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小肠出血的诊断方法。方法 对 17例急性小肠出血病人分别采用X线钡餐检查 ,99mTc标记的红细胞核素扫描 (ECT) ,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 (DSA ) ,术中肠镜检查 ,比较各种诊断方法对判断出血部位的优劣。结果 对出血部位的定位阳性率 :ECT为 ( 7/14 )5 0 % ;DSA为 ( 8/12 ) 66.7% ,X线钡餐为 ( 3 /8) 3 7.5 %。术前不能确诊的 5例病人 ,术中肠镜均明确出血部位 ( 10 0 % )。结论 ECT和DSA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于术前辅助检查不能明确出血部位的病人 ,剖腹探查结合术中内镜检查是确定出血部位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小肠出血的检查方法和手术时机.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9年1月成都军区总医院收治的132例小肠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性地行小肠气钡双重造影、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胶囊内镜、剖腹探查、术中内镜检查、全消化道钡餐及螺旋CT检查.不同检杳方法阳性率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术中内镜检查和剖腹探查阳性率最高,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6,P>0.05).术中内镜检查和剖腹探查分别与小肠气钡双重造影、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胶囊内镜、全消化道钡餐、螺旋CT检查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80、3.840、4.470、5.070、7.300,4.170、3.920、4.550、5.210、7.310,P<0.05).112例急诊手术患者中76例病灶位于积血上缘,36例位于积血下缘.术后127例痊愈、4例复发、1例因出血量过大死亡.结论 术中内镜检查和剖腹探查是发现小肠出血病灶的最佳方法.急性大出血时是不明原因小肠出血患者的最佳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SPECT/CT和术中内镜联合应用在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中的定位诊断作用。方法 分析26例不明原因急性下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的诊治情况。结果 本组26例患者均能术中发现病灶及病因,其中SPECT/CT检查阳性率为88.5%,术中纤维内镜定位准确率为100%,随访1个月至2年无复发。结论 不明原因急性下消化道出血患者首选SPECT/CT检查,确定大致部位后,术中再行纤维内镜确切定位,行确定性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疑难下消化道出血部位的术中定位方法。方法 对12例 术前检查、术中探查不能确定出血部位的下消化道出血病人,行分段肠道灌洗后内镜检查。结果 9例发现出血部位,3例未明。结论 术中灌洗内镜检查有助于术中出血部位的准确定位,操作简便,直观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纤维结肠镜在不明原因急性小肠大出血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02年2009年37例不明原因的急性小肠大出血病人,剖腹探查后行全小肠纤维结肠镜检查.在明确出血原因和部位,结合快速病理检查,给予相应外科治疗。结果全组37例病人均明确了出血原因和部位,其中十二指肠降部以下至Treitz韧带出血13例,空回肠出血24例;病理检查小肠恶性肿瘤出血12例(32.4%),小肠良性肿瘤出血8例(21.6%),小肠其他良性疾病17例(45.9%)。小肠壁部分切除术13例.部分小肠切除吻合术13例,根治性小肠切除吻合术11例。全组术后无伤口感染,腹腔内感染和肠瘘等并发症;围手术期病例亦无发生。术后34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年,未发现复发出血,有3例小肠恶性肿瘤复发死亡。全组术后无伤口感染,腹腔内感染和肠瘘等并发症;亦无围手术期病例发生。术后34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年,未发现复发出血,有3例小肠恶性肿瘤复发死亡。无手术死亡。结论术中纤维结肠镜检查对原因不明的小肠急性大出血具有及时明确出血原因和部位。它在提供治疗方法的选择有重要的价值;特别适用于小肠大出血病情危重者和急诊检查条件差的医院。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胶囊内镜初筛联合术中内镜对老年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6年7月收治的23例老年患者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胶囊内镜及术中内镜检查结果,分析小血病因.结果 23例中,胶囊内镜初筛检出小肠病变22例,胶囊内镜与术中探查及内镜诊断的符合率为91%(21/23).结论 胶囊内镜初筛联合术中内镜是诊断老年患者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2002年9月至2007年3月间对155例患者所进行的159例次胶囊内镜检查进行回顾性研究。记录胶囊内镜在胃和小肠的平均运行时间,评价患者的耐受性、胶囊内镜完成检查情况及胶囊内镜下病变的检出情况等。结果155例患者中,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97例,腹痛42例,腹部不适6例,腹泻4例,体检6例。93.1%的患者(148/159)完成了全小肠摄影。所有患者在检查过程中未诉特殊不适。胶囊内镜胃内平均停留时间为65.5(1~335)min,小肠平均停留时间为282.2(45~524)min。胶囊内镜病变检出率为78.6%(125/159)。胶囊内镜发现血管病变43.4%(69/159),小肠炎性病变28.3%(45/159),黏膜下结节10.1%(16/159),小肠憩室8.2%(13/159),小肠肿物5.7%(9/159)以及小肠息肉、小肠异物、小肠寄生虫等。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病变检出率为89.7%(87/97),腹痛查因病变检出率为73.8%(31/42)。结论胶囊内镜检查安全性较高,患者容易接受。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尤其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者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小肠血管畸形出血的胶囊式内镜诊断及肠镜辅助定点切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Xi SF  Chen G  Sun XT  Zhang K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15):991-993
目的探讨小肠血管畸形出血的胶囊式内镜诊断及肠镜辅助下手术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3年1月至2004年8月130例胶囊式内镜检查病例中诊断为血管畸型的11例临床资料。结果胶囊式内镜诊断为小肠血管畸形出血的11例病人中,术后病理证实为血管畸形者10例,均表现为无痛性反复多次解新鲜血便伴中重度贫血。10例病例确诊的患者通过术中辅助肠镜检查,精确定位后,采用点状、楔型和肠段切除。随访1~18个月,再出血1例。结论胶囊式内镜是目前小肠血管畸形较理想的诊断方法。术中辅助肠镜检查,采用点状切除结合楔形和肠段切除是治疗该病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肠血管畸形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小肠血管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病程长,反复出血是小肠血管畸形的临床特征。出血呈间歇性,自限性,多为黑便和大便潜血试验阳性。术前血管造影15例中发现病变12例,可疑病变1例,21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4例经术中触摸,透照,美蓝等方法发现病变,7例经术中内镜检查确诊。结论:血管造影是有效的检查方法,透照检查应列为术为常规,注射美蓝简便有效,术中内窥镜检查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诊治肠道血管畸形急性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为13例保守治疗无效的小肠血管畸形急性出血患者行腹腔镜辅助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13例患者术前选择性行肠系膜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造影定位下行腹腔镜辅助小肠部分切除吻合术10例,回盲部切除末端回肠造口术1例;术中造影无法明确,内镜协助探查明确出血部位,腹腔镜辅助下行小肠切除吻合1例;导管造影及内镜协助探查均无法明确出血部位,行小肠双口造瘘观察1例。12例痊愈出院,1例死亡。结论:DSA及术中造影是诊断小肠出血并准确定位的有效方法,为外科手术提供了正确的定位。DSA及术中造影准确定位后行腹腔镜辅助手术切除病变肠段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大肠镜在不明原因和部位的急性小肠大出血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对1995~2003年28例不明原因的急性小肠大出血病人,剖腹探查后行全小肠大肠镜检查,结合快速病理检查和外科处理,明确出血原因和部位,给予相应治疗。结果 全组28例病人均明确了出血原因和部位,十二指肠降部以下至Treitz韧带出血11例,空回肠出血17例;病理检查小肠恶性肿瘤出血7例(25.0%),小肠良性肿瘤出血5例(18.2%),小肠其他良性疾病16例(56.8%)。小肠壁部分切除术4例,部分小肠切除吻合术17例,根治性小肠切除吻合术7例。无手术死亡。结论 术中大肠镜检查对不明原因小肠出血诊断方便、及时、确切,可用于术前检查,如不能明确病因的小肠出血、急性大出血危及生命、急诊检查条件差时,尤其适用于不允许进行较长时间、较复杂检查的小肠出血病人。  相似文献   

12.
急性小肠出血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小肠出血的诊治体会宋世兵,颜志生,李强,侯纯升本文总结分析了15例急性小肠出血病人病因及诊断体会。术前核素扫描与术中纤维内镜检查联合应用,可提高术前诊断率。本组13例行手术治疗,1例死亡,2例术后复发小肠出血。临床资料1986年至1994年,我院...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肠出血的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小肠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小肠出血原因中肿瘤占首位(14/37),良、恶性肿瘤差异不明显,其他原因依次为炎性肠病(7/37)、小肠憩室(6/37)及血管病变(3/37)。全组患者均经手术治疗,以肠段切除为主要手术方法。结论小肠出血原因肿瘤占首位,其次分别为炎性肠病、小肠憩室及血管病变。小肠气钡双重造影、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及核素扫描为诊断小肠出血的主要手段.剖腹探查对常规检查难以确诊且又高度怀疑小肠出血的患者也是一种主要诊断手段。小肠出血治疗以药物、内镜治疗为首选,如效果不佳则行手术治疗,主要为包括病变在内的肠段切除。  相似文献   

14.
小肠出血25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小肠出血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04年12月期间收治的小肠出血2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急诊剖腹探查术的确诊率及手术止血率均为100%。本组术后死亡2例。其余23例随访1年以上均无复发。结论活动性出血期行DSA、ECT检查对小肠出血的诊断价值较高。术前辅助检查对小肠肿瘤的诊断率高,而对小肠憩室、息肉等出血病灶的诊断率低。剖腹探查和术中内镜检查是诊断隐匿性小肠出血病因的重要手段。对短期内出血量大、有休克表现和诊断不清的病例应尽早行剖腹探查术,以免延误抢救时机。  相似文献   

15.
成人小肠胃黏膜异位致消化道出血11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小肠胃黏膜异位并发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对我院24年间收治的11例小肠胃黏膜异位并发消化道出血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患者发病中位年龄29岁。其中9例发病有腹痛。常规内镜检查均无阳性发现;6例于手术前行放射性^99m锝核扫描均有放射性示踪剂吸收和浓集;1例肠系膜钡餐示末段回肠重复畸形;1例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发现近端空肠出血。本组病例均行病变部位小肠段切除,术后病理报告均为胃黏膜异位症,其中病变位于空肠者5例,回肠者6例。11例病灶与肠憩室、肠壁炎性肿块、肠重复畸形并存。11例术后均痊愈出院。结论放射性^99锝扫描对小肠胃黏膜异位症术前诊断有重要意义;手术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6.
外科医治疗小肠出血总是希望切除包括出血部位在内的尽可能少的肠段.而对于间断急性小肠出血定位往往是困难的。作者介绍了一种用不透射线的微线圈行术前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分支造影及栓塞以确定间断急性出血的部位,将出血部位的小肠准确而迅速地切除。作者共报告3例.例1为一49岁男性患者,48~72小时内出血14单位,3次内窥镜检查怀疑为十二指肠息肉出血。术中探查:胃、十二指肠、大小肠未发现出血及其它异常。术中通过手术切口又进行内窥镜检查,未见活动性出血,也未见到术前内镜诊断  相似文献   

17.
小肠d于长度长、活动度大、肠襻重叠、蠕动活跃,其出血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在药物和介入栓塞治疗不能止血时,准确确定出血部位则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我们对42例急性隐源性小肠大出血术中进行了内镜检查,对准确定位出血部位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我院2005年1月-2011年12月对42例急性隐源性小肠大出血(包括十二指肠出血10例)进行了术中内镜检查,42例患者均经短暂保守治疗、DSA介入栓塞不能止血,而急诊行剖腹探查止血.术中肉眼观察和手指触摸未能发现或未能明确出血部位的患者进行术中肠镜检查,其中男26例,女l6例,年龄8~76岁,平均48.5±5.8岁.病程1d至13年,平均出血次数4.6次.  相似文献   

18.
小肠出血38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同治  凡启明  付伟 《腹部外科》2010,23(3):162-163
目的探讨小肠出血的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8年2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小肠出血38例临床资料。结果 38例小肠出血原因中肿瘤占首位,为18例(47.4%),良性、恶性肿瘤差异不明显,其他原因依次为炎性肠病9例(23.7%)、小肠憩室7例(18.4%)、血管病变3例及钩虫病1例。全组病人均经手术治疗,其中32例(84.2%)行病变段肠管切除术。结论诊断小肠出血的主要手段包括小肠气钡双重造影、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核素扫描等,对原因不明的出血行剖腹探查及术中纤维内镜分段检查。主要有效治疗方法为切除病变段肠管。  相似文献   

19.
小肠出血67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小肠出血的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小肠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小肠出血原因中肿瘤占首位(29/67),良、恶性肿瘤差异不明显,其他原因依次为炎性肠病(15/67),小肠憩室(12/67)及血管病变(7/67),分别有18、17和10例病人经小肠气钡双重造影,选择性肠素膜血管造影及核素扫描确诊,18例剖腹探查确诊,全组病人均经手术治疗,以肠段切除为主要手术方法。结论:小肠出血原因肿瘤占首位,其次分别为炎性肠病,小肠憩室及血管病变,小肠气钡双重造影,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及核素扫描为诊断小肠出血的主要手段,剖腹探查对常规检查难以确诊且又高度怀疑小肠出血的病人也是一种主要诊断手段。小肠出血治疗以药物,内镜治疗为首选,如效果不佳则行手术治疗,主要为包括病变在内的肠段切除。  相似文献   

20.
小肠镜对小肠出血的定位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小肠镜对小肠出血手术前定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04年6月通过小肠镜明确出血部位并行手术治疗的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例患者小肠镜术前的病灶定位与术中发现的病变部位基本一致,但其中2例定性诊断不一致。结论 小肠镜对小肠出血术前定位的临床价值值得肯定,是一项安全、直观、可靠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