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导赤散出自钱乙所著《小儿药证直诀》.原治“小儿心热”,后经《奇效良方》、《删补名方论》等著作扩大了应用范围,用治小便赤涩淋痛,导心经之热从小便而出.吾师从事中医临床40余年,将本方加减灵活运用,得心应手,每获良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张仲景“治未病”思想与《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一脉相承,在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等方面较之《黄帝内经》都有较大发展和提高.仲景的“扶正固本、摄生为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病宜早治、勿令生变”,“先病服药”,“先安未受邪之地”,“药宜早进、莫待早晚”等治疗学思想,对指导当前临床和治未病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湖南中医杂志》2021,(3):106-106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历史源流追溯治未病一词最早可追溯于《黄帝内经》。如《素问·刺热篇》:"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曰:"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其中《素问·八正神明论》中的"上工救其萌芽"一句又补充提出了未病先防的另一个含义,即"欲病救萌",在疾病出现萌芽时就采取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4.
《临证指南医案·幼科要略》为叶天士幼科证治之概述,其中吐泻篇反映了叶天士治疗幼科吐泻方面的独特经验。叶天士认为感受邪气、伤于饮食、蛔虫动扰、疲药失治等为幼科吐泻的主要致病因素,脾胃所伤是幼科吐泻的核心病机。在临证中注重顾护脾胃,兼顾小儿“年弱质怯”之体,主张用药轻灵精简,究心病情变化注重既病防变思维。旁参张仲景、钱乙、李东垣等名家之论化裁成方古法,对儿科吐泻的学术思想、对于儿科吐泻的辨治体系及临证用药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值得进一步挖掘整理。  相似文献   

5.
《针灸大成》为中医针灸学科之重要著作,其第十卷《保婴神术》在论治小儿疾病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其相关学术思想可概括为:诊断上,重视望诊,通过观形察色诊断疾病;治疗上,崇脾土,倡导以手代针,亦不偏废针灸、方药;重调护,强调未病先防早干预。书中运用推拿手法治疗小儿惊风亦有独到之处。深入探析其内涵,对全面准确把握和深入研究《针灸大成》中小儿推拿之学术思想,提高小儿疾病的诊疗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维持人体的健康状态所进行的保健活动。笔者认真学习《黄帝内经》原文,结合临床实践,对肝病的养生谈以下几点体会。1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养生的目的就是维持人体的健康状态,所以必须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载:“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又张仲景《金匮要略》首篇指出:“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相似文献   

7.
中医小儿膏方是基于《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发展而成,充分发挥了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早期治疗的思想,起到扶正固本、标本兼治、攻补兼施、调理脏腑、调和阴阳的作用。小儿膏方正符合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儿童是一个较特殊的群体,小儿因其自身特殊的生理特点,存在服药困难、服药后易呕吐、惧怕打针输液等问题,故小儿疾病困扰着历代医家和患儿家长。后疫情时期,感染疾病减少,慢性病治疗逐渐增加,中医药特色疗法尤显重要,特别是小儿脏腑娇嫩,随拨随应,运用中医药特色疗法治疗,安全有效、操作方便、不良作用小,特别是近年来,小儿膏方的应用,为小儿慢性病调治发挥重要作用,值得深入研究,并传承好和发扬好。  相似文献   

8.
韩静文  谢静 《江苏中医药》2021,53(10):68-70
《幼幼集成》由清代名医陈复正所撰,其中关于伤食证治的论述居于卷三,陈氏在该篇中提出小儿伤食证病因责之饮食不节和脾胃亏虚,病性宜辨寒热虚实,治疗上用药精简,健脾为主,且结合体质,辨证用药,强调中病即止,慎用消克之药.陈氏关于小儿伤食证的独到见解,为临床诊治小儿伤食证提供了辨证思路.  相似文献   

9.
吴鞠通,清代温病学派著名医家之一。其在继承前人学术思想基础上,加以整理总结,认识到各家治疗小儿疾病存在不同误区,并在《温病条辨·解儿难》篇中强调小儿病治应始终结合其“稚阳稚阴”的独特生理,提出小儿疾病防治过程的注意事项。通过分析吴鞠通对小儿生理病理的阐释,挖掘归纳出其小儿病治避误经验8条,即“暖饱适宜,病安从生”“用药轻灵,力破呆峻”“大禁苦寒,存阴退热”“慎用风药,防微致痉”“痉瘛痫厥,分而明之”“疳者干湿,对立统一”“痘证重肤,表药当禁”“沿用泻白,不可妄投”,因吴鞠通不识小儿尚有情欲,故补充重视情志以适今之小儿情志病多见,希冀为小儿疾病的理论研究和临床治疗在避误方面提供更多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江老认为,肉桂不仅用以温中止腹痛,而且有治痢作用。《药性论》、《本草纲目》均载肉桂治下痢,《千金翼方》之桂心汤治下痢便脓血赤白,日数十行,腹痛,《普济方》之桂连丸治小儿下痢赤白等。肉桂治痢并非漫无法度,江老使用的标准是久痢下元火衰出现面色皖白,神疲肢冷,舌质淡嫩,脉沉迟等虚寒见证;或因过服苦寒药所酿成之寒湿不化局面。江老使用的方法是:一、常伍以健脾的白术、淮山,清热调气的  相似文献   

11.
充分发挥民间养生保健方法在“治未病”方面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就明确地提出了“治未病”的主张,昭示了“防重于治”的医学思想。唐代医家孙思邈《千金要方》秉承《内经》的旨意,也积极提倡“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元代医家朱震亨《丹溪心法》专列“不治已病治未病”篇,指出“与其救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生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之,徒劳而已。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提出治脾法之范围与标准,对《金匮要略》从脾论治之病证从证、法、方、药方面进行较详尽的剖析,并列举《金匮要略》从脾论治之脾胃及非脾胃系统疾病之证治,阐明张仲景治疗杂病重在治脾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汪绮石《理虚元鉴》学术思想,对虚劳病辨证论治的原则用以指导临床。方法:本书分上下两卷。卷上首先提出了虚劳之脉法,接着叙述了治虚之三本、二统、六因,然后从脏腑论及证、治、防、护及易于混淆诸证的辨疑。卷下主要介绍了虚劳本治方二十二首及治虚药讹一十八辨。结论:《理虚元鉴》在虚劳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预后以及预防等方面形成系统,为中医学的虚劳病防治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朱太平  朱彦昭  蒋丽娜 《光明中医》2010,25(8):1335-1336
<正>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乃为纯寒证和纯热证之治疗法则。若为寒热并存之证,治当寒热并治。仲师《伤寒论》一书,可谓是寒热并治之典范。无论表寒里热,下寒上热,寒热互结,寒热错杂等证,其医理之精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黄帝内经》与《伤寒杂病论》的“治未病”思想,着重研究张仲景对《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以及其关于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已病防传、病盛防危的重要性与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16.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是指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根据发病特点,其可归于中医学当中“疫病”的范畴,其病因为感受“疫戾”之气。“疫病”是感受疫疠毒邪引起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以起病急骤,传变迅速,病情凶险,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并能引起广泛流行为主要特征,该病的治疗贵在预防,倘若病成而治,则最为难疗,因此“未病先防”的治疗理念显得尤为重要。“治未病”即治理、管理未病之谓,指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和复发,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也是中医理论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金匮要略》一书中蕴含着丰富的“治未病”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及瘥后防复三个方面,张机(字仲景)继承《黄帝内经》《难经》“治未病”思想的核心,结合临床实践加以发挥并进一步丰富了“治未病”理论实践体系。文章主要以张机“未病先防”的“治未病”内容为核心思想,结合《金匮要略》原文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临床实际,从避邪气、护正气、通元真、慎饮食、守精神、防乱药、勿过劳、忌安逸等八个方面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预防措施,对于中医药指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预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对于各脏腑的火热证候,在治疗时,并非概投苦寒或甘寒之品,亦非单纯按经选药。通常根据各脏腑的生理、病理特点,在清热基础上,灵活配伍、恰当选药、巧施治疗。纵观清脏腑热诸方,组方各有特点,内蕴精义。在此试就临床常用者,做一分析。 1、导赤散:乃钱乙《小儿药证直决》方,原为小儿心热而设,现用以治疗心经有火,胸中烦热、咽干口渴、口舌生疮或小便赤涩之证。心经火热之治,清火之中,务使邪有出路。因心主神明,不耐邪扰,尤其是热邪,治之不当,易内陷血分,而见神昏谵语证  相似文献   

18.
《内经》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系统阐述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理论,并提出了“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的重要预防医学思想。《内经》“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未病先防“未病先防”,就是在未病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内经》提出,主要通过重视养生、防邪入侵与药物预防来做到未病先防,为预防医学奠定了基础。 1.重视养生:养生又称摄生,  相似文献   

19.
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一方面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另一方面又具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特点,使其易汗出、喜汗出,因此汗证为小儿常见病和多发病。中医治疗小儿汗证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悠久的历史。钱乙是中国医学史上的著名儿科专家,《小儿药证直诀》是中国现存的第1部儿科专著。该文从《小儿药证直诀》中关于小儿汗证的脉证治法、医案和方药出发,总结前人治疗该病的经验,为现代中医治疗小儿汗证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明代医家秦昌遇著有《症因脉治》一书,在继承前人治痹思想与经验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症因脉治》将痹证分为外感痹证与内伤痹证两类,外因为风湿寒热之邪,内因责之情志饮食劳倦,正气内虚、邪气侵袭是发病的关键.在遣方用药方面,秦氏于《症因脉治》一书中主张使用风药配伍祛湿药、温阳药以祛除外邪,强调养血行气药、归经药物的使用,同时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