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素问·金匮真言篇》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王冰注曰:“火精之气,其神神,舌为心乏官,当言于舌,舌用非窍,故云耳也。”《缪刺篇》曰:“手少阴之络会于耳中,义取此也。”后世医家,据于《内经》之论,故言曰:“心开窍在于耳”、“心寄窍于耳”。此说虽立,然考其理义,则少有细究者,大凡从于王氏之释者多之。然仅从此点来解释《内经》心“开窍于耳”之旨,尚嫌偏狭乏  相似文献   

2.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心主舌……在窍为舌。”《素问·金匮真言论》又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一脏竟有二窍,孰是孰非?历代《内经》注家于此或直曰错简,或避而不注,偶有注者,亦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心开窍于耳”既有其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3.
对语出《素问·金匮真言论》,但不为中医界所重视的“心开窍于耳”之论,进行了分析,讨论了耳与心的重要关系。并列取验案2则,证明了“心窍于耳”之论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强调在重视肾窍于耳的同时,不可忽视“心开窍于耳”的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肺开窍于鼻”、“心开窍于舌”等五脏开窍理论,导源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灵枢·脉度》等篇,为后世临床耳疾从肾论治、鼻病从肺论治、察舌候心、诊目候肝的治法和诊法之理论根据。但是,五官与五脏之间并不仅仅是这样一种单纯的对应关系,而是有着复杂的多线联系的。五脏开窍说之主体  相似文献   

5.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心主舌……在窍为舌",同时《素问·金匮真言论》中又出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后人解释这句话为耳之听声与心神有关,故有"心寄窍于耳"之说。然而对于心是否需要寄窍,以及心与耳的关系,笔者认为还需进一步的探究。  相似文献   

6.
<正> 《伤寒论》的辨证方法是以六经为基础的。六经是什么?历代医家争论很多,有以经络来解释,有以脏腑来解释,有以气化来解释,有以证候分类来解释,各从不同的角度对《伤寒论》的六经做了探讨,虽然各有一定理由,但是都不全面。那么应当怎样来看呢?祖国医学的理论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伤寒论》的六经辨证理论也不例外。仲景自序中提到:“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说明《伤寒论》是在《内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不仅继承了《内经》有关六经的理论,而且还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进一步发展了《内经》。因此,《伤寒论》的六经包括了《素问·热论》中六经热病的证候分类、治疗及传变的精神,也有《灵枢·经脉篇》中手足六经的循行及病证的部分内容。《素问·六微旨大论》的六气标本中见的概念在《伤寒论》中  相似文献   

7.
五味对脏腑的选择性及双重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五味理论作为中药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治疗。用药物之偏性以平脏腑阴阳气血之偏盛偏衰,这是祖国医学治疗疾病的理论依据和重要手段。 1、五味对脏腑的选择性《内经》论述颇多。《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素问·五脏生成篇》:“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所合五脏之气也”。《素问·至真要大论》:“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人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灵枢·五味篇》:“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咸、先走肾。”《素问·阴  相似文献   

8.
痞,其病名首见于《内经》,称为“否”、“痞”、“痞满”、“痞塞”。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日:“备化之纪……其病痞。”《素问·至真要大论》日:“太阳之复,厥气上逆……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否满。”指出了本病胸膈满闷、心下痞塞的症状,故又称心下痞。乃无形之气结于心下,自觉胃脘部有痞闷不舒之感,可见于多种证候之中。对于痞满证治的认识源于《内经》,辨证论治奠基于仲景,在《伤寒论》中关于痞证的病因、病理变化及证候的特征都有了简要的记载。由于其病因繁异,  相似文献   

9.
肾位于腰部,为先天之本,有藏精、主水、纳气之功,在体合骨,开窍于耳及二阴。现就“肾主耳”的理论作如下探讨:1肾主耳的生理基础肾与耳的联系是多途径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经脉相连。《灵枢·口问篇》:“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  相似文献   

10.
<正>“肝开窍于目”是中医眼科发展史上最具影响的理论学说,它强调目的生理病理由肝所主,目病从肝论治。但从根本上讲,其视瞻活动由肾所主宰,所谓“眼虽属五脏,而五脏之中肾最为贵”。本文就肾在“肝开窍于目”中的地位和作用加以探讨。1“肝开窍于目”的渊源和含义“肝开窍于目”源于《素问·金匮真言论》,文曰:“东方色青,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认为目是肝与外界相通的窍道。东方为阳气升腾之位,阳升而风生;目为人体阳气之会,所谓“清阳出上窍”,同气相求,  相似文献   

11.
《内经》是辨证论治之鼻祖。《内经》确定辨证论治的理论原则:“治之要极,无失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则”。《内经》建立了辨证方法的基本模型,以咳嗽为例析脏腑辨证施治;病因辨证,惯称辨证求因,在诊断学中多不论述,《内经》中虽无专论,其实际内容为病因辨证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素问·热论》、《灵枢·经脉》篇又是六经和经络辨证的核心。《内经》关于辨证论治的思想异常丰富,不止一次的提出“同病异治”;特别强调“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要求做到“求其属”和“适事为故”等治疗原则、法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络病学说形成与发展的三个里程碑(二)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吴以岭 《疑难病杂志》2004,3(3):149-151
东汉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在充分吸收《内经》、《难经》等论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撰《伤寒杂病论》,成为中医学临床证治的奠基之作。该书将经络学说、脏腑理论等与临床实践相结合,首创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并建立了  相似文献   

13.
新安医家孙一奎重视《内经》《脉经》及张仲景脉法,从“肺朝百脉”的角度对《难经》及《脉经》中寸口脉诊的机制进行阐释;突破《内经》的脉学候具体脏腑等理论,创“证候推移指论”拓展寸关尺候脏腑的运用范围;从元气太极角度探讨人体生理气机之变化,与脉之相应,创“脾胃和平之脉”理论;将人迎气口诊法与遍诊脉法相结合,总结为人迎气口脉、冲阳脉、太溪脉,运用于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4.
五脏五官相关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之一,早已成为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核心。然自《内经》以降,历代医家对此尚有一些不同看法,为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笔者试就此作一初探,不妥之处,恳请斧正。 一、五脏开窍说 五脏与五官五窍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早在《内经》中就有详细的论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以“在窍”言之两者之间的关系;《素问·金匮真言论》则以“开窍”  相似文献   

15.
孙丽 《大家健康》2009,(9):55-55
肾是人体重要器官之一,乃先天之本。我国第一部医学著作《内经·素问》中就阐述了人体衰老之原因:“肾气衰,精气亏,天癸竭。”并强调“肾气有余,气脉常勇”是延年益寿的首要条件。中医认为:“肾主藏精,开窍于耳”,耳是“肾”的外部表现,“耳坚者肾坚,耳薄不坚者肾脆”。耳廓较长,耳垂组织丰满,在一定程度上是肾气盛健的一种征象。  相似文献   

16.
关于“心开窍于耳”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五脏是人体组织结构的核心,五脏通过经络与体表组织器官构成密切联系,五脏气血阴阳的盛衰和虚实寒热等病理变化,都能导致体表组织器官作出相应的反应。其中体窍与五脏的关系又被称为窍脏相关理论。体窍即为眼、耳、口、鼻、舌、前后阴,窍脏相关即一窍一脏相互关联,五脏各有其窍。综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正常政大论及(灵枢)脉度、五阅五使等篇记载,均言心开窍于舌、肝开窍于目、牌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及前后阴。其中口为脾窍、鼻为肺窍、目为肝窍都无异述;唯(素问·金匾真…  相似文献   

17.
五脏应时是《内经》中认识脏腑病理生理的一个重要学术观点。五脏应时的核心是指人体内在脏腑的生理功能,能自发主动地调整自身以适应外界季节时辰变化,并与外界时辰季节变化具有同步的相应变化规律。其内容包括肝应春、心应夏、脾应长夏、肺应秋、。肾应冬等,其中心应夏是五脏应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素问·六节藏象论篇》记载:“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明确指出心气与夏季相通应。《素问·脏气法时论篇》提到“病在心,愈在长夏,  相似文献   

18.
一、耳疔证治耳疔为生于耳内的疗疮。《金鉴外科》说:“生于耳窍暗藏之处”。耳为肾窍,肾属水而其色黑,故耳中生疔,又名“黑疔”。又少阳之脉循耳外,入耳中,出走耳  相似文献   

19.
从脾辨证论治耳鼻咽喉疾病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脾与耳鼻咽喉的关系脾与耳鼻咽喉存在着密切关系,对此历代医家多有论述。见诸于《内经》的理论有:“脾为孤脏……其不及则令九窍不通”(《素问·玉机真脏论》)。“咽喉干燥,病在脾士”(《素问·阴阳类论》)。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设专篇论述“脾胃虚则九窍不通”的观点,提出:“胃气一虚,耳口鼻具为之病。”《重楼玉钥》提出:“咽主地气,属脾土。”《医学心悟》认为:“鼻准属脾土。”这些理论或从生理或病理上提出了脾对耳鼻咽喉的影响。临床上,因脾虚清窍失养出现的症状有:耳鸣、耳聋、头晕头痛、鼻咽干燥等。其特点是:耳鸣多为低调;头痛…  相似文献   

20.
归经学说萌芽于《黄帝内经》,至寇宗爽《本草衍义》首提“归经”的概念,张元素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归经学说,归经学说至此完善成熟。归经学说的形成与脏腑辨证密不可分,脏腑辨证的思想也是源于《内经》,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华佗《中藏经》、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钱乙〈〈sDJL药证直诀》的发展,张元素将脏腑辨证归纳整理,形成体系。脏腑辨证理论的完善促进归经学说形成,归经学说是脏腑辨证理论在中药临床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