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沙利度胺联合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VEGF水平的影响研究。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1年10月吉林省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2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取CHOP方案治疗,观察组采取沙利度胺联合CHOP方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血清VEGF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35,P=0.010)。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EGF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6,P=0.883);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EGF水平均出现了降低,且观察组患者的VEGF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85,P<0.001)。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00%,低于对照组的38.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沙利度胺联合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可获得更好的治疗有效率,且可有效降低血清VEGF水平...  相似文献   

2.
叶飒  王飞燕  周宏斌  喻飒  林帆 《浙江医学》2018,40(6):573-576
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清IL-1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与临床分期和生存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103例NSCLC患者和5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IL-17、VEGF水平。分析NSCLC患者血清IL-17和VEGF水平两者之间的关系,分析IL-17、VEGF水平与TNM分期和预后的关系,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NSCLC患者血清IL-17和VEGF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均P<0.01)。Ⅰ~Ⅱ期与Ⅲ、Ⅳ期患者血清VEGF水平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清IL-17水平Ⅰ~Ⅱ期与Ⅲ、Ⅳ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Ⅲ、Ⅳ期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SCLC患者血清IL-17与VEGF水平呈正相关(r2=0.745,P<0.01)。血清IL-17、VEGF水平高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IL-17、VEGF水平和TNM分期是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NSCLC患者血清IL-17、VEGF水平与NSCLC的TNM分期及生存预后密切相关,两者可作为NSCLC诊断和判断预后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郑方  冷青  季征  吴音  宋扬   《中国医学工程》2013,(10):43-43
目的总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征。方法对自2000年7月-2012年2月收治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42例患者54.76%为Ⅲ~Ⅳ期;35.71%患者有B症状;ECOG评分2~4分者占26.19%;IPI中高危者(3~5分)占28.57%;。结论 DLBCL以中年男性多见,胃肠道易受累,血液指标有改变,肝肾功能常降低。  相似文献   

4.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目前最常见的成人非霍奇金氏淋巴瘤,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均为首位类型,占西方国家成人非霍奇金氏淋巴瘤构成比的30%~40%,发展中国家高达60%,儿童所占比例在10%以下.DLBCL是一种侵袭性强,进展迅速,易于播散,并具有显著临床异质性的中度-高度恶性淋巴瘤.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已为中晚期.少部分患者可通过化疗治愈,大部分则治疗效果不佳或缓解后复发而累及生命.我院应用[R-CHOP]14天为一周期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原发性乳腺淋巴瘤(primary breast lymphoma, PBL)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病理分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1]。原发性DLBCL在临床表现上缺乏特异性,国内外对此类疾病的相关报道较少,故对这类疾病的认知度低,因此在临床诊疗中容易出现误诊或漏诊的情况。本文对1例PB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外周淋巴细胞计数水平变化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8例DLBCL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进行体检的34例健康者作为对照,分别于化疗前、化疗第2周期、第4周期结束后第3天采集外周血,使用流式细胞仪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水平,分析化疗前与不同化疗周期的不同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化疗前外周血液中CD_3~+、CD_4~+、CD_4~+/CD_8~+细胞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D_8~+细胞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化疗第2周期外周血CD_3~+、CD_4~+、CD_4~+/CD_8~+细胞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化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4周期外周血CD_3~+、CD_4~+、CD_4~+/CD_8~+细胞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第2周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第4周期外周血CD_8~+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化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LBCL患者体内存在着免疫抑制,外周淋巴细胞计数水平变化可作为反映DLBCL患者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较好参数,在临床上可用于免疫功能的监测,为DLBCL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β_2微球蛋白(β_2-MG)、TNF受体关联因子6(TRAF6)及B细胞淋巴瘤因子-6(Bcl-6)水平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预后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51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初治患者,记录不同性别、年龄、是否侵犯纵隔、是否合并B组症状、乳酸脱氢酶水平及不同治疗效果的患者例数,分析血清VEGF、β_2-MG、TRAF6及Bcl-6水平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51例DLBCL患者中,VEGF高水平25例,β_2-MG高水平39例,TRAF6阳性11例,Bcl-6阳性8例。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是否侵犯纵隔、是否合并B组症状、不同临床分期、乳酸脱氢酶是否升高与血清VEGF、β_2-MG高水平及TRAF6、Bcl-6阳性患者例数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β_2-MG、TRAF6、Bcl-6高水平/(阳性)与低水平/(阴性)患者治疗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0.455、7.913、5.004,P=0.001、0.005、0.025)。低危组VEGF、β_2-MG、TRAF6及Bcl-6值分别为(446.31±38.82)ng/ml、(194 3.15±178.28)ng/ml、(1.27±0.60)ng/ml、(13.68±7.32)ng/nml,高危组分别为(482.31±37.71)ng/ml、(2 128.32±243.12)ng/ml、(1.72±0.83)ng/ml、(21.93±6.85)ng/ml,2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348、3.040、2.174、4.150,P=0.002、0.004、0.035、0.000)。结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血清VEGF、β_2-MG、TRAF6、Bcl-6水平有助于判断患者预后,对提高DLBCL患者疗效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DLBCL)患者Th17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水平与预后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将60例DLBCL患者按照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分为低中危组32例和中高危组28例,另选健康者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外周血中Th17细胞比例,ELISA检测外周血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 IL)-17、IL-21、IL-23、转化生长因子-β( TGF-β)的表达水平,分别比较各组之间Th17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差异,并分析其与IPI评分的相关性;分析随访的54例患者Th17细胞水平与生存率的关系。结果(1)中高危组Th17细胞、IL-17、IL-21均低于对照组和低中危组,IL-23低于对照组,TGF-β高于对照组和低中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DLBCL患者Th17细胞、IL-17、IL-21与IPI评分呈负相关,TGF-β与IPI评分呈正相关,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3)高Th17细胞者和低Th17细胞者3年生存率分别为82.1%和45.0%,Th17细胞水平对DLBCL患者生存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21)。结论 DLBCL患者Th17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水平与IPI评分密切相关,Th17细胞与IPI评分呈负相关。 Th17细胞对预后有影响,可能在DLBCL的发生发展中起着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较年轻患者预后差,这与该人群未能接受标准治疗,以及疾病本身的不良生物学特征相关。尽管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和泼尼松)是治疗老年DLBCL的一线标准,但还需结合患者的年龄、治疗耐受性、分子生物学特征、危险分层等因素综合考虑。目前老年DLBCL患者中的一线改良方案多以R-CHOP方案为基础,不断尝试添加新药单药或联合化疗,以提高该人群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率。  相似文献   

11.
12.
《皖南医学院学报》2020,(2):200-202
目的:追踪1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观察该患者肠道菌群结构的动态变化,研究肠道菌群与疾病进展的联系。方法:收集1例初诊血液恶性肿瘤中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入院当天、第16天时第1次化疗及第30天时第2次化疗后样本,通过16S rDNA技术分析肠道菌群多样性和差异性。结果:初诊时肠道菌群分布主要为韦荣球菌属、拟杆菌属、粪杆菌属、萨特菌属、链球菌和普氏菌属。16 d后韦荣球菌属、拟杆菌属、普氏菌属占优势。30 d后菌群主要为梭状芽孢杆菌属、拟杆菌属及布劳特氏菌。该例血液恶性肿瘤淋巴瘤患者厚壁菌门丰度始终占明显优势,而益生菌双歧杆菌属及乳杆菌属始终丰度极低,随疾病的进展,梭杆菌门几乎消失。粪球菌属及布劳特氏菌随病情进展逐渐上升,梭状芽孢杆菌属及大肠埃希菌属总体也呈上升趋势。萨特菌属、链球菌、副杆菌属明显下降,普氏菌属、小杆菌属及梭杆菌属及丁酸球菌属几乎消失。香茅梭菌增加,益生菌狄氏副杆菌及Butyricicoccus pullicaecorum减少。而被认为与肿瘤细胞凋亡有关的糖精梭菌增加,考虑与治疗有效相关。结论:随病程的进展,血液恶性肿瘤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发生改变,可为血液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案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以树突状细胞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为效应细胞的过继免疫治疗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细胞免疫功能调节的影响。 方法 选择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4月—2015年4月期间收治的初诊DLBCL患者23例,经过化疗或化疗联合放疗至少达部分缓解。采用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采集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制备DC-CIK细胞,每例患者至少输注4个疗程。血液细胞分析仪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计数,流式细胞术检测总T、Th、Ts、Treg、NK细胞水平,ELISA方法检测INF-γ、IL-2水平,观察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4个疗程DC-CIK细胞治疗后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计数[absolute lymphocyte count,ALC,(2.17±1.58)×109/L]明显高于治疗前水平[(0.83±0.79)×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reg细胞水平[(4.92±2.38)%]明显低于治疗前水平[(6.01±2.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总T、Th、Ts、CD3+ T、CD3+CD4+ T、CD3+CD8+ T、NK细胞、IL-2和INF-γ平均水平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自体DC-CIK细胞治疗可以通过提高ALC、降低Treg细胞水平改善初治DLBCL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5.
16.
17.
孙璐  韦立新 《海南医学》2014,(19):2879-2882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异质性肿瘤,捕获与患者预后相关的分子和蛋白标志物,建立生物标志物预后模型来预测患者的不良结局和进行风险分层,对更好地管理患者和指导治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在应用利妥昔单抗的背景下贫血指标-血红蛋白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临床特征及其生存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21例病理诊断明确为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生存率,不同分级程度血红蛋白组的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DLBCL患者1年、3年总生存率分别是87.42%、72.56%。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Ann Arbor分期(OR=10.129,95% CI:1.311~78.265)、B症状(OR=3.466,95% CI:1.151~10.437)、骨髓浸润(OR=8.147,95% CI:2.663~24.926)、Hb G2(OR=8.553,95% CI:1.022~71.549)、Hb G3(OR=22.024,95% CI:2.506~193.565)均是影响DLBCL患者预后生存的危险因素。结论 初诊分期、骨髓浸润、B症状、Hb≥G2(<100g/L)与DLBCL患者的预后存在关系,初诊时患者贫血程度越深,患者的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9.
胡婉贞  吕成芳  李英花 《医学综述》2012,(19):3195-3197
表观遗传学是指在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影响基因的表达模式,这种基因表达模式的改变一般发生在体细胞的增殖和发展过程中,并通过有丝分裂逐代传递,表观遗传包括至少两个方面,即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DNA甲基化作为表观遗传学的重要内容,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相关基因异常甲基化与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发生、发展、预后及药物反应密切相关。现就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中的甲基化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筛选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DLBCL)患者尿液中有诊断价值的挥发性标志物( VOCs )。方法收集35例DLBCL患者尿液样本( DLBCL 组),30例健康者尿液样本(对照组)。利用顶空气体固相微萃取联用气相色谱-质谱检测分析两组尿液样本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应用Wilc-oxon非参数检验分析筛选 DLBCL 患者尿液中的特异性VOCs。结果筛选出正己烷、2-丁酮和4-庚酮3种特异性挥发性标志物。 DLBCL 组正己烷的浓度为(63.45±9.98)μg/ml,2-丁酮的浓度为(105.43±12.81)μg/ml,4-庚酮的浓度为(162.56±25.38)μg/ml。3种物质的浓度在DLBCL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DL-BCL患者尿液中挥发性化合物(正己烷、2-丁酮和4-庚酮)可能是有诊断价值的VO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