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CT、MRI及DSA)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均做MRI检查,9例并作了MRI增强扫描;11例同时曾做CT检查,3例增强CT扫描;曾同时5例作CTA/MRA+DSA检查,7例曾作手术治疗和病理检查,对各例的CT、MRI及DSA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脑内海绵状血管瘤CT表现为稍高密度或高密度影;MRI中T1WI大部分为高信号,T2WI为低信号环围绕的桑葚状混杂信号灶,大多数病灶周围无水肿带;CT和MRI增强扫描无或轻度增强;CTA/MRA/DSA检查未见异常.结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在影像学诊断时,应综合CT、MRI及DSA的表现,其影像学的表现对诊断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2.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l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影像资料,MRl检查23例,CT检壹15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可位于脑内任何部位,单发病灶多见,无明显占位效应,周围无或有轻度水肿.CT检查的全部病例呈稍高及混杂密度影,增强扫描大都无强化;MRI检查T2WI表现为"桑葚状"混杂高信号,周围有云絮状低信号环,增强后病灶仅少数轻度强化.结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与MRl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Rl优于CT.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求磁共振(MRI)扫描序列中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和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脑海绵状血管瘤中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本院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为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50例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I序列、SWI、DWI序列检查,统计常规MRI(T_1WI、T_2WI、T_2Flair)、SWI、DWI序列对脑海绵状血管瘤病灶检出情况;并分析脑海绵状血管瘤在常规序列、SWI、DWI序列扫描图像的特点。结果:本组50例患者中,经SWI序列均检查出脑海绵状血管瘤,其中44例单发,6例多发,共检出103例病灶数,81例位于幕上,22例位于幕下。SWI序列扫描脑海绵状血管瘤检出率较DWI序列、T_1WI、T_2WI、T_2Flair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在T_1WI、T_2WI、T_2Flair上呈类圆形或圆形混杂信号,病灶内表现为"爆米花状"、"网格状"高信号,部分病灶在T_2WI周围可见特征性环状低信号(铁环征),病灶周围无占位及水肿征象。SWI及DWI可显示病变周围含铁血黄素区域及瘤体,病变信号为低信号或低信号中伴有稍高信号,且在显示病变数目及范围均优于常规序列,且SWI优于DWI。结论:SWI及DWI相结合可为临床诊断脑海绵状血管瘤提供全面、准确的诊断信息,更利于脑海绵状血管瘤微小病灶的检出,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脏MRI多期动态增强中,动脉双期、门静脉期、延长期磁共振T1WI图像在肝脏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用西门子1.5T Area syngo D13超导型磁共振对32例肝血管瘤患者进行MRI检查。平扫序列:T1W1采用Flash多次屏气,T2WI采用Haste-fs加多次屏气,动态增强采用T1WI扫描序列。结果:32病例发现肝血管瘤病灶57个,T1WI上呈低信号,T2WI均呈高信号或明显高信号表现。动态增强显示动脉期病灶边缘呈结节状强化。随时间延长,强化区逐步向病灶中心渗透性强化,直至瘤体完全强化。结论:磁共振成像检查中,MR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能够很好显示肝血管瘤,结合其他成像序列,对肝脏血管瘤诊断更具优越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MRI表现及梯度回波(GRE)T2*序列成像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病理证实的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MRI资料,分析海绵状血管在以上各序列上的信号特点,重点分析GRET2*序列信号特点及对病灶显示能力。结果 15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MRI共提示出18例病灶,其中12例病灶在T2WI、T1WI均呈网状、高低混杂信号;4例病灶在T2WI、T1WI均呈高信号;2例病灶T1WI、T2WI均呈等信号,16个病灶T2WI灶周具有"铁环"征,2例病例在GRET2*下发现合并其它隐匿性血管畸形。GRET2*显示的病灶范围包括瘤体及灶周含铁血黄素区域,敏感性高。结论 MRI是诊断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首选方法,常规序列与GRET2*序列相结合,能准确全面提供诊断信息,且GRET2*序列提高了隐匿性血管畸形检出率。  相似文献   

6.
颅内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5例MRI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颅内脑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整理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脑外海绵状血管瘤资料,全部病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5例均为单发,3例位于颅中窝,2例位于鞍旁。MRI平扫表现为类圆形或哑铃状肿块,T1WI为等或低信号,T2WI为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后病灶明显强化。结论:颅内脑外海绵状血管瘤MRI表现有一定特点,结合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可提高诊断正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彩色声超和MRI在肝脏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用彩超和MRI分别对58例肝海绵状血管瘤进行检查,并对两种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58例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彩超表现高回声36例,混合回声14例,等回声和低回声8例。MRI表现SE序列T1WI为低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或较高信号;GRE序列重T2WI均显示为明亮的高信号。MRI增强扫描快速充盈25例,周边呈结节型强化19例,中心扩散型14例,延时扫描为均匀明显强化。结论随着血管瘤直径的增大,彩超显示高回声占的比例逐渐减少,而混合回声和低回声占的比例逐渐增多;MRI增强扫描显示周边呈结节型强化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而快速充填型占的比例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GRET2*序列检查诊断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价值。方法搜集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影像,分别进行FRFSET2WI、FLAIRT。WI、GRET2*WI扫描,其中2例增强扫描。结果GRET2序列显示圆型或类圆形网格状或蜂窝状瘤体病灶29处、FRFSET2WI和FLAIRT,WI显示病灶16处。结论GRET2*序列成为MRI检查诊断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首选。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鼻腔鼻窦神经鞘瘤CT及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鼻腔鼻窦神经鞘瘤患者,包括12例良性、1例恶性病变;13例均接受平扫、2例接受增强CT扫描;10例接受平扫、6例接受平扫及增强MR扫描;观察病灶CT及MRI表现。结果 13例均为单发病灶,平扫CT呈不均匀软组织密度(n=11)或稍低密度(n=2),5个病灶内见不规则低密度区;8例累及鼻腔及鼻窦,邻近骨质受压变形、吸收,5例局限于鼻腔内;增强CT显示2个病灶(2/2)均呈轻度不均匀强化。10例平扫MRI显示病灶信号不均匀,8个呈等T1WI、T2WI信号,2个呈低T1WI及稍高T2WI信号;9个病灶内见混杂斑片状低T1WI、高T2WI信号,其中5个内见斑点状、条状T1WI及低T2WI信号,6个病灶边缘见不连续T2WI低信号;增强MRI显示6个病灶(6/6)均呈渐进性不均匀强化,其内散在异常信号区呈轻度强化或无强化,4个病灶边缘轻度强化、1个明显强化、1个未强化。结论 鼻腔鼻窦神经鞘瘤CT无明显特异性表现,其MRI表现则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10.
脊柱淋巴瘤的CT、MRI表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脊柱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评价CT、MRI在其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16例病理证实的脊柱淋巴瘤患者接受CT检查,12例接受MRI检查.结果 16例患者年龄8~63岁,共65个脊椎受累,颈、胸、腰骶椎分别为15、22、28个.11例患者病灶为多发、连续性,其中3例伴跳跃性分布.CT示病灶为溶骨、成骨、混合性骨质破坏及骨质破坏不明显各13、27、10、15个.MRI病灶以T1WI低或等信号、T2WI等和稍高信号为主.CT及MRI均显示椎管内侵犯范围较椎体破坏范围广泛的特点.结论 CT病灶呈多种形式骨质破坏,MRI以T1WI低或等、T2WI等和稍高信号为主,病灶易侵及椎旁或硬膜外间隙,沿椎管呈纵向分布;MRI对显示病灶较CT更清晰、敏感,部分病灶MRI可见信号异常而CT无明显骨质改变.  相似文献   

11.
神经节细胞瘤的CT和MR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神经节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材料与方法:神经节细胞瘤9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所有病例均做CT平扫加增强;8例病人做MRI,其中4例做MRI增强。结果:CT上均显示为边缘清楚的卵园形肿块,其中3例低密度(CT值<20Hu),4例中等密度,2例混杂囊实性密度。2例有点状及粗大钙化.8例行MRI检查,均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结论:神经节细胞瘤典型的CT表现为低密度和点状钙化,在MRI上T1WI呈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MRI增强扫描.T1WI有不同程度的强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侵袭性纤维瘤病(AF)的CT及MRI影像学特点及与病理的关系,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F(12例原发,2例复发)的临床资料和影像表现,并与术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CT平扫,4例病灶呈稍高密度,8例呈等密度,2例呈稍低密度;边界清晰3例,模糊9例;增强病灶均呈明显强化,未见包膜。MRI 检查,4例病灶局限于单一肌肉,10 例累及多块肌肉;3例肿瘤境界清楚、有不完整包膜,11例境界不清、无包膜、边缘呈爪状生长;与肌肉比较,病灶平扫T1WI呈等信号4例、呈低信号10例,T2WI均呈高信号;增强检查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 MRI信号的差异主要反映了病灶的组织学成分的不同,MRI 比CT更精确地显示病灶的形态、范围及其与周围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脉络丛乳头状瘤的CT和MRI诊断水平。方法对8例脉络丛乳头状瘤患者的CT和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患者中,4例位于第4脑室,2例位于侧脑室,1例位于第3脑室,1例位于桥小脑角区。CT表现为2例呈稍高密度肿块影,5例呈混合密度肿块影,1例呈囊性低密度内伴稍高密度结节及钙化。MRI表现为2例在T1WI上呈稍低信号,在T2WI上呈偏高信号影;5例在T1WI上呈低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在T2WI上呈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1例以囊性信号为主,伴有低信号钙化影。结论脉络丛乳头状瘤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CT及MRI检查有助于该疾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四脑室囊虫病的磁共振成像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四脑室囊虫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32例四脑室囊虫病的MRI表现特点。脑MRI全部采用德国Siemens 1.0T Impact超导型MRI机,选用SE序列。21例有脑CT对照。结果 32例四脑室囊虫病中,单纯性四脑室囊虫17例(53.1%),混合型15例(46.9%)。四脑室内单发囊虫30例,多发2例。囊泡在T1WI上等于或稍高于CSF信号,而在T2WI上等于或稍低于CSF信号。囊虫壁在T1WI上呈边缘光滑的细线样稍高信号影,而在T2WI上低于CSF信号。囊虫头节在矢状面T1WI上显示较为清楚,其中有24例附着于囊泡内壁的前下壁上;其在T1WI上与脑实质信号相近,而在T2WI上信号复杂,可表现为低于、等于或高于CSF的信号。CT难以显示四脑室囊虫头节或囊壁。结论 MRI是诊断四脑室囊虫病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对四脑室囊虫的诊断MRI优于CT。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脑发育不良性节细胞瘤的CT与MRI的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小脑发育不良性节细胞瘤的CT与MRI的资料。结果:CT显示病变为不均匀低密度、等密度;MRI显示T1WI病变为等、低信号,T2WI为层状等、高信号;增强扫描病变无明显强化。结论:小脑发育不良性节细胞瘤的CT与MRI的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利于本病的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及MRI在尿毒症脑病(uremic encephalopathy,简称UE)中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尿毒症脑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16例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7例。临床表现为出现神经、精神及不自主运动等中枢神经系统方面的异常,而行颅脑CT或MRI检查,其中CT扫描3人,MRI扫描16人,DWI扫描10例,增强扫描4例。结果:CT及MRI显示病灶主要位于双侧顶枕叶皮质及皮质下白质,呈基本对称分布,脑内其它区域亦可受累。CT表现为稍低密度影;MRI表现为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及FLAIR呈高信号。DWI表现呈较低或等信号,ADC图上呈较高信号;DWI表现呈高信号,ADC图上则呈较低信号。增强扫描均未见明显强化。结论:CT及MRI检查能够明确尿毒症脑病患者脑部病变的部位及性质,从而进一步指导治疗,预防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后纵隔神经节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提高对其认识。方法回顾18例经病理证实的后纵隔神经节细胞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CT或MRI),与病理对照,对其影像表现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本组11例发生于20岁以下,女性12例;病灶体积常较大,12例最大径线大于3 cm;CT值约20~40 Hu,大部分密度均匀;T1WI信号较低,T2WI呈高信号,2例其内可见低信号;增强扫描早期无强化,延迟期轻度强化。结论后纵隔神经节细胞瘤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通过影像学方法能做出较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MRI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 探讨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MR特征性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前瞻性研究100例疑诊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病人,从中挑选出经随访证实的70例股骨头缺血坏死病人髋关节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MR表现,121个坏死股骨头中,111个以前上部为著,4个位于外上方,3个累及整个股骨头,3个多灶性分布;39个股骨头病灶中心T1WI高信号,T2WI中等信号;82个T1WI及T2WI均呈高低混杂信号;118个股骨头出现“线样征”,其中包括单线32个,双线51个,三线16个,四线19个;3个股骨头无“线样征”;64个股骨头出现“骨髓水肿”,28个股骨头“线样征”内或周边出现(类)圆形影。结论 “线样征”有助于早期诊断本病,MR诊断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敏感性明显优于X线评片和CT,与ECT相当。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发脑膜瘤的CT与MRI影像学征象,提高诊断水平。方法采用64排螺旋CT,GE Singna1.5MRI作平扫、增强及MRS,回顾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11例多发脑膜瘤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11例患者共计35个瘤灶,CT呈等或等高密度,MRI呈等或等低信号;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约20个病灶周围可见脑膜尾征。结论联合运用CT、MRI平扫增强及MRI波谱分析,脑膜瘤的影像诊断与临床病理诊断有很高符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