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螺旋CT在结肠憩室及其并发症诊断上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肠憩室在西方发达国家十分多见,约占人群的10%,包括我国在内的亚洲各国发病率普遍较低.但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的发病率有增高趋势[1].结肠憩室患者通常没有临床症状.但并发憩室炎、出血、穿孔等危害较大.正确诊断结肠憩室及其并发症对指导临床预防、治疗、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笔者回顾分析近几年工作中遇到的临床资料完整的10例结肠憩室病例的CT表现,结合国外文献探讨螺旋CT在诊断结肠憩室及其并发症上的价值,提高对结肠憩室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2.
大肠憩室62例临床并发症及误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陶中原  黄开红  贾林  李瑜元 《新医学》2001,32(5):283-284
目的;探讨大肠憩室住院患者的发病情况、临床特点及并发症。方法:对62例大肠憩室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2例中老年人约占56%、40岁以下患者占10%;以乙状结肠、横结肠和升结肠检出率较高,左半结肠和右半结肠的检出率大致相同;约56%患者为症状性憩室,其中单纯憩室炎发生率约占并发症的57%,且以非老年人多见;而憩室出血和穿孔的发生率分别为23%和20%,以老年组高发。结论:大肠憩室以老年患者的患病率高,出血和穿孔等严重并发症以老年为主,单纯憩室炎等轻型并发症则以非老年多见,临床误诊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结肠黑变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156例结肠黑变病患者(MC组),同期结肠镜检查排除结肠黑变病患者150例(对照组),分析比较2组伴发结(直)肠癌、息肉及炎症等情况。结果结肠黑变病>60岁患者占55.13%,>30~60岁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P<0.05);96.15%患者有长期或间断服用蒽醌类泻剂史,便秘为其主要症状(88.47%),病变易累及全结肠(46.79%)、右半结肠(35.90%);MC组患者结(直)癌、息肉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结肠黑变病发病与便秘、服用蒽醌类泻药有关,好发于60岁以上者,有发生息肉、癌变倾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国北方结肠憩室发病趋势的变化。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5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宝坻临床学院及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的消化内镜中心进行肠镜检查的26 463例患者,分析患者年龄、年患病率及年代增长情况。结果共确诊为结肠憩室患者951例(3.59%),其中72.87%为右半结肠憩室,11.88%为左半结肠憩室,15.25%为两侧结肠憩室。憩室的患病率从2011年的2.78%(112/4 028)增长至2015年的4.98%(309/6 208)(P 0.01,趋势分析)。右半结肠憩室好发年龄60岁,左半结肠憩室好发年龄≥60岁。男性和年龄增长均是发生结肠憩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随着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的西方化及城市工业化,中国北方的憩室患病率正在逐步增加。  相似文献   

5.
王贞彪  孙承民 《临床荟萃》2010,25(17):1480-1483
目的 对26例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的结肠黏膜病变特征进行临床研究.方法 回顾性总结近10年来有结肠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的26例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6例AIDS患者均有发热和腹泻等症状.其中以发热、咳嗽为首发症状者19例(73.1%),体温最高达39.5℃.以腹痛、腹泻为首发症状7例(26.9%),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里急后重、水样或黏液便,大便3~10次/d;26例患者中有20例(76.9%)有程度不等的口腔溃疡、鹅口疮、咽痛、吞咽困难或胸骨后疼痛等症状,大便潜血和脓血便阳性率高,分别达69.2%(18/26)和57.7%(15/26);结肠镜检查:84.6%(22/26)患者有不同程度病变,其中慢性结肠炎11例,结肠溃疡10例,回盲部恶性淋巴瘤1例;病变部位以直肠及乙状结肠多见,病变波及直肠者,腹泻症状重;组织病理学检查无特异性;病原学检查:16例活检结肠黏膜组织中检出病原体7例(43.8%).结论 发热和腹泻是AIDS的常见症状;AIDS患者结肠病变多见,表现为慢性结肠炎和结肠溃疡,偶见肿瘤;病变波及直肠者,临床症状重;大便潜血阳性或脓血便,多提示肠道有病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回顾电子结肠镜检出结肠憩室患者的资料,分析结肠憩室发病特点及其与伴发疾病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9年5月该院13 638例行电子结肠镜检查的内镜资料,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结肠憩室患者检出情况及内镜下组织表现,以及其与伴发疾病的相关性。结果共发现结肠憩室379例,检出率为2.78%,呈逐年升高趋势,由1.79%增长至3.35%,第5年较第1年检出率明显提高(P 0.05)。结肠憩室发病与结肠息肉、结肠癌、结肠脂肪瘤、结肠黏膜黑变病和肠道手术史呈正相关(P 0.05),与缺血性结肠炎无明显相关性(P 0.05)。结论 5年间电子结肠镜下结肠憩室检出率明显升高,结肠憩室检出率与结肠息肉、结肠癌、结肠脂肪瘤、结肠黑变病及肠道手术史均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WD)的临床发病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1年2月-2004年2月收治的220名WD住院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其发病情况、临床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结果和结论:WD的发病以男性为多,男女差异显著(P<0.05);发病年龄以8~14岁最多,多数为慢性起病(占85.91%),以肝脏症状和锥体外系症状为首发症状;有明显家族史者32例(占14.55%).角膜K-F环是WD患者的特征性体征,肌张力障碍是该病较为常见的体征,以肌张力增高多见,但不能忽视肌张力减低的患者.可出现除锥体外系以外的其他系统损害,如锥体束、大脑皮层等.WD患者的多器官损害以脑、肝、肾及角膜最严重和最多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消化道毛细血管扩张症的发病机制与临床特点。方法对因消化道出血就诊的消化道毛细血管扩张症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本例因消化道出血就诊,胃镜检查示胃窦部毛细血管扩张并出血,术后病理报告病变符合毛细血管扩张症。复习国内文献资料显示:本病中位发病年龄为60岁,女性占56%(14/25),其中有家族史者占40%。病变以单发多见,占84%(21/25),其中胃占20%(5/25),十二指肠占4%(1/25),小肠占32%(8/25),结肠占28%(7/25);消化道内多发者占16%(4/25)。治疗选择内科保守治疗者占44%(11/25),经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者占8%(2/25),经外科手术治疗者占36%(9/25),另有3例治疗情况不详。治疗后症状缓解及治愈者占76%(19/25)。结论消化道毛细血管扩张症是一种临床少见的具有遗传倾向的疾病,可发生于消化道不同部位,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案的选择与出血部位及出血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因、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9年9月至2022年4月于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130例下消化道出血患者。对其病因、临床特征进行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下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在130例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中,男女患者的比例为0.67∶1,老年患者占63.08%;冬季发病的人数占33.08%;饮酒者26.15%;3.85%患者曾有腹部手术史;患者最常见的基础病为高血压(42.31%)。在全部患者中,重症患者占20.00%;有阳性体征者占56.93%;出血部位主要为结肠(64.61%),直肠(32.31%),3.08%的患者合并2处出血。全部患者均有血便症状,腹痛(40.77%)、腹泻(36.15%)。前3位病因依次为下消化道恶性肿瘤(32.31%)、结肠炎(20.77%)和缺血性肠炎(20.77%)。男性前3位病因依次为下消化道恶性肿瘤(46.15%)、息肉(15.38%)、结肠炎(13.46%);女性前3位病因依次为缺血性肠炎(28.21%)、结肠炎(25.64%)、下消化道恶性肿瘤(23.08%)。男性因下消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该院3 600例体检者结肠镜检查结果,探讨隐匿性大肠疾病的发病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3 600例行结肠镜检查人员的资料,观察并记录受检者的病变类型、发生部位,将受检者分为中青年组(60岁)和老年组(≥60岁),比较两组受检者患病比例的差异。将受检者分为具有临床症状组和无临床症状组两组,比较病变比例在两组之间的区别。分析结肠息肉的性别比例、年龄分布、生活区域(城市、农村)的差别。结果结肠黏膜病变的受检者共734例。其中,青年组发生比例为15.49%,老年组发生比例为32.81%,老年组发病比例明显高于中青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老年组中男性比例明显高于中青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变部位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症状组受检者765例,无症状组2 835例,有症状组发生病变的比例29.67%明显高于无症状组的比例17.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症状组结肠黑病变的比例、大肠癌比例、大肠慢性炎症的比例均明显高于无症状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息肉的男性发病率(20.34%)明显高于女性发病率(9.88%),老年的发病率(22.89%)明显高于中青年组发病率(12.94%),城市的发病率(17.24%)明显高于农村的发病率(9.3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体检人群结直肠疾病的发生率较高,结肠镜检查是结直肠病变筛查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塞 (AMI)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 49例糖尿病合并AMI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糖尿病合并AMI无痛性心梗占 49% ,多部位梗死占 5 0 % ,并发急性心力衰竭占 47% ,严重心率失常占 3 8% ,心源性休克占 2 2 % ,肺炎占 5 5 % ,同时有多种并发症占 3 9% ,病死率 40 %。结论 :糖尿病合并AMI与心肌细胞病变、血管病变、神经病变有关 ,临床症状不典型 ,多部位梗塞常见 ,并发症多 ,病死率高 ,应早期诊断 ,预防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阐明国人消化道憩室的患病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 结合国内文献复习,对551例消化道憩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51例消化道憩室中,老年患者占58.6%,食管憩室、胃憩室、十二指肠憩室、空回肠憩室和结直肠憩室分别有14例(2.54%)、10例(1.81%)、395例(71.69%)、70例(12.70%)和62例(11.25%);14例食管憩室中,中段占78.6%,高于咽食管憩室的11.2%。62例结直肠憩室中,右半结肠憩室占56.5%,高于左半结肠的38.7%。结论 国人消化道憩室的发病特征与西方社会均存在某些差异,尤其在食管和结直肠憩室方面。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憩室的发病特征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0年经X线消化道造影和内镜诊断的胃憩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8例患者中男性12例(占42.9%),女性16例(占57.1%),男女比例为1∶1.3。平均年龄(53.25±14.04)岁,其中50岁以上者占60.7%,50岁及以下者占39.3%。憩室部位胃底21例(占75.0%),尤其是胃底大弯侧12例(占42.9%)。憩室的平均大小为(1.20±0.64)cm(0.88±0.58)cm,所有憩室均为单发。伴发病中以糜烂性胃炎最多见(占28.57%),其次为胃息肉(占21.43%)。腹胀、腹痛、恶心、呕吐为常见临床表现。结论胃憩室好发于中老年人,胃底为好发部位,单发常见,容易伴发糜烂性胃炎及胃息肉。X线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是诊断本病的较佳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1595例大肠息肉患者临床特征及结肠癌检出情况.[方法]收集接受肠镜检查并确诊为大肠息肉1595例(1805枚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大肠息肉患者临床特征及其结肠癌检出情况.[结果]不同性别大肠息肉患者年龄分布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大肠息肉患者所占比例随年龄增长呈递增趋势,41~50岁患者比例明显升高,以>60岁患者最高,与≤40岁患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1805枚息肉中腺瘤性息肉占55.01%(993/1805)高于非腺瘤性44.99%(812/1805)(P<0.05);升结肠、降结肠、横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部位以腺瘤性息肉为主,回盲部以非腺瘤性息肉为主,两者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共检出结肠癌304例(312枚息肉),检出率为19.06%.大肠息肉癌变患者与无癌变患者其年龄、息肉大小、病理类型、息肉部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大肠息肉的发病风险随患者年龄增长而增加,以升结肠、降结肠、横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部位的腺瘤性息肉和回盲部的非腺瘤性息肉较为常见;高龄、息肉体积大、升结肠和直肠部位的腺瘤性息肉可增加结肠癌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情况,了解患者地域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四川大学华西生物医学大数据中心2009年2月至2019年2月无重复确诊SLE患者7 144例,分析患者年龄、性别、地域、民族、职业、嗜烟、嗜酒、过敏史、家族史及发病情况等。结果四川大学华西医院SLE患者就诊住院平均年龄(32.67±15.12)岁,高峰年龄为18~42岁,男女比为1∶7.13,各年龄段患者性别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0.34,P0.001);四川省6 502例(占91.01%),就诊住院率为7.26/10万,下属21个地级市以眉山、资阳、成都就诊住院率最高,分别为13.97/10万、13.18/10万、12.69/10万,泸州市就诊住院率最低为1.97/10万;其他省市就诊患者人数以西藏最多(21.34%),云南次之(17.29%)。职业分布:农民最多(占24.33%);民族构成中,汉族占95.16%,少数民族以藏族最多,占64.45%。临床首发症状以皮疹,发热,关节肿痛,四肢水肿多见,占48.26%;累及的病变部位主要为肾(46.49%)、肺(30.45%)、肝(11.77%);SLE伴感染患者2 127例(占29.77%),其中肺部感染(占69.63%);在既往感染史中,肝炎占2.78%、结核占3.14%。结论 SLE患者眉山、资阳、成都就诊住院率最高,相邻省市西藏和云南居首;农民多见;少数民族以藏族为主。SLE病变具隐匿性和多系统性,感染、过敏、嗜烟等因素可能增加SLE的易感性,对不明原因的水肿、皮疹、发热、关节肿痛患者应注意SLE的筛检。  相似文献   

16.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老年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价值.方法对150例临床确诊为糖尿病的老年患者进行双下肢动脉彩色超声检查.结果 150例糖尿病患者中有136例下肢动脉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改变,发生率为90.7%.单纯老年糖尿病患者83例,其中病变发生在膝关节以下者62例,占74.7%;多部位病变者49例,占59%;双下肢病变者57例,占68.6%;糖尿病伴心脑血管疾病53例,其中双下肢及多部位病变者50例,占94.3%.结论彩色超声检查诊断不仅准确反映有症状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性质、部位、范围和程度,并且对早期无症状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能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7.
葛洋 《山西临床医药》2009,(14):1691-1692
目的: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特点与内镜表现。方法:选取81例U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表现、结肠镜下病变部位和特点以及活检组织病理等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UC主要症状表现为腹泻(85.19%)、腹痛(71.60%)、黏液脓血便(62.96%);病变分布主要位于直肠乙状结肠(40.74%)、直肠(28.40%)及左半结肠(24.69%);镜下表现结肠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颗粒状改变者72例(88.9%);活检病理结果:弥漫性炎症细胞浸润,隐窝炎、隐窝脓肿、糜烂及溃疡形成有58例(71.6%)。结论:UC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结肠镜下主要表现为弥漫性充血水肿、糜烂或伴溃疡形成,病变主要分布在直肠、乙状结肠和左半结肠;结肠镜和活检组织病理检查是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8.
十二指肠憩室的临床特征--附395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梁健  王连源  贾林 《新医学》2003,34(4):233-234
目的总结十二指肠憩室的临床特点.方法对395例十二指肠憩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95例中降部憩室占85.8%(339/395).老年患者占62.3%(246/395),40岁以下患者占7.3%(29/395).并发症①胆石症的发生率为28.4%(112/395),其中降部憩室组的发生率(30.4%,103/339)显著高于非降部憩室组(16.1%,9/56),P<0.05;②胰腺炎的发生率为5.8%(23/395),其中降部憩室组的发生率(6.5%,22/339)显著高于非降部憩室组(1.8%,1/56),P<0.05;③出血的发生率为4.3%(17/395),其中降部憩室组的发生率(4.1%,14/339)与非降部憩室组(5.4%,3/56)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十二指肠憩室以老年患者占多数,降部憩室组的胆、胰疾患并发症显著高于非降部憩室组,但两者在非胆、胰并发症方面则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大肠癌致肠梗阻的病理类型、梗阻部位及预后。方法选取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八一医院2008年1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大肠癌致肠梗阻患者87例,对其病理类型、梗阻部位进行观察,随访2年,了解其预后情况。将临床资料输入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45岁、45~65岁、>65岁患者术后2年生存率分别为75.00%、66.67%、0,>65岁组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半结肠、右半结肠、直肠癌患者发生肠梗阻概率分别为57.47%、21.84%、20.69%,左半结肠组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类型结果显示,中分化腺癌49例(56.32%),较其他病理类型为高;未转移患者术后2年生存率(72.92%)明显高于转移患者(28.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肠癌并肠梗阻以左半结肠高发,中分化腺癌多见,高龄和发生转移的患者术后存活期限较短。  相似文献   

20.
<正>结肠憩室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分为真性与假性两种。真性憩室是由于结肠壁先天性发育薄弱,憩室壁含有肠壁各层结构;假性憩室属后天性,在临床上多见,多由于肠壁的一处或多处出现薄弱或缺损,当肠腔内压力增高时导致结肠黏膜向肠壁薄弱处疝出,向外呈囊状突出[1]。结肠憩室多无临床症状,仅有部分合并出血等并发症,吸烟、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及抗凝药物的使用是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2]。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1例结肠憩室并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