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胸腔镜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胸腔镜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 方法  16例先天性心脏病 (男 10例 ,女 6例 )。年龄 (6~ 2 7)岁。 (14± 7)岁 ,体重 (17~ 6 7)kg ,(38 5± 16 8)kg。采用股动静脉插管 ,在患者右侧第四肋间胸骨旁、第四肋间腋中线、第七肋间腋中线各打一个直径 1cm~ 3cm的孔 ,经第四肋间腋中线插入上腔静脉插管 ,建立体外循环 ,阻闭升主动脉 ,冠脉冷灌 ,心脏停搏 ,切开并悬吊右心房 ,显露三尖瓣及室间隔缺损 ,缝合室间隔缺损 ,缝合右心房切口 ,开放升主动脉。 结果  16例手术均获成功 ,主动脉阻闭时间 (2 7~ 6 7)min ,(43± 13)min。体外循环时间 (6 6~ 16 8)min ,(95± 33)min。术后心脏杂音消失 ,心脏超声检查示无心内分流。 结论 胸腔镜下可完成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全部心内操作。也为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提供了另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2.
电视胸腔镜下体外循环手术六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1~12月,我们在电视胸腔镜下对2例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3例室间隔膜部缺损和1例主动脉窦瘤破入右心室患者施行了手术治疗,效果满意。1临床资料与方法本组共6例,男2例,女4例;年龄5~27岁,平均年龄12.8岁;体重15~49kg,平均体重22.6kg。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2例,室间隔膜部缺损3例,主动脉窦瘤破入右心室1例。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乏力、活动后心悸、气促等症状。查体均有心界增大、胸骨左缘第2~3肋间可闻及2/6~4/6级收缩期杂音,杂音最响的部位可扪及震颤。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示房间隔缺损直径为2.4~3.0mm,室间隔缺损4~7mm,主动脉窦瘤…  相似文献   

3.
室间隔膜部瘤破裂经外科治疗 ,手术效果好。 1992年 5月至 2 0 0 1年 5月我科经手术矫治 15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本组共 15例 ,男 9例 ,女 6例 ;年龄 3~ 12岁 ,平均年龄6 .2岁 ;体重 14~ 4 5 kg。13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呼吸道感染 ,伴活动后心悸、气促 ,所有患者在胸骨左缘第 3、4肋间均可闻及全收缩期杂音 ,12例伴收缩期震颤。经超声心动图诊断 10例为室间隔膜部瘤破裂 ,5例为室间隔缺损 (VSD)。所有患者均在术中确诊为室间隔膜部瘤破裂 ,于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膜部瘤破裂矫治术。瘤体破口大于1cm 4例 ,小于 1cm 11…  相似文献   

4.
心内直视术后患儿的监护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由于血液动力学的改变 ,易引起心律失常、低心排综合征等并发症 ,术后监护非常关键。我院于 1 998年 3月至 2 0 0 0年 1 2月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 63例 ,监护要点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63例中 ,男 30例、女 33例。年龄 3~ 1 5岁 ,平均 6.9岁。体重 1 2~ 62 kg,平均 1 9.8kg。其中室间隔缺损 43例 ,房间隔缺损 4例 ,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 8例 ,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 3例 ,右室双腔心 2例 ,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 1例 ,法洛三联症 1例 ,法洛四联症 1例。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 ,术后入 ICU监护。 6…  相似文献   

5.
小切口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麻醉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麻醉、心外科手术技术的提高 ,心脏手术向微创发展 ,使创伤显著减轻。现将我院 1999年 1月至 1999年 10月施行的 2 0例小切口 (右胸骨旁第 4、5肋间纵行 6~ 8cm)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麻醉体会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本组 2 0例 ,男 15例 ,女 5例 ,年龄 2~ 5 8岁 ,体重 12~ 78kg。手术种类 :房间隔缺损修补术 18例 ,室间隔缺损修补术 2例。其中多数病人合并有轻至中度肺动脉高压。心功能Ⅰ~Ⅱ级 (NYHA) ,心胸比例超过 0 5 0者占 3 5 %。麻醉方法 全部病人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术前用药为吗啡 0 2mg/kg或…  相似文献   

6.
2010年9月至2011年12月,我们对单纯室间隔缺损患者实施食管超声引导下微创经胸非体外循环室间隔缺损封堵术42例,现总结经验报道如下. 资料和方法 42例单纯室间隔缺损由经胸超声心动图筛选,年龄1 ~58岁;男18例,女24例;体质量9 ~ 70 kg.室间隔缺损直径3~14 mm,其中膜周型36例,嵴上型4例、嵴内型1例,心肌梗死并发间隔穿孔(肌部)1例.3种类型室间隔缺损患者均可先尝试封堵(图1).室间隔缺损直径3~10 mm,缺损上缘距离主动脉瓣膜大于2 mm,五腔心切面膜周型室间隔缺损位于9~12点位置,无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心肌梗死室间隔穿孔患者未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首选行封堵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完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2008年10月~2010年5月行完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46例,其中单纯房间隔缺损25例、室间隔缺损21例。右侧胸壁3孔分别为:右侧胸骨旁第4肋间为第1切口长约2cm;右侧腋中线第3肋间做第2切口长1.5~2.5cm;右侧腋中线第7肋间做第3切口长2~3cm。股动脉及股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结果手术均获成功,体外循环时间(64±26)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38±11)min;术后胸腔闭式引流量(110±60)ml。无严重并发症发生。46例随访0.5~1.5年,无死亡及残余分流。结论全胸腔镜下手术治疗房、室间隔缺损安全,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婴儿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的一期矫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总结婴儿主动脉缩窄(CoA)合并心内畸形一期矫治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经验。方法2001年1月至2006年1月,对28例CoA合并心内畸形患者行一期手术矫治。CoA为导管前型18例,邻近或正对导管处10例;伴主动脉弓发育不良6例,动脉导管未闭22例。合并的心内畸形包括:室间隔缺损16例、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5例、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3例,完全型大动脉错位伴室间隔缺损(D—TGA/VSD)2例,右心室双出口2例。采用左胸后外侧联合胸骨正中切口(双切口)径路手术12例,胸骨正中切口径路(单一切口)手术16例。采用缩窄段切除端端吻合术20例,Gore—Tex补片扩大成形术4例,左锁骨下动脉翻转扩大成形术4例。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7h~13d,住ICU时间3~18d。因术后心脏扩大延迟48~72h关胸4例,术后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行腹膜透析3例,吸入一氧化氮(NO)治疗重度肺动脉高压3例。术后下肢收缩压高于上肢10~20mmHg18例(64.3%),收缩压上、下肢相差不大8例(28.6%),上肢分别高于下肢15mmHg和20mmHg2例(7.1%)。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3~50个月,1例D—TGA/VSD患者因重度三尖瓣反流、肺部严重感染和呼吸功能衰竭于术后3个月死亡;其余27例患者恢复顺利。心脏超声心动图提示:1例采用端端吻合法、1例采用Gore~Tex补片扩大成形术的患者在CoA纠治处仍存在压差,分别为25mmHg、28mmHg,均未再次手术。结论一期手术矫治CoA合并心内畸形可以缩短疗程,有利于患者术后心、肺功能的恢复,避免二次手术的痛苦,降低治疗费用。可采用单一胸骨正中切口或胸骨正中联合左胸后外侧切口完成手术。  相似文献   

9.
1987年5月至1991年12月,我科收治12例胸壁巨大淋巴管瘤的患儿,其中男性5例,女性7例,术后进行了总结和随访,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12例患?均为单侧发病。年龄0.5~4岁。患侧乳头位于锁骨旁钱2~4肋间2例,6~8肋间3例;锁骨中线第3肋间1例;腋前线第2~5肋间3例,第6~9肋间3例。③瘤体体积:最大25cm×20cm×10cm,最  相似文献   

10.
右上腔静脉缺如伴永存左上腔静脉合并心内畸形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例1 男,28岁。发现心脏杂音20余年。10年前曾在本院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伴重度肺动脉高压,病人拒绝手术。查体:胸骨左缘第3肋间可闻及3/Ⅵ级收缩期杂音。心电图示P波I导联倒置,aVR导联直立,电轴右偏,右心室增大,左房心律。胸部X线检查示肺动脉呈瘤样突出,心胸比率0.68。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先天性心脏病,嵴下型室间隔缺损2.5cm,肺动脉增粗5.0cm,右室壁增厚0.8~1.0cm。动  相似文献   

11.
1999年 3月至 2 0 0 0年 12月 ,我们使用胸骨倒L形微创切口行心内直视术 81例 ,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81例中男 39例 ,女 42例。年龄 3~ 6 1岁 ;体重 14~ 79kg。房间隔缺损 (ASD) 38例 ,其中 1例合并右位心 ;室间隔缺损 (VSD) 2 9例 ,其中合并双腔右心室 (DCRV) 3例 ,重度肺动脉高压 (PH) 3例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MS) 4例 ,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病变 3例 ;肺动脉瓣狭窄 (PS)2例 ,其中 1例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 ;部分性心内膜垫缺损(PECD) 2例 ;左房粘液瘤 2例 ;主动脉窦瘤破入右房 1例。方法 全组手…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提高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左侧房室瓣反流的外科治疗效果,探讨其瓣膜的病理改变、手术方法的选择,总结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方法回顾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1995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29例房室间隔缺损矫治术后左侧房室瓣反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13例;年龄4~62岁,平均年龄26.5岁;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10例,Ⅲ级17例,Ⅳ级2例;曾行部分性房室间隔缺损矫治术18例,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矫治术11例;再次手术行心瓣膜修复术17例,心瓣膜置换术12例。结果手术后早期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1例患者行心瓣膜置换术后发生永久性Ⅲ°房室传导阻滞而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1例4岁患者行心瓣膜置换术后不能撤离体外循环而行左心辅助56 h后痊愈出院。术后随访25例,失访3例,均为行瓣膜修复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14年,平均8.2年;随访14例心瓣膜修复患者,左侧房室瓣前向血流均无明显加快,10例左侧房室瓣轻微或轻度反流,1例中度反流,3例分别于再次手术后10 d、3年和6年再发左侧房室瓣重度反流,最终行心瓣膜置换术;25例患者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Ⅰ级17例、Ⅱ级6例、Ⅲ级2例;胸部X线片示:心影较术前明显缩小,心胸比率0.53~0.67(0.60±0.11);未发现远期死亡。结论对房室间隔缺损矫治术后再发生的左侧房室瓣反流,进行及时的手术治疗,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能取得满意的近期和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10岁。出生后发现心脏杂音,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收入院。入院后查体:心尖搏动位于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外1.5cm.全心扩大,胸骨左缘第2~4肋间可闻及3/6级收缩期喷射性杂音,伴细震颤,P2亢进、固定分裂。胸部X线片示:全心扩大,双肺充血。肺动脉段明显突出。心脏超声心动图提示:房间隔缺损(ASD)29.7mm,室间隔缺损(VSD)11mm,肺动脉高压。  相似文献   

14.
微创心脏不停跳修补先天性心脏间隔缺损2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8年 10月至 1999年 4月 ,我们采用微创技术在心脏跳动下为 2 0例先天性房、室间隔缺损病儿施行了修补术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总结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中男 6例 ,女 14例。年龄 4~ 18岁 ,平均 (8 0± 3 6 )岁。体重 14 5~ 45 0kg ,平均 35 4kg。其中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 (ASD) 9例 ,缺损直径 0 4~ 1 0cm ;室间隔缺损 (VSD) 11例 ,缺损均位于膜部或膜周部 ,缺损直径0 4~ 0 8cm。病人均经心电图、X线胸片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明确诊断。手术均采用了局限性低位部分胸骨劈开 ,体外循环 (CPB)下 ,心脏…  相似文献   

15.
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总结室间隔缺损 (室缺 )修补术后残余漏的外科治疗经验 ,探讨残余漏的易发部位。方法  1979年 1月至 2 0 0 3年 5月对 37例室间隔缺损术后残余漏患者行手术治疗 ,单纯室间隔缺损术后残余漏 19例、法洛四联症术后室间隔残余漏 17例、右心室双出口术后室间隔残余漏 1例 ,占同期心脏手术的 0 2 1% (37/ 180 0 0 )。其中男 2 6例、女 11例 ,年龄 3个月~ 5 3岁 ,平均 (16± 12 )岁。全组以室缺术后再度出现心脏杂音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手术用补片修补残余漏 2 6例 ,直接缝合残余漏 11例。结果 手术死亡 2例 ,病死率 5 % (2 / 37) ;手术成功 35例 ,术后随访 3个月~ 15年 ,疗效满意。结论 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多见于三尖瓣隔瓣根部 ,其次为第二和第一转移针处 ;室间隔缺损残余漏二次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右腋下小切口在常见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的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2009年10月至2011年6月采用右腋下小切口经第4肋间进胸,在体外循环下施行心内畸形矫治手术2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2例,女138例;年龄3个月~9岁(3.0±1.6)岁,行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132例,房间隔缺损(ASD)修补术50例,ASD修补术+部分型肺静脉异位引流(PAPVC)矫治术12例,部分型房室管畸形(PECD)矫治术15例,VSD+ASD修补术26例,法洛四联症根治术35例。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无二次开胸止血,平均住院时间9 d,平均住ICU 1.6 d。发生右肺不张3例,右侧气胸2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例,Ⅱ°房室传导阻滞1例。术后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6个月,随访期间3例VSD术后发生小于2 mm的残余漏,其余患者恢复良好。结论对具有该术式适应证的患者经右腋下小切口行心内直视手术,有安全可靠、创伤小、美观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2000年10月至2004年3月,我们为38例室间隔缺损(VSD)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实施了手术治疗,现对其围术期处理进行讨论.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本组共38例,男22例,女16例;年龄5个月~6岁;体重6.5~15.5kg.入院查体:胸骨左缘第3、4肋间闻及3/6~4/6级收缩期杂音,P2亢进.所有患者均经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VSD,伴轻度肺动脉高压23例 ,中度12例,重度3例.术前控制感染、加强营养、维持心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背阔肌皮瓣修复肢体大面积复合组织缺损联合接力肋间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供区创面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5月,收治肢体大面积复合组织缺损患者9例。男8例,女1例;年龄21~56岁,中位年龄33岁。交通事故伤8例,伤后至皮瓣修复时间为1~3周,平均13 d;股内侧肌纤维肉瘤切除后缺损1例。缺损部位:上臂5例,大腿4例。创面缺损范围为20 cm×12 cm~36 cm×27 cm。合并肱二头肌缺损2例,肱三头肌缺损3例,股二头肌缺损2例,股四头肌缺损2例;肱骨骨折2例;肱动脉破损2例,股动脉离断缺损合并腓总神经及胫神经离断缺损1例。采用背阔肌皮瓣修复创面及重建肌肉功能,皮瓣切取范围为22 cm×13 cm~39 cm×28 cm,肌瓣范围为12 cm×3 cm~18 cm×5 cm。重建上肢功能采用带蒂皮瓣修复,重建下肢功能采用游离皮瓣移植修复(胸背神经与受区神经肌支吻合)。供区采用大小为10 cm×5 cm~17 cm×8 cm的肋间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第2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术后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及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19个月,平均13个月。末次随访时,皮瓣外观、质地良好;5例肌力恢复至4级,4例恢复至3级;背阔肌皮瓣切取后肩关节活动度为40~90°,平均70°。背阔肌皮瓣两点辨别觉为9~15 mm,平均12.5 mm;肋间后动脉穿支皮瓣两点辨别觉为8~10 mm,平均9.2 mm。第2供区仅残留线状瘢痕。结论采用背阔肌皮瓣修复肢体大面积复合组织缺损联合接力肋间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供区创面,在修复供、受区缺损同时重建肌肉功能,降低了供区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游离带感觉神经肋间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手外伤缺损的疗效。方法 2010年3月—2015年9月采用游离带感觉神经肋间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19例手外伤缺损,其中男16例,女3例;年龄18~53岁,平均35.2岁。手背15例,手掌4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8例,热压伤5例,绞压伤4例,撕脱伤2例。均为手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全层缺损合并指骨、肌腱、血管神经外露,缺损范围为10.0 cm×7.0 cm~17.0 cm×8.0 cm。其中急诊手术12例,择期手术7例。皮瓣厚度为10~25 mm,皮瓣切取范围为10.0 cm×7.5 cm~17.0 cm×8.0 cm。皮瓣血管蒂与桡动脉鼻烟窝支(12例)、桡动脉主干(7例)及其伴行静脉吻合,皮瓣内肋间神经皮支与前臂外侧皮神经缝合。供区创面直接闭合(14例)或行中厚皮片移植修复(5例)。结果术后皮瓣及植皮均成活,供受区创面均Ⅰ期愈合。19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18个月,平均12.7个月。术后手部受区外观及功能恢复良好,未见皮瓣臃肿;皮瓣两点辨别觉为7~11 mm,平均8.8 mm。供区直接闭合者术后仅遗留线性瘢痕,供区感觉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游离带感觉神经肋间动脉穿支皮瓣是修复手外伤缺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20.
纤维隔膜性主动脉瓣下狭窄合并室间隔缺损为少见的心脏畸形。我院 1993~ 1999年共收治 9例 ,临床效果较好。1 临床资料与方法本组 9例中 ,男 7例 ,女 2例 ;年龄 5~ 16岁。均自幼发现心脏病 ,胸骨左缘第 3、第 4肋间闻及 ~ 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并扪及震颤 ;2例主动脉瓣区闻及 级收缩期喷射性杂音。心电图示右心室肥厚伴右束支传导阻滞 5例 ,左心室肥厚伴劳损 1例 ,大致正常 3例。胸部 X线片示心胸比率 0 .5 0~0 .5 8,平均 0 .5 4;两肺血增多。二维超声心动图示室间隔回声失落 ,室间隔缺损直径 0 .6~ 2 .0 cm ,4例位于膜周部 ,5例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