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第一代药物洗脱支架在显著降低再狭窄率的同时,也带来了支架血栓尤其是晚期、极晚期支架血栓这一棘手问题.晚期、极晚期支架血栓虽然发生率较低,但一旦发生往往带来灾难性后果.晚期、极晚期支架血栓的发生机制包括血管再内皮化延迟、多聚物过敏反应、支架晚期贴壁不良及新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等.第二代和第三代药物洗脱支架在安全性上可能优于第一代.生物全降解支架代表了药物洗脱支架的发展方向,有望从根本上解决药物洗脱支架的晚期和极晚期支架血栓问题.现对近年来药物洗脱支架晚期及极晚期支架血栓的发生机制及新一代药物洗脱支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药物洗脱支架作为新技术,被多项临床研究证实其安全性和降低再狭窄率的有效性.药物洗脱支架兴起后短短的几年内,在冠心病的介入治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其在临床应用的普及和应用范围的推广,研究发现支架血栓尤其是晚期及极晚期支架有增加的趋势.但是就支架血栓问题,各研究报道不一,临床意义尚不明确,现根据最新研究文献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药物洗脱支架(DES)的临床应用是继单纯球囊扩张术、裸金属支架置入术后,冠心病介入治疗发展史上的第3个里程碑,它似乎成为了跨越血管再狭窄历史长河的诺亚方舟,使"告别再狭窄"的梦想得以实现.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DES并不完美,尤其是晚期支架血栓形成(LST)问题成为目前人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4.
药物洗脱支架(DES)的应用,显著降低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的再狭窄发生率,并改善了患者的预后.本文对DES治疗的安全性与效价比、持续性、有效性等进行评估,针对现有DES可能面临的安全性顾虑,提出应进一步改进现有DES的方向,积极开发第二代DES,提高和完善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药物洗脱支架(DES)的应用,显著降低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的再狭窄发生率,并改善了患者的预后。本文对DES治疗的安全性与效价比、持续性、有效性等进行评估,针对现有DES可能面临的安全性顾虑,提出应进一步改进现有DES的方向,积极开发第二代DES,提高和完善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与药物洗脱支架的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药物洗脱支架的安全性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资料表明药物洗脱支架与金属裸支架相比并不引起更多的早、晚期支架内血栓发生,但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药物洗脱支架明显降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和靶病变的再次血运重建率,其有效性仍优于金属裸支架,尤其对于糖尿病等再狭窄高危患者。根据患者的临床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支架非常重要。现综述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与药物洗脱支架安全性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药物洗脱支架面临新的挑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冠心病介入治疗(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长期以来因绕着心脏介入医师,成为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医师关注的焦点。虽然药物洗脱支架大大降低了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减少PCI术后靶血管重建、主要心脏事件的发生,但最近的研究结果提示,与置入金属裸支架相比,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增加晚期心肌梗死及死亡的发生。主要原因为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在当今药物洗脱支架时代,是否所有的冠心病病人、是否所有冠状动脉病变类型都需要置入药物洗脱支架以及究竟什么病变、病人才能从药物洗脱支架中获益,将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置入术后极晚期血栓(very late stent thrombosis,VLST)患者再次发生支架内血栓的临床情况,探讨反复发生支架内血栓可能的相关因素。方法 2006年1月到2014年2月,共完成4463例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入选经造影证实为DES置入术后VLST的患者66例。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再次出现支架内血栓,将患者分为再发血栓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造影和介入治疗资料以及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情况。分析VLST患者再次发生支架内血栓的临床特点,探讨反复发生支架内血栓可能的相关因素。结果随访0.5~90个月,共有8例(12.1%)患者再发支架内血栓,为再发血栓组;其余58例未再发支架内血栓的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VLST距第一次PCI时间、VLST时AMI部位(前壁ST段抬高)、Killip心功能Ⅰ~Ⅱ级、高血压等进行单因素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ox单因素分析发现持续双重抗血小板治疗(dual anti-platelets therapy,DAPT)(HR 0.09,P=0.022)和再次置入第1代DES(HR 3.27,P=0.096)两项因素的P<0.1,纳入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坚持持续的DAPT是随访中无再发支架内血栓的唯一预测因素(HR 0.10,95%CI 0.01~0.90,P=0.04)。结论DES置入术后VLST患者可再次发生支架内血栓,值得临床重视。避免再次置入第一代DES和坚持DAPT可能有助于减少支架内血栓事件的再次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各期支架血栓(ST)的发生情况,并与置入金属裸支架(BMS)患者进行比较,探讨影响支架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01-07至2002-06和2003-07至2005-06期间接受PCI并置入支架的所有患者,共入选3 893例.随访至少2年.根据所使用支架分为DES组(n=2 930,至少置入1枚DES)和BMS组(n=963,单纯置入BMS).记录所有患者住院期和随访期内临床资料,并根据美国和欧洲学者组成的学术研究联盟(ARC)正式发表的支架血栓定义判定支架血栓事件.结果:与BMS组相比,DES组患者的平均年龄较大,而白细胞数、甘油三脂水平和空腹血糖水平较低,既往有冠脉血运重建病史者较多,但吸烟、糖尿病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发生率较低;在DES组患者的冠脉病变中,多支病变、开口病变、前降支(LAD)近段病变和左主干(LM)病变发生率较高,但慢性完全闭塞性(CTO)病变所占的发生率较低,造影成功率及完全血运重建率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0.001).两组患者PCI术后无论在住院期还是之后的随访期内,所有的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而支架血栓发生率在急性期、亚急性期、晚期和晚晚期均无差异(P均>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提示,DES组患者发生支架血栓的危险因素为:氯吡格雷疗程短和冠脉多支病变(P均<0.001);而BMS组患者发生支架血栓的危险因素为:血清肌酐值升高和合并高血压(P均<0.05).结论:尽管DES时代患者的病变更为复杂,所置入的DES数更多,但支架血栓的发生率并不比BMS时代更高.但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疗程过短和冠脉多支病变是支架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0.
药物洗脱支架与金属裸支架相比,减少了再狭窄的发生率,但其长期安全性却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支架置入30 d以后出现的晚期支架内血栓问题成为目前介入心脏病学的研究热点。晚期支架内血栓发生率低,但一旦发生后果严重。有研究显示其发生的原因可能包括动脉的延迟愈合、动脉瘤形成及支架贴壁不良等。现就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晚期血栓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做一评述。  相似文献   

11.
药物支架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支架内再狭窄的问题。但最近药物支架晚期血栓的问题倍受关注。现就可能导致药物支架晚期血栓的因素及支架的发展前景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2.
药物洗脱支架:如何平衡再狭窄减少与支架内血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物先脱支架通过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减少了支架内再狭窄,但也因此而出现了支架内血栓的不良反应,现综述其临床益处及局限性,并分析其导致支架内血栓的相习因素.  相似文献   

13.
药物洗脱支架具有显著降低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的作用,显著降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死率及减少血管急性闭塞发生。药物支架时代的支架内血栓一直是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当前研究热点,其一旦发生,导致严重后果。现就当前药物支架时代支架内血栓的问题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15.
药物洗脱支架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支架内血栓形成是支架置入术后少见,但后果严重的并发症,广受关注。支架内血栓形成病因多种多样,包括患者、病变、操作及支架本身等。现对药物涂层支架内血栓形成的相关临床证据和病理生理机制,特别是药物涂层支架本身在其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早期和晚期支架内血栓给当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带来棘手的问题,可以导致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和心源性死亡。晚期支架内血栓较少见但往往带来严重后果,多见于药物洗脱支架术后。支架内血栓的发生主要与支架置入技术、病变特征、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效果、局部组织对雷帕霉素或紫杉醇等涂层药物的反应等因素有关。使用新一代药物洗脱支架可能减少晚期支架内血栓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药物洗脱支架内血栓的研究进展——发生机制和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物洗脱支架应用于临床后,支架血栓问题引起广泛关注。支架血栓发生机制复杂,临床多表现为严重的心血管事件,积极防治支架血栓的发生是药物洗脱支架临床应用安全性的重大任务。现对支架血栓发生机制及防治措施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