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6 毫秒
1.
目的:在野战医疗所实现战伤伤员基本信息的快速采集和战伤救治信息的管理。方法:采用二维电子伤票作为伤员信息载体,使用编程读码器解析伤员信息,再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伤员基本信息、救治信息的管理和资源共享。结果:该系统首次在大规模演练中使用.完成了80人次的伤员信息录入、信息解析和传输、战伤救治信息的管理。结论:伤员的基本信息录入、解析率为100%.信息管理流程符合野战条件需求。  相似文献   

2.
野战医疗所卫勤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提高野战医疗所的应急保障能力。方法:程序设计语言采用PowerBuilder,数据库选用Oracle。结果:实现了野战医疗所人员、战材、装备、伤员等信息的管理和辅助组织指挥功能。结论:野战医疗所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快速、准确为用户提供各类信息,可在执行野战医疗任务的各级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野战方舱医院配备集装箱存放物资的使用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抗震救灾卫勤保障的特点和影响野战方舱医院快速出动的因素,提出了将野战医疗所部分物资集装箱化存放。利用集装箱存放野战方舱医院物资装备,既实现了野战方舱医院物资的有序管理和使用,又满足了野战方舱医院紧急出动救治伤员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野战医疗所移动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介绍野战医疗所移动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案与实际应用。方法:在明确系统设计目标.保证系统可行性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系统架构、关键技术、工作流程、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生存能力等。结果:系统安全、稳定,功能完善,便于操作。结论:野战医疗所移动信息系统能够满足在现代战争环境下野战所批量伤员救护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战创伤分级救治远程支持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研究战创伤分级救治远程支持系统的组成和技术手段。方法:运用微波数字传输和GSM生命体征信息传输两种技术,通过自行组网,建立由多功能无线遥控摄像系统、平战两用远程监护系统组成的远程支持系统。结论:建立了野战医疗所局域网络和远程监护网络,实现了伤员后送和救治过程中各种音视频信息、生命体征信息的动态、持续和无线远程传输,突出了伤员分级救治的实效性,拓展了战创伤救治空间,为提高紧急救治效率、缩短"黄金"救治时间、降低战创伤伤员死亡率和致残率提供了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6.
介绍一套无线野战伤员搜救与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蓝牙信息卡,个人数据助理PDA,GPS卫星定位系统以及CDMA无线网络,实现战场上伤员精确定位、快速搜救和伤员电子伤票生成管理,为各级救治机构提供伤员信息,实现信息共享。  相似文献   

7.
全数字化野战伤员搜救与信息管理系统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介绍一套无线野战伤员搜救与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蓝牙信息卡、个人数据助理PDA、GPS卫星定位系统以及CDMA无线网络,实现战场上伤员精确定位、快速搜救和伤员电子伤票生成管理,为各级救治机构提供伤员信息,实现信息共享.  相似文献   

8.
二维电子伤票的制作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目的:解决指战员基本信息的存贮、携带和信息更新问题,方便信息采集。方法:采用二维图像技术信息存贮,以卡片形式携带。结果:在大规模演练中使用,效果满意。结论:解决了一维伤票无信息载体和信息更新的问题,它有利于野战医疗所或基地医院对伤员信息的获取。  相似文献   

9.
借鉴标准化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对野战医疗所护理标准化管理模式构建.结合野战医疗所多年卫勤保障中护理管理的经验,探讨护理标准化管理模式:健全演练护理管理制度,明确参训护士岗位职责;规范战地技术操作标准,创新战地技能训练方式;标准化伤员救治护理流程,细化功能组室展开布局;制定全面护理应急预案,应用标准伤员综合演练;严格军事素质科目训练,系统化培训卫生勤务全员.实践证实,野战医疗所护理标准化管理,有助于提高我军护士的医务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10.
野战医疗所物资数据链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术卫勤保障数据链为提升野战医疗所医疗及物资管理自动化水平提供新的解决方案。本文从管理业务、流转信息、系统功能和系统性能等方面,对野战医疗所物资数据链管理系统的应用目标和系统的建设需求进行分析,为系统建设提供领域支持。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安卓技术,研制适合应急救援卫勤保障的伤员呼叫系统。方法:将伤员信息终端(由呼叫模块、定位模块以及数据传输模块组成)作为分机,将基于Windows XP系统的便携式计算机作为主机,利用无线网络,实现伤员呼叫管理功能。结果:伤员如有不适,通过分机上的按键发出报警信息;分机通过无线数据传输网络将信息及所处位置发送至主机;主机接收报警信号后,将信息转发至最近的救援人员所携带的救援终端。结论:每一名伤员的呼叫信息都可传输至主机;主机结合位置信息,以地图的形式高亮显示目标伤员;救援终端可接收到伤员的报警以及与之相应的位置关系,达到无人值守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一种新型电子伤票与急救辅助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电子伤票与急救辅助系统。该系统由微型电子伤票胸牌和急救辅助PDA组成,设计了电子伤票的编码方法、建立CDMA网络的无线报警过程以及伤情评定。该系统体积小,操作简单,可实现战场伤员实时求救,救护组快速搜救及电子伤票的编码和管理.有助于提高急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无线查房信息系统是基于无线网络的移动临床应用,将病人的各种信息延伸到病人床前。通过无线技术、移动数据终端和条码技术的应用,实现电子病历移动化,让医护人员在临床服务中实现实时数据采集和实时数据录入工作,优化医护工作流程,避免人为差错,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设计伤员中央监护定位系统,满足应急灾害医疗救援活动的需要.方法:系统由无线数据传输网络,伤员、救援人员移动信息终端,监控服务器组成.伤员移动信息终端接收与获取位置信息,并通过无线数据传输网络将这些参数发送至中央监控服务器;服务器对每名伤员的生命体征参数进行监控.结果:利用该系统,每一名伤员的生命体征信息(含报警信息)以及所处位置可以实时处于监控状态,便于救援人员及时察觉报警,找到伤员,开展救援.结论:该系统具有携运负担小、适用目标多的优点,可以大大提高应急救援工作的效率,挽救更多的生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安卓技术,研制一种可满足演习卫勤保障需要的中央监护定位系统。方法:利用微电子、低功耗以及传感器技术研制可靠的生命体征参数采集单元,选取加载相对精确、快速的定位单元,选择合理、有效的无线数据传输方式,设计安全、可靠的服务器软件。结果:伤员移动信息终端将采集到的伤员生命体征参数、位置信息进行处理、封装后。通过无线数据传输网络发送至中央监控服务器,服务器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监控,一旦发现异常,自动将报警信息与伤员位置信息发送至最近的救援人员。结论:中央监护定位系统可以实时显示每一名伤员的生命体征信息及所处位置,救援人员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找到目标伤员并展开救治,提高了救援的效率与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针对野战早期救治阶段存在伤员数量大、医护资源不足等现状,提出了一种面向服务的临床路径软件系统设计理念。将早期救治中的各关键事件模块化,并按专家制定的临床路径方案排列组合而成,有针对性并可进行即时调整。该系统力求将复杂繁琐的救治过程变为一种多分支、多出口、易操作的救治流程,实现对现有战伤救治信息流程的重组和优化,有利于伤员的高效、批量救治,最大限度地提高战伤救治能力和野战卫勤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实现救护艇医疗信息共享,提高伤病员救治效率.方法:构建医疗系统局域网络,运用射频识别、条形码、数据库和综合试验技术,研发应用救护艇医疗信息应用软件系统.结果:该系统可实现伤病员救治、药材保障和组织指挥等信息共享管理与综合集成.结论:使用救护艇医疗信息系统可充分利用海上的卫生资源配置,提高伤病员医疗后送综合效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构建符合卫勤伤员救治特征和满足卫勤组织指挥要求的虚拟仿真卫勤伤员。方法:根据卫勤理论和信、,息技术.将卫勤伤员从数据仿真和感知仿真2个方面进行描述和建模.构建卫勤伤员的虚拟仿真模型。结果:建成了完整的卫勤伤员虚拟仿真模型,设计了虚拟伤员发生器。结论:通过数据仿真和感知仿真模型研究,完善了卫勤伤员虚拟仿真模型,促进了卫勤组织指挥与保障虚拟仿真系统的研发,提升了卫勤研究与训练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设计一种能更好地适应卫勤信息化建设需要、进一步提高医疗救护分队在野战条件下救治保障能力的移动医护工作站。方法:利用无线网络技术、通讯技术、条码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研发出一种基于二维条码的救治分队移动工作站。结果:该系统实现了野战医疗救护分队系统的信息化、无线化,为野战条件下顺利开展医疗救治和完善野战病例提供宝贵、可靠的第一手资料。结论:应用表明,该工作站能很好地适应野战条件下快速、高效的特点,且系统使用方便、界面友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探讨采取适当模式,更以有效执行信息化条件下卫勤支援保障任务;方法采用“一链六系统”模式,以“构建特定区域战斗医疗救治链”作为核心,以“基于电子伤票系统的伤员快速搜救”“基于野战救治系统的批量伤员救治”“基于军字二号系统的远程技术支持”“基于机动分队系统的模块抽组保障…‘基于心理评估系统的野战心理卫生服务”“基于政工网络系统的野战文化建设”六个系统为依托;结果六个系统从火线抢救、批量伤员救治、模块化抽组加强、手术过程的远程会诊、伤员的心理干预、参训人员的文化生活等方面有效保障了核心任务的完成;结论基于“一链六系统”的卫勤保障模式,充分提升了信息化条件下的救治效率和救治效果,满足了卫勤保障任务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