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俊杰同志“半夏泻心汤临床体会”(下简称体会)一文,读后获益良多。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精神,提出一些商榷。张医师在体会中称“本方虽名曰半夏泻心汤,但以黄连,干姜辛开苦降为主,二者缺一疗效则差”。此系实践之谈,笔者认为是方如无半夏则可能几无疗效。黄元御云“人之中气左右回旋,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在下之气不可一刻而不升,在上之气不可一刻而不降。一刻不升则清气下陷,一刻不降则浊气上逆。浊气上逆则呕哕痰饮皆作……心  相似文献   

2.
半夏泻心汤临床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半夏泻心汤源于张仲景著《伤寒论》中五泻心汤之一,也并见于《金匮》。本方由半夏二钱干姜一钱黄连七分黄芩二钱人参一钱炙草一钱大枣四枚组成,主治心下痞。伤寒论154条云:“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若心下满而鞭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金匮云:“呕而肠呜,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后世医家柯韵伯认为:“半夏泻心汤即小柴胡汤去  相似文献   

3.
呕吐是中医中临床常见的病证之一,是指胃失和降、气逆而上、胃中之物从口吐出的一种病证。中药在治疗呕吐方面有较好的疗效,且毒副作用也较少。本文对单味中药的止呕功效进行了分类,并对单味中药、中药复方及中成药止呕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生姜、半夏、吴茱萸等单味中药,小半夏汤等复方及半夏茯苓胶囊等中成药具有止呕作用,其机制与调控5-羟色胺3A(5-HT3A)、多巴胺2(D2)、神经激肽1(NK1)等受体和直接作用于中枢、胃肠平滑肌有关,以期进一步指导临床用药及为止呕中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笔者十几年来 ,用半夏白术天麻汤重用独活 2 0克治疗眩晕 ,特别是体胖脾虚者更佳。眩晕时患者感觉周围事物或自身空间旋转 ,不能站立 ,常被迫闭目侧卧 ,目不能睁 ,头不能动 ,常伴有恶心、呕吐、耳鸣、耳聋等症状。西医常使用对症疗法 ,虽可减轻症状 ,但易复发。而半夏白术天麻汤重用独活治疗眩晕效果更佳 ,且愈后多不复发。半夏白术天麻汤所治之风痰眩晕 ,其病缘于脾湿生痰 ,并肝风内动所致。痰浊蒙蔽清阳 ,风痰上扰清空 ,故眩晕而头重痛 ;痰气交阻 ,浊阴不降 ,故胸闷呕恶。治宜化痰熄风 ,兼以健脾祛湿。方中以半夏燥湿化痰 ,降逆止呕 ,以天…  相似文献   

5.
半夏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为天南星科植物Pinelliaternate(Thunb.)Breit.的干燥块茎,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半夏的炮制品很多,临床常用的主要为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三种,现将半夏与其三种炮制品作一比较,以便于临床鉴别使用。半夏:呈类圆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径1~1.5cm。表面白色或浅黄色,未去净的外皮呈黄色斑点。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密布麻点状根痕,下面钝圆而光滑,质坚实而致密。纵切面呈肾脏形,洁白,粉性充足;质老或干燥过程不适宜者呈灰白色或显黄色纹;粉末嗅之呛鼻,味辛辣,嚼之…  相似文献   

6.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出自汉·张仲景《伤寒论》第172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予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此方由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炙甘草二两、生姜一两半、大枣十二枚组成,功在清热止利,和胃止呕,主治少阳邪热内迫阳明所致之胃肠功能失调证。自2007年8月~2012年12月,笔者于临床中应用此方加味治疗急慢性胆囊炎共53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7.
张华 《医药论坛杂志》2003,24(19):79-79,84
半夏泻心汤是医圣张仲景《伤寒论》中的一方。曰 :“单满而不痛者 ,此为痞 ,此柴胡不中与之 ,宜半夏泻心汤。”此方和中降逆 ,选药精当 ,方义奇妙 ,用之临床效果甚佳。方中重用半夏 ,为全方中之君药 ,和胃降逆、止呕。黄芩、黄连苦寒泻热 ,干姜、半夏辛温散寒 ,如此寒热并用 ,辛开苦降 ,佐以人参、大枣、炙甘草补益脾胃 ,共达中焦脾胃升降之功。对调理消化系统 ,特别是胃肠功能有特殊功效 ,现将具体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1 胆汁反流性胃炎凡胃脘疼痛 ,嘈杂泛恶 ,肠鸣腹泻 ,嗳气频频 ,经电子胃镜检查示 :胆汁反流性胃炎。以半夏泻心汤加味以辛…  相似文献   

8.
半夏与水半夏的鉴别法烟台市药品检验所264000邓珺丽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ternata(Thunb.)Breit的干燥块茎,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效。近几年发现以同科植物水半夏Typhoniumflagellifor...  相似文献   

9.
中药半夏在最早的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是一味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常用药。历代医学文献中所记载的半夏均为天南星科半夏属植物半夏Pinelliaternata的块茎。但是近一段时期以来,由于半夏资源的严重不足,于是其同科不同属的几个品种(尤其是以水半夏为最多),便大量发展起来,充当半夏入药,占领了绝大部分市场。其功效与半夏不同。中国药典1990年版只承认Pinelliater-nata这一种。目前在流通渠道上常见的有:同科犁头尖属裁叶犁头尖(水半夏)Typhoniumflagelliforme;同科天南星属滇南星(山珠半夏)Arisaemayunna…  相似文献   

10.
<正>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有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黄连,大枣组成,功效: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的经典方剂,故此方临床多为治疗脾胃疾病的常用方剂。方中以辛温之半夏为君,散结除痞,又善降逆止呕,臣以干姜之辛热以温中散寒,黄芩、黄连之苦寒以泄热开痞,人参,大枣甘温益气,以补脾虚,为佐药,使以甘草补脾和中而调诸药。综合全方,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故其虚实。近年来,  相似文献   

11.
麦门冬汤出自《金匮要略》,由麦门冬、半夏、人参、甘草、梗米、大枣组成。本方所治之症,乃肺胃阴亏,虚火上炎,气机逆上所致”。方中重用麦门冬为君,以其甘寒之性,滋养肺胃之阴且清虚火;以半夏为臣,意在降逆止呕化痰,其性虽燥,但与大量麦门冬配伍,则燥性减而降逆之性存,独取其善降肺胃虚逆之气,且又使麦门冬滋阴润燥而不腻,两药配伍相反相成。  相似文献   

12.
易生富 《中国药业》1999,8(8):49-49
半夏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它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效。生用可致舌、咽喉和口腔麻本、肿痛,呕吐及窒息,所以生半夏一般不内服。1995年版药典规定了半夏的制法,即清、姜、法三种。鉴于目前大多数医院药房只备有一种制半夏,在此笔者想探讨一下三种制半夏的区别,以引导临床运用,提高其临床疗效。1半夏炮制品的历史沿革姜半夏始见于宋代《卫济宝书》中“用水湿透,内无白心,入明矾、生姜水煮透,略干切片。”清半夏始见于明代《本草纲目》中“用大半夏,汤洗七次,每两用白矾一两半,温水化侵五日,焙干……  相似文献   

13.
小柴胡汤出自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有和解少阳之功效.方由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组成,是治疗少阳病的主方,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  相似文献   

14.
以“呕而发热”作为首发症状在儿科临床常见疾病中较为多见,但其病因病机多种多样,只有参合他症,条分缕析,切中病机,方能取得良效。侯春光主任中医师运用经方治疗儿科“呕而发热”症状,抓住病因病机特点,随证辨治,方证相应,故疗效满意。列举小柴胡汤、大柴胡汤、葛根加半夏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五苓散治疗小儿“呕而发热”验案5则,以资说明。  相似文献   

15.
《中国乡村医药》2003,10(12):62-62
胃气以降为顺,水饮停留则胃气上逆作呕;水气凌心则悸;阻遏阳气则目眩。“膈间”殆指心下之胃脘部位,这是一时性胃中停水的证治。先渴乃水停于胃,津不上承,渴则必须饮水,水入于胃,与饮冲激,上逆则呕。若其人中阳素虚,饮邪上逆,或因呕多导致气虚上逆者,附《外台》茯苓饮方,有补中益气、蠲饮降逆之功。(附方:党参12克、白术10克、茯苓12克、陈皮10克、枳壳10克、生姜10克。)  相似文献   

16.
由于对部颁药品标准以及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药品标准了解甚少,在开中医处方时常常与处方应付发生矛盾,作者仅就以下几组中药对中医处方与处方应付问题与中医药同仁共同商讨。1半夏与水半夏 半夏为临床常用药,来源于天南星科植物半夏( Pinelliaternara)的于燥块茎,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并在历代本草及《药典》中收载,它具有燥湿化痰、降逆业呕、消痞散结的作用,临床常用量为3~9g。水半夏最初出现在广西,代替半夏药用[1],它来源于天南星科植物鞭檐犁头尖( Typhoninflaglliforme…  相似文献   

17.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enllia ternate(thunb)breit]的干燥块茎,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其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作用。半夏虽然有毒,但经过炮制后,其毒性明显降低,或者经过特殊的炮制,也能起到制约其毒性,更好地发挥其药理作用,为临床医生使用。笔者对半夏的各种炮制方法及其临床药用进行了整理归纳,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半夏厚朴汤的气味配伍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半夏厚朴汤出自《金匮要略》其方药组成为:半夏9g(一升)、厚朴9g(三两)、茯苓12g(四两)、生姜15g(五两)、干苏叶6g(二两)。其用法: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相似文献   

19.
<正>大柴胡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全方是由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生姜、枳实、大枣、大黄而组成,仲景为少阳失和,阳明热结而设,故少阳之寒热往来或发热,心烦喜呕,上腹部拘急疼痛或肌紧张(即胸胁苦满,心下急,痞硬等)阳明之郁郁微热,大便秘结  相似文献   

20.
正取生姜、陈皮各10克,生姜切成片,陈皮洗净切成丝,一同放入锅中。加水适量,连续煎煮两次,滤去药渣,将两次煎液合并,留取200毫升药液,分早晚两次温服,每日1剂,连续7剂为1个疗程。四川彭州胡佑志成都中医药大学副研究员蒲昭和点评:陈皮(橘皮)配生姜,是《金匮要略》之"生姜橘皮汤",功效主要是行滞、止呕,可治干呕哕,手足厥冷等症。陈皮、生姜是常用祛痰止咳"对药"。陈皮味辛、苦,性温,归脾、肺经,可理气和中、降逆止呕、燥湿化痰;生姜味辛,性微温,归肺、脾、胃经,可以散寒解表、降逆止呕、化痰止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