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术中自体血液回输在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行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的患者,根据术中出血量分为2组,A组(自体血回输组)术中出血量≥300 ml,术中进行自体血回输;B组(非自体血回输组)术中出血量< 300 ml,不进行自体血回输.对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估计失血量、输血量及手术前后血红蛋白水平进行对比,分析术中出血原因及使用血液回收装置的必要性.结果 共22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A组169例,B组51例,A组患者中使用自体血回输后仅13例(7.7%)需要行同种异体输血,B组未使用同种异体血.其中A组行多节段(3个及以上)减压融合术的患者中,4例(22.2%)输同种异体血,明显高于1~2个节段手术的患者异体输血比例(P<0.05).A组和B组比较,A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f(173.0±44.7)min vs.(135.9±45.6)min,P=0.0000]和术中出血量[(628.9±306.9)mlvs.(287.6±203.4)ml,P=0.0000]明显增高.结论 术中自体血回输基本满足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手术的输血要求,明显减少异体输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后路微创小切口减压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胸腰椎脊柱骨折患者15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71)和对照组(n=79),观察组给予后路微创小切口减压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对照组给予开放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椎体高度和后凸Cobb角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肌肉剥离长度、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2周VAS和ODI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6个月椎体高度、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术后6个月椎体高度、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微创小切口减压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切口小、出血少、伤口疼痛轻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一期后路减压联合前路减压内固定术与一期后路扩大减压固定联合前路减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外伤后骨折脱位的效果。方法选取31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其中14例患者接受一期后路减压联合前路减压内固定术治疗,设为A组,17例患者接受后路扩大减压固定联合前路减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设为B组。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改善率等。结果 A组术中出血量为(290.01±102.20)ml,手术时间为(4.12±1.08)h;B组术中出血量为(494.16±262.21)ml,手术时间为(4.95±1.37)h。A组术中出血量较B组少,手术时间较B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患者术后3个月和1 a的JOA改善率为(0.66±0.11)%和(0.76±0.12)%,B组患者术后3个月和1 a的JOA改善率为(0.70±0.12)%和(0.80±0.10)%。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和1 a的JOA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期前路减压内固定联合后路减压术与一期后路扩大减压固定联合前路减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外伤后骨折脱位,均可解除来自椎管前与椎管后方的压迫,恢复损伤节段稳定,且前者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安全性高等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发际内弧形小切口切开复位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治疗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该院收治的88例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观察组采取发际内弧形小切口切开复位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予以头皮冠状切口切开复位微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水平、术后康复指标(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水平、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24、48 h,观察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 h,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际内弧形小切口切开复位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治疗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可降低手术相关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标准拔出引流管对腰椎融合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0例行腰椎后路内固定术的患者,根据不同的拔出引流标准,将患者分为A、B 2组,每组100例。A组根据时间(术后第2天)拔出引流管,B组根据引流量(<50 mL/d)拔出引流管,比较2组术后疗效。结果 A组术后引流量和总出血量明显少于B组(P <0.001),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比B组短(P <0.001)。2组手术部位感染和术后疼痛症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对于后路腰椎1~2节段融合内固定的患者,A组患者比B组患者恢复更快,A组患者较B组患者术后引流量减少,总失血量减少,A组术后提前下床活动,术后住院时间缩短,并且不增加术后感染和疼痛症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前路与后路减压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永城市人民医院2013年6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96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并脊髓损伤患者,依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前路组与后路组,各48例。前路组患者实施前路减压内固定术治疗,后路组患者实施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统计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留院观察时间及手术前后椎体前缘高度。结果术后,两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提高(P<0.05);术后,前路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与后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留院观察时间与后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路减压内固定术及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并脊髓损伤均可取得较好治疗效果,可根据患者意愿及自身情况综合考虑选择合适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微创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疾病的近期疗效。方法将收治并确诊的120例单节段腰椎退变疾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0例采取传统开放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治疗,观察组60例采取微创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治疗,比较2组患者在手术住院方面的差异,同时评价患者生活质量、腰椎JOA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149.3±23.2)min vs.(128.4±24.7)min,P<0.05],但其手术失血量、平均切口长度及住院天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个月,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75.4±8.2)分vs.(59.5±7.7)分,P<0.05];2组腰椎JOA评分均改善(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高于对照组[(26.6±2.8)分vs.(18.5±2.4)分,P<0.05]。结论微创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疾病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高阳  王勇  刘阳  杨枭雄  吴坤 《重庆医学》2022,(12):2079-2083
目的 探讨双节段腰椎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PLIF)术前静脉给药、术中伤口喷洒联合术后静脉输入氨甲环酸(TXA)对于减少围术期失血的疗效。方法 选择该院骨科2021年1-6月收治的100例行双节段PLIF的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分别术前使用TXA 1 g加入10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术中用TXA 1 g对切口局部进行浸润喷洒,术后第2天继续静脉滴注TXA 1 g,每天1次,连续使用3 d;对照组术中及术后不使用TXA,而使用生理盐水代替。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术前及术后血红蛋白(Hb)水平、术中失血量、引流管拔出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情况。同时检测两组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出院前完善双下肢静脉血管超声,观察有无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结果 术前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4 h内引流量及总引流量明显低于对照组[(132.93±29.59)mL vs.(261.84±48.62)mL,(365.62±42.13)mL vs.(587.38±31.93)mL,P<0.05];术后拔管时间及出院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腰椎内固定术后,患者切口早期感染的原因、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4年4月腰椎后路内固定手术后切口早期感染的8例患者切口感染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经过。结果:3例行切口病灶扩大清除术,2例给予内固定物取出及创面引流灌洗治疗,3例局部换药处理,均未导致深部腰椎间隙感染发生。8例患者治疗后切口均愈合,平均随访1年3月,未见感染复发者。结论:糖尿病、术后平卧持续压迫切口、脑脊液漏以及腰椎二次手术瘢痕切口是腰椎内固定术后切口早期感染裂开的高危因素。腰椎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行彻底清创辅助局部换药(对糖尿病病人同时行血糖控制)并抗生素治疗是治疗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的有效措施,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有效性仍需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经跗骨窦小切口和跟骨外侧"L"型切口治疗跟骨骨折两种方式进行疗效及并发症比较研究。方法对2008年7月至2013年7月间本院收治的跟骨骨折患者48例56足手术治疗,分为经跗骨窦小切口组(A组)和"L型"切口组(B组)。A组SandersⅡ型18足,SandersⅢ型7足;B组SandersⅡ型9足,SandersⅢ型22足。小切口手术方法采用经跗骨窦小切口,先外侧小切口直视下复位距下关节,复位后经跗骨窦切口行螺钉固定术;"L"型切口手术方法采用标准切口,直视下复位距下关节面,复位后以跟骨锁定钢板固定。术后随访评分参照美国骨科足与踝关节协会的足踝临床后足评分系统(AOFAS)观察跟骨宽度、高度、Bolher角及Gissane角。结果术后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5个月(9~48个月),术后两组Bolher角及Gissane角较术前有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A组与B组相比术后AOF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术后AOFAS评分(74.4±6.7)分明显低于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评分(84.6±4.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经附骨窦小切口切开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其疗效确切,并发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融入加速康复理念的护理措施在腹腔镜下肝癌切除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8月—2020年10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行腹腔镜下肝癌切除术的8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观察组40例,应用加速康复理念的护理措施;对照组40例,应用传统的护理措施。比较2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围手术期指标、术后应激指标、护理满意度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24 h(t=5.300,P<0.001)及术后48 h的疼痛评分(t=6.030,P<0.00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2.68±1.01)d vs.(3.21±1.13)d]、术后排便时间[(3.56±1.02)d vs.(4.55±1.21)d]、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3.39±1.05)d vs.(4.14±0.99)d]、住院时间[(7.53±1.74)d vs.(9.28±2.13)d]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肝门阻断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第1天和...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前路、后路、前后路联合3种不同入路方式联合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2018年4月于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胸腰椎结核患者138例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前路组(n=54)、后路组(n=45)、前后路联合组(n=39)。比较3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植骨融合时间、术后Cobb角、美国脊髄损伤协会(ASIA)分级。结果:前后路联合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显著高于前路组与后路组(P<0.05);3组植骨融合时间、术后Cobb角无显著差异(P>0.05);3组患者术前ASIA分级较术后均有了显著改善(P<0.05);但手术前后ASIA分级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前路、后路、前后路联合3种不同入路方式联合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胸腰椎结核均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根据患者实际病症合理选择,均可达到清除病灶,矫正畸形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跗骨窦切口入路术治疗跟骨骨折的复位效果。方法:选择跟骨骨折患者78例(78足),按照不同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n=39)和对照组(n=39),对照组采用常规外侧L型切口入路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跗骨窦切口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2个月。比较2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复位质量(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宽度)、Maryland评分、生活质量(SF-36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61.25±5.47)vs(92.18±8.39) min]、住院时间[(5.01±1.67)vs(11.85±1.83) d]、切口愈合时间[(14.35±1.03)vs(16.47±2.19) d]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45.38±4.29)vs(84.64±5.72) mL,P<0.05];术后12个月,2组Bohler角、Gissane角均较术前有明显好转(P<0.05),术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跟骨宽度均低于术前(P<0.05),术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Mar...  相似文献   

14.
唐东方  孟庆山 《中外医疗》2013,32(17):52-53
目的探讨并研究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在肺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07年6月—2012年7月收治的同意接受手术治疗的120例肺癌患者,根据术前告知及患者意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观察组72例,对照组48例,其中观察组进行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癌根治术,对照组采用传统肺癌根治术。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情况、术后情况、并发症及淋巴结清除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淋巴结清除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143±23.6)mL明显低于对照组(229±26.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肺部感染、止痛药使用次数、术后胸腔引流量以及引流管拔出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在肺癌根治术中,具有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而且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较传统的开胸手术有显著优势,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不同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爆裂性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病例选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住院部收治的不稳定性爆裂性胸腰椎骨折患者40例,利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其中前路组20例,采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后路组20例,采用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骨折恢复情况和神经恢复情况。结果前路组手术时间(120.5±22.8)min和术中出血量(659.3±228.1)ml明显多于后路组(89.6±27.2)min,(396.8±88.4)ml(P<0.05),但椎体前缘高度丢失度(1.8±0.4)%和Cobb丢失角度(1.2±0.8)°又小于后路组(2.4±0.8)%,(5.6±1.8)°(P<0.05)。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前路和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爆裂性胸腰椎骨折都具有各自的优缺点,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更为合适的方法来帮助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6.
孔维清  徐建广  眭述平  张长青  曾炳芳 《上海医学》2012,35(11):951-953,904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腰椎滑脱伴发椎管内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临床腰椎滑脱伴同节段椎管内硬脊膜外腔占位的25例患者实施后路减压、肿块切除、滑脱节段融合内固定术。25例患者的年龄为41~68岁,平均年龄为(54±6)岁;男15例,女10例;L4、L5节段滑脱14例,L5、S1节段滑脱11例;术前患者均伴不同程度腰痛及下肢放射症状。滑脱程度:Ⅰ度10例,Ⅱ度9例,Ⅲ度6例。术前常规行MRI检查,术后对肿块行病理检查。随访患者术后融合情况并进行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完整切除肿块,术后病理检查均示椎管内囊肿。随访6~12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术后的JOA评分为(19.5±3.1)分,显著高于术前的(12.0±2.3)分(P<0.05)。结论腰椎滑脱常伴发椎管内囊肿,在彻底切除肿块的同时行滑脱节段融合内固定术有利于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防止囊肿复发。对腰椎滑脱患者术前须常规行MRI检查以免遗漏椎管内囊肿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初次短节段腰椎后路开放手术伤口内使用不同剂量万古霉素对预防伤口深部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21年1月我院治疗的194例腰椎后路开放手术患者,其中腰椎间盘突出73例,腰椎管狭窄121例。72例患者伤口内未使用万古霉素(对照组),59例伤口内使用万古霉素0.5g(抗生素A组),63例伤口内使用万古霉素1.0g(抗生素B组)。记录并比较3组患者术后1个月内的伤口感染情况,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测量3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的疼痛情况,记录并比较3组患者伤口引流管的拔除时间。结果:术后对照组有12例发生感染,与抗生素A组(有2例感染)和B组(有2例感染)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生素A组与抗生素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的腰腿疼VAS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在术后1~2d、3~4d及>4d拔除引流管的例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伤口内使用古霉素可明显降低初次短节段腰椎后路开放手术伤口深部感染的发生率,且不影...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经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自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37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经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术后给予应用抗生素、脱水剂,适量激素,48h内拔出引流管,12d左右切口拆线;经伤椎固定患者卧床1-4周,跨伤椎固定患者卧床4-6周,之后可给予支具行下床活动。结果:对所有患者随访6-24个月,平均时长(13.53±5.9)个月,所有患者骨性均获得愈合,并发神经损伤患者术后均恢复,未出现加重症状;根据Cobb角与ASIS残损分级,患者Cobb角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与末次随访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根据ASIS残损分级情况对比,(本组未行末次随访分级确定)术前与术后B、C、D、E级患者例数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手术解剖简单、创伤小、出血少,易操作,患者经术后早期功能恢复,随访时发现伤椎恢复情况均较为满意,是较为有效的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熊世龙 《吉林医学》2010,(30):5356-5357
目的:探讨引流管持续负压冲洗吸引在腹部Ⅲ类切口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82例腹部手术术后属Ⅲ类切口的患者,按是否应用引流管持续负压吸引治疗分为A、B两组进行比较。A组:应用引流管持续负压吸引治疗40例。B组:常规缝合腹壁切口42例。结果:A组40例均于术后4~5d拔出引流管,有2例(5%)发生切口红肿、积液,其余38例均工期愈合(95%)。B组42例术后有7例发生切口感染,感染率达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引流管持续负压冲洗吸引是一种满意防止腹部Ⅲ类切口术后感染的有效措施,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分析后路腰椎椎管减压融合内固定术与单纯椎管减压术用于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合并节段性腰椎不稳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近年来收治的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合并节段性腰椎不稳的患者60例,年龄59~78岁,随机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2组均为30例. 试验组在治疗时接受后路腰椎椎管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对照组接受单纯椎管减压术. 观察及对比2组临床疗效. 结果:在60例患者中,后路腰椎椎管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总的有效率93.34%,单纯椎管减压术总的有效率为83. 33%. 经x2检验后得出,后路腰椎椎管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的有效率均高于用单纯椎管减压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结论:后路腰椎椎管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对于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合并节段性腰椎不稳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较单纯椎管减压术对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合并节段性腰椎不稳的并发症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