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并发症及防治近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控制排尿功能的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受到损害而引起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称为神经源性膀胱。据保守估计,在美国脊髓损伤患者总数约为50万人,每年新增病例1万~2万人[1]。我国每年将递增5万人以上新的截瘫病例[2]。目前  相似文献   

2.
<正>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严重的致残性创伤,损伤后不仅严重损害了患者的肢体运动及感觉功能,而且导致损伤平面以下的内脏器官丧失高级神经的支配,引起神经功能紊乱[1]。其中,SCI后,可以造成皮层高级中枢和排尿的脊髓反射中枢之间联系的障碍或脊髓反射中枢的损害,从而导致膀胱功能障碍,产生神经源性膀胱,进而引起尿潴留、尿路感染甚至SCI的严重并发症如肾功能衰竭。2007-06~2009-06笔者所在科收治脊髓损伤98例,现将康复护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建立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肠道阶段化整体管理的模式,以及该模式对患者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6月~2011年5月自急性期入住本院骨科的30例脊髓损伤患者为实验组,选择2007年6月~2009年5月自急性期入住本院骨科的脊髓损伤患者32例为对照组。实验组患者肠道管理采取分阶段的整体管理模式,对照组按照传统模式进行管理,对比两组患者神经源性肠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三个不同阶段肠道功能得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肠道功能紊乱,采用分阶段的整体管理模式,能够促进排便功能的恢复,减少肠道并发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八髎穴推拿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方法 6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肠道功能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肠道功能训练治疗的基础上实施八髎穴推拿。比较两组治疗前后Wexner便秘评分、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评分,排便频率、排便时间及排便困难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后,两组Wexner便秘评分、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Wexner便秘评分、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评分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前后Wexner便秘评分、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评分变化值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观察组=-2.993、Z对照组=-2.921,P观察组=0.003、P对照组=0.003<0.05)。治疗前,两组排便频率、排便时间、排便困难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相似文献   

5.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在临床中常见及严重的合并症,而膀胱功能障碍引发的肾功能衰竭是SCI截瘫患者病死的第一位原因。在临床中发现留置尿管不但容易导致感染而且会对患者造成心理负担,并且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重建脊髓损伤后患者的膀胱功能,对于提高截瘫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的心理障碍,降低病死率,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加强脊髓损伤后膀胱的康复护理的目的就是预防泌尿系统并发症,保护肾脏与膀胱的功能,促进患者排尿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郑洁  郭海英 《安徽医药》2013,17(6):1049-1050
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是一类由于神经系统病变导致膀胱和(或)尿道功能障碍,进而产生一系列下尿路症状及并发症的疾病总称[1]。脊髓损伤(SCI)是神经源性膀胱的常见原因之一,临床表现为尿储留、尿失禁、输尿管返流、肾积水等。传统观念认为副交感(胆碱能)神经和交感(肾上腺素能)神经是调节膀胱尿道功能的主要神经,近年来,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NANC)神经对下尿路生理和病理状态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频脉冲电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护理疗效。方法 36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加用中频脉冲电治疗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恢复自主排尿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恢复自主排尿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频脉冲电治疗能明显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恢复,从而减少尿路感染与防止肾功能损害,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影响。方法 50例脊髓损伤导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行常规一般药物治疗及留置尿管导尿;而观察组行常规一般药物治疗及早期行综合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普通针刺、膀胱康复、心理康复等。结果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者膀胱恢复自主排尿时间明显缩短、泌尿系感染发生率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能够使脊髓损伤患者尽早恢复自主排尿功能,同时减少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常表现为尿失禁、急性尿潴留、肾功能衰竭等,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严重者还可能引发尿毒症、菌血症等,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如何实施有效的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笔者对国内外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分类、处理原则与康复护理方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治疗、康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开塞露保留灌肠治疗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SCI后NB诊断标准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三组:A组(开塞露+膀胱功能训练),B组(膀胱功能训练),C组(膀胱功能训练+膀胱治疗仪);标准治疗4周,记录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结束时排尿日记(每日排尿次数、日单次最大排尿量、日均单次排尿量)、膀胱尿流动力学(膀胱容量、膀胱充盈压力、残余尿量)、生存质量评分、国际下尿路症状评分(LUTS)。对比三组治疗前后的疗效,观察膀胱平衡状态,并利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经治疗后,三组患者的日单次最大排尿量、日均单次排尿量、膀胱容量、膀胱充盈压力、残余尿量及与生活质量评分、LUTS评分方面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综合比较三组治疗后的膀胱平衡状态,A组的疗效优于B组(P 0.05),与C组疗效相当(P 0.05)。结论开塞露保留灌肠结合膀胱功能训练对SCI后NB治疗作用显著,是治疗NB的有效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神经妥乐平穴位封闭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 68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与对照组(32例)。治疗组采取神经妥乐平穴位封闭治疗,对照组仅行针刺,不加用神经妥乐平。两组其他基础治疗方法相同,疗程4周。用彩超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量及膀胱容量的改变。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7.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残余尿量及膀胱容量治疗组分别为(46.0±19.8)、(390.0±99.7)ml,对照组分别为(106.0±42.5)、(339.0±90.3)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妥乐平穴位封闭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可有效减少残余尿量,增加膀胱容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综合康复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58例,选取时间为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按照奇偶分组法将其分成参照组(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综合康复治疗),各29例。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残余尿量。结果经治疗后,2组残余尿量均降低,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参照组,统计学差异均有意义,P<0.05。结论综合康复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显著,可减少其残余尿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综合康复性护理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儿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所收治患儿30例,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15例,采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照组15例,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儿的疗效。结果研究组相比对照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提升(P<0.05);研究组患儿残余尿量、排尿频次、膀胱容积要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康复护理能够提高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儿的临床之治疗疗效,并且改善患儿的排尿功能,此护理方法值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4.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治疗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发生率较高,且治疗方法很多,笔者将近年来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非手术治疗方法进行综述,探讨有关神经源性膀胱治疗的临床路径及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排尿障碍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措施。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SCI后神经源性排尿障碍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心理护理、尿道口护理、皮肤护理、膀胱功能训练、间歇导尿以及并发症防护等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后膀胱容量(357.1±12.5)ml较对照组(319.2±10.4)ml显著提高,残余尿量(101.7±8.5)ml较对照组(129.1±8.8)ml显著降低(P〈0.05)。结论对SCI后神经源性排尿障碍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的膀胱容量并降低残余尿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康复训练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经验。方法对67例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实施间歇性的导尿,手法的训练,局部中频电疗,针刺疗法等康复训练。结果61例患者经康复训练后能自行排尿,残余尿量60~100ml,6例患者未能自行排尿,仍需实施间歇性导尿。有2例发生泌尿系感染.经膀胱冲洗或细菌培养选择敏感的抗生素应用后,3—5d后症状消失。结论康复训练可促使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电刺激骶神经结合视觉反馈治疗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并比较是否优于常规康复疗法。方法:将3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8例)、对照组(16例)。治疗组采用电刺激骶神经结合视觉反馈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康复方法。结果:治疗组痊愈7例(38.89%),显效5例(27.78%),有效4例(22.22%),无效2例(11.11%),总有效率为88.89%,对照组痊愈4例(25.00%),显效5例(31.25%),有效2例(12.50%),无效5例(31.25%),总有效率为68.7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刺激骶神经结合视觉反馈治疗SCI后神经源性膀胱疗效优于常规康复疗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甲基强的松龙(MP)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联合治疗对鼠脊髓损伤后结构修复和功能恢复的作用,探讨一种有效的急性脊髓损伤的治疗方案。方法:应用微型恒量灌注泵硬膜下灌注BDNF和静脉注射MP的联合治疗方法,利用鼠T10脊髓损伤模型观察MP和BDNF联合治疗对脊髓损伤后结构修复和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P和BDNF联合治疗明显减轻了炎症细胞的浸润和继发性损伤,促进了脊髓运动神经元轴索的再生和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P<0.05),结论:MP和BDNF联合治疗对脊髓损伤后结构修复和功能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是急性脊髓损伤一种有效的联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间歇性导尿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康复护理疗效。方法将3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间歇性导尿4周,疗效根据尿流动力学检查、尿中白细胞数的定量变化进行评定。结果间歇性导尿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效果显著,总有效率93.3%。结论间歇性导尿能明显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从而减少尿路感染与防止肾功能损害,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神经源性膀胱作为脊髓损伤患者常见并发症,临床上多以尿潴留、尿失禁、残余尿量增多等症状为主要表现,需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除此类病理反应,避免患者膀胱输尿管反流,引发肾积水、泌尿系统感染和肾功能减退等危险病症,危害其身心健康.临床最有效且安全性最高的干预手段是排空患者膀胱.基于此,针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护理,本研究现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