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梁明  胡国栋  江海涛 《当代医学》2011,17(30):119-120
目的探讨Yashiro导管短襻技术在同侧股-髂内动脉分支插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DSA机下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血管介入诊疗盆腔疾患共42例,应用Yashiro导管短襻技术行同侧股-髂内动脉分支(目的血管)插管23例为A组,应用Cobera导管长襻技术行同侧股-髂内动脉分支(目的血管)插管19例为B组;比较两组导管操作方法、步骤、耗时、风险。结果应用Yashiro导管短襻技术行同侧股-髂内动脉分支(目的血管)插管操作简便、用时短、风险小。结论Yashiro导管短襻技术在同侧股-髂内动脉分支插管中的应用对改进盆腔疾患血管介入诊疗插管操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比较三种穿刺技术在危重患者外周静脉置管中应用的效果,为选择最佳的穿刺路径提供依据。方法将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2021年7—12月收治的需要进行外周静脉置管的90例患者,按照不同的穿刺方式分为三组(传统组30例、超声组30例、近红外组30例),比较三组技术操作耗时(含刺入目标血管耗时、总穿刺耗时)、穿刺频次、首次穿刺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以及置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近红外组的总穿刺耗时(182.80±32.17)s显著低于传统组(437.57±158.96)s和超声(330.87±77.34)s(P<0.001),且超声组耗时又显著低于传统组;超声组和近红外组在穿刺频次、首次穿刺成功率、以及导管留置时间方面均优于传统组(P=0.038、0.044、0.001)。传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高于超声组和近红外组(P=0.024)。虽然三组的感染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超声组和近红外组的水肿发生率以及局部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组(P=0.046、0.032)。结论利用血管可视化技术引导危重患者外周静脉置管相较于传统静脉穿刺技术,可以明显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操作时间和置管并发症的发生,并能够显著延长外周静脉导管有效留置时间。对于血管深度>6 mm的患者,更适合采用超声引导下的穿刺置管。  相似文献   

3.
PICC导管的全称为经外周静脉途径置管至中心静脉的导管。由于置管技术具有操作方便,柔软的导管不易损伤血管,便于病人活动且易于固定,减少病人反复穿刺的痛苦,减少血管刺激并发症少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临床,适用于长期输液而外周血管条件较差的病人,经静脉输入胃肠外营养、化疗等刺激性药物,测量中心静脉压、急诊急救等。我们通过对我院2001年以来306例PICC的临床应用过程中置管的相关护理问题进行原因分析,以探讨PICC置管的安全性、日常维护与应用。  相似文献   

4.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是一种导管由周围静脉导入使其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通过导管可将各种药物直接输送到中心静脉,从而防止刺激性药物对周围静脉的损伤,同时也可减少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避免了普通穿刺给患者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由于31例老年患者在插管时能很好地配合,以及对在置管前、置管过程和出现并发症的护理,保护了患者的血管,保证了治疗的顺利完成,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在护理中,规范护理操作、加强插管的观察、及时处理并发症、加强对患者进行自我护理的健康教育是保证锁骨上静脉插管通畅及长期使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化疗是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患者化疗周期长,化疗期间频繁输液,有的化疗药物如顺铂、氟尿嘧啶、长春瑞滨等对小血管刺激性大,容易发生静脉炎,影响患者后续治疗,另外老年患者本身血管弹性差、血管脆,易发生出血、渗漏等影响治疗[1]。 PICC(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使其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由于此项技术置管成功率高,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留管时间较长,已经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6.
杨承莲  李政文  文永均  曹蓉  吴辉  岑瑶  袁佳 《当代医学》2010,16(29):521-522
目的总结血管内介入技术处理中心静脉置管中疑难护理问题的经验。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2010年7月13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出现的置管过程不顺、使用中导管移位、导管断裂、血栓形成等护理问题,在DSA下采用血管内介入技术给予相应处理。结果本组13例病例中,导管打折1例,导管移位7例,导管断裂2例,原位换管致导管滑入体内1例,血栓形成2例。除1例股静脉原位换管不慎致导管全部滑入体内未取出,最后行外科处理外,其余异常情况均得到圆满解决。结论中心静脉置管使用过程中疑难护理问题,在影像设备(DSA)的引导下,通过血管内介入技术处理,成功率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温小姣 《中华医护杂志》2006,3(4):339-339,338
目的探讨临时性血管通路在急诊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01-2005年在我院血液净化中心行单针双腔导管置管和直接动静脉穿刺共108例,其中股静脉置管30例,颈内静脉置管16例,直接动静脉穿刺62例,共行穿刺168例次。结果临时性血管通路操作简单、安全、成功率高、本组病例采用多部位血管穿刺,血流量均满意,各部位相互比较无差异p〉0.05(F=4.000)。结论临时性血管通路的建立,为急诊血透的患者争取了抢救时间,同时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的优点,对血管条件差,无法进行内瘘手术或内瘘手术失败的患者是一种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正>深静脉穿刺置管是临床广泛应用的一项基本技术,常规运用于血透导管置入、肿瘤病人化疗导管留置、中心静脉压监测以及长期输液、抢救患者静脉通道的建立等方面。以往深静脉置管仅仅依靠触摸体表标志进行盲探性操作,一次成功率不高且导致较高的并发症。因此尝试采用超声实时引导进行深静脉穿刺置管,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超声实时引导穿刺操作和传统盲探穿刺操作进行对比研究,探讨超声实时引导在深静脉穿刺置管术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姚绍芹  王红娟 《吉林医学》2013,(31):6608-6609
目的:探讨肘部血管条件差、准备化疗的肿瘤患者在B超定位下结合改良赛丁格技术成功PICC置管的方法。方法:30例需要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采用B超定位下肘上贵要静脉穿刺和改良赛丁格技术,经贵要静脉置入上腔静脉PICC导管。结果:30例患者均穿刺成功,小号细长针头进入贵要静脉,直接送入导丝,通过插管鞘置入PICC导管到预定的测量长度直接进入上腔静脉。结论:B超定位下结合改良赛丁格技术对于肘部血管条件差的患者PICC置管准确率极高。  相似文献   

10.
重症医学的发展需要各种监测,重症治疗也通过静脉或动脉置管实现。血管置管通常应用体表定位法进行操作,这种操作方法经常出现各种置管相关并发症,有些临床医生甚至会认为很难避免,出现置管相关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治疗,在这个节点我们提出重症治疗新标准"一针、一眼、一导管",最大限度降低导管置管相关并发症,实现这个标准需要改变原来置管观念,树立重症治疗新标准理念,这样才能通过一些方法而实现。  相似文献   

11.
功能良好的血管通路是进行血液透析的必要前提之一,对于短时急诊血液透析以及需维持血液透析但尚未建立动静脉内瘘等长期血管通路的患者,通常以中心静脉置管作为临时血管通路[1、2],目前大部分医师采用颈内静脉置管,其有效血流量和透析充分性已得到公认[2].虽然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作为血液透析临时血管通路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但其穿刺置管方法以及导管的护理仍然值得改进,我院对100例患者采用颈内静脉置管作为临时血管通路行血液透析获得满意效果,现回顾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祝秋英  董伟 《实用医技杂志》2012,(11):1224-1225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经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并使其尖端位于上腔静脉内的深静脉导管植入技术,适用于需长期静脉滴注或输注刺激性、高渗性、黏稠性液体及长期静脉营养等患者。PICC具有操作简单、使用安全、置管时间长、创伤小、并发症较少,可减轻患者痛苦,避免反复穿刺而造成血管损伤,保护患者外周静脉等优点。患者虽置管仍可保持肢体的活动及功能,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我科自2009年1月将PICC置管的技术用于脑  相似文献   

13.
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由于全胃肠外营养(TPN)和中心静脉压(CVP)测定的广泛开展,以及血管穿刺技术水平的提高,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技术已广泛用于临床各科。经锁骨下静脉中心静脉置管技术具有操作简便、留置导管时间长、创伤小、合并症少等优点,是进行有效中心静脉置管最为适宜的途径。我院自2000年12月以来采用美国ARROW公司生产的中心静脉导管进行经锁骨下静脉途径置管输液,提高了治疗效果,减轻了病人痛苦。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诊断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行PICC导管置入,为无专用血管超声困难穿刺患者提供一种新的穿刺置管方法。方法选择因治疗需行PICC导管置入术而无直视或触摸不到外周静脉的患者6例,经诊断超声引导下应用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置入PICC导管。结果 6例全部获得成功,无1例发生并发症。结论应用诊断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行PICC导管置入术,有效解决了无专用血管超声设施、静脉条件差而需行PICC导管置入术困难,提高了PICC穿刺置管的成功率,可作为解决困难穿刺置管的一种方法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中心静脉导管在腹腔穿刺引流中的应用经验与护理体会。[方法]对32例腹水患者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行腹腔穿刺置管引流术。[结果]置管成功率达100%。无导管脱落、阻塞、渗漏及感染等并发症。[结论]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行腹腔穿刺置管引流术,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牢固、安全经济、一次穿刺长期留管、避免反复穿刺及感染等优点,可根据病情控制引流速度和引流量。  相似文献   

16.
王清华  刘倩  苏秋妹  吕雅萍 《海南医学》2013,24(16):2492-2493
目的探讨因患者血管条件差不能够直视肘部血管者应用非B超引导下改良赛丁格技术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置管方法。方法对48例双上肢肘部血管不能采用传统穿刺PICC置管方法的患者,采用非B超引导下改良赛丁格技术穿刺置管。结果 46例患者穿刺置管成功,其成功率达95.8%。所有置管成功者经胸片检查未发现有导管异位。结论在B超未广泛应用于引导PICC置管条件下,对血管条件差不能够直视肘部血管的患者应用改良赛丁格技术进行穿刺PICC置管可提高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张娜  杨榕  张素丽 《中国医刊》2012,47(11):72-73
目的 观察SiteRite5血管超声引导结合微插管鞘技术行上臂PICC穿刺置管在危重患者急救中的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并发症、液体流速等应用情况.方法 选择需迅速建立静脉输液通道进行抢救的肿瘤晚期危重患者20例,采用SiteRite5血管超声导引系统评估血管、利用微插管鞘技术行上臂PICC穿刺,观察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抢救补液效果.结果 一次穿刺成功率90%,总穿刺成功率100%,全程穿刺时间为10~20分钟,平均(12±1.2)分钟.从皮肤穿刺至回抽静脉血的时间为(4.0±1.8)分钟.未见误入动脉、颈静脉及穿刺处渗血、血肿、局部感染等并发症,输液速度、流量完全满足临床抢救大量补液需要.结论 在危重患者急救中,使用SiteRite5血管超声引导结合微插管鞘技术行上臂PICC穿刺置管操作安全,穿刺成功率高,置管并发症低,输液速度、流量达到临床要求.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超声定位引导经皮穿刺和传统盲法穿刺进行比较,探讨超声引导在颈内静脉穿刺留置cuff导管建立长期血液透析通路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6例已实施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患者,应用Seldinger技术,使用cuff导管建立长期透析通路,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8例。超声引导组:应用GE公司的麻醉超声诊断仪对右侧颈部进行超声探查,并对颈内静脉进行定位或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对照组:以传统的体表标志定位后实施穿刺置管。观察超声探查颈内血管的情况,比较两组颈内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操作时间和并发症。结果:两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和体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超声引导组有2例穿刺前超声探查发现颈内静脉内有血栓形成,1例超声发现右侧颈内静脉闭锁,改其它血管通路穿刺,另15例患者穿刺均一次成功,平均操作时间为(23.35±6.83)min,无并发症发生。对照组12例一次穿刺成功,平均操作时间为(28.36±7.62)min,试穿误入动脉4例,颈部血肿发生2例。与对照组比较,超声引导组具有穿刺次数较少,操作时间较短以及并发症少的特点(P<0.05)。结论:超声定位和引导下实施颈内静脉穿刺留置cuff导管建立长期透析通路能避免穿刺、置管过程中造成的组织损伤,缩短操作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另外,对于穿刺前颈内静脉反复穿刺置管的患者,超声探查还有助于检查血管的内部结构,及时发现血栓,避免因穿刺置管导致血栓脱落的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盘婧婧 《中外医疗》2012,(20):72-72
目的探讨并比较血管超声引导下施行PICC置管和盲插置管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该院收治的26例实施PICC置管治疗的老年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3例,对照组给予传统盲插置管,治疗组在血管超声引导下采用改良赛丁格穿刺技术实施PICC置管。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病人在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以及穿刺出血量方面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血管超声引导下实施PICC置管手术能够明显减少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提高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降低穿刺出血量,使老年病人的舒适度以及满意度得到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患者从外周静脉置入PICC导管以及颈内静脉置管行静脉化疗的优缺点。方法选经PICC导管及经颈内静脉置管化疗妇科肿瘤患者各50名,分别从穿刺成功率、操作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来进行比较两者方法的优劣。结果两种方法的穿刺成功率、操作时间以及感染、导管异位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颈内静脉组的导管留置时间明显短于PICC组。结论不同的置管方式各有优劣,PICC置管作为一种新技术,既能减轻病人痛苦,保护好病人的血管,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又能节约人力,减轻工作量,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