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究午睡时长与中老年人抑郁症状发生的关联。方法 将2011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 CHARLS)调查的45岁及以上的中老年人信息作为基线数据,随访该队列至2018年,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不同午睡时长与中老年人抑郁症状发生的关联。结果 该队列随访期间抑郁症状的发生率为6.94%。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表明,午睡≥90 min/d与抑郁症状发生高风险相关(HR=1.14;95%CI:1.02~1.29);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午睡时长≥90 min/d(HR=1.30;95%CI:1.11~1.53)、45~64岁组午睡时长在60~89 min/d(HR=1.14;95%CI:1.01~1.29)及≥90 min/d(HR=1.17;95%CI:1.02~1.34)与抑郁症状发生高风险相关。结论 午睡时长与中老年人抑郁症状发生相关联,特别是在男性及中年人群体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中国中老年人群睡眠时间与高血压患病率的关联。  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分析方法,数据来源北京大学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 CHARLS)。共纳入7 885名研究对象,按照夜间睡眠时长分为5组:≤5 h、>5~ < 6 h、6~ < 7 h(参照)、7~ < 8 h、≥8 h。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并建立3个模型,在调整不同协变量下逐步探索不同夜间睡眠时长对高血压发生的影响,获得OR值和95% CI值。  结果  以夜间睡眠时长6~ < 7 h为对照,夜间睡眠时长≤5 h患高血压风险较高(OR=1.37, 95% CI: 1.12~1.69, P=0.002)。进一步按照性别分层分析,逐步调整混杂后,男性睡眠时长≤5 h组患高血压的风险是6~ < 7 h组的1.72倍(95% CI: 1.14~2.59, P=0.009)。而在女性中,调整混杂后并未发现关联(OR=1.26, 95% CI: 0.99~1.59, P=0.055)。  结论  在中国中老年人群中,夜间睡眠时长≤5 h可能是高血压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男性夜间睡眠时长≤5 h会增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我国成年人睡眠状况与抑郁的关联,为居民抑郁的防控提供科学合理依据。方法 基于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 CFPS)数据库,获取研究对象人口学资料、健康与生活方式等信息,纳入有效样本20 384例,使用logistic回归和限制性立方样条图探讨睡眠与抑郁的关系。结果 成年人抑郁检出率为16.2%,午睡时长、夜间睡眠时长与抑郁发生呈J型相关和U型相关;午睡时长<30 min(OR=1.220,95%CI:1.090~1.366)、夜间睡眠时长<7 h(OR=1.727,95%CI:1.572~1.898)、>9 h(OR=1.228,95%CI:1.050~1.436)与抑郁发生高风险相关;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午睡时长<30 min的抑郁发生风险,女性高于男性,18~44岁人群高于≥60岁人群;男性在夜间睡眠时长<7 h的抑郁发生风险高于女性,女性在夜间睡眠时长>9 h与抑郁发生高风险相关,男性无统计学差异;在夜间睡眠时长<7 h抑郁发生风险,18~44岁、45~59岁高于≥60岁;体...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睡眠时长与不同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IS)亚型的相关性。  方法  以北京市农村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开展问卷调查、体格检查以及血生化检测。睡眠时长作为分类变量,分为睡眠时长≤ 5 h/d(< 5.5 h/d)、6 h/d(5.5~6.5 h/d)、7 h/d(6.5~7.5 h/d)、8 h/d(7.5~8.5 h/d)、≥ 9 h/d(≥ 8.5 h/d),依据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分型对IS进行分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睡眠时长与不同IS亚型的相关性。  结果  共纳入6 370名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58.34±9.37)岁。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显示,在调整年龄、性别、行为生活方式、社会经济状况和健康状态后,与睡眠时长为7 h/d的相比,睡眠时长≤ 5 h/d的患IS、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小动脉闭塞型卒中和不明原因型卒中的风险分别是对照组的1.75倍(95%CI:1.42~2.15,P < 0.001)、1.98倍(95%CI:1.46~2.70,P < 0.001)、5.73倍(95%CI:3.34~9.83,P < 0.001)和4.43倍(95%CI:1.86~10.53,P=0.001)。然而,睡眠时长8 h/d和≥ 9 h/d仅在IS和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中表现出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睡眠不足与IS、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小动脉闭塞型卒中和不明原因型卒中风险增加有关,而睡眠过长仅与IS和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风险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中老年人睡眠、肥胖的联合作用对中老年人功能损失的影响。方法 数据来源于北京大学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 CHARLS)数据库。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睡眠、肥胖对功能损失的联合作用。结果 以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 WC)正常+夜间睡眠6~<8 h组为参照,腹型肥胖+夜间睡眠0~<4 h组功能损失患病风险最高(OR=1.655,P<0.001)。以WC正常+午睡0~<30 min组为参照,腹型肥胖+无午睡组功能损失患病风险最高(OR=3.360,P=0.008)。以非全身性肥胖+夜间睡眠6~<8 h组为参照,全身性肥胖+夜间睡眠4~<6 h组功能损失患病风险最高(OR=2.359,P<0.001)。以非全身性肥胖+午睡0~<30 min组为参照,全身性肥胖+午睡30~<90 min组功能损失患病风险最高(OR=1.905, 95%CI:1.237~2.933,P=0.003)。结论 夜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中国十五省(自治区、直辖市)60岁及以上居民睡眠时长与高血压的关系。方法 以2015年“中国居民营养状况变迁的队列研究”为依托,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提供完整的睡眠时长和血压诊断信息的4078名60岁及以上居民为研究对象。结果十五省(自治区、直辖市)60岁及以上居民的平均年龄为68.41岁,其中男性1915人,女性2163人,城镇1683人,农村2464人。睡眠时长充足(≥7 h/d且<9 h/d)2514人(61.64%),睡眠时长不足(<7 h/d)和过长(≥9 h/d)分别为688人(16.87%)和876人(21.48%),高血压患者人数为1861人(45.64%)。模型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在调整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家庭月收入后,与睡眠时长充足相比,睡眠时长不足和过长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性提高,其OR值分别为1.24(95%CI 1.03~1.51)和1.38(95%CI 1.15~1.65)。模型3在模型2的基础上调整了静坐时间、吸烟、饮酒和肥胖,与睡眠时长充足相比,睡眠时长不足和过长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性均发生提高,OR值分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中国成年人睡眠状况与肾结石风险之间的关联。方法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的长期随访数据, 剔除基线自报患有慢性肾病、恶性肿瘤、睡眠时间为极端值的研究对象, 共纳入501 701人。研究收集的睡眠数据包括失眠症状、白天嗜睡情况、午休习惯、打鼾情况和睡眠时间;并根据失眠症状、白天嗜睡情况和睡眠时间构建睡眠评分(0~3分)。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各睡眠因素、睡眠评分与肾结石风险的关联。结果研究对象随访(10.7±2.2)年, 随访期间首次记录的肾结石病例共12 381例。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 与没有对应失眠症状者相比, 有入睡困难或过早醒来症状者的肾结石风险比(HR)分别为1.12(95%CI:1.06~1.18)和1.06(95%CI:1.00~1.12)。使用安眠药、白天嗜睡、午休习惯、打鼾与肾结石风险均不存在统计学显著的关联。与每日睡眠时间≥7 h者相比, <7 h者发生肾结石的HR=1.13(95%CI:1.08~1.18)。与睡眠评分为3分(睡眠质量最高)者相比, 睡眠评分为2、1、0分者对应的HR值分别为1.08(95%CI:1.03~1.13)、1.16(9...  相似文献   

8.
张小丹  林深荣  安芹彧  刘涛 《现代预防医学》2023,(23):4231-4237+4246
目的 了解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SES)对超重肥胖发病的影响。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0年对贵州省9 280人进行基线调查,于2016—2020年对该队列所有参与者进行随访,排除失访、不符合分析的对象后,2 681人纳入分析。运用t/χ2进行单因素分析,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SES综合得分及SES单个指标对超重肥胖发病的影响。结果 中位随访6.42年,人群发病密度41.72/千人年。多因素COX回归结果显示,与家庭人均年收入<2 667元的人群比较,收入为5 000~<10 000元、≥10 000元发病风险分别为HR=0.756 (95%CI:0.611~0.934)、HR=0.626(95%CI:0.498~0.787)(P趋势<0.001);与文盲、半文盲相比,小学毕业、初中毕业、高中/中专及以上人群发病风险分别为HR=0.740(95%CI:0.599~0.914)、HR=0.666(95%CI:0.541~0.820)、HR=0.634(95%CI:0.468~0.859)(P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中老年男性吸烟状况与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及其亚型发生风险的关联性。  方法  本研究选取东风-同济(Dongfeng-Tongji,DFTJ)队列中基线未患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中风、癌症、严重心电图异常的13 940名男性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均完成了基线调查,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检查、生化指标检查和血液样本采集。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关联性分析,计算风险比(hazard ratio,HR)和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  结果  多因素调整后,与从不吸烟者相比,现在吸烟者发生CVD、CHD和中风的风险增加,吸烟指数≥ 40包年者发生CVD、CHD和中风的风险HR值分别为1.49(95%CI:1.32~1.68,Ptrend=0.001)、1.40(95%CI:1.22~1.62,Ptrend=0.026)和1.59(95%CI:1.26~2.00,Ptrend=0.029),开始吸烟年龄 < 20岁者发生CVD和CHD的风险HR值分别为1.29(95%CI:1.06~1.58,Ptrend=0.007)和1.30(95%CI:1.03~1.64,Ptrend=0.010);与现在吸烟者相比,戒烟时长≥ 10年者发生CVD和中风的风险显著降低,HR值分别为0.80(95%CI:0.71~0.91,Ptrend=0.017)和0.65(95%CI:0.50~0.84,Ptrend=0.207)。  结论  吸烟能增加CVD、CHD和中风的发生风险,且吸烟指数越大或开始吸烟年龄越小,CVD发生风险越高。戒烟可降低CVD和中风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基于2008-2018年北京市城区年龄≥18岁人群的体检资料,探究睡眠时长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之间的关联。方法 利用北京美兆体检中心2008-2018年体检资料,采取横断面调查研究,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探究睡眠时长与NAFLD患病之间的关联,并进一步分析不同亚人群中睡眠时长与NAFLD的关联。结果 共纳入77 697名体检对象,年龄为(40.7±11.7)岁,短睡眠时长(<6 h)与长睡眠时长(≥8 h)分别占12.7%与7.0%,NAFLD的超声检出率为37.6%。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短睡眠时长和长睡眠时长与正常睡眠时长的体检对象相比患有NAFLD的OR值分别为1.08(95%CI:1.03~1.14,P=0.003)和0.88(95%CI:0.82~0.95,P<0.001),且短睡眠时长与NAFLD的关联在男性(P交互<0.05)及18~<30岁、30~<40岁的人群中(P交互<0.001)更为...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苏州队列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发病状况及人群分布特征, 探索其发病的危险因素, 为防控COPD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苏州市吴中区项目点数据, 剔除基线气流受限及基线调查时自报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的个体后, 最终纳入分析45 484人。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影响队列人群COPD发病的危险因素并计算风险比(HR)及其95%可信区间(CI), 同时分析吸烟在其他危险因素与COPD发病关联中是否存在效应修饰作用。结果截至2017年12月31日, 研究对象中位随访时间为11.12年, 随访期间共诊断COPD 524人, COPD的发病密度为105.54/10万人年。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 年龄(HR=3.78, 95%CI:3.32~4.30)、曾经吸烟(HR=2.00, 95%CI:1.24~3.22)、当前吸烟(<10支/d, HR=2.14, 95%CI:1.36~3.35;≥10支/d, HR=2.69, 95%CI:1.60~4.54)、有呼吸系统疾病史(HR=2.08, 95%CI:1.33~3.26)、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中老年人睡眠时长与认知功能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5年和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 CHARLS)项目,计算两次调查认知功能得分差值,采用多因素回归模型调整协变量,分析睡眠时长过长或过短与认知各项功能变化的关系。结果 40.0%的研究对象睡眠时长过长(≥9 h)或过短(<6 h),睡眠时长不良的参与者中词组记忆能力变差的比例更高(38.2%vs. 34.6%,χ2 =14.483;P<0.001),调整所有协变量后,睡眠时长不良与认知功能得分在全人群中呈负向关联(β=-0.631,P<0.001),女性中老年人群中睡眠时长过长或过短是词组回忆能力变差的危险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OR=1.151,95%CI:1.023~1.295;P=0.019)。结论 中老年人群不良睡眠时长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特别是在中老年女性中,睡眠时长过长或过短会使瞬时记忆与延迟记忆能力变差,提示女性为提升睡眠质量改善认知功能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睡眠时间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方法检索CNKI、VIP、CBM、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数据库,采用Stata 16.0进行统计学分析。异质性检验、敏感性分析、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模型数据分析。结果共13个研究,共205 315例,其中患病25 08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睡眠时间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相关[RR=1.05,95%CI(1.01~1.10),P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睡眠时间7 h时,高血压发病风险增加17%[RR=1.17,95%CI(1.07~1.27),P0.05];睡眠时间7~9 h,高血压发病风险为[RR=0.99,95%CI(0.83~1.18),P0.05];睡眠时间≥9 h,高血压发病风险为[RR=1.03,95%CI(0.97~1.09),P0.05]。参照睡眠时间8 h,剂量反应结果分别为:4 h:1.07(0.99~1.16);4.5 h:1.07(0.99~1.17);5 h:1.08(1.00~1.17);5.5 h:1.08(1.00~1.17);6 h:1.08(1.01~1.15);6.5 h:1.06(1.00~1.11);7 h:1.03(1.01~1.06);7.5 h:1.01(1.00~1.02);8 h:1.00(1.00~1.00);8.5 h:1.01(0.98~1.04);9 h::1.03(0.95~1.11);9.5 h:1.06(0.91~1.22);10 h:1.09(0.88~1.35)。结论睡眠时间与高血压发病风险之间存在关联,睡眠时间异常会使高血压发病风险增加,睡眠时间在7.5~8.5 h时风险最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初治肺结核患者治疗成功后复发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和完善干预措施,减少结核病复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从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中导出江苏省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试点城市张家港、丹阳、泰兴三地2009-2018年患者病案信息,采用Kaplan-Meier法估计结核病复发风险,各组复发率之间比较采用Log-rank法检验,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研究肺结核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纳入研究对象的8 704例成功治疗本地初治结核病患者中,截至观察终点共有410例(占4.71%)患者复发,复发率为1.02/100人年,其中77.32%的患者3年内复发,5年内累积复发占93.4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HR=1.385,95%CI:1.10~1.75,P=0.007)、40~岁组(HR=2.12,95%CI:1.117~4.032,P=0.022)和≥60岁组(HR=2.726,95%CI:1.446~5.140,P=0.002)、农民(HR=4.225,95%CI:1.884~9.476,P0.001)、被动发现(HR=4.551,95%CI:2.261~9.164,P0.001)、病原学阳性(HR=2.460,95%CI:2.007~3.015,P0.001)、合并糖尿病(HR=3.028,95%CI:1.986~4.617,P0.001)、单耐药(HR=3.456,95%CI:1.868~6.394,P0.001)和诊断时长超过30天(HR=1.579,95%CI:1.205~2.069,P=0.001)患者复发率较高。多因素分析发现,合并糖尿病(aHR=2.698,95%CI:1.32~5.53,P=0.007)和耐药(aHR=3.496,95%CI:1.88~6.51,P0.001)是结核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应加强结核病患者治疗成功后的随访和管理,以早期发现结核病复发并纳入规范化治疗,同时对结核病复发高危人群开展针对性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中老年人睡眠时长与抑郁症状的关联性。方法 选取2018-2019年"神经系统疾病专病社区队列研究"基线调查的≥ 55岁中老年人11 931名,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生活方式、食物摄入频率、疾病史、睡眠时长等;测量身高、体重,计算得到BMI;根据老年抑郁量表(GDS-30)筛选是否患有抑郁症状,分别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睡眠时长与抑郁症状的关联。结果 ≥ 55岁中老年人群中,自报睡眠时长不到7 h者占17.79%,自报睡眠时长≥ 9 h者占16.84%,抑郁症状检出率为7.95%。在调整了地区、年龄、性别等因素后,限制性立方样条结果显示,睡眠时长与抑郁症状患病风险呈U形关联;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睡眠7~8 h相比,睡眠时长为≤ 5 h、6 h和≥ 9 h的≥ 55岁中老年人患抑郁症状的风险分别是前者的1.749倍(95%CI:1.279~2.392)、1.284倍(95%CI:1.021~1.615)和1.260倍(95%CI:1.033~1.538);女性睡眠时长≤ 5 h、6 h和≥ 9 h患抑郁症状的风险分别是前者的2.115倍(95%CI:1.473~3.038)、1.605倍(95%CI:1.213~2.123)和1.313倍(95%CI:1.011~1.705);55~64岁中老年人睡眠时长≤ 5 h和≥ 9 h患抑郁症状的风险分别是前者的1.806倍(95%CI:1.014~3.217)和1.478倍(95%CI:1.060~2.061);65~74岁老年人睡眠时长≤ 5 h患抑郁症状的风险是前者的2.112倍(95%CI:1.327~3.3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 75岁老年人睡眠时长与抑郁症状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睡眠不足或过长与中老年人抑郁症状独立相关,二者呈U形关联,尤其要关注女性和55~64岁的中老年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竞争风险模型,探究离退休人员白内障发病的影响因素,为离退休人员的白内障预防和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将历年参与杭州市萧山区55岁及以上离退休人员体检项目的人员作为研究对象,纳入前瞻性队列研究,收集研究对象所有可能的影响因素,拟合竞争风险模型,分析研究对象白内障发病的影响因素。结果 纳入队列的研究对象共计2 181人,经过8年的随访失访188人,发生白内障(终点事件)923人,发病率为42.3%,在发生白内障之前死亡或失明(竞争事件)294人,累积观察到12 575人年,竞争风险模型分析显示,在有竞争事件的影响下,女性(HR=1.371, 95%CI:1.202~1.565)、年龄≥70岁(HR=1.027, 95%CI:1.020~1.034)、教育程度为中学(HR=1.940, 95%CI:1.673~2.250)或大专及以上(HR=1.301, 95%CI:1.104~1.533)、高血压(HR=1.384, 95%CI:1.216~1.575)、糖尿病(HR=1.303, 95%CI:1.144~1.484)、高血脂(HR=1.209, 95%CI:1.063~1....  相似文献   

17.
目的系统评价孕期睡眠时长与早产风险的关系,为预防早产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Psyc INFO、CNKI、万方和维普共7个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8年3月。纳入有关孕期睡眠时长与早产关系的观察性研究。2名评价者独立选择文献、提取资料、评价质量并交叉核对后,用Rev Man5. 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纳入研究的相对危险度(RR)或归因危险度(OR)值及其95%置信区间。结果共纳入6篇文献,5篇为队列研究,1篇为病例对照研究。共纳入孕妇4 494名。文献纳入结果显示,孕早期和孕中期的睡眠时间与早产没有关联,Meta分析结果显示,孕晚期睡眠时间少于7 h可能增加早产的发生风险[OR=4. 28,95%CI (1. 53,11. 93),I2=0,P=0. 84]。结论孕早、中期睡眠时长与早产的发生未见明显关联,孕晚期睡眠时间少于7 h可能会增加早产风险,未来需要更多的基础医学和流行病学研究来深入探讨孕期睡眠时长和早产风险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孕早期午睡和夜间睡眠对孕早期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为孕期焦虑抑郁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舟山孕妇队列(ZPWC),孕妇焦虑抑郁状况于孕早期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采用多因素logistic模型和叉生分析探讨孕期午睡、夜间睡眠时长、睡眠质量与焦虑抑郁状态的关系。结果孕早期具有抑郁或焦虑状态的孕妇约占45. 22%。调整混杂因素后,夜间睡眠质量差与焦虑和抑郁状态的发生相关;相同睡眠时长下,午睡是抑郁的保护因素[OR (95%CI)=0. 57 (0. 38~0. 85),P=0. 007];睡眠质量差时午睡是抑郁的保护因素[OR (95%CI)=0. 53(0. 31~0. 88),P=0. 017]。结论孕早期焦虑抑郁状态在孕妇中较为普遍,睡眠质量是影响其焦虑抑郁状态的主要因素,而午睡可以与抑郁的发生风险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中老年人抑郁症状与吸烟行为的关联,以及社会人口学特征对这种关联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使用CHARLS2011年与2015年的调查数据,选取基线不吸烟的7 722例中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10项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 - D10)评估抑郁症状,运用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抑郁症状对吸烟行为的影响。结果 随访4年后,有7.17%(554例)的中老年人出现吸烟行为。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抑郁症状的中老年人出现吸烟行为的风险是无抑郁症状者的1.35倍(OR = 1.35,95%CI:1.09~1.68)。分层分析发现,与无抑郁症状者相比,有抑郁症状的女性(OR = 1.67,95%CI:1.11~2.52)、45~59岁(OR = 1.52,95%CI:1.11~2.09)、居住地在农村者(OR = 1.55, 95%CI:1.17~2.06)吸烟行为风险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中国中老年人的抑郁症状与吸烟行为显著相关,且在女性、45~59岁和居住在农村的人中更为显著。建议未来的研究进一步探索中老年人临床抑郁与吸烟行为的关系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午睡时间与我国45岁以上中老年人群空腹血糖(FPG)水平升高之间的关系,为降低其糖尿病发病风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2011年基线数据,根据是否午睡及午睡时间,将8 501名调查对象分为4组,收集其一般人口学资料、吸烟、饮酒、每日吃饭次数、体育锻炼、体质指数(BMI)、午睡及晚上睡眠情况。采用SAS 9.4软件进行χ2检验,午睡时间与FPG水平升高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我国中老年人群加权后FPG水平升高率为19.1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午睡时间1~30 min/d与FPG水平升高相关,未调整混杂因素时OR值为1.353(95%CI:1.113~1.644),调整混杂因素后,OR值为1.322(95%CI:1.086~1.609)。分层分析发现,女性(OR=1.358,95%CI:1.043~1.770)、南方省份(OR=1.398,95%CI:1.089~1.794)和晚间睡眠时长为6~8 h/d(OR=1.433,95%CI:1.125~1.826)人群中,午睡时间为1~30 min/d与FPG水平升高相关。在年龄≥60岁人群中,午睡时间为1~30 min/d(OR=1.589,95%CI:1.180~2.141)和31~60 min/d(OR=1.391,95%CI:1.034~1.872)均与FPG水平升高相关。结论不足30 min/d的午睡时长可能与我国中老年人FPG水平升高风险相关。对于中老年人群,如果午睡,应避免时间过短的午睡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