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恶性肿瘤最大的特征之一是容易扩散转移,亦是造成死亡的重要因素.这主要是原发肿瘤中的癌细胞不断增殖,浸润周围组织和邻近的淋巴管或血管,在其中形成瘤栓,随淋巴液、血液运行到远处器官的淋巴管或血管壁处粘附,穿出管壁浸润到组织中并不断增殖,伴有间质新生血管生长,形成了新的瘤灶,即转移灶.  相似文献   

2.
3.
肿瘤原发灶的治疗与其转移灶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肿瘤原发灶产生的一些因子,可通过循环血液到达肿瘤转移灶,对转移灶产生促进或抑制作用,肿瘤原发病灶的治疗有可能加速其转移灶的生长,本文就肿瘤原发灶的治疗与肿瘤转移灶的关系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4.
肿瘤的血行转移机制及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是影响肿瘤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血行转移是指癌细胞进入血管随血液循环转移到全身其他器官。血行转移是肿瘤的转移途径中最为常见的方式,目前,很多学者都将研究重点放在肿瘤的血行转移机制方面,以期为肿瘤的预防和治疗寻找新的方向。现将肿瘤的血行转移机制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鼻咽癌扩散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张锋  董郡 《癌症》1991,10(2):128-131
本文对47例鼻咽癌尸解资料临床病理分析,研究其扩散途径。结果表明:鼻咽癌是一种局部侵袭力强、远处较移广泛的恶性肿瘤。局部扩张可以向头颅器官、副鼻窦腔、咽旁软组织间隙、颅底骨质、颅腔内广泛侵犯。远处转移率高达77.5%(31/40)。本研究发现,鼻咽癌好发淋巴结转移,占远处转移的55%,居第一位,其次为骨、肝、脊髓等。鼻咽癌如此广泛的局部侵犯和远处转移,单纯放疗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故提出鼻咽癌的治疗应采取综合治疗手段,并对如何提高疗效,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恶性肿瘤细胞的浸润和转移是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肿瘤的转移是多阶段的、复杂的多环节过程。肿瘤细胞的浸润与转移必须突破其周围的基质屏障。其中,肿瘤细胞脱离原发灶进入血液循环是一个关键步骤.在此过程中,CD62p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CD62p是粘附分子家族中的一员,它介导血小板与血管内皮细胞(endotbelia cell,EC)和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的粘附,同时亦介导与肿瘤细胞间的粘附,  相似文献   

7.
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最早是由Senger于1979年作为一种与恶性转化有关的磷酸化蛋白而提取的,认为是骨骼和牙齿矿化细胞外基质的主要组成成分。OPN在不同组织细胞中均有发现,如肾、内耳、蜕膜、胎盘、平滑肌、被激活的T细胞、巨噬细胞等;此外,在尿、乳汁以及已发生远处转移的肿瘤患者血液中也可检测到。近年研究表明,多种类型的肿瘤细胞在体内、外均能产生OPN,OPN通过与其主要受体一整合素和CD44的相互作用,继而引起肿瘤细胞移行、浸润和基因表达等环节的变化,在不同的恶性肿瘤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抑制血管生成治疗骨肉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骨肉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骨恶性肿瘤,血运丰富,发展迅速,可早期通过血行转移,尤其是肺转移,给治疗带来极大困难。骨肉瘤的生长和转移均是血管生成依赖性的,抑制骨肉瘤的血管生成从而阻断骨肉瘤的营养供给和转移途径可望  相似文献   

9.
于琦 《抗癌之窗》2013,(7):14-15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其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的第2位,死亡率居各种癌症的第3位。在我国胃癌早诊率仍然相对低下,目前住院病例中90%以上为进展期胃癌,即使施行根治术,5年生存率仍徘徊在30%~40%,转移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原因。胃癌转移途径1.直接浸润:浸润型胃癌可沿黏膜或浆膜直接向胃壁内、食管或十二指肠发展。癌肿一旦侵及浆膜,即容易向周围邻近器官或组织如肝、胰、脾、横结肠、空肠、膈肌、大  相似文献   

10.
Fang Q  Zhang L  Wang S  Ou W 《中国肺癌杂志》2011,14(6):518-522
背景与目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获益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治疗的预测因子,本研究旨在探讨NSCLC原发灶与相应转移灶之间EGFR基因突变状况的不一致性。方法应用TaqManRT-PCR的方法检测35例病理确诊为NSCLC患者原发灶和相应转移灶的EGFR基因突变状况。结果原发肺癌病灶中有29例为EGFR基因突变型,余下6例为EGFR野生型。35例转移灶中18例为EGFR基因突变型,17例为EGFR野生型。35对配对标本中,11对(31.43%)标本出现原发灶EGFR基因突变,而转移灶为EGFR基因野生型,18对原发灶及转移灶均为EGFR基因突变型,且突变具体位点相同,6对原发灶及转移灶均为EGFR基因野生型。NSCLC原发灶与转移灶的EGFR基因表达不一致率为31.43%(11/35,P=0.008)。结论 NSCLC原发灶与转移灶的EGFR基因表达存在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肿瘤血行转移是指肿瘤从原发病灶脱落并随血液循环转移到远处靶器官,并逐渐形成转移灶的过程。血小板活化包括血小板形态的改变、血小板聚集功能及血小板成分的释放。研究发现随着肿瘤的转移,血小板活化的数目或血小板活化的可能性就会随之增加,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反之减少血小板活化的数目或抑制血小板活化可不同程度抑制肿瘤转移。  相似文献   

12.
肿瘤侵袭转移是恶性肿瘤危及患者生命最主要的恶性行为特征,也是导致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肿瘤诱导血管生成对肿瘤转移的影响已为研究者重视,而肿瘤转移主要方式之一的淋巴转移分子机制却长期未被重视。由于淋巴管较脆,在解剖中不易得到,以及病理上对淋巴管内皮细胞的识别与分离技术方面存在困难,因此淋巴管生成及调控机制的研究迟缓。肿瘤相关的淋巴管生成是如何调控的至今尚不清楚,仍不知肿瘤细胞是如何逃离原发肿瘤进入淋巴管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肿瘤淋巴管生成与肿瘤的淋巴道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淋巴管在肿瘤转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发现,在多种肿瘤组织内部也存在微淋巴管,只是处于萎缩状态,肿瘤内淋巴管生成显著影响未发生肿瘤转移患者的存活率。肿瘤内淋巴管的存在与否有赖于特异淋巴管内皮标志物,近年来发现并被认可的主要有VEGFR-3、Podoplanin、Prox-1、LYVE-1等。研究证实VEGF-C及VEGF-D通过活化VEGFR-3对肿瘤淋巴管生成进行调控。VEGF-C的表达可促进瘤周淋巴管增生,促进肿瘤的淋巴结转移,多数人认为可作为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指标;VEGF-D不但可诱导肿瘤内的淋巴管生成,而且可导致肿瘤细胞向附近淋巴道播散,其表达水平与淋巴转移及低生存率相关。针对VEGFR-3信号转导系统的抗淋巴管生成治疗,有望成为抗淋巴转移的一个有效途径,而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控制肿瘤生长、转移以及治疗肿瘤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14.
趋化因子与肿瘤的定向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肿瘤转移预后不良,其形成涉及许多病理机制.近来研究表明,肿瘤细胞表达特定的趋化因子受体,而其转移好发部位高表达相应的配体,后者对肿瘤细胞有化学趋向性,由此形成了肿瘤细胞定向转移的"归巢"理论.这一理论提示,通过干预受体与配体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成为抗肿瘤转移治疗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乳腺癌耐药蛋白(breast cancer resistance protein,BCRP)在乳腺癌原发灶和转移灶中的表达并进行比较,分析两者间有无差异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IHC)检测44例手术切除的乳腺癌原发灶组织以及相应的淋巴结转移灶中,BCRP的表达.结果(1)BCRP在乳腺癌原发灶组织中的高表达率为43.2%(19/44例),在淋巴结转移灶中的高表达率为56.8%(25/44例);(2)经统计分析两者之间的表达并无差异(P>0.05);(3)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表明,乳腺癌原发灶和转移灶中BCRP表达与患者的无病和总生存期皆无关(P>0.05).结论BCRP在乳腺癌组织中具有一定的表达水平,原发灶与转移灶之间表达无明显差异且与预后无关.  相似文献   

16.
肿瘤细胞长期处于应激的微环境中,细胞内营养物质及能量的流通速率往往高于正常细胞,肿瘤细胞代谢以此为肿瘤转移提供生物合成原料和能量。在转移性肿瘤中也发现糖代谢异常活跃、脂肪酸过度累积等异于正常细胞的代谢反应。已有研究证实对肿瘤细胞代谢进行调节可影响肿瘤转移,部分成果已应用于临床治疗,靶向肿瘤细胞代谢是抗肿瘤转移的一个积极有效的方向。本文对目前肿瘤细胞代谢与肿瘤转移相互关系和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在肿瘤转移过程中,谁是转移的最终决定者,这个问题争论了上百年,各种假说/模型不胜枚举。可以说都各有道理,但都不够全面,因此很难被大家一致认可。近年来,肿瘤侵袭转移  相似文献   

18.
肿瘤淋巴管增生与淋巴结转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淋巴结转移是肿瘤转移的重要途径,也是判断预后的重要依据.随着淋巴管生成因子及许多淋巴管特异性标记物的发现,肿瘤新生淋巴管调控与淋巴道转移机制研究得以深入开展.临床病理学标本及动物实验模型研究也显示,肿瘤源性VEGF-C和VEGF-D可诱导肿瘤内淋巴管生成,进而促进淋巴结转移.现综述肿瘤淋巴管增生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肿瘤淋巴管形成与淋巴道转移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淋巴管的发现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但对淋巴管尤其是肿瘤淋巴管形成的研究只是在近几年来才受到一些学者的关注。随着对淋巴管的一些特异性标记物如flt-4、LYVE-1、podoplanin、PROX-1及淋巴管生成因子如VEGF-C、VEGF-D的发现与鉴定,使得这一领域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综述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20.
淋巴道转移是肿瘤转移的重要途径,也是判断预后的重要依据。如何预防和抑制肿瘤转移一直是肿瘤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大量研究表明,恶性肿瘤和瘤周组织中存在新生的淋巴管,能够促进肿瘤的转移扩散,而且其密度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近年来研究发现,Neuropilins表达可能与肿瘤淋巴管新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以Neuropilins为新型治疗靶点对恶性肿瘤淋巴管生成和转移进行靶向治疗也取得初步的研究成果。以上为揭示恶性肿瘤淋巴道转移的机制和开发淋巴管靶向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