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椎板开窗潜挖式椎管扩大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椎板间开窗潜行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8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椎板间开窗潜行扩大椎管减压术治疗。结果本组28例患者术后根据Nakal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优19例(67.86%),良7例(25.0%),可1例(3.57%),差1例(3.57%),优良率92.86%。结论椎板间开窗潜行减压术可充分解除硬膜囊及神经根压迫,并能维持腰椎稳定,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椎板开窗潜挖式椎管扩大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0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本组均未出现椎间隙感染、脊柱不稳及症状复发。根据Nakal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优22例,良6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2%。结论椎板间开窗潜行式椎管扩大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操作简单,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卧床时间短,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椎板开窗潜挖式椎管扩大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椎板开窗潜挖式椎管扩大术治疗45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结果本组45例患者术后根据Nakal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优30例(66.7%),良11例(24.4%),可3例(6.7%),差1例(2.2%)。所有病例术后未出现椎间隙感染、脊柱不稳现象。结论椎板开窗潜挖式椎管扩大治疗术具有操作简单、损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较为满意的一种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椎板开窗潜挖式椎管扩大治疗腰椎管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 分析我院采用椎板开窗潜挖式椎管扩大治疗腰椎管狭窄的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35例患者术后随访3~25个月,无椎间隙感染、脊柱不稳及临床症状复发,根据Nakal评分标准对患者术后疗效进行评分,优良率达94.3%.结论 采用椎板开窗潜挖式椎管扩大治疗腰椎管狭窄是安全、有效的,既解除了神经压迫症状,又保留了腰椎的稳定性和活动度,值得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5.
姚杰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23):56-57
目的探讨椎板开窗潜挖式椎管扩大治疗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4月~2010年4月期间,本院诊治的38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给予椎板开窗潜挖式椎管扩大术治疗,平均随访36个月,根据Nakal分级法,对临床疗效进行划分。通过复查CT结果,比较术前、术后椎管矢状径和横径的变化情况。结果26例达优、11例良、1例可,优良率为97.4%。与术前相比,术后椎管矢状径和横径均明显增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椎板开窗潜挖式椎管扩大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显著,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报道节段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和椎板侧隐窝扩大开窗减压术的临床经验。方法:自1990-1999年共手术治疗54例腰椎管及侧隐窝、神经根管狭窄的病例。应用一侧或双侧椎板扩大开窗及椎板下潜行减压、黄韧带切除,神经根管侧隐窝减压并保留棘突、棘上及棘间韧带的手术治疗方法。结果:全部患平均随访46.8个月,优34例,良12例,可26例,差1例。另有一位老年患术后第5天突发心梗死亡。结论:该手术在有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同时维持了脊柱的稳定性及减少了术后疤瘢而致的医源性狭窄。 相似文献
7.
自1991年10月2003年7月,作者采用双侧扩大开窗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38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扩大开窗椎管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3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行扩大开窗减压手术,B组行传统全椎板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术后采用VAS和JOA下腰痛评分系统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随访6~12个月,平均7个月.A、B组手术前后VSA、J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总优良率为86.67%,B组总优良率为73.33%.结论 扩大开窗椎管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在保证减压彻底有效的前提下,术后近期疗效满意,优于全椎板切除加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9.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多采用广泛椎板切除 ,腰椎管松解减压治疗[1 ] ,因其对脊柱稳定性结构破坏较多 ,术后易致腰椎不稳[2 ,3] ,而且椎管后部骨性硬膜囊保护消失 ,术后引起瘢痕压迫性椎管狭窄和马尾压迫综合症、蛛网膜粘连和神经根粘连等并发症发生率高。目前多主张尽量保护及少切除脊柱后部结构[4] ,作者设计椎板间多阶段开窗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自 1 990年~ 2 0 0 0年共收治 36例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 36例 ,男 1 9例 ,女 1 7例 ,平均年龄 5 1岁 ( 4 1~ 68岁 ) ,痛史平均 2年 9个月 ( 1 7月~ 1 0年 )。… 相似文献
10.
椎板开窗减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8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椎板开窗潜行减压治疗腰椎间盘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68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症患者予以椎板开窗减压术治疗;另68例行全椎体切开术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效果及VAS评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优良率为89.71%,对照组优良率为76.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12个月VAS评分对比,结果有统计学差别,P<0.05。结论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应采用手术治疗,椎板开窗减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症能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我院2006年5月至2008年10月行椎板开窗椎管潜行扩大术治疗老年(年龄〉60岁)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16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中国医药指南》2019,(31)
目的分别采用有限椎板减压术与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比较两种术式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腰椎管狭窄症患者60例(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根据术式不同分为A组与B组,A组行有限椎板减压术治疗,B组行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对比两组下腰痛评分。结果 A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与B组差异不明显,P>0.05,A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12个月下腰痛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2个月A组优良率与B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有限椎板减压与全椎板切除减压用于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均可获得明显手术效果,但有限椎板减压术对脊柱稳定性的破坏更小。 相似文献
13.
全椎板切除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常用术式,生物力学研究及长期;临床随访观察表明,该术式有以下两方面的缺点:(1)硬膜外大量的颁痕形成可导致二次医源性狭窄;(2)腰椎有失稳倾向[1]。因而近年来出现一些改良术式。我院自1996年6月~1999年12月应用腰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16例,取得良好效果。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36—66岁,平均44岁。病程40天~20年,平均2年9月。多数呈慢性起病,病情逐渐加重,均无明显外伤史。发病部位:L3-S10单纯腰椎… 相似文献
14.
临床资料 腰椎管侧隐窝狭窄症 30例。男 19例 ,女 11例。年龄 4 7~ 65岁 ,平均 60岁。临床表现 :腰痛 2 4例 ,单侧或双侧下肢根性痛 ,麻木 ,感觉异常 30例 ,间歇性跛行 18例 ,腰后伸受限 18例 ,前屈后伸均受限 12例 ,患肢直腿抬高小于 5 0°者 14例 ,跟腱反射减弱 6例 ,消失 9例。伸拇肌力减弱 9例。影像检查 :腰椎平片测量椎间隙不同程度的变狭 ,骨赘形成 5例患椎椎体轻度滑脱 ,CT扫描见小关节肥大 ,内聚 ,侧隐窝前后径 <3mm2 2例 ,<4mm8例。单侧 18例 ,双侧 12例。1椎间节段 2 1例 (其中L4~ 518例、L5S13例 ) 2椎间节段 (L4…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椎板减压钛网椎管成形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在腰椎管狭窄症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32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椎板减压钛网椎管成形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测量术前、术后1年及术后最后1次随访时的腰椎管面积,同时记录患者主观对腰腿痛的Greenough和Fraser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3.2(2.5~6)年.狭窄节段钛网椎管成形前横截面积为正常横截面积的(62.8±11.2)%,术后1年面积为(120.2±5.8)%,最后1次随访时为(123.6±9.2)%.术前Greenough和Fraser评分为(25.7±6.9)分,术后1年为(68.1±2.9)分,最后1次随访时为(68.7±8.7)分.椎管横截面积、Greenough和Fraser评分术后1年与术后最后1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椎板减压钛网椎管成形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能够在恢复椎管形状、免除马尾及神经根压迫的同时,进行植骨融合,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有利于保持手术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半椎板、全椎板切除减压加椎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中远期临床疗效观察。方法依据患者椎管狭窄、腰椎失稳、滑脱的情况不同,分别采用开窗减压、半椎板减压、全椎板减压及椎间融合的手术方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结果本组共43例,其中男28例,女15例,年龄53~68岁,平均(61±7)岁;随访时间8~38个月,平均(27.6±3.5)个月。术后按改良腰椎功能障碍指数,优26例,良12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为90.9%,下腰疼痛完全缓解率为82.2%(23/28),跛行改善率为85.7%(12/14),26例感觉障碍者,完全恢复21例(80.7%),部分恢复4例(15.4%),无明显恢复1例(3.9%)。结论对于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依据狭窄的情况单纯采用半椎板减压、全椎板减压、椎间融合的手术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椎板减压椎体间融合术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伴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方法在2003年4月至2006年3月间,对30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伴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椎板减压椎体间融合术。30例患者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42~82岁之间,平均64岁。结果对30例患者随访1~3年,按椎管狭窄疗效的Macnab标准:优:264例;良:2例。优良率:93%。结论椎板减压椎体间融合术,在病变节段彻底减压的同时,使下腰椎稳定增强,手术后腰腿痛的复发降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方法。方法:根据脊柱三柱结构理论,设计了一种保留棘突切除部分椎板潜行椎管扩大的新术式。结果:术后随访2-48月,优良率为89.89%,术后卧床时间缩短为28天左右。结论:该术式保留棘突棘上韧带及关节突椎管潜行扩大,扩大的椎管能不遗漏压迫部位,恢复硬膜囊的转动以及神经根在仙隐窝和椎间孔部位正常滑动范围,而又相对保持了脊柱的稳定性,可不行脊柱融合手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本文报告腰椎管内径扩大成形术的方法及结果。方法 5 9例腰椎管狭窄术前均有腰痛和单 /双侧下肢痛。 38例有间歇性跛行 ,鞍区感觉减退 2 9例。CT/MRI检查 5 3例 ,均提示有腰椎管狭窄。手术方法 于椎板两侧向内倾斜 30°切开椎板 ,于狭窄下位椎板下方切断棘上、棘间韧带 ,向上翻转所需扩大减压的椎板节段 ,扩大侧隐窝 ,切除黄韧带等 ,使椎管内径充分扩大 ,然后回植椎板。结果 随访 5 3例 ,优良率为 88.6 8%。结论 该术式减压彻底 ,能重建腰椎的稳定 ,且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