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中日古代医家对痰饮的认识源流,以及对痰饮的形成、鉴别、中医辨治方法 的认识.中日学者对痰饮的认识丰富了对痰饮的形成以及辨证论治方法 等内容.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日本学者对痰饮形成、鉴别、汉方辨治的认识,以及与痰饮相关的主要疾病肥胖、眩晕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明清痰饮学说的发展,突出表现在温补医家重脾肾,温病大家倡清热,外科疾患从痰治。这些新进展不仅丰富了痰饮学说,对目前临床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哮喘的病机 ,“专主于痰” ,痰是哮喘发生及反复发作的徵结所在。而痰饮者 ,乃人身中流通的津液聚而为变也。作为以症状命名的“哮喘” ,从广义上讲属“痰饮病”的范畴。因此 ,运用有关痰饮的理论对哮喘的病因病机与治法加以探讨 ,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其的特点 ,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1.“哮喘”与“痰饮”的病症联系《杂病源流犀烛》概括“痰饮”的临床特点为 :“如云雾之在天壤 ,无根底 ,无归宿 ,来去无端 ,聚散靡定。”哮喘亦属“病颠倒难明” ,反复发作 ,难以根治。这说明二者在病症上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痰饮从病机、病邪 (病理产物 )而立…  相似文献   

5.
痰饮学说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痰饮做为一个病证又做为一种病因,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题目,因此,了解痰饮学说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况,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一、痰饮学说起源阶段痰饮学说启始于《内经》,该书虽无“痰饮”一词,但有“水饮”、“积饮”的记载,实际是指痰饮。后汉张仲景在内经理论的基础上首创痰饮病名,所著《金匮要略》专立“痰饮咳嗽病脉证并  相似文献   

6.
痰饮论治     
本文主要探讨痰饮的形成根源,治疗大法,以及根据各个脏腑不同的特点,采取因势利导的方法,有针对性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喻嘉言,清代著名临床医学家,对《伤寒杂病论》有较深的造诣,在重视《伤寒论》研究的基础上对仲景有关杂病证治亦颇有心得,其著《医门法律》一书,由于临床的实用和体例的独特,被后世医家视为必读之书。《医门法律》实为阐发仲景《金匮》一书的奥旨,对参考研究《金匮要略》提供很好的历史资料。书中对痰饮病有精辟见解,既继承《金匮要略》对痰饮病的辨治理念,又提出痰饮发病主要在胃的观点,治疗上明确提出医律3条和10条药禁的个人见解,其理论可供后世借鉴。因此学习喻嘉言《医门法律》对《金匮要略》痰饮理论的阐述,至今仍有很好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痰饮首创于张仲景,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及发汗、利小便、攻逐水饮,指出了治疗痰饮病的根本大法。然而在临床治疗痰饮时,我们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做到辨证论治,避免误治失治事件的发生。文章从失诊误治病例,详述其整个诊疗过程,阐明脏腑功能失调是该病发生的重要因素,扶正是治本之关键,不但温阳利水,且要扶助脾肺肾脏腑气化功能,使人体脏腑功能恢复、阴阳平衡,从而气化功能恢复可利于祛除水湿之邪,该病证往往迁延多变,日久不愈,转变为虚实夹杂之证,病情错综复杂,易误诊误治,故辨清标本虚实是治疗疾病的关键,临床上需要学会详观四诊、融会贯通,根据临床症状而随证治之,方得疗效。并于文中简要论述了水湿、痰饮、痞满的病因病机,经典方药的辨证论治,便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罗克琴 《河北中医》1999,21(1):54-56
痰饮,是痰和饮的总称。稠厚者为痰,清稀者为饮,合称痰饮。痰和饮是两种不同的病理产物,又是许多疾病的致病因素,特别是痰引起的病证较为广泛,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痰饮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痰饮为水液停积引起的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狭义痰饮为广义痰饮中一个类型。痰饮症状多种多样,如心悸、眩晕、咳嗽、水肿、呕吐、卒然昏闷、口眼斜、骨节疼痛等等。涉及现代医学中的慢性支气管炎、心脏病水肿、耳源性眩晕、高血压眩晕、神经衰弱、脑血管意外等多种疾病。痰饮的形成,是由人体的津液凝聚变化而成。中医所谓“积水成饮,饮凝…  相似文献   

10.
宫淑琴  郭素香 《陕西中医》2010,31(7):818-818
目的:观察自拟中药方排痰饮在治疗小儿肺炎恢复期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肺炎恢复期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在采用西医抗生素及止咳祛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排痰饮汤(栝楼皮、栝楼仁、海浮石、前胡、党参、黄芩、茯苓、陈皮、半夏、桔梗、甘草等)药;对照组30例,采用西医抗生素及止咳祛痰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90%,两组间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并且治疗组使用抗生素的疗程短于对照组。结论:加用中药自拟方排痰饮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肺炎恢复期疗效较单纯西药治疗疗效为好,在有效率、减少抗生素使用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1.
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痰饮的重要性,对痰饮实质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现以痰饮的病因病机、致病特点、治疗大法和问题与展望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2.
论痰饮治验     
痰饮病症是临床疑难杂症之一,病情复杂多变,缠绵难愈,历来为中医同仁所重视,其论述最完整、系统的当首推张仲景之《金匮要略·痰饮篇》。余对先贤们关于痰饮的论述潜心钻研,经过几十年临床验证颇有心得,现权作抛砖引玉,以拙文浅论痰饮治验,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3.
论痰饮治验     
痰饮病症是临床疑难杂症之一,病情复杂多变,缠绵难愈,历来为中医同仁所重视,其论述最完整、系统的当首推张仲景之《金匮要略&#183;痰饮篇》。余对先贤们关于痰饮的论述潜心钻研,经过几十年临床验证颇有心得,现权作抛砖引玉,以拙文浅论痰饮治验,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刘媛  魏军平 《北京中医药》2014,(10):750-751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一句,通常被认为是论治痰饮病的大法,后世论治痰饮也多以此为宗。提出原文此句所指之痰饮并非广义痰饮,而是"夫饮有四"中"四饮"之一的狭义痰饮的观点,并结合原文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5.
论痰饮致积     
积 (聚 )是一种以腹内积块或胀或痛为主症和特征的病证。积之病机 ,中医多认为终究应归结于瘀血 ,有“治积重活血”之说。通过旁引文献 ,纵观临床 ,并联系现代医学的有关内容 ,强调痰饮之邪可独立致积 ,并讨论了痰饮积聚积块的表现特征及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6.
深入探析哮喘病发病机制,认为"痰饮夙根"是哮喘发病的根本内在因素,类似于现代医学气道慢性炎症的延续,哮喘病缓解期痰饮夙根潜伏与急性发作期痰饮夙根活化的相互转化与JAK/STAT信号传导通路密切相关。认为基于该信号通路,若能找到本病发作的临界点或临界状态,对早期防治哮喘病以及预防其复发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痰与饮都是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致津液气化失常,因而水湿停聚,凝结于机体而形成的病理产物。痰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是指呼吸道的分泌物,咳吐出的痰液,广义是指体内的津液不循常道逐渐积聚,停积在体内的经络、脏腑各处,表现为不同的症候,水聚成饮,饮凝而成痰。痰主要是由于外感、内伤等引起肺脾肾等脏腑的气化功能障碍,三焦水道通调失常,导致体内津液代谢紊乱,影响津液的正常输布或排泄,  相似文献   

18.
痰和饮都是脏腑病理变化的产物 ,两者虽然并称但有所不同。水液病理产物中 ,质地稠厚的叫痰 ,清稀的叫饮。痰不单指呼吸道分泌物由咳嗽咯吐出来的有形之痰 ,而泛指痰饮引起的一类病证 ,如 :瘰疠和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而未排出的痰液 ,临床上可通过其所表现的证候来确定的痰称为“无形之痰”,它的形成古人云“积水成饮 ,饮凝成痰”。傅青认为 :“古人所立治痰之法 ,皆是治痰之标 ,而不能治其本也 ,如二陈汤 ,上中下久暂之痰皆治之 ,而其实无实效也。”1 按发病规律将痰分类1.1 初病之痰 :即伤风咳嗽 ,吐痰是也。方用陈皮、半夏、花粉、…  相似文献   

19.
张重寿 《陕西中医》2008,29(2):199-200
目的:论述痰饮学说的起源发展及临床应用。方法:收集整理中医有关文献,结合中医理论对痰饮学说进行探讨。结论:中医历代治疗痰饮病的经验和辨证论治的规律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掘、整理、提高和有效应用,现代中医学界应加大对痰饮学说的内涵和临床的开发应用。  相似文献   

20.
中西医结合对中风理论与治则的新认识   总被引:51,自引:0,他引:51  
中风的传统理论要发展,中、西医治疗要革新,急性期活血化瘀是关键。只有把中、西医理论有机结合,取长补短,互相渗透,形成新的中风理论体系,才会在治疗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对此提出如下新认识。一、中风的病因病机不论缺血性中风或出血性中风,都是气虚血瘀,本虚标实。气虚是致病的根源,血瘀是病邪的核心。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是"同源异流",多是在脑血管硬化的基础上出现的缺血或充血,即血管内压减低(血流缓慢——低动力)或增高(血流加快——高动力〕所致的两种不同病证(梗塞或出血)。这是由慢性虚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