的降低而降低。  相似文献   

11.
周平  孙洪岩 《安徽医药》2017,21(1):136-139
目的 探讨米力农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引起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右心衰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COPD引起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右心衰竭病人45例,治疗组25例,对照组2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米力农微泵静脉持续泵入治疗,观察病人心率、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B型脑钠肽(BNP)变化;及心脏彩超左室射血分数(LVEF)、肺动脉压(PAP)、右室内径、三尖瓣反流变化.结果 两组病人治疗后心率、BNP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01),治疗组BNP下降更明显,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两组病人治疗后LVEF均有改善,PAP、右室内径较治疗前有下降(P<0.001),治疗组与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肺动脉高压病人治疗后BNP明显下降,LVEF升高,右室内径减小(P<0.05),重度肺动脉高压病人治疗后BNP明显下降,右室内径减小(P<0.05),LVEF有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短期使用米力农治疗COPD引起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右心衰能够有效缓解右心衰的临床症状,降低心率、BNP、PAP及右室内经.  相似文献   

12.
周阳春  唐彦 《中国医药指南》2012,(36):431+434-431,434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和B型钠尿肽(BNP)联合检测在肺心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60例肺心病患者(疾病组)和60例健康人(对照组)血清Hcy和血浆BNP浓度,比较两组的差异及两项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疾病组血清Hcy和血浆B型钠尿肽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肺心病患者血清Hcy与血浆BNP水平呈正相关,两者相关系数r=0.23(P<0.05)。结论血清Hcy和血浆BNP的检测对肺心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B型脑钠肽(BNP)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中的临床观察.方法 选取2011年6月-2013年2月COPD急性发作入我院住院的60例患者,检测60例COPD患者急性发作期血浆BNP值,分析比较发生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组与未发生组BNP水平的区别.结果 发生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组BNP水平为(679.6±274.5)pg/ml,未发生组BNP水平为(251.8±134.7)pg/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NP对于COPD急性发作期的患者发现左心功能不全有着肯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郝学军 《河北医药》2014,(14):2091-2093
目的探讨血浆中B型钠利尿肽(BNP)水平与心力衰竭的关系。方法选取左心室收缩功能衰竭患者100例(试验组),对照组100例,心功能正常。试验组依据美国NYHA标准分级:Ⅰ级患者16例,Ⅱ级患者24例,Ⅲ级患者48例,Ⅳ级患者12例。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BNP水平,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Swan-Ganz球囊漂浮导管检测肺动脉压(PAP)。结果试验组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BNP与LVEF呈负相关(P<0.05),与肺动脉压力(PAP)正相关(P<0.05)。结论左心室收缩功能衰竭时患者血浆BNP升高,与衰竭程度正相关;血浆BNP浓度与肺动脉压力(PAP)呈正相关、LVEF呈负相关,存在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5.
血浆B型利尿钠肽在COPD伴肺动脉高压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血浆B型利尿钠肽(BNP)在COPD伴肺动脉高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8年4月~2010年12月收集稳定期COPD患者85例,应用心脏超声测定肺动脉压力,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血浆BNP水平,并根据肺动脉压力水平分为正常、轻度、中度、重度肺动脉高压组,同时选择10例健康体检者测定其肺动脉压力及血浆BNP水平,比较各组BNP水平。结果健康体检者与肺动脉压力正常的COPD患者之间血浆BN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轻度、中度、重度肺动脉高压的COPD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组COPD患者之间血浆BN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肺动脉压力与BNP水平有较强的正相关性。结论血浆BNP水平在稳定期COPD患者中随着肺动脉压力的增高而升高,血浆BNP水平反映了COPD患者肺动脉高压的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N-端脑钠肽前体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中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117例确诊为COPD患者,分为单纯COPD组和COPD合并肺心病组,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浆NT-ProB-NP并比较其差异。结果COPD合并肺心病组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单纯COPD组,且NT-ProBNP水平在轻、中、重度肺动脉高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T-ProBNP与肺动脉收缩压、主肺动脉宽度、右心室前壁厚度、右心室舒张末内径有良好的相关性。结论血浆NT-ProBNP浓度能较好地反映COPD患者的肺动脉高压情况及右心室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低钠血症与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预后的关系。方法对2009年1月—2011年11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随访的PAH 5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低血钠组心率、右心房压、右心房面积指数、右心室面积指数、三尖瓣返流程度、右心房直径/左心房直径、右心室容积/左心室容积高于正常血钠组,心输出量指数、右心室每搏量指数、心输出量与肺动脉收缩压比值、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距离和左心室直径低于正常血钠组(P〈0.05,P〈0.01)。正常血钠组和低钠血症组1年和2年的存活率分别是93.33%、83.33%和50.00%、20.00%,低血钠组病死率高于正常血钠组(P〈0.01)。结论血钠水平与PAH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明显相关,低钠血症是PAH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杨黄 《东南国防医药》2013,15(4):349-351
目的探讨IgA肾病患者血压节律与水钠负荷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2月-2012年1月收治的原发性IgA肾病103例,收集临床和病理资料。采用动态血压监测和血浆B型钠尿肽(BNP)测定观察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和夜间水钠负荷情况。结果本研究中高血压发生率为53.4%。高血压组中89.0%的患者呈非勺型血压节律,有10例(18.2%)甚至出现反勺型血压节律。正常血压组中54.2%的患者呈非勺型血压,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高血压组的血浆BNP浓度显著高于正常血压组(P〈0.05)。高血压组90.9%的患者存在动脉内膜增厚,显著多于正常血压组(P〈0.05)。两组患者的尿蛋白量、血清肌酐(Scr)、白蛋白(Alb)、胆固醇(Chl)、肾小球滤过率(GFR)、CKD分期、HASS分级、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舒张末期内径(LVDd)和射血分数(EF)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IgA肾病在较早阶段即可出现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该节律变化与血浆BNP水平相关,提示水钠负荷异常是IgA肾病发生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的重要因素。限钠和临睡加用相应降压药可能有益于IgA肾病血压控制和血压节律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心电图QRS波宽度与血浆脑利钠肽(BNP)的相关性,评价其判断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心功能的预测价值。方法根据心力衰竭诊断标准(Framingham标准),入选152例患者,明确诊断为心力衰竭。152例患者分别测定心电图的QRS的时限、血浆BNP、左室舒张末径(LVDD)及左室射血分数(EF),并根据QRS的时限分为正常组及异常组(增宽≥120 ms),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QRS时限正常组中脑利钠肽与QRS的时限异常组中脑利钠肽两两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宽QRS(时限≥120 ms)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力衰竭程度明显高于QRS正常者,用于评价心力衰竭患者病情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米力农和多巴胺对肺炎合并心力衰竭(CHF)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9例患儿随机分为三组,A组为常规组,B组为米力农组[0.75μg(/kg.min)],C组为多巴胺组[5μg(/kg.min)],米力农和多巴胺采用微量泵泵入,3d后观察对比三组患儿的心率(HR)、血压(BP)、肺动脉压力(PAP)、中心静脉压(CVP)、B型尿钠肽(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时间间期(LVSTI)、右室射血分数(RVEF)、右室收缩时间间期(RVSTI)、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三组HR无统计学差异;组A的BP、LVEF明显低于组B和组C,组B的PAP、CVP和RVSTI明显低于组A和组C,组A的BNP明显高于组B和组C,组B的RVEF明显高于组C,组C的RVEF明显高于组A;结论米力农和多巴胺均能改善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的心功能,米力农对右心功能的改善较多巴胺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