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系统评价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的疗效和安全性,旨在为临床用药提供循证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收集ICIs(试验组)对比传统化疗或最佳支持治疗(对照组)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为建库起至2022年6月1日。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1.0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质量进行评价;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结果 共纳入4项RCT,合计83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总生存期(OS)[HR=0.77,95%CI(0.64,0.94),P=0.01]、无进展生存期(PFS)[HR=0.67,95%CI(0.57,0.79),P<0.000 0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3级及以上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22,95%CI(0.77,1.94),P=0.39]。按突变模式的不同进行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试验...  相似文献   

2.
结直肠癌是消化系统中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患者的总体预后也相对较差。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已被应用于包括结直肠癌在内的多种晚期实体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当中,且疗效较好。但大部分肿瘤患者对ICI的客观反应率并不理想,同时...  相似文献   

3.
结直肠癌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威胁人们健康的重大疾病。内科治疗是进展期结直肠癌的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治疗措施。近年来,转移性结直肠癌的内科治疗效果得到了很大提高。化疗及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能显著改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二线治疗的预后,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5.
陈荧野  姜庆  陈勇 《现代医药卫生》2022,(23):4079-4083+4087
尿路上皮癌(UC)是泌尿外科常见恶性肿瘤。近年来,基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联合治疗在UC领域的应用已经成为逆转耐药性、提高疗效及解决肿瘤异质性的关键策略。目前,新型的联合治疗手段包括与药物-抗体偶联物、靶向治疗、吲哚胺2,3-双加氧酶1及化疗等联合。该文主要总结了上述新型联合方案在晚期UC中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晚期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新选择。  相似文献   

6.
7.
钱羽  魏少忠 《药品评价》2012,9(15):10-12
奥沙利铂或伊立替康联合氟尿嘧啶的化疗一直是转移性结直肠癌治疗的标准方案,有效率40%~50%,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7~9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可达到20个月左右.,同时,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以及临床医生对肝内外转移病灶手术观念的变化,结直肠癌远处转移灶的可切除率显著提高,患者术后的5年生存率也提高到27%-41%.可切除的结直肠癌伴肝内和肝外转移的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已经达到I I I期(TxN1-2M0)的水平.近年来,分子靶向药物的问世使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疗效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自美国FDA首先于2004年2月13日批准西妥昔单抗应用于转移性结直肠癌以来,目前共有3个靶向药物被批准用于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治疗,使不可切除的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总生存期(OS)延长至24个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和评价依立替康(CPT-11)联合5-FU/LV治疗FOLFOX治疗失败的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入组患者共34例为转移性结直肠癌,经草酸铂及5-FU/LV治疗失败后,予CPT-11 60mg/m2,LV100mg/m2,5-FU 500mg/m2,每周1次,连续3周,每4周重复。患者最多接受6个周期,每例至少2周期化疗后评价疗效。结果全组34病例均可评价。PR为5例,SD为17例,有效率14.7%(95%可信区间3.6%~34.4%),疾病控制率64.7%(95%可信区间46.8%~85.6%),平均TTP为3.5个月(范围1.5~7.5个月)。主要不良反应为白细胞减少,恶心呕吐,手足综合征及延迟性腹泻,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7.4%(23/34),61.8%(21/34),64.8%(22/34),38.2%(13/34),均无IV度不良反应。结论周剂量伊立替康联合5-FU/LV为草酸铂治疗失败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挽救治疗方案,不良反应轻微,适合于曾经强烈化疗患者。  相似文献   

9.
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单抗目前已成为晚期结直肠癌治疗的一个突破,对此类药物相关基因的研究也开创了结直肠癌个体化治疗的先河。EGFR信号转导系统中EGFR基因、配体以及下游的KRAS,BRAF和PIK3CA基因一直都是研究的热点。本文就EGFR靶向药物疗效相关预测因子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新生血管生成是结直肠癌发生、生长和转移的重要机制之一。阿柏西普作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可溶性诱饵受体,作用于靶点VEGF-A、VEGF-B和胎盘生长因子(placental growth factor,PIGF)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最近多项研究表明阿柏西普对多种实体瘤尤其转移性结直肠癌(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mCRC)有明确的抗肿瘤作用。而且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欧洲药物管理局已批准阿柏西普联合5-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和伊立替康方案(5-fluorouracil,leucovorin,irinotecan,FOLFIRI)可用于二线治疗对奥沙利铂为基础的化疗方案耐药或进展的mCRC患者。该文就阿柏西普抗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和在mCRC中的临床试验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耿淑美 《中国医药》2012,7(10):1254-1256
目的 评价伊立替康联合对症支持疗法在不能耐受联合化疗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我院原发肿瘤、淋巴结及远处转移(TNM)分期均为Ⅳ期的结直肠癌患者共24例,卡氏行为状态评分为40~ 60分,完全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13例)和对照组(11例).观察组患者第1、8天给予伊立替康125 mg/m2静脉滴注,30 ~ 90 min内滴完,联合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对症支持治疗.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15.4%(2/13),疾病控制率53.8%(7/13);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0,疾病控制率为8.2%(2/11).治疗1年后随访,观察组患者的生存率高于对照组[53.8%(7/13)比27.3%(3/11),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存质量提高患者的比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3.8%(7/13)比27.3%(3/11),P<0.05].化疗的不良反应大多数患者可耐受,并未因此中断治疗.结论 与单纯给予对症支持治疗相比,伊立替康联合支持治疗可以改善不能耐受联合化疗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疾病控制率,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且患者耐受性和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12.
13.
结肠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治疗晚期CRC的主要手段仍是化学治疗,但由于疾病进展后化疗方案失效、毒副反应、化疗耐药等问题出现,患者总体疗效并不十分理想。近年来,随着靶向治疗的发展,化疗联合靶向治疗延长患者总体生存期、克服化疗耐药性等方面的优势突显,肿瘤的免疫治疗也在快速发展。本文将对晚期CRC患者化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伊立替康(CPT—11)联合5-FU/CF方案治疗FOLFOX4或LV5FU2方案失败的结直肠癌的客观疗效,临床受益和不良反应。方法:用CPT—11联合5-FU/CF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患者46例,采用2周方案,即CPT—11 180mg/m^2 iv d1,CF200mg/m^2 iv d1-2,5-FU400mg iv bolusd1,5-FU600mg/m^2 iv,22hd1—2,每2周重复。观察期3—6个月。结果:完全缓解0例,部分缓解18例(有效率39.13%),稳定20例(43.47%),进展8例(17.39%)。临床受益率82.6%(19/23)。临床反应评价有效者36例(78.86%),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结论:CPT-11联合5-Fu/CF方案可作为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二线治疗。  相似文献   

15.
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现对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化疗方案的药物经济学评价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实际合理用药提供依据,为卫生政策制定者提供药品遴选和定价的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6.
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新药--西妥昔单抗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西妥昔单抗是一种嵌合型单克隆抗体,可与结直肠癌肿瘤细胞上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特异性结合,从而诱导有益的细胞反应,提高肿瘤对放化疗的敏感性.西妥昔单抗已在瑞士和美国上市,治疗表达EGFR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推荐剂量为首次负荷量400 mg·m-2,每周维持剂量250 mg·m-2.西妥昔单抗单独治疗最常见的3/4级不良反应有痤疮样皮疹、虚弱、腹痛和恶心/呕吐等.  相似文献   

17.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全球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多数肝癌患者在确诊时已是晚期,系统治疗药物比较有限。自2007年以来,索拉非尼靶向治疗一直占据肝癌一线药物治疗的主导地位。近几年肝癌药物治疗发展迅速,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阿替利珠单抗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体贝伐珠单抗联合方案的疗效首次超过了索拉非尼,帕博利珠单抗、卡瑞利珠单抗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临床研究中显示出较好的效果,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有望成为肝癌系统治疗的一种新模式。本文就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晚期肝细胞癌的现状和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郭驹  谢裕安 《河北医药》2023,(8):1238-1243
转移性肝癌仍是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和挑战。肝脏具有促转移、促侵袭等特性,包含了复杂的免疫系统,该系统对肠肝循环产生的新抗原能够一定程度上抑制免疫。本综述以结直肠癌肝转移为背景,重点讨论转移性癌细胞在肝脏中遇到的免疫微环境,分别从先天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方式阐述免疫微环境在转移性肝癌中的调控,既有利于新型治疗策略的制定,又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贝伐珠单抗(bevacizumab, Bev)联合化疗治疗复治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接受Bev联合化疗二线及以上治疗的mCRC 60例。采用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1.0版评价疗效, 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60例mCRC,9例部分缓解(PR),36例稳定(SD),客观缓解率(ORR)为15%,疾病控制率(DCR)为75.0%。二线治疗的39例中PR 5例,SD 23例,ORR 12.8%,DCR 71.8%。三线治疗的28例中PR 4例,SD 16例,ORR 14.3%,DCR 71.4%。三线以上治疗的9例中PR 0例,SD 6例,DCR 66.7%。二线治疗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及总生存(mOS)分别为3.4月和10.2月;三线及三线以上治疗的mPFS分别为4.8月和2.8月,mOS分别为9.4月和10.9月。Bev相关不良反应包括蛋白尿、出血、高血压,均为1~2级。结论:Bev联合化疗三线及三线以上治疗mCRC展现了较好的疾病控制率及生存获益,且在初次Bev治疗进展后更改化疗方案继续使用Bev仍可临床获益。多线及后线应用Bev联合化疗并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可耐受其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多种危险因素可使其发生风险增加,临床中应注意对高危患者的识别和管理。  相似文献   

20.
尽管化学药物治疗在结直肠癌方面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由于肿瘤细胞的耐药性和药物的毒副作用往往使得很多中晚期的肿瘤患者失去了治疗的机会。近年来靶向治疗的进展给结直肠癌的患者带来了希望。通过对肿瘤生长的关键通路如:表皮生长因子通路、新生血管形成通路等采用小分子化合物阻断其关键酶或采用单克隆抗体与其特异的生长因子或其受体竟争性结合等方式,选择性的阻断肿瘤细胞的生长,取得了非常好的临床效果,尤其是与化疗药物的合用常常可以取得叠加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