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绝经后妇女年龄、绝经年限及体重指数与跟骨骨密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来本院门诊就诊的未接受激素治疗的绝经后妇女440例,记录其年龄、绝经年限:身高、体重及双侧跟骨骨密度,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绝经后妇女年龄和绝经年限与骨密度呈负相关,体重指数与骨密度呈正相关。结论 绝经后妇女随年龄增加,绝经年限延长,骨密度下降,骨质疏松发病率上升,对于体瘦者,患骨质疏松的危险性要大于正常体质量者及肥胖者。  相似文献   

2.
绝经年限、体重和体重指数对绝经后妇女骨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双能 X线骨密度仪检测腰椎和股骨上段骨密度 ,用 SPSS软件进行相关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绝经后妇女的年龄、绝经年限、体重和体重指数与腰椎、股骨颈、大转子及 Ward′s区骨密度的相关十分显著 ;低体重组骨密度明显低于超体重组 ( P<0 .0 1 ) ;影响腰椎、大转子骨密度的主要因素为年龄和体重 ,影响股骨颈骨密度的重要因素为绝经年限和体重。说明绝经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大 ,其腰椎和髋部的骨密度呈下降趋势 ,对于体瘦者 ,患骨质疏松的危险性要大于正常体重组及肥胖组。  相似文献   

3.
511例广州地区中老年女性骨密度结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中老年妇女全身及腰椎骨密度的变化规律,确定其骨质疏松的高危因素。[方法]统计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间,在广东省人民医院骨质疏松防治中心就医的511例中老年妇女各年龄组骨密度值及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情况,分析年龄、身高、体质量和体质量指数(体质量和身高的比值)以及绝经与骨密度的关系。[结果]全身骨密度、腰椎正位和腰椎侧位的骨密度与年龄均呈负相关(P<0.01),而与身高和体质量呈正相关(P<0.01和P<0.05),与体质量指数无显著相关性(P>0.05);骨密度在35-39岁达到峰值[(1.09±0.07)g/cm2],40岁以后随年龄的增加而降低,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也逐渐增高,55岁以后骨质疏松检出率大幅增多,70岁以后全身骨密度测定的骨质疏松检出率超过70%;50岁以前,绝经后期的全身骨密度、正腰骨密度和侧腰骨密度均比围绝经期低(P<0.05或P<0.01),50岁开始,虽然围绝经期的全身骨密度和正腰骨密度已降低到接近绝经后期水平(P>0.05),但侧腰骨密度仍然高于绝经后期(P<0.01);而总体围绝经期的骨密度与正常人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龄、身材矮小和低体质量是妇女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绝经后妇女是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绝经后就要开始防范,以减少骨质疏松及骨折的发生;腰椎侧位骨密度检测是早期诊断Ⅰ型骨质疏松症的敏感部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绝经期骨质疏松症相关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以问卷调查方式调查151例老年(60~79岁)绝经后女性,运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DXA)测定其骨密度(BMD),并开展统计学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51例绝经期女性中,62例患骨质疏松者(41.06%);体重指数、绝经年限、生育个数、青少年时爱好运动、规律运动为骨质疏松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绝经期老年女性绝经年限、体重指数、生育个数、青少年时运动情况及是否规律运动为其骨质疏松症的相关危险因素,老年绝经期女性,防治低体重指数及规律运动,对于骨质疏松发展有阻止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不同部位骨密度值与OSTA得分、体表面积(BS)的关系。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1168例绝经后妇女的骨密度值(BMD)。对骨密度与OSTA得分、体表面积、体重指数(BMI)、体重进行相关回归分析。结果骨密度与OSTA得分、体表面积、体重指数等呈线性正相关。OSTA得分低者,骨密度亦低。骨密度随OSTA得分变化在髋部更明显。结论OSTA得分、体表面积在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危险评估中比体重、体重指数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血清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水平与骨密度、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及骨质疏松性骨折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健康体检的绝经后女性206例,根据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查患者腰椎和左髋骨密度的结果,分为骨质疏松组(90例)和非骨质疏松组(116例)。测定血清GLP-1、Ⅰ型前胶原N端前肽(PINP)、骨钙素、β-Ⅰ型胶原C端肽(β-CTX)、特异性骨型碱性磷酸酶(BAL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水平。运用骨折风险预测工具(FRAX)评估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比较两组间一般资料(年龄、绝经年龄、绝经年数、身高、体重、BMI、腰围、臀围、腰/臀及各部位骨密度值),血清GLP-1和骨转换标志物水平的差异,分析绝经后女性血清GLP-1水平与骨转换标志物、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的相关性。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骨质疏松症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与非骨质疏松组比较,骨质疏松组患者的绝经年数显著增加,体重、腰围、臀围、BMI及各部位骨密度值显著下降,年龄、绝经年龄、身高、腰/臀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骨质疏松组血清GLP-1水平显著低于非骨质疏松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分析茂名地区绝经后女性骨密度情况及骨质疏松发病率,同时确定DXA法测量不同部位诊断骨质疏松的检出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16年6月于本院行骨密度检查的1884例患者临床资料,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后纳入绝经后女性591例。比较绝经后女性各部位骨密度的不同及各部位骨密度与年龄、绝经年限的关系,同时计算不同部位骨密度对骨质疏松诊断的检出率。结果:随着年龄和绝经年限的增长,绝经后女性各部位骨密度值均呈下降趋势,骨质疏松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纳入研究的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总患病率为62.6%,其中腰椎患病率为50.3%,髋部患病率为51.3%。各年龄段及绝经年限组,腰2~4骨密度值明显高于髋部各部位骨密度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独检测髋部骨密度,其骨质疏松检出率为81.9%;单独检测腰椎骨密度,其骨质疏松检出率为80.3%。结论:茂名地区绝经后女性腰椎骨密度高于髋部骨密度,随着年龄和绝经年限增长,各部位骨密度均下降,骨质疏松发病率升高,腰椎与髋部骨密度扫描诊断骨质疏松的检出率分别为80.3%和81.9%。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武汉市成年人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影响因素。方法对379例18岁以上体检者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ual-energy X-absorptiometry,DEXA)测定正位腰椎骨密度值,并进行问卷调查,对所获资料进行t检验、相关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男性、女性随年龄变化BMD变化规律不同,年龄与BMD呈负相关(r=-0.244,P<0.01),体重与BMD呈正相关(r=0.250,P<0.01),已绝经妇女BMD低于未绝经者(P<0.01),有高血压、冠心病病史者BMD低于未患病者(P<0.01)。结论武汉地区成年人BMD与多种因素有关,年龄、体重、绝经是重要因素,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者应注意防治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绝经后女性非透析慢性肾脏病(CKD)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评估其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等级,为临床寻找可控因素避免骨折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1)随机选择CKD(3~5期)非透析绝经后女性患者75例,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BMD)仪测定其腰椎正位(L1~L4)的BMD值;统计骨质疏松患病结果及阳性率,并用Logistic多元回归法分析患者年龄、性别及体质量指数、生活方式等对骨质疏松的影响;评估CKD(3~5期)绝经后女性非透析患者骨折风险等级.结果:(1)CKD(3~5期)非透析绝经后女性患者的骨质疏松发病率随肾功能分期进展而升高,依次为47.82%、50.00%、80.00%;(2)年龄、不良生活习惯、初潮年龄、生育次数、绝经年龄与患者骨质疏松发生呈正相关,而体质量指数、每日运动与之呈负相关;(3)随肾病进展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风险随之上升.结论:CKD(3~5期)非透析绝经后女性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率随着肾病进展而增加,由此引发骨折的发生风险也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10.
绝经后妇女腰椎骨密度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绝经后妇女腰椎骨量的变化规律,找寻低骨量的危险因素。方法 记录209例绝经后妇女的年龄、绝经年龄、绝经年限,测量体重和身高,采用Hologic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检测腰椎正侧位的骨密度。结果 绝经后妇女年龄越大、绝经越早、绝经年限越长、体重指数越小,骨密度越低。结论 绝经和低体重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应加强对绝经后妇女尤其是早绝经和低体重的中老年妇女进行骨密度的监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骨质疏松(OP)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以5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50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的骨密度值(BMD),并分析类风湿关节炎的危险因素。结果:1观察组患者股骨颈、Ward's区、大转子区、L2、L3、L4的BM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绝经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3BMD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结论:年龄、性别和绝经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慢性肝病(CLD)患者骨质疏松患病率升高,但是目前关于终末期肝病对绝经后妇女骨代谢和骨密度(BM D)影响的资料还极为有限。本研究旨在探讨慢性肝病对绝经后妇女BM D及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对22例患有CLD的绝经后妇女采用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D EX A)测定BM D、骨转换的生化指标及钙-甲状旁腺激素(PTH)-维生素D轴,随机选择30例健康绝经后妇女作为对照组。结果:根据W H O标准,绝经后伴有CLD的妇女,其骨质疏松发病率显著高于健康绝经后妇女(72%vs33%)。研究组中腰椎骨吸收显著高于股骨。骨吸收指标脱氧吡啶诺林的尿中排泄率在…  相似文献   

13.
预防和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并发的骨质疏松症的最佳方法尚不明确。激素替代疗法(H RT)可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但可能会加重胆汁淤积。在患有PBC绝经后的妇女中进行了一项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的雌激素/黄体酮透皮贴剂试验。该研究为期24个月,共纳入31例患者,但试验中药物吸收有限,治疗药物贴片脱落明显。安慰剂治疗组患者比积极治疗组患者股骨颈的骨矿物密度损失率较高(-3.76%±1.37%vs0.21%±1.01%;P=0.058)。安慰剂组2例患者出现新发骨折,治疗组则未发生。胆红素的月平均增量在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但个体数据显示H R T可…  相似文献   

14.
高淑英  张磊  张国玲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5):1862+1876
目的:探讨住院的绝经后女性精神病患者血清泌乳素水平及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住院绝经后女性精神病患者80例,进行身高、体重及血清泌乳素检测,并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骨密度,所有资料输入电脑,应用SAS8.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骨质疏松与血清泌乳素水平的关系。结果:80例患者中泌乳素增高发生率为63.75%(51例);高泌乳素血症组骨密度异常者33例,明显高于泌乳素正常组12例(4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877,P<0.05)。结论:绝经后女性住院精神病患者的高泌乳素血症与骨质疏松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和汉族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中医证型间骨密度水平是否存在差异。方法2011年1月一2013年2月,选择在新疆地区长期居住的绝经后汉族和维吾尔族妇女、经骨密度检测和临床表现确诊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共计346例,分别测量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指数,进行腰椎正侧位骨密度检测。比较两组中医各证型间骨密度差异。结果维吾尔族与汉族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肾虚血瘀和非。肾虚血瘀证型间年龄、体质指数、绝经年龄、生育数、骨密度值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吾尔族与汉族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肾虚血瘀和非肾虚血瘀4组证型间年龄、绝经年龄、生育数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维吾尔族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4组证型间:脾肾两虚型与肾精亏虚型、肝肾阴虚型、肾虚血瘀型患者体质指数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4组证型间:肾精亏虚型与脾肾两虚型患者体质指数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肾精亏虚型与脾。肾两虚型及肝肾阴虚型患者骨密度值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而维吾尔族绝经后妇女四组证型间的骨密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疆维、汉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发病年龄、绝经年龄、生育数等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维、汉族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各证型间体质指数及汉族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各证型间骨密度值均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成都地区普通人群的超声骨密度水平和骨质疏松的流行现状,为本地区人群骨质疏松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定量超声骨密度仪对9111名健康体检者的跟骨超声声速值(SOS)进行测定,同时测量记录受检者的年龄、身高、体重,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男、女性的跟骨超声声速值(SOS)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50岁以上各年龄组男性的跟骨SOS值均明显高于女性(P<0.05);②男性骨质疏松患病率为3.5%,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为14.7%。除20~29岁组外,女性各年龄段的骨质疏松患病率均高于男性;③骨质疏松组的BMI值明显低于非骨质疏松组,BMI<18.5的男性的骨质疏松患病率明显高于BMI≥18.5的男性(P<0.05);④绝经是女性骨质疏松的重要危险因素,绝经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是非绝经女性的2.8倍。结论成都地区普通人群男性和女性的骨密度变化规律和骨质疏松流行水平存在差异,低体重指数的男性和围绝经期女性是骨质疏松的重点防治对象,应定期监测骨密度,早期预防。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苏州地区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发生情况,探讨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的两个多态性位点677C>T和1298A>C与苏州地区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从苏州市城区随机抽取45~70岁的绝经后妇女261例,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等一般资料,用骨定量超声分析仪测定桡骨远端骨密度,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TaqMan)进行基因分型,对骨质疏松组和对照组(骨量减少和骨量正常)的MTHFR 677C>T和和1298A>C两个多态性位点与绝经后骨质疏松易感性的关系进行研究?应用STATA 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261例中,骨质疏松92例(35.25%),骨量减少117例(44.83%),骨量正常52例(19.92%)?骨质疏松组 MTHFR 677位点的T等位基因频率(43.48%)比对照组(34.02%)明显增高(P = 0.039),MTHFR 677位点的T/T纯合突变型可显著增加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发病风险(调整OR=2.37;95%CI=1.15~4.87),该作用在年龄≤60 岁和中心性肥胖(腰臀比≥0.80)的女性中更为明显?MTHFR 1298A>C的多态性位点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发生没有显著影响(P = 0.787)?结论:MTHFR 677C>T基因变异与苏州地区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易感性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8.
绝经妇女脊椎压缩性骨折9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绝经妇女骨质疏松性脊椎压缩性骨折的特点。方法收集90例脊椎压缩性骨折的绝经妇女的临床资料,分析脊椎骨折的部位、次数、发生骨折的椎体个数及与患者年龄、体重和身高的关系。结果脊椎骨折可发生在第4胸椎~第5腰椎(T4~L5)任何一个椎体,最多见于L2,其次为L1;发生1次骨折者52例(57.8%),2次者18例(20.0%),≥3次者20例(22.2%);1个椎体骨折者49例(54.5%),2个椎体骨折者21例(23.3%),≥3个椎体骨折者20例(22.2%);骨折发生次数和脊椎压缩数目均与年龄、绝经年限呈正相关(P<0.001),与身高、体重呈负相关(P<0.001)。结论绝经妇女骨质疏松性脊椎骨折的发生部位以L2最多见,多数为1个椎体骨折,但1次骨折后发生再次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加;随年龄的增长或绝经年限的延长,或者体重的减轻和身高的降低,脊椎压缩性骨折的发生次数也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武汉市成年人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379例18岁以上体检者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ual-energy X-absorptiomentry,DEXA)测定正位腰椎骨密度值,并进行问卷调查,对所获资料进行t检验、相关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男性、女性随年龄变化BMD变化规律不同,年龄与BMD呈负相关(r=-0.244,P<0.01),体重与BMD呈正相关(r=0.250,P<0.01),已绝经妇女BMD低于未绝经者(P.<0.01),有高血压、冠心病病史者BMD低于未患病者(P<0.01).结论 武汉地区成年人BMD与多种因素有关,年龄、体重、绝经是重要因素,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者应注意防治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武汉地区农村绝经妇女腰椎骨密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 对93名绝经妇女进行一般情况调查和膳食调查,同时测定体重、身高等指标,并使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测定仪测定2~4腰椎的骨密度值。结果 研究人群中有50.5%已出现腰椎骨质疏松,18.3%骨量减少;年龄、身高、体重、孕次、产次、绝经年限分别与腰椎骨密度值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只有绝经年限与腰椎骨密度值显著相关。结论 绝经年限是武汉地区农村绝经妇女腰椎骨密度降低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