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入帕金森大鼠模型的纹状体后分化为多巴胺分泌细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MSCs)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条件及其体内修复大鼠帕金森模型的潜能。方法为了能够更好修复大鼠单侧下丘脑-黑质部位注射6-OHDA所造成的功能毁损,我们从SD大鼠中提取了rMSCs。首先利用中药麝香多肽-1诱导rMSCs在体外无血清培养基中扩增并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然后移植到单侧纹状体区DA耗竭的大鼠模型中。结果加入麝香多肽-1后2 h,细胞开始分化成神经元样细胞,细胞团呈NSE及NF-H阳性。移植后动物模型较对照组有明显的功能改善(P<0.001),表现为25只实验鼠阿普吗啡诱导的旋转减轻,平均持续56 d。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证实大量来自rMSCs的细胞在移植带存活并可迁移到距损伤处5 mm的部位,通过检测多巴胺能神经元特异性标志TH发现大约50%~55%细胞继续向多巴胺能神经元方向分化。结论以上发现说明rMSCs来源的细胞移植到大鼠纹状体区后能够存活、迁移、并自发向多巴胺分泌细胞分化,并能修复源自于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背景: 黄芪提取物有较好的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加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及其自体移植的优越性,可能为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式。
目的:探讨黄芪诱导后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特点。
设计:细胞学体外观察。
材料:清洁级6周龄雄性大鼠1只,购自中国医科院实验动物中心。黄芪注射液批号060105,为大理药业有限公司产品。
方法:全骨髓法体外分离培养、纯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4代时,按4×108 L-1密度接种于置有盖玻片的12孔板内,制备细胞爬片。盖玻片上细胞达80%~90%融合后全量换液,加入含200 g/L黄芪注射液、体积分数为15%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连续诱导6 d;对照组DMEM培养基中不加入黄芪注射液。
主要观察指标:倒置显微镜观察诱导前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变化,诱导后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特异性标志物的表达。
结果:原代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多呈圆形,扩增至第4代后细胞形态多呈梭形或成纤维细胞状,诱导后细胞形态发生改变,自胞体长出突起,随诱导时间延长,长出突起的细胞数量逐渐增多,部分突起末端呈分叉状,可见网络状连接。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显示,诱导第3天巢蛋白阳性细胞、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细胞和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较多,诱导第6天微管相关蛋白2阳性细胞较多。
结论:黄芪首先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干细胞分化,然后促进其向神经元或神经胶质细胞的非特异性分化,并能够使已分化细胞的进一步成熟、老化。
关键词:黄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 相似文献
3.
背景:近年来研究发现,神经营养因子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脑组织中具有再生能力的神经干细胞在体外是否具有直接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作用还未见报道。
目的:观察大鼠间充质干细胞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神经干细胞共培养两种诱导条件下体外分化成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能力。
方法:分离培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第3代细胞分2组培养,一组细胞应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单独诱导,另一组细胞与已培养成球的神经干细胞共培养进行诱导,共培养之前行Brdu标记。诱导3 d后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贴壁细胞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神经原纤维和多巴胺能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酪氨酸羟化酶的表达,观察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情况。
结果与结论: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单独诱导组间充质干细胞在诱导24 h后胞体回缩呈锥形,突起延长且数量增多,有神经元样形态,且细胞间相互连接成网络状,3 d后部分细胞表达神经原纤维,其中少部分同时表达酪氨酸羟化酶。与神经干细胞共培养组神经干细胞球很快解离,迅速贴壁,共培养的贴壁细胞大量增殖且多呈神经元样,胞体细长多突起,相互间连接成网,多数贴壁细胞分别单独表达神经原纤维和酪氨酸羟化酶,少数细胞可见Brdu/神经原纤维,Brdu/胶质纤维酸性蛋白,Brdu/酪氨酸羟化酶双标阳性。提示间充质干细胞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干细胞存在的情况下可定向转化为神经元,并有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的可能。在该实验条件下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效果好于神经干细胞。 相似文献
4.
背景:目前尚未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活化的小胶质细胞特异性反应的报道,且有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特定微环境下如何维持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存活也缺乏相应的实验证据。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刺激下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存活的作用。方法:取Wistar大鼠,贴壁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并活化小胶质细胞,酶消化法培养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实验分为5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小胶质细胞组;脂多糖+小胶质细胞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脂多糖+小胶质细胞组;分别取各实验组的培养上清,对中脑多巴胺神经元进行培养。单纯多巴胺能神经元组采用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DMEM/F12进行培养。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不同微环境对多巴胺能神经元存活的影响及不同微环境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释放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结果与结论:含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实验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释放量均较相应的对照组高。酪氨酸羟化酶免疫荧光染色结果发现,单纯多巴胺能神经元组神经元的存活率为15%;小胶质细胞组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存活率为10%;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存活率为35%;脂多糖+小胶质细胞组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存活率为5%;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脂多糖+小胶质细胞组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存活率达到了28%,高于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外的其他各组(P < 0.05)。此外体外培养多巴胺能神经元存活率随培养时间延长下降,但含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实验组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存活率明显高于相应对照组。提示小胶质细胞活化刺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上调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使得多巴胺能神经元免受毒素的损害,抑制了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延迟性死亡。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体外向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方向的分化。方法大鼠股骨骨髓分离出BMSCs,培养传代,通过10%胎牛血清(FBS)、20 ng/ml表皮生长因子(EGF)和改良Eagle培养基(DMEM/F12)预诱导24 h,随之加入含10 ng/m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10 ng/ml骨形成蛋白-2(BMP-2)和10 ng/ml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作用48 h后,再以10μmol/L全反式维甲酸(ATRA)培养48 h,最后用40 mmol/L KCl刺激15 min完成诱导分化。对照组用10%FBS和DMEM/F12培养不添加任何诱导因子。形态学观察和Western blot对分化后的细胞进行鉴定分析。结果实验组细胞在形态学上表现出典型的神经元样细胞形态,对照组无明显变化;Western blot分析知实验组Ⅰ和实验组Ⅱ都有分化为GABA能神经元的趋势,但实验组Ⅱ的分化率高于实验组Ⅰ。结论BMSCs可在体外分化为GABA能神经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GM1)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化为神经细胞的作用。方法通过贴壁法分离大鼠BMSCs,体外扩增3代,加入GM1诱导分化。用倒置显微镜观察诱导分化后BMSCs的形态,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其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逆转录PCR检测BMSCs神经生长因子(NGF)mRNA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mRNA的表达水平,并与胎牛血清(FBS)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的BMSCs比较。结果GM1诱导组BMSCs胞体变圆,突起增加,部分突起相互联结成网状,NSE阳性表达细胞为(29.47%±3.26)%,GFAP阳性表达细胞为(2.32±0.18)%,FBS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为(6.97±0.56)%和(10.6±0.75)%的细胞NSE表达阳性,(1.41±0.35)%和(1.21±0.35)%的细胞GFAP表达阳性。GM1诱导组NGFmRNA和BDNFmRNA水平显著高于FBS对照组(均P<0.01)和空白对照组(均P<0.05)。结论GM1在体外能诱导BM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红景天苷(SD)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向多巴胺能神经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红景天苷组,维甲酸(RA)组和空白对照组,SD和RA分别诱导BMSCs1d、3d、6d和9d,细胞免疫荧光化学法检测神经细胞相关标志分子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微管相关蛋白2(MAP2)、抗微管蛋白(B—Tubulin III)和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质(GFAP)以及与多巴胺能神经元相关的关键酶多巴脱羧酶(DBH)和多巴胺-β-羟化酶(DDC)的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诱导前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核受体相关因子1(Nurrl)、神经营养因子-3(NT-3)和酪氨酸羟化酶(TH)mRNA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评价诱导前后细胞表达NT-3、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水平。结果SD和RA分别诱导BMSCs6d和9d时细胞增殖明显增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3d后NSE、MAP2和13-Tublin III表达阳性,红景天苷组GFAP表达阳性,维甲酸组GFAP表达阳性。6d时NSE表达丰度上调;1d、3d和6d诱导组NurrlmRNA表达丰度上调,红景天苷组NT-3mRNA表达水平与维甲酸组比较明显上调,SD组6d时THmRNA表达上调。诱导组DBH和DDC阳性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组NT-3和BDNF细胞因子含量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红景天苷能诱导BMSCs分化为具有多巴胺功能的神经细胞。 相似文献
8.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 探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能否在体外诱导分化成神经样细胞 ,并初步探讨其分化机制。方法 培养大鼠MSCs,用二甲亚砜 (DMSO)和丁羟茴醚 (BHA)诱导分化 ,鉴定诱导分化前后的细胞是否表达神经细胞及神经干细胞的特异性标记蛋白 ,并研究其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诱导分化后 ,大部分MSCs变成双极、多极和锥形 ,并相互交织成网络结构 ,出现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 (NeuN)和巢蛋白 (Nestin)表达 ,无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 2 3 环核苷酸磷酸二脂酶 (CNP)表达。部分MSCs转变为典型的神经元超微结构。结论 MSCs可以在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离体分离和培养方法,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皮生长因子(EGF)、全反式维甲酸(RA)、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体外诱导B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作用。方法采用出生3周SD大鼠的全骨髓细胞进行培养,传至第3代时,分为三组:A组,bFGF+EGF+RA进行诱导分化;B组,BDNF+RA进行诱导分化;C组,RA诱导分化。在倒置显微镜下每日观察、记录BMSCs的诱导分化情况,并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对细胞进行兔抗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单抗鉴定。结果A组诱导5d后有大部分细胞具备神经元样细胞形态,胞体呈锥形或圆形,有较长单极或多极的突起,有NSE阳性细胞表达。而B组可有部分NSE阳性细胞、C组细胞有少量NSE阳性细胞。结论bFGF+EGF+RA、BDNF+RA和RA均可在诱导BMSCs向神经样元细胞分化,bFGF+EGF+RA组更优于和BDNF+RA组及RA组。 相似文献
10.
背景:研究表明骨质疏松症可能是间充质干细胞分化失衡后过多地向脂肪细胞分化所致。因此,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脂分化的影响因素对骨质疏松症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分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定向分化为脂肪细胞的适宜诱导条件。
设计、时间及地点:以细胞为对象,重复观察测量实验,于2007-10/2008-07在广东医学院药理教研室完成。
材料:1月龄SD雄性大鼠由广东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方法:无菌条件下分离大鼠股骨,密度梯度离心法与贴壁培养法相结合分离、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在体外进行培养。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完全汇合后,利用内含0.1 mmoL/L 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0.1 mmoL/L吲哚美辛、1 μmoL/L地塞米松、不同浓度胰岛素及胎牛血清的DMEM定向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脂肪细胞。
主要观察指标:①倒置显微镜下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特征。②油红O染色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脂肪分化情况。
结果: ①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传3代后可获得均一性较高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②体积分数为0.05和0.1胎牛血清均能获得较好的成脂分化效果,胎牛血清体积分数增至0.2反而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脂分化(P < 0.01)。③10 mg/L胰岛素可获得较好的成脂分化效果,胰岛素质量浓度提高到20,40 mg/L并不能增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脂分化效果(P > 0.05)。④低糖(含葡萄糖1 g/L)和高糖(含葡萄糖4.5 g/L)DMEM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脂分化无影响(P > 0.05)。
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内含0.1 mmoL/L 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10 mg/L胰岛素、0.1 mmoL/L吲哚美辛、1 μmoL/L地塞米松、体积分数为0.1胎牛血清的DMEM分化诱导液定向诱导可获得较好的成脂分化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慢病毒介导的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表达系统,体外感染骨髓基质细胞,检测过表达GDNF对蛋白酶抑制剂引起的PC12细胞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经双酶切和T4连接酶构建pLenti6/V5-GDNF表达质粒,经293FT细胞包装产生高滴度病毒.用RT-PCR、ELISA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感染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后GDNF的表达,并检测过表达GDNF对蛋白酶抑制剂乳胞素(1actacystin)引起的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 成功构建pLenti6/V5-GDNF表达质粒,获得高滴度具有感染能力的病毒储存液(5.6×105 TU/mL).BMSCs体外被感染后能大量分泌GDNF(接近800 pg/mL),过表达GDNF能减轻乳胞素(10 μmol/L)引起的PC12细胞损伤.结论 慢病毒介导的GDNF转染骨髓基质细胞后能分泌具有生物学活性的GDNF,对蛋白酶体抑制剂引起的PC12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损伤脑组织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向神经元方向分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损伤脑组织对骨髓基质细胞分化的诱导作用。方法 分离培养SD大鼠骨髓基质细胞 ,以损伤脑组织匀浆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分化 ,相差显微镜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诱导结果。结果 诱导后 ,骨髓基质细胞出现分化 ,细胞形态改变 ,胞体呈锥形 ,突起交织成网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表达NSE和tubulin β,分化率达到 30 2 %± 4 0 9%。 结论 损伤脑组织匀浆可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 ,骨髓基质细胞有可能用于神经系统损伤修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诱导大鼠骨髓基质细胞(BMSCs)成为神经干细胞及其分化作用。方法取成年大鼠BMSCs,分别以BDNF和BDNF+RA(维甲酸)作为诱导物诱导,于诱导3d、7d后行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诱导3天后BDNF和BDNF+RA诱导组均有大量Nestin染色阳性细胞,BDNF+RA组阳性率高于BDNF组(P<0.01)。NSE、GFAP免疫阳性细胞在诱导3d后也有少量表达。诱导7天后BDNF和BDNF+RA诱导组Nestin阳性细胞明显减少,与诱导3天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NSE、GFAP阳性细胞数增多,与诱导3天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BDNF+RA组阳性率高于BDNF组(P<0.01)。结论联合应用BDNF与RA可提高BMSCs神经转化,并促进其向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诱导分化骨髓基质细胞(BMSCs)脑内移植对帕金森病(PD)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分离和纯化的BMSCs,用5-溴脱氧尿核苷(BrdU)标记和GDNF诱导分化。分别将经GDNF诱导分化(A组)和未经GDNF诱导分化(B组)的BMSCs移植到PD大鼠模型纹状体区。另设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和PD模型对照组(D组)。于不同时间点检测大鼠旋转行为变化,运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分析比较各组纹状体内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细胞数量。结果①旋转行为检测显示,C组和D组在所有时间点未见明显变化;在移植后7~30d,A组和B组分别与C组和D组比较,旋转行为明显减少(P〈0.05);A组比B组旋转行为减少更为显著(P〈0.05)。②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检测显示,A组与B组比较,GFAP和TH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多(P〈0.05)。但各组自身各时程比较数量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组的BMSCs脑内移植有效地改善了PD大鼠模型的旋转行为,提高了移植后TH阳性细胞的数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GDNF和GM1体外联合诱导MSCs转化为多巴胺能(DA)神经元。探索体外诱导MSCs定向分化为DA能神经元的最佳条件。方法取雄性Wistar大鼠股骨和胫骨骨髓,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获取单个核细胞。进行MSCs的体外培养和传代扩增。采用贴壁培养法使MSCs得到纯化。依据加入的神经营养因子不同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GM1组、GDNF组、GDNF GM1组)。诱导过程中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分别在诱导第3天、第7天进行NSE、GFAP、TH免疫细胞化学检测。计数NSE和TH阳性细胞数,并计算阳性细胞百分比。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对照组可见少量NSE阳性细胞。各实验组比较发现,GDNF GM1组NSE阳性细胞率最高,GDNF组次之,GM1组最低。单独应用GDNF和GM1不能诱导MSCs表达TH,联合应用GDNF和GM1可诱导MSCs表达TH。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TH阳性表达增加。结论GDNF能够单独诱导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GM1不能单独诱导M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但与GDNF联合,不仅可明显促进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而且部分细胞能够表达TH。 相似文献
16.
目的体外检测骨髓基质细胞分泌物对PC12细胞的活性作用,并探讨其产生的可能机制。方法收集培养至第4代第7天的SD大鼠MSCs培养上清,按不同的体积百分比浓度加入到PC12细胞培养体系中,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1d和4d的细胞形态学改变;用丙二酸钠对PC12细胞造成氧化应激损伤,同时加入不同体积百分比浓度的MSCs培养上清,采用MTT法测定24h后的细胞活性。结果有突细胞/总细胞数、最长突起长度随培养时间及MSC培养上清体积百分比的增加而增加:PC12细胞氧化损伤后.加入一定浓度MSC培养上清组的PC12细胞活性较未加入组增高,差异有显著性。结论MSCs能够合成和分泌具有神经营养活性的物质,该物质能诱导PC12细胞分化并减轻氧化应激对PC12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17.
Song S Kamath S Mosquera D Zigova T Sanberg P Vesely DL Sanchez-Ramos J 《Experimental neurology》2004,185(1):191-197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BMSC) have been shown to generate neural cells under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in vitro and following transplantation into animal models of stroke and traumatic CNS injury. Hastened recovery from the neurological deficit has not correlated with structural repair of the lesion in the stroke model. Secretory functions of BMSC, such as the elaboration of growth factors and cytokines, have been hypothesized to play a role in the enhanced recovery of neurological function. Using gene expression arrays, real time RT-PCR and radioimmunoassay, we have found that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BNP) is synthesized and released by BMSC at physiologically relevant levels in vitro. BNP, like its close homolog 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 (ANP), exerts powerful natriuretic, diuretic and vasodilatory effects. We speculate that transplanted BMSCs facilitate recovery from brain and spinal cord lesions by releasing BNP and other vasoactive factors that reduce edema, decrease intracranial pressure and improve cerebral perfusion. 相似文献
18.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注射移植对脑缺血大鼠脑内神经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经静脉注射移植对缺血/再灌注脑内神经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和扩增成年雄性大鼠BMSCs;以“四管阻断法”制作大鼠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造模后3、5、7d通过尾静脉注射Hoechst33342标记的BMSCs(2×10^6/1ml/只),另设对照组于相同时间点通过尾静脉注射载体溶液。于造模后4周处死大鼠,取脑切片,HE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缺血性损伤情况;BrdU/GFAP、BrdU/MAP2和BrdU/Hoechst33342免疫荧光双标染色,观察大鼠脑内神经细胞的增殖及分化情况。结果BMSCs移植组海马CA1区存活锥体细胞数显著多于载体溶液对照组(P〈0.05)。BMSCs移植大鼠脑内海马结构BrdU阳性细胞数显著多于载体溶液对照组(P〈0.05),BrdU/MAP-2双标阳性细胞占BrdU阳性细胞的比例显著高于载体溶液对照组(P〈0.05)。结论BMSCs经静脉注射移植能够减轻缺血性脑损伤,促进宿主脑内自体神经细胞增殖,并提高其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比例。 相似文献
19.
Gang Lü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09,4(4)
BACKGROUND: It has been demonstrated that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GF-β) and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 can induce stem cell differentiation into neuron-like cells.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of TGF-β and BDNF at inducing the differentiation of adult rat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BMSCs) into neuron-like cells, both in combination or alone.DESIGN, TIME AND SETTING: A comparative observation experiment was performed at the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Medical University between October 2007 and January 2008.MATERIALS: TGF-βand BDNF were purchased from Sigma, USA; mouse anti-rat neuron specific enolase, neurofilament and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were purchased from Beijing HMHL Biochem Ltd., China.METHODS: BMSCs were isolated from rats aged 4 weeks and incubated with TGF-β(1μg/L) and/or BDNF (50μg/mL).MAIN OUTCOME MEASURES: Expression of neuron-specific enolase, neurofilament and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were determined by immunocytochemistry.RESULTS: BMSCs differentiated into neuron-like cells following induction of TGF-β and BDNF, and expressed both neuron-specific enolase and neurofilament. The percent of positive cells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in the combination group than those induced with TGF-β or BDNF alone (P<0.01).CONCLUSION: Treatment of BMSCs with a combination of TGF-β and BDNF induced differentiation into neuron-like cells, with the induction being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with TGF-β or BDNF alon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