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患者女性,47岁,不规则阴道出血1个月余。2020年2月23日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阴道出血,未予重视;后出血量持续增多,于4月16日入院。妇科体检:子宫颈口可见一大小5 cm×4 cm肿块,表面渗血、菜花状、边界尚清。TCT检查示AGC、HPV阴性。子宫颈活检:子宫内膜样癌伴分泌型改变。术前MRI示子宫颈肿块,与子宫体下段分界不清,结合病理检查,首先考虑内膜癌侵犯子宫颈(Ⅱ期),子宫颈癌ⅠB2期不排除(图1)。  相似文献   

2.
人工流产术后子宫颈粘连是指因宫腔内操作损伤子宫内膜所致子宫内膜或肌层受损发生粘连,临床表现为闭经月经减少,不孕等。 1894年Fritsch报道1例产后出血清宫术后发生闭经的病例。1948年Ashrman对创伤性子宫腔及颈管粘连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治及碘油造影特征等作了详细报道。任何损伤子宫内膜的因素均可导致创伤性子宫腔及颈管粘连。国内报道亦是人工流产刮宫占第一位。宫颈内口是一特殊的神经分布区域,此处有大量的神经带,一种高度分化的感觉小体,仅见于子宫下段和内口水平的粘膜下。刮宫时内日反射性痉挛使裸露的受损  相似文献   

3.
患者,41岁,因"白带增多伴异味1个月余"入院。查体:子宫颈肥大、重度糜烂、菜花状变形,子宫颈后穹窿及阴道后壁隆起。遂行子宫颈诊刮活检。PET-CT示子宫颈体积明显增大,大小9.2 cm×4.8 cm,形成软组织肿块影,密度欠均匀,边界尚清;PET显像可见异常放射性浓聚,呈高代谢;右肺中叶及左上肺下舌段可见条索状密度增高影,PET显像未见异常放射性浓聚(图1)。影像学诊断:(1)子宫颈占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伴子宫内膜及输卵管黏膜扩散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子宫颈鳞状细胞癌伴子宫内膜及双侧输卵管扩散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HPV检测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眼观:子宫颈外口见一隆起型肿块,肿块大小3.0 cm×2.5 cm×1.7 cm,向上累及宫颈管内口;子宫宫腔内未见明显肿块,子宫内膜菲薄且较光滑;双侧输卵管及卵巢未见明显肿块。镜检:子宫颈中分化浸润性鳞状细胞癌,浸润性病灶周围可见原位癌区域,癌组织浸润至子宫颈管壁周围纤维脂肪组织,并见脉管内癌栓形成及神经侵犯现象,肿瘤向下侵犯阴道壁上1/3;子宫内膜经全部取材制片,镜下见宫角处局灶子宫内膜表面黏膜上皮呈原位鳞状细胞癌改变,周围子宫内膜呈萎缩性改变,且与子宫颈鳞状细胞癌不相连续;双侧输卵管伞部黏膜上皮均见局灶原位鳞状细胞癌成分,周围输卵管黏膜上皮及间质均未见癌组织,未见脉管内癌栓。双侧卵巢未见明显异常。免疫表型:子宫颈、子宫内膜、输卵管肿瘤p16均阳性,输卵管肿瘤WT-1阴性,肿瘤CK5/6阳性,Ki-67增殖指数为60%;HPV-DNA检测子宫颈、子宫内膜及输卵管均显示HPV16型感染阳性。结论子宫颈鳞状细胞癌伴子宫内膜及双侧输卵管扩散的相关病例较为罕见,其发生机制可能与HPV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联合使用免疫组化标记p16及HPV分型检测在诊断和鉴别诊断子宫颈黏液腺癌伴双侧卵巢转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3例子宫颈黏液腺癌伴双侧卵巢转移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对子宫颈及卵巢的癌灶进行含p16在内的多个免疫组化标志物染色及HPV分型检测.结果 3例患者的子宫颈均有不同程度的肥大、糜烂及肿块,双侧卵巢增大,切面有黏液感伴出血、坏死;镜下可见子宫颈腺癌周围有不典型增生的子宫颈管腺上皮,与腺癌移行过渡,可见癌栓,腺癌几乎侵及子宫颈全层;双侧卵巢纤维增生明显,腺癌穿插其中.颈体交界、子宫内膜、输卵管黏膜、阴道手术切缘等查见癌累及.3例子宫颈及卵巢癌灶的免疫表型基本一致,均强阳性表达p16、CK7和Ki-67,HPV亚型分型检测阳性结果如下.子宫颈/卵巢:例1,16、18/16、18、58;例2,16、18/18;例3,16/18.根据p16的表达及HPV分型检测结果,提示3例均为子宫颈黏液腺癌伴双侧卵巢转移.结论 子宫颈黏液腺癌伴双侧卵巢转移属于晚期子宫颈癌.借助p16的表达及HPV亚型的分型检测结果可诊断及鉴别诊断肿瘤的原发部位,有利于肿瘤的后期治疗.  相似文献   

6.
放置宫内节育器(IUD)是育龄妇女使用的主要避孕措施之一。正常情况下宫内节育器应位于子宫腔内,节育器的上端应在子宫底部,但有时可以发生异位,IUD部分或全部嵌入子宫肌层或异位子宫外,给育龄妇女造成严重的身心危害。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宫内节育器异位于子宫颈后穹隆病例的临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子宫颈小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18例早期子宫颈小细胞癌和40例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子宫颈小细胞癌的3年总生存率及临床病理特征对生存率的影响,采用Cox回归模型明确独立的预后因素。结果 18例子宫颈小细胞癌中位年龄39岁,40例鳞状细胞癌中位年龄47岁,小细胞癌患者的中位年龄低于鳞状细胞癌(P0.05)。早期子宫颈小细胞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44.4%,脉管瘤栓发生率38.9%,复发率33.3%,均明显高于鳞状细胞癌(P0.05)。早期子宫颈小细胞癌术后3年生存率为61.1%,鳞状细胞癌为92.5%,早期子宫颈小细胞癌的生存率明显低于鳞状细胞癌(P0.05)。临床分期、肿块大小、淋巴结转移和脉管瘤栓是影响子宫颈小细胞癌预后的危险因素。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表明以上各临床病理特征均不是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子宫颈小细胞癌与鳞状细胞癌相比,其早期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和脉管瘤栓,易复发,预后较差。临床分期、肿块大小、淋巴结转移和脉管瘤栓是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但不是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8.
超声在乳腺良性肿块微创旋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超声在乳腺肿块微创旋切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超声引导下,对乳腺肿块进行乳腺微创旋切术,并行病理学检查,术后进行随访.结果 33个肿块中22个为纤维腺瘤,7个为乳腺腺病,4例为乳腺囊性增生.患者术后并发症较少,经随访,未见复发现象.结论 超声引导下乳腺肿块微创旋切术是一种安全、准确和有效的根治乳腺良性肿块的微创技术.  相似文献   

9.
颜秋梅 《医学信息》2009,22(1):82-83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颈肌瘤剔除术手术方式和临床效果。方法分析58例子宫颈肌瘤腹腔镜下剔除术的治疗效果。结果58例子宫颈肌瘤剔除术均在腹腔镜下完成,直径最大9cm。术中出血量30~180ml,平均55ml,患者无一例发生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平均6d。结论在选择好患者的基础上,于腹腔镜下行子宫颈肌瘤剔除术,分别采用电凝、分离、切割等操作,手术安全、可靠,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尤其对要求保留子宫及未生育妇女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患者,27岁。1989年2月27日在我院门诊发现阴道左侧壁有一鸡蛋大小肿块,因无症状而建议随访。随后,患者自觉肿块渐增大,时感下腹隐痛。1989年7月下旬大便困难。同年8月5日因排尿困难而入我院.妇检:阴道为一肿块充塞,窥阴器无法进入,两手指能勉强插入。三合诊触及子宫如孕2个半月大小(已怀孕),软而活动,附件(一)。肿块似位于子宫直肠凹,向上突入直肠,向下突入阴道。子宫被推向右上方。手术见子宫稍大如前所查,两附件(一)。肿块占据整个子宫直肠凹,上界在子宫颈口偏左水平以下,无明显蒂与子宫相连。剥离面有一破口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B超引导下子宫颈微偏腺癌(minimal deviation adenocarcinoma,MDA)的粗针穿刺活检组织病理学形态、免疫组化及组织化学染色、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等要点,结合文献分析粗针穿刺活检方法用于临床早期诊断子宫颈MDA的优势及可行性.方法 对4例临床疑为MDA的患者,在B超引导下进行深部粗针穿刺活检,经常规HE染色、免疫组化及特殊染色后,镜下观察做出病理诊断,与该患者根治切除标本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镜下见子宫颈深部穿刺标本的纤维和平滑肌组织中,散在分化较好的子宫颈型黏液性腺体,但腺体形态不规则,细胞轻至中度异型以及周围纤维组织增生性的间质反应,并且可见腺体邻近大血管;免疫组化染色腺上皮CEA阳性,AB/PAS特殊染色阳性.根治切除标本进一步明确了MDA的诊断,证实术前的子宫颈深部组织粗针穿刺活检获得的组织学证据,足以支持MDA的病理诊断.结论 MDA病变位置较深,间质浸润是明确诊断的最主要依据,粗针穿刺可做到子宫颈深部(深度>5 mm)活检,作为MDA早期诊断的一种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子宫颈黏液腺癌病理诊断过程的分析旨在为早期诊断、减少漏诊总结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子宫颈黏液腺癌的病理诊断过程;采用LABC法免疫组化检测CEA及Ki-67的表达.结果 21例子宫颈黏液腺癌诊断中,漏诊3例(14.3%),其中1例为TCT漏诊,2例为子宫颈活检漏诊;4例(19.0%)子宫颈活检诊断为子宫颈原位腺癌、浸润不能除外,后经LEEP术确诊为子宫颈浸润性黏液腺癌;1例(4.8%)子宫颈活检诊断为慢性子宫颈炎,经LEEP术确诊为子宫颈浸润性黏液腺癌;12例(57.1%)直接由子宫颈活检确诊为子宫颈黏液腺癌;1例(4.8%)经诊刮诊断为腺癌,无法确定组织学类型,术后确诊为子宫颈黏液腺癌.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其中10例CEA表达阳性(47.6%),Ki-67表达均升高(>20%).结论 从细胞学及组织形态学上,掌握子宫颈黏液腺癌的诊断要点,可以减少漏诊,及早做出正确的诊断,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3.
在超声诊断中,经常有一个鉴别产生回波的结构的问题。在产科和妇科中能够定位子宫颈管或子宫腔就更有重要意义。作者在对早期孕妇的常规普查中,经常看到胎盘被定位于宫颈的区域,实际上这种低位胎盘仅是少数,因而确定颈管内口和胎盘之间的精确关系就成为一个实际问题。在妇科中子宫的定位在大骨盆的情况下是困难的,为了区分宫外液体和子宫瘤必须辨认出子宫腔。扩张膀胱的实验是很有价值的,但经常不够精确。被动的装置,诸如充满水的气球  相似文献   

14.
<正>患者女性,53岁,绝经4年,性生活后阴道流血约10天。MRI检查提示右侧壁近内膜处病灶,肌瘤可能,未除外其他,既往无肿瘤病史。患者遂行全子宫切除+附件切除术,术后标本送病理检查。病理检查 眼观:全切子宫一个,大小9 cm×7 cm×4 cm, 子宫颈管长1.0 cm, 外口径2.0 cm, 子宫腔右侧见一灰白色质韧区域,大小2 cm×1 cm×1 cm, 肌壁厚2~4 cm, 肌壁间见结节数个,最大径0.5~3 cm, 切面灰白色,  相似文献   

15.
膜联蛋白A5在人子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人子宫颈鳞痛发生发展过程中,膜联蛋白A5(ANXA5)表达的变化. 方法 收集人子宫颈鳞癌组织25例和人正常子宫颈组织15例,细胞裂解液裂解组织细胞,蛋白定量试剂盒进行蛋白定量后,Westernblotting法检测ANXA5在人子宫颈鳞癌组织和人正常子宫颈组织中的表达;为进一步确定ANXA5的表达部位及其变化,我们收集人子宫颈鳞癌蜡块45例和人正常子宫颈组织蜡块20例,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对两种组织ANXA5的表达进行检测,原位杂交法在RNA水平进行检测. 结果 Westen blotting显示人子宫颈鳞癌组织ANXA5比人正常子宫颈组织表达增强;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均显示人子宫颈癌组织中ANXA5的染色比人正常子宫颈组织染色重,阳性信号分布于细胞质和细胞膜. 结论 ANXA5在人子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比在人正常子宫颈组织中的表达增高;ANXA5与人子宫颈鳞癌的发生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性,39岁.2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腕部及手掌红肿伴疼痛性小肿块,自行用针刺破肿块后有清亮或脓性液体流出.遂在当地医院行手术治疗,后肿块再次长大,并伴有左手指麻木,于2011年1月到我院就诊.病程中患者无发热、盗汗.专科检查:左手腕部内侧可见鸡蛋大小肿块,背侧见一4 cm×2 cm×2 cm大小条索状肿块,肿块均有压痛及波动感.皮肤表面可见一长约5 cm的陈旧性手术瘢痕,无红肿及皮肤破溃.否认有结核、肝炎等传染病史,否认有家族遗传病史.术中所见:左腕关节滑囊囊壁与周围组织及肌腱黏连严重,部分肌腱已被侵蚀,囊内含有大量灰白色米粒样物和黄色浑浊液体,部分区域见白色豆渣样物.切除囊壁和清理囊内组织后送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7.
乳腺乳头状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细胞瘤1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患者女性,10岁,因右胸壁淋巴管瘤术后3年、胸壁肿块2个月入院.查体:右乳头下扪及肿块1 cm×1 cm,无红、肿、热、压痛,右胸壁见手术疤痕.B超:右胸壁皮下多发性实质性底回声,皮下见两枚肿块分别:0.5 cm×0.5 cm,2.5cm×1.5 cm,回声部分融合成团.手术所见:于右乳头下见一约1 cm×1 cm肿块,界欠清.患者术后4月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子宫颈酸性磷酸酶(cervical acid phosphatase,CAP)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中的异常表达.方法 选择30例确诊为子宫颈SCC的住院患者,手术前采集子宫颈涂片,分别进行传统的巴氏染色和CAP检测.CAP的检测采用FSC-811染色试剂盒,细胞胞质中出现红色物质为CAP阳性.巴氏染色结果的判定采用TBS分级系统.结果 正常的子宫颈鳞状上皮细胞中CAP表达为阴性,而正常的子宫颈管细胞中CAP表达阳性;30例诊断为子宫颈SCC的患者子宫颈涂片中CAP均为阳性.典型的CAP细胞内分布呈颗粒状,这可能与溶酶体的分布一致.结论 CAP在子宫颈SCC中的表达或活性增加,提示CAP有可能成为子宫颈SCC的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19.
宫颈恶性腺瘤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报道9例子宫颈恶性腺瘤。血性和水样粘液性白带增多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临床检查发现宫颈肥大和糜烂,4例可见宫颈息肉样或瘤样结节。镜下见宫颈腺体自鳞状-柱状上皮交界处以上一侧增生,数量增多,并沿水平方向扩展至子宫腔,同时浸润宫颈深层间质和子宫肌层,腺瘤上皮细胞呈单层排列,类似于正常宫颈管腺体,但可见部分形状不规则的胞核和大小不一的腺体,仔细观察将可见到核分裂象,患者预后和肿瘤临床分期密切相关,粘液组织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性,50岁,无意中发现左腹部肿块就诊,平时偶有阵发性隐疼,无明显的规律性。16岁初潮,周期28~37天,持续3~6天。孕3产2。查体:消瘦,心肺检查正常。肝脏下像达锁骨中线肋下2 cm,质软;脾脏未触及。腹区未触及肿物。心肺X线、心电图、肝肾功能及血常规检查均在正常范围。妇科检查:外阴经产型。子宫颈轻度糜烂。子宫体后位,正常大小,活动度可,质硬,表面不光滑。左右附件正常。左下腹触及一肿物,8 cm×6 cm×5 cm,无压痛。CT示:左中下腹部不规则囊实性肿块影,大小约8·2 cm×6·6cm×5·8 cm,大部分边缘清楚。肿块上半部分隔明显,内密度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