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替罗非班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PCI术后炎症变化的影响。方法将32例ACS患者冠脉造影术后(CAG)随机分为两组,A组(16例)ACS患者CAG术后即刻加用替罗非班。B组(16例)ACS患者CAG术后仅给常规治疗。ACS患者CAG术后应用替罗非班前、PCI术后第1、7天测血清hs-CRP和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含量。结果替罗非班组(A组)患者较常规治疗组(B组)患者hs-CRP、MMP-2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替罗非班能明显降低ACS患者PCI术后血清hs-CRP和MMP-2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静脉溶栓后血小板参数和血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静脉溶栓治疗,试验组静脉溶栓治疗后给予患者替罗非班治疗。溶栓治疗7 d后,评估患者疗效。分别于入院时和溶栓治疗7 d后,检测所有患者血小板参数[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PDW)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容积(MPV)]和vWF、sCD40L、hs-CRP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结果本研究共入组108例,脱落4例,实际病例数104例,脱落率3.70%。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2例。溶栓治疗7 d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ACI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92.31%和7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PLT分别为(252.24±40.09)×10^(9)和(223.99±37.56)×10^(9)·L^(-1);PCT分别为(0.34±0.09)%和(0.29±0.07)%;PDW分别为(14.38±1.54)%和(15.27±1.69)%;MPV分别为(8.82±0.55)和(10.69±0.83)fl;sCD40L分别为(35.77±5.28)和(43.82±5.88)μg·L^(-1);hs-CRP分别为(11.47±2.13)和(16.24±3.02)mg·L^(-1);NIHSS评分分别为(3.23±0.95)和(5.92±1.81)分;Barthel指数分别为(59.32±6.28)和(50.82±6.0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替罗非班能够提高AC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综合效果,改善血小板功能,减轻炎症水平,但对vWF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早期盐酸替罗非班治疗对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的影响,了解盐酸替罗非班对ACS斑块稳定性和免疫炎症抑制的作用。方法 63例初次确诊为ACS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29例和盐酸替罗非班治疗组34例,测定63例ACS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RP水平。结果盐酸替罗非班治疗组34例ACS患者治疗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下降,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ACS患者早期予以盐酸替罗非班治疗,可明显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从而改善该病进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小板聚集率、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102例ACS患者完全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51例)和替罗非班组(51例).常规治疗组给予抗凝、抗血小板、调脂等常规药物治疗;替罗非班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盐酸替罗非班48 h.治疗前后测定2组患者血浆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血清CRP水平,记录2组患者30 d随访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替罗非班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血小板聚集率及血清CR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48±10)%比(50±12)%,(17.8±2.6) mg/L比(18.7±1.7) mg/L,均P>0.05];替罗非班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及CRP水平分别为(12±6)%、(4.3±2.2) mg/L;(26±13)%、(9.3 ± 2.6) mg/L,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30 d主要心血管事件心力衰竭、顽固性心绞痛发作、再发心肌梗死、全因死亡等,替罗非班组和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0% (1/51)比3.9% (2/51),3.9% (2/51)比5.9% (3/51),0比2.0%(1/51),0比0](均P>0.05).治疗期间,2组均无出血不良反应及大出血并发症发生.结论 ACS患者应用盐酸替罗非班可更迅速、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并能降低CRP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1EMI)患者早期静脉应用替罗非班对机体纤溶系统活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58例急诊入院,胸痛发作时间在12小时内的急性STEM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32例,给予标准抗血小板、抗凝治疗;试验组26例,除予同对照组治疗外,入院即予替罗非班10μg/kg 3min内静脉推注,而后以0.15μg·kg-1·min-1,微量泵应用36h.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2h、36h及治疗第7d抽取静脉血测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活性、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浓度.比较2组间以上各时间点静脉t-PA、PAI-1活性、FDP浓度的差异.结果 2组间治疗前血浆t-PA、PAI-1活性及FDP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2h、36h血浆t-PA活性试验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AI-1活性明显降低,FDP浓度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治疗第7d2组血浆t-PA、PAI-1活性及FDP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STEMI患者中早期静脉应用替罗非班可致机体纤溶系统活性增强.  相似文献   

6.
冠脉内使用替罗非班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冠脉内使用替罗非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2例拟行急诊PCI术的STEMI患者随机进入对照组(未用替罗非班,20例)、替罗非班IV组(静脉内推注替罗非班,21例)和替罗非班IVIC组(静脉和冠脉内推注替罗非班,21例),观察患者PCI术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校正的TIMI帧数(CTFC)、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超声心动图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和出血事件。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替罗非班IV组及替罗非班IVIC组患者术后CTFC、CK-MB水平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有改善,且替罗非班IVIC组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TIMI血流分级、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住院期间MACE和住院天数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STEMI患者急诊PCI术中,单纯静脉或静脉和冠脉内推注替罗非班疗效优于未接受替罗非班者,且静脉和冠脉内推注的近期疗效优于单纯静脉推注。  相似文献   

7.
史孝玲  秦景梅  刘平 《中国医药》2014,9(11):1574-1578
目的 评价不同剂量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糖尿病高龄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将92例诊断为ACS合并糖尿病、年龄大于75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替罗非班常规剂量组(32例)、替罗非班半剂量组(30例)和常规治疗组(30例).替罗非班常规剂量组在常规治疗组标准化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起始负荷量0.4μg/(kg·min)静脉输注,30 min后再以0.1 μg/(kg·min)维持48h;替罗非班半剂量组替罗非班用量减半;常规治疗组不予以替罗非班治疗.观察3组患者住院期间及30 d内的不良反应和主要心血管事件,并分别在入选后即刻(用药前)、应用替罗非班后24 h进行血栓弹力图(TEG)检测.分析比较组间、组内指标差异.结果 ①疗效比较:替罗非班常规剂量组和替罗非班半剂量组的总有效率均高于常规治疗组[96.9% (31/32)、96.7% (29/30)比76.7% (23/30),χ2=3.97、3.61,均P<0.05],替罗非班常规剂量组和替罗非班半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5,P >0.05).②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替罗非班常规剂量组和替罗非班半剂量组均低于常规治疗组[9.4% (3/32)、6.7% (2/30)比23.3% (7/30),P<0.05],替罗非班常规剂量组与替罗非班半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01,P>0.05).③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3组患者住院期间和随访中均无大量出血.替罗非班常规剂量组和替罗非班半剂量组出血事件发生率均高于常规治疗组[40.6% (13/32)、10.0% (3/30)比6.7% (2/30)].替罗非班常规剂量组与常规治疗组、替罗非班半剂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7、6.07,P<0.01或P<0.05);替罗非班半剂量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05).④TEG凝血全貌结果比较:与用药前相比,3组用药后24 h反应时间、凝固时间较前延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己酮可可碱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评分(MMSE)及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水平的影响.方法:82例AC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1)与对照组(n=41).对...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在合并糖尿病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中冠脉内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合并糖尿病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介入治疗前冠脉内应用替罗非班,并继续静脉泵入替罗非班36小时,观察两组术中无复流现象发生率、术后左室射血分数、术后30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替罗非班治疗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闭塞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0年1月—2022年7月青岛市黄岛区中医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24例高龄AIS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闭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62例和替罗非班组62例。常规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替罗非班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替罗非班。比较2组患者治疗7 d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90 d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预后良好,出血性转化(HT)、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病死率。结果 替罗非班组患者治疗7 d后NIHSS评分及治疗90 d后mRS评分低于常规组,治疗90 d后预后良好率高于常规组(P<0.05或P<0.01)。常规组与替罗非班组患者治疗后HT、SICH发生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替罗非班治疗高龄AIS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闭塞患者有效,可有效减轻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且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盐酸替罗非班联合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ACS患者186例,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1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给予静脉及冠状动脉内注射盐酸替罗非班;治疗2组仅于术后给予替罗非班静脉泵入24 h;治疗3组术前即开始给予负荷量盐酸替罗非班,术后给予替罗非班静脉泵入24 h。观察4组间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心肌缺血改善程度及术后出血、血小板计数等情况。结果 PCI术后4组间心肌梗死溶栓出血分级(TIMI)3级获得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改善明显(P<0.05),治疗1组和治疗3组的CK-MB峰值、LVEF改善效果优于治疗2组(P<0.05)。4组间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替罗非班在ACS患者的治疗中疗效显著、安全可靠,不但能显著控制心绞痛发作,改善心肌供血;早期及冠状动脉内应用能明显提高该药物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替罗非班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小板微粒的影响.方法:选择62例行急诊介入手术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给药组(罪犯血管开通前,1~3 min内静脉推注替罗非班10 μg/kg负荷剂量,继以0.15 μg·kg-1·min^-1静脉持续泵入36 h)32例和对照组(未使用替罗非班)30例,分别于替罗非班应用前、应用后10 min抽取冠脉血3 mL;应用替罗非班24 h和停用替罗非班12 h后分别抽取桡动脉血3 mL,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血小板微粒的数量,统计学分析其差异.结果:替罗非班给药前两组血小板微粒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10 min血小板微粒的水平降至最低(5.1%±2.7% vs 6.7%±3.2%,P=0.04);给药24 h后给药组血小板微粒水平仍低于对照组(5.2%±2.5% vs 6.9%±3.1%,P=0.03);停用12 h后血小板微粒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能迅速降低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即刻体内的血小板微粒水平,达到迅速抑制活化血小板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冠脉注射替罗非班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的疗效。方法 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在本院急诊科就诊1956例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根据是否在患者的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选择其中162例无复流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和安慰剂组,各81例。结果替罗非班组患者行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治疗后,心肌梗死溶栓(TIMI)治疗分级显著提高(P<0.001),有26(32%)例患者成功实现再灌注。而安慰剂组TIMI等级无变化(P=0.070),只有8(10%)例患者成功实现再灌注。替罗非班组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MACE)明显降低(36%vs19%,P=0.013)。入院24 h替罗非班组血清肌钙蛋白I水平显著低于安慰剂组[(15.8±17.8)vs(24.7±18.0)ng·m L-1,P=0.002]。CK-MB水平也显著低于安慰剂组[(96.1±79.0)vs(163.7±106.9)U·L-1,P<0.001]。结论对无复流患者行替罗非班冠脉给药可改善患者心肌灌注状况,避免患者心肌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牛血清去蛋白复合替罗非班治疗脑梗死的体会。方法对照组首先进行常规的血糖控制以及水电解质平衡治疗,随后向患者注射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观察组患者在采取上述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方式后,还同时注射小牛血清去蛋白液。结果观察组在采用小牛血清去蛋白复合替罗非班后,患者的整体治疗有效率为85.51%(59/69);对照组采用了单一的替罗非班治疗,患者的整体有效率为75.36%(52/69);由此可知,与对照组单一的替罗非班治疗方式相比,观察组在采用小牛血清去蛋白复合替罗非班后获得的治疗效果要较好(P<0.05)。观察组患者在进行联合治疗后,患者的整体不良反应率为4.35%(3/69);对照组患者在进行治疗后,患者的整体不良反应率为8.70%(6/69);由此可知,观察组采取复合治疗方式所引起的不良反应率要低于对照组单一治疗方式的不良反应率。上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牛血清去蛋白复合替罗非班治疗脑梗死的效果要优于单一的替罗非班治疗方式,值得在临床应用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冠脉内注射及/或静脉注射对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13例STEMI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60例和替罗非班组(治疗组)53例。2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PCI治疗;在此基础上替罗非班组在PCI时,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10μg/kg,术后以维持量0.1μg·kg-1·min-1由静脉微泵维持泵入24~48 h;用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和校正的TIMI计帧数(CTFC)测量法,评估PCI术后即刻结果、临床疗效、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心血管事件和不良反应。结果 PCI后,TIMI血流3级获得率,替罗非班组高于常规治疗组(P=0.046)。结论替罗非班冠脉内注射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6月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替罗非班。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各项指标[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2.86%,高于对照组的73.81%(P<0.05);治疗后,2组PECAM-1水平高于治疗前,PLT、FIB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替罗非班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冠脉内注射对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预后的影响。方法将48例STEMI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替罗非班组,每组各24例。2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急诊PCI治疗;在此基础上,替罗非班组在PCI时,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10μg.kg-1),术后以负荷量(0.4μg.kg-1.min-1,30 min)、然后维持量(0.1μg.kg-1.min-1)治疗48~72 h;用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和校正的TIMI计帧数(CTFC)测量法,评估PCI术后即刻结果、临床疗效、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心血管事件和不良反应。结果 PCI后,TIMI血流3级获得率,替罗非班组高于常规治疗组(P=0.045);替罗非班组的CT-FC值小于常规治疗组(P=0.000)。治疗后3,7 d,血清CK、CK-MB和cT-nI水平,替罗非班组低于常规治疗组(均P<0.05)。结论替罗非班冠脉内注射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替罗非班相关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特点。方法 报道1例替罗非班相关血小板减少患者的诊治经过,并对该例及检索PubMed、Sinomed,中国知网以及万方数据(从建库至2021年1月26日)收集到的相关病例的主要临床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收治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予静脉溶栓后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替罗非班应用6 h发现血小板减少,停用替罗非班后4 d血小板恢复正常水平。本研究纳入分析的患者共13例,男性10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60.4±12.4)岁;急性冠脉综合征11例,急性脑梗死2例;阿替普酶溶栓后应用替罗非班者1例,单用替罗非班患者2例,联用其他抗栓药物者10例。应用替罗非班至发生血小板减少的中位时间为6.0(2.5,22.3) h;4例为重度血小板减少,9例为极重度血小板减少;13例患者均停用替罗非班,1例予血小板输注,2例静脉输注血小板同时给予丙种球蛋白治疗。暂停替罗非班后,血小板平均5(4,6) d后恢复正常。结论 替罗非班相关血小板减少可发生于用药6 h内,停用替罗非班,或酌情对症治疗后,血小板可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替罗非班序贯治疗不同类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24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TOAST分型将患者分为观察组(穿支动脉型,68例)和对照组(大动脉狭窄型, 56例)。所有患者均在双重抗血小板或静脉溶栓治疗后48 h内出现进展,进展后均及时给予替罗非班序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进展时及治疗7、30、90 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评分,治疗90 d的疗效,出血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入院时、进展时及治疗7、30、90 d的NIHSS评分分别为(13.78±5.05)、(12.31±3.76)、(5.65±2.72)、(4.43±2.24)、(1.85±2.22)分,对照组患者入院时、进展时及治疗7、30、90 d的NIHSS评分分别为(13.23±4.79)、(11.93±3.60)、(9.52±3.03)、(7.89±3.26)、(6.66±3.38)分。两组患者入院时、进展时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7、30、90 d的...  相似文献   

20.
侯国锐 《北方药学》2018,(2):139-140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联合氯吡格雷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AMI患者82例,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41例,两组均行PCI治疗,对照组采用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采用讨替罗非班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均治疗7个月,观察对比治疗前后两组血清CK-MB、hs-cTn水平、生存质量及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清CK-MB、hs-cTn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MID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联合PCI治疗AMI,可有效降低血清CK-MB、hs-cTn水平,同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