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被证明是一种早期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指标.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在我院心内科诊治的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中男43例,女37例,年龄42~ 81岁,平均(68.21±10.65)岁,均符合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关于高血压病诊断及分级标准,其中高血压Ⅰ级46例,Ⅱ级34例,排除各种继发性高血压、心律失常、严重心脏瓣膜病及肝肾功能不全、糖尿病、恶性肿瘤和钙离子拮抗剂、他汀类药物使用禁忌证的患者.将80例患者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吸烟比例、高血压分级、血脂、血糖等临床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高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对左心室肥厚和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的影响.方法 初诊高血压患者150例,根据24 h动态血压结果,按照夜间血压下降率分为两组:<10%为非杓型组,≥10%为杓型组.测量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和颈动脉IMT.结果 非杓型组夜间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明显高于杓型组,夜间血压下降率明显降低.同时非杓型组的LVMI(179.8±36.6)g/m2和IMT(1.50±0.04)mm明显高于杓型组[LVMI(158.8±34.6)g/m2;IMT(1.20±0.03)mm,P均<0.05].结论 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明显影响LVWI和IMT.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高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对左心室肥厚和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的影响。方法初诊高血压患者150例,根据24h动态血压结果,按照夜间血压下降率分为两组:<10%为非杓型组,≥10%为杓型组。测量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和颈动脉IMT。结果非杓型组夜间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明显高于杓型组,夜间血压下降率明显降低。同时非杓型组的LVMI(179·8±36·6)g/m2和IMT(1·50±0·04)mm明显高于杓型组[LVMI(158·8±34·6)g/m2;IMT(1·20±0·03)mm,P均<0·05]。结论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明显影响LVWI和IMT。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对高血压晨峰(MBPS)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和降压疗效.方法 经动态血压监测筛选出MBPS高血压患者137例,给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进行动态血压监测、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价治疗前后颈动脉IMT和血压变化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颈动脉IMT、诊室血压及24 h动态血压水平均明显降低.结论 长期应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MBPS高血压患者,不仅可以有效降压而且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与动态血压参数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94例,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单一斑块组和多发斑块组,同时根据超声中IMT的数值,将患者分为IMT正常组和IMT增厚组,另外根据动态血压监测(ABPM)检查结果分为杓型组和非杓型组。应用彩色超声心动图仪测量IMT值,并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对患者进行24 h ABPM检测,记录各项动态血压参数。对比分析不同分组IMT值和动态血压参数及IMT值与动态血压参数的相关性。结果与单一斑块组相比,多发斑块组动态血压参数和IMT水平明显升高(P<0.05);杓型组明显低于非杓型组(P<0.05);IMT增厚组各动态血压参数明显高于IMT正常组(P<0.05);颈动脉IMT值与24 h平均收缩压(SBP)、24 h平均舒张压(DBP)、白昼SBP(d SBP)、夜间SBP(n SBP)、d DBP、n DBP及24 h平均脉压(PP)呈正相关(r=0.723、0.694、0.731、0.689、0.703、0.711、0.756,P=0.028、0.038、0.025、0.040、0.035、0.032、0.018)。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多发性斑块及非杓型均是造成动态血压参数和IMT数值升高的原因;同时,IMT增厚也是诱发动态血压参数升高的原因,且两者之间存在良好的正相关,为临床上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氨氯地平、比索洛尔对高血压合并心绞痛患者中心动脉压( CAP )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的影响。方法选择高血压合并心绞痛患者50例,随机分为氨氯地平组、比索洛尔组,每组25例。氨氯地平组口服氨氯地平5 mg/d、比索洛尔组口服比索洛尔2.5 mg,1次/d,坚持治疗1年。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年后检测两组CAP、IMT。结果两组治疗后外周动脉压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氨氯地平组降低效果更明显(P均<0.05);氨氯地平组治疗后CAP、IMT明显降低(P均<0.05),而比索洛尔组无明显变化(P均>0.05)。结论氨氯地平、比索洛尔降低外周动脉压程度方面相似;在降低CAP、IMT方面,氨氯地平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左旋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影响。方法:将7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使用利尿剂和卡托普利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左旋氨氯地平2.5mg,qd,均治疗8周,比较2组颈动脉IMT、血压、心率、空腹血糖及TG、TC、HDL-C和LDL-C的变化。结果:试验组颈动脉IMT、收缩压及舒张压水平均显著降低,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脂各指标、血糖、心率2组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左旋氨氯地平具有良好的降压作用,同时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增加具有逆转作用。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是指颈动脉血管内膜和中膜之间的垂直距离。IMT增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表现。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密切相关。也与多种血管危险因素有关,被认为是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良好指标。临床上可借助超声检测颈动脉IMT来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或消退,并提供临床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依据和疗效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IMT)的改变早于斑块的发生,作为早期动脉粥样硬化(As)的指标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表明,传统的As的危险因素同样为CIMT增厚的危险因素.新近国内外研究发现其他一些相关因素亦可致CIMT增加,本文就近年来CIMT相关因素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以期对As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脑血管病及多种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有密切关系。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增加是评价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无创指标,是心脑血管病重要的危险因素与预测因子。深入研究颈动脉IMT与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是预测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对12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行超声测定颈动脉IMT,同时检测患者血压、血脂、血糖、身高、体质量、腰围及C反应蛋白(CRP).按照颈动脉IMT厚度分为IMT正常组和IMT增厚组,并对两组收缩压、舒张压、血糖、血脂、体质量指数、CRP进行比较,并比较两组心血管危险因素异常检出率.结果 IMT正常组与IMT增厚组比较,随血压、血糖、LDL-C、CRP水平升高,颈动脉IMT加重(P<0.05);并随颈动脉IMT增厚加重,高血压、高血糖、高LDL-C血症检出率明显增高,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聚集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改变,及其与各种危险因子的关系.方法对81例高血压(其中合并糖尿病40例)及33例健康者行超声波检查,测定IMT,并行血脂、血糖等检查.结果高血压非糖尿病组与高血压糖尿病组IMT、血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高于正常组[IMT(0.96±0.11 vs 1.09±0.10 vs 0.61±0.04)mm; TC(5.21±1.05 vs 6.81±1.12 vs 4.47±0.29)mmol/L;LDL-C(3.64±1.11 vs 4.45±0.89 vs 2.31±0.45)mmol/L;SBP(154.3±14.6 vs 155.2±15.3 vs 115.6±14.3)mm Hg;DBP(89.5±9.5 vs 88.5±15.1 vs 75.3±7.1)mm Hg(P<0.01).高血压糖尿病组IMT、TC、LDL-C、GLU高于高血压非糖尿病组[IMT(1.09±0.10 vs 0.96±0.11)mm;TC(6.81±1.12 vs 5.21±1.05)mmol/L;LDL-C(4.45±0.89 vs 3.64±1.11)mmol/L;GLU(9.6±3.41 vs 5.50±0.74)mmol/L(P<0.01)].直线相关分析示,IMT与GLU、SBP、TC、LDL-C、DBP、年龄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21、0.678、0.801、0.736、 0.358、0.321,P<0.05).结论高血压和糖尿病同时存在时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能在早期反映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氨氯地平是长效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具有高度选择性,直接作用于周围血管,用于治疗高血压,具有服用方便、血压稳定下降的优点。与高血压相关的血管改变不仅需要积极降压,同时需要逆转其结构异常,从而有效减轻早期血管改变和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我们观察高血压病人使用氨氯地平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和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进一步探讨氨氯地平的降压效果及对高血压患者血管改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对12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行超声测定颈动脉 IMT,同时检测患者血压、血脂、血糖、身高、体质量、腰围及c反应蛋白(CRP)。按照颈动脉 IMT 厚度分为 IMT 正常组和 IMT 增厚组,并对两组收缩压、舒张压、血糖、血脂、体质量指数、CRP 进行比较,并比较两组心血管危险因素异常检出率。结果 IMT 正常组与 IMT 增厚组比较,随血压、血糖、LDL-C、CRP 水平升高,颈动脉 IMT 加重(P<0.05);并随颈动脉 IMT 增厚加重,高血压、高血糖、高 LDL-C 血症检出率明显增高,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血压患者颈动脉 IMT 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聚集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IMT)及粥样斑块检出率与冠心病发病及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114例具有至少一项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患者,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70例)和对照组(44例),测定所有病例的双侧CIMT、颈总动脉内径和颈总动脉粥样斑块情况。结果:两组间各项冠心病危险因素均无显著差异。超声结果显示,冠心病组CIMT、粥样斑块检出率均显著增高(P<0.01),颈总动脉内径略增大,但差异不显著。CIMT≥0.8mm和检出粥样斑块为预测冠心病发病的独立指标(P<0.01)。CIMT和粥样斑块检出率均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在控制了多项影响因素后,相关性仍显著。结论:CIMT增厚、粥样斑块检出为冠心病发病的独立预测因素,并且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粥样斑块与冠心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IMT)及粥样斑块检出率与冠心病发病及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114例具有至少一项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患者,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70例)和对照组(44例),测定所有病例的双侧CIMT、颈总动脉内径和颈总动脉粥样斑块情况。结果:两组间各项冠心病危险因素均无显著差异。超声结果显示,冠心病组CIMT、粥样斑块检出率均显著增高(P&lt;0.01),颈总动脉内径略增大,但差异不显著。CIMT≥0.8mm和检出粥样斑块为预测冠心病发病的独立指标(P&lt;0.01)。CIMT和粥样斑块检出率均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在控制了多项影响因素后,相关性仍显著。结论:CIMT增厚、粥样斑块检出为冠心病发病的独立预测因素,并且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相关大血管疾病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威胁,其主要病理学机制是动脉粥样硬化.利用高分辨率超声技术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作为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替代指标,业已证实其为心脑血管病的强烈预测因素.文章将着重阐述2型糖尿病患者CIMT相关危险因素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抵抗素是一种脂肪细胞因子,并且它是一种富含半胱氨酸的分泌蛋白.本研究主要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7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他们的血清抵抗素水平由低到高平均分为3组,第一组(血清抵抗素水平1.233~3.701 ng/ml)91人,第二组(血清抵抗素水平3.728~8.777 ng/ml)91人,第三组(血清抵抗素水平8.809~28.658 ng/ml)90人.结果:第三组的颈动脉IMT和颈动脉最大IMT均大于第一组和第二组(P均<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示,在控制了年龄、血糖、尿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收缩压、舒张压等因素之后,血清抵抗素水平与颈动脉IMT(β=0.220,t=5.793,P=0.000)呈独立的显著正相关.在控制了年龄、血糖、体重指数、舒张压、糖尿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之后,血清抵抗素水平与颈动脉最大IMT(β=0.189,t=4.733,P=0.000)也呈独立的显著正相关.结论:在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与增厚的颈动脉IMT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其与动态血压参数特点相关性的研究.方法 将205例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3组:对照组为非颈动脉内膜中膜增厚(IMT<1.0 mm),硬化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增厚(1.0 mm<IMT<1.2 mm),斑块组为颈动脉内膜中膜增厚合并斑块(IMT≥1.2 mm),应用无创24 h动态血压监测系统记录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24 h脉压及白天脉压、夜间脉压值,记录其中杓型高血压和非杓型高血压的比例和合并冠心病比例.用各组IMT均值与24 h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 h脉压、白天脉压、夜间脉压及冠心病发生率作相关分析.结果 斑块组和硬化组24 h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 h脉压、白天脉压及夜间脉压均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非杓型高血压在对照组中占54.3%,在硬化组占62.9%,斑块组占7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冠心病发生率对照组为42.1%,硬化组为53.1%,斑块组8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IMT均值与冠心病发生率及24 h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 h脉压、白天脉压和夜间脉压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r=0.878,r=0.487,r=0.514,r=0.469,=0.448,r=0.492,r=0.435,P<0.05).结论 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平均收缩压升高、平均脉压增大和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是造成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增厚及斑块形成的重要因素.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斑块形成与冠心病的发生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_中膜层厚度的改变。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比分析 12 7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与 53例健康人颈动脉内膜_中膜层厚度的变化。结果  1.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的内膜_中膜层厚度 (IMT)值明显高于健康者 (P <0 0 1)。2 .在老年高血压组中有脑卒中的患者IMT值又明显高于无脑卒中的患者。结论 健康体检中 ,检测IMT值对预测老年高血压患者预后及脑卒中发生率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