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基于老年综合评估的衰弱指数(CGA-FI)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衰弱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5月在北京老年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CGA-FI对其进行调查。100例患者中2例患者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退出研究,最终98例患者完成了资料收集。结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衰弱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36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衰弱身体表型量表(Fried)、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筛查认知衰弱,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衰弱的影响因素。结果 236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存在认知衰弱83例,患病率为35.1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2.417)、合并慢性数量(OR=1.755)、多重用药(OR=2.010)、夜间睡眠时长<6 h (OR=1.823)、营养不良(OR=4.176)、抑郁(OR=2.749)是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衰弱的危险因素(P<0.05)。规律运动(OR=0.311)是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衰弱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衰弱患病率较高,临床应重点加强高龄、多共病、多重用药、存在睡眠障碍、营养不良、抑郁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衰弱的筛查和干预。 相似文献
3.
目的 基于Logistic回归和人工神经网络构建老年脑卒中患者衰弱的风险预测模型,并评价模型预测效能,为早期识别并预防老年脑卒中患者衰弱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2021年3月至2022年5月,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锦州市某医院就诊的老年脑卒中患者532名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资料,筛选患者发生衰弱的独立影响因素,用R软件绘制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的列线图,借助神经网络中的多层感知器构建神经网络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评价模型预测效能。结果 老年脑卒中患者在年龄、独居、吸烟、体育锻炼、高血压、糖尿病、首发脑卒中、睡眠障碍、跌倒史、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年龄≥80岁、睡眠障碍、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受损、跌倒史、独居为老年脑卒中患者发生衰弱的独立风险因素,体育锻炼为保护因素;建模组列线图和神经网络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分别为0.908、0.904。结论 构建的老年脑卒中患者衰弱风险预测模型预测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预测模型的研究现状,为相关研究的发展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Ovid、EBSCOhost、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中关于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预测模型的文献,进行总结与分析,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9月。结果 共检索获得8个预测模型,国外和国内各4个,主要用于预测轻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6个月是否发生认知障碍。预测模型纳入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和影像学指标等不可干预因素。预测模型均是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且尚未被应用于护理工作。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预测模型预测效能较好,但研究较为单一,建议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增加可干预因素研究,完善研究设计,应用于护理工作,为高危人群的识别、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老年心力衰竭病人衰弱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2年10月在兰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及老年病科住院的335例老年心力衰竭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建模组(223例)和验证组(112例)。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心力衰竭病人发生衰弱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验证模型的拟合优度及预测效能。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跌倒史、Charlson合并症指数问卷(CCI)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是老年心力衰竭病人发生衰弱的影响因素。基于以上因素构建老年心力衰竭病人发生衰弱的风险预测模型,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χ2=2.696,P=0.952;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49[95%CI(0.912,0.987)];模型最大Youden指数为0.744,最佳临界值为0.452 7,敏感度为0.824,特异度为0.920。结论:老年心力衰竭病人发生衰弱的风险预测模型预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梁春波李江黄带发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2017,(6):347-349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出现睡眠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沈阳军区总医院干二科收治的550例65岁以上男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FDS)评分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分对患者进行测评。应用Pearson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中550例脑卒中患者中,235例(42.7%)发生睡眠障碍。Pearson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出现睡眠障碍与烟酒史、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NFDS评分及SCL-90评分有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中重型神经功能缺损、心理问题是缺血性脑卒中后发生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男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发生睡眠障与糖尿病、冠心病、神经功能及精神状态等多种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急诊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14 d不良预后的预测模型, 并评价其预测效能。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 入选2018年10月至2020年12月就诊北京博爱医院急诊科发病72 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曲线确定连续型变量的截断值并参考临床进行离散化, 根据各变量的β回归系数设立相应分值, 建立急性脑梗死短期预后的临床量表预测模型。选取2021年1月至12月本院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内部验证集, 对构建的预测评分模型进行验证。结果共321例患者纳入研究, 其中223例为训练集, 98例为内部训练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年龄、超敏C反应蛋白、前白蛋白(prealbumin, PA)、梗死体积、衰弱筛查问卷(Frailty Screening Questionnaire, FSQ)、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 相似文献
8.
李克佳肖跃飞胡军汤莉琴张克洋张静付月亿王雪梅王欢 《中国血液净化》2022,(4):249-252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衰弱的危险因素,构建衰弱风险预测模型,为预防和降低透析患者衰弱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航天中心医院血液净化门诊的145例透析患者,采用Logistic回归构建风险预测模型,Hosmer-Lemeshow卡方检验评价拟合程度,ROC曲线下面积验证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最终纳入性别(OR=7.385,95%CI:4.965~56.529,P=0.045)、居住方式(OR=4.823,95%CI:1.138~20.446,P=0.033)、营养评分(OR=0.453,95%CI:0.255~0.807,P=0.007)、血红蛋白(OR=0.146,95%CI:0.015~1.392,P=0.030)、Charlson共病指数(OR=5.918,95%CI:0.465~75.240,P=0.012)、自理能力评分(OR=0.589,95%CI:0.551~1.142,P=0.032)6个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模型有较好的拟合程度(χ^(2)=6.889,P=0.549),ROC曲线下AUC为0.940(P<0.001,95%CI:0.886~0.973),灵敏度为86.4%,特异度为86.0%。结论该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程度,且预测效果较好,可指导医护人员早期预测维持性透析患者衰弱情况,为临床医护人员制定具体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脑卒中可诱发脑组织内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等各种细胞的自噬活性变化。自噬是维持细胞内环境稳态的重要因素之一,与细胞的存活息息相关。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自噬活性的变化情况及其意义、以及相关干预措施,有望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后形成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开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1年8月至2012年6月住院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的176例患者,对其可能发生的VCI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VCI的发生与性别、吸烟史、饮酒史、冠心病、高血压等均无相关性( P>0.05),与年龄、糖尿病、白质疏松症有显著相关性(P<0.01);VCI的发病与脑卒中的发病次数、发病部位、发病面积均有相关性。其中脑卒中发病次数超过2次的患者VCI发病率(66.7%)明显高于少于或等于2次的发病率(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面积脑卒中患者VCI发病率(66.7%)明显高于小面积脑卒中患者发病率(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病部位为额、顶、颞、枕和丘脑的患者VCI发病率(74.3%、47.9%、67.4%、42.9%、60.0%)明显高于基底核患者发病率(2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后VCI与发病次数、卒中面积、病灶部位、糖尿病、白质疏松症等多种因素有关,患者如有上述危险因素易发生VCI ,应及早予以防治。 相似文献
1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0):3892-3893
探究缺血性脑卒中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与缺血性脑卒中抑郁发病相关性。选取我院2014年4月~2016年1月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2例,依据是否合并抑郁分为抑郁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DMD)≥7分]与无抑郁组(HDMD7分),各31例,另选同期体检健康者31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各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包括CD4~+、CD8~+、CD4~+/CD8~+)水平,分析其相关性。抑郁组CD4~+水平低于无抑郁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组CD8~+水平与无抑郁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组CD8~+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组CD4~+/CD8~+水平低于无抑郁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脑卒中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与缺血性脑卒中抑郁发病具有明显相关性,主要表现在CD4~+水平降低。 相似文献
12.
13.
赵红艳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2018,19(7):16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方法将14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是否存在血管性痴呆分为研究组(缺血性脑卒中后发生血管性痴呆,n=72)和对照组(缺血性脑卒中后未发生血管性痴呆,n=71)。对2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组性别、年龄及文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多发性脑梗死病灶的数目和部位均是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较多,应针对存在此类危险因素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取干预措施,对防治血管性痴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卒中后抑郁(PSD)发生现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决策树C5.0模型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1月—10月滨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的215例病人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通过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和决策树C5.0模型分析PSD发生的影响因素,比较两种模型的预测性能。结果:215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完成调查,其PSD发生率为37.7%。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性别、脑卒中部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评分、同型半胱氨酸和红细胞分布宽度是PSD发生的影响因素,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772。决策树C5.0模型显示,BI评分、脑卒中部位和是否合并糖尿病是PSD发生的影响因素,模型AUC为0.729。两种模型预测性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37,P=0.082)。结论:缺血性脑卒中病人PSD发生率较高,Logistic回归模型和决策树C5.0模型对其具有一定预测价值,建议两种模型联合使用以提高预测性能,实现PSD的早期识别和干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目前国内外关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预测模型,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Sciencedirect、Scopus、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中关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预测模型的文献,并进行分析与汇总,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6月。结果最终检索并总结9个预测模型,其中国外有iScore模型、SEDAN模型、THRIVE模型、SITS模型、STARTING-SICH模型、SICH SCORE模型共6种,国内有THRIVE-c模型、Xu团队的模型、常红团队的模型共3种。结论国内外目前关于急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的预测模型各有优缺点,国内应在学习国外风险预测模型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我国急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后发生出血的风险因素并构建模型,从而为高危人群筛查和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17.
缺血性脑卒中是我国成年人致死、致残的主要病因,往往遗留严重的躯体功能障碍,及时有效地溶解血栓、恢复功能是其治疗重点。经颅超声刺激(TUS)能在无创情况下溶解血栓,改善循环,起到神经保护的作用,且具有一定的神经调节功能。作为一种新兴的康复辅助治疗手段,TUS可以促进患者功能恢复,提高康复疗效,已在脑卒中的康复治疗中逐渐得... 相似文献
18.
缺血性卒中病人的血液流变学和血糖水平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缺血性卒中病人血液流变性和血糖水平间的关系.方法对96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进行血糖和血流变学相关参数的检测.结果缺血性卒中病人的全血高切、中切、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均较正常对照组增高(P<0.05),其中全血中切、低切黏度、血浆黏度与糖化血红蛋白正相关(P<0.05),红细胞变形指数与空腹血糖、糖化血清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正相关(P<0.05),红细胞聚集指数与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正相关(P<0.05).调整红细胞聚集和变形指数、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含量后计算血糖和全血黏度之间的偏相关系数,发现全血中切、低切黏度与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和血糖正相关(P<0.01).结论缺血性卒中病人血液流变学的异常改变与血糖增高有关,高血糖主要通过影响红细胞聚集和变形能力、血浆黏度,使全血黏度升高,长期高血糖和反应性高血糖均可影响缺血性卒中病人的血流变性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后的最佳血糖范围.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科收治的糖尿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给予吸氧、控制饮食和血压、改善微循环,明显脑水肿者给予20%甘露醇、呋塞米等脱水、降颅压,钙离子拮抗剂解除血管痉挛.急性期加用胰岛素控制血糖,以后视病情改为口服降糖药,研究组随机血糖控制在7.0~10.0 mmol/L,对照组控制在4.0~6.0 mmol/L.另外,两组均辅以营养神经、康复锻炼等.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4天、28天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Barthel生活指数和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治疗后14天、28天NIHSS评分和Barthel生活指数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糖控制在7.0~10.0 mmol/L有利于改善糖尿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