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索降钙素原(PCT)与D-二聚体(D-D)的动态变化对老年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评估作用。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航天中心医院收治的78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入组患者的预后,治疗前、治疗第3天、第7天,及转出ICU(或死亡)前PCT、D-D水平。计算降钙素原变化率(PCTc)和D-二聚体变化率(D-Dc)值,同时记录患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PCTc及D-Dc对老年重症肺炎患者临床转归的评估作用。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χ2检验、t检验或者方差分析。结果 78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中31例(39.7%)经治疗后好转并转出监护室,47例(60.2%)病情恶化死亡;生存组的年龄[(77.30±6.72)岁]及APACHE Ⅱ[(19.29±2.69)分]明显低于死亡组[(83.84±5.54)岁、(21.02±2.7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生存组及死亡组患者PCT水平在治疗前和3d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患者治疗7d、转出或死亡前PCT水平低于死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57±0.65)和(7.18±1.91)ng/ml,(0.62±0.25)和(10.37±2.47)mg/ml;均P<0.01]。2组患者D-D水平在治疗前和3d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存活组D-D呈逐渐下降趋势,但在死亡组呈逐渐升高趋势,治疗7d、转出或死亡前存活组患者的D-D水平明显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75±0.15)和(3.78±0.85)mg/L,(0.40±0.09)和(4.98±0.69)mg/L;P<0.001]。存活组和死亡组PCTc在治疗3、7d及转出或死亡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56 (3.28,8.22)和-3.17 (-4.55,0.00),53.73(49.12,58.93)和-31.75(-40.91,-21.05),89.29(86.36,91.78)和-96.86(-119.40,-68.00),均P<0.001]。D-Dc在生存组始终维持在高水平,并随病情好转升高,D-Dc在死亡组中则相对较低,并随病情恶化逐渐下降,2组在治疗3、7d,转出或死亡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0.00 (0.00,6.25) 和0.00(-7.69,0.00),58.33(55.29,64.21)和-95.24(-128.50,-60.87),77.22(74.29,83.64)和-161.10(-218.70,-114.20),均P<0.001]。ROC曲线结果显示,PCTc,D-Dc,APACHE Ⅱ对老年重症肺炎预后具有评估意义[曲线下面积(AUC)=0.974,0.779,0.337; P<0.05],其中PCTc对老年重症肺炎患者住院期间死亡预测的AUC为0.974,95%CI为(0.940,1.010),最佳截断点为0.658,灵敏度为93.5%,特异度为97.9%。结论 PCTc及D-Dc可以评估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预后,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21例慢性乙型肝炎和57例肝硬化患者血浆D-二聚体。结果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Child A、B和C级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0.5±0.2,0.8±0.2,3.2±2.7和3.5±1.3μg/ml。结论在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随着肝功能受损程度的加重,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肝硬化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A组(肝硬化组)及B组(健康体检组)D-二聚体含量,并分析A组(肝硬化组)中Child-Pugh评分与D-二聚体含量的相关性。结果 A组D-二聚体含量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肝硬化组)中Child评分与D-二聚体含量呈正相关(P=0.37)。结论 D-二聚体可作为肝硬化病情判断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宋冉 《山东医药》2013,53(5):81-82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尿激酶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DD)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78例(观察组),根据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评分分为轻型32例、中型30例、重型16例.同期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尿激酶150万IU+生理盐水150 mL静滴.应用STAGO-STA全自动血凝仪测定两组治疗前后血浆DD水平变化,并对尿激酶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结果 尿激酶治疗前,观察组血浆D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中重型患者明显高于轻型患者(P均<0.05);尿激酶治疗后,观察组有效患者DD水平要低于无效患者(P<0.05).结论 尿激酶治疗前后DD水平的变化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病程和预后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正常妊娠以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母体血浆D-二聚体(D-dimer,D-D)水平随妊娠发展的变化趋势.方法:应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180例妊娠前血压正常的孕妇,检测母体血浆D-D在妊娠10~14、20~24、30~34周的水平,观察D-D在孕妇孕期变化情况并随访妊娠结局;选取50例血压正常未孕妇女作为对照.结果:①180例进入本研究妊娠妇女,12例发生妊娠期高血压、10例子痫前期(4例重度、6例轻度)、158例孕妇妊娠结局正常;②正常妊娠后,母体血浆D-D浓度在妊娠10~14周高于正常未孕妇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妊娠10~14、20~24、30~34周、随孕周增加,母体血浆D-D浓度逐渐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③子痫前期、妊娠期高血压、正常妊娠妇女母体血浆D-D浓度在妊娠10~14、20~24、30~34周,同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正常妊娠妇女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母体血浆D-D随着妊娠进展浓度逐渐增加,但在本研究中2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故以其作为疾病早期预测指标宜谨慎.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D-二聚体是检测凝血障碍的敏感指标,在肿瘤疾病早期可出现异常.相关文献表明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肺癌的早期诊断、分期、转移、化疗疗效、生存时间、病理类型等密切相关,本文就近年来相关的研究作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西宁地区冠心病(CHD)患者血浆结合珠蛋白(Hp)、D-二聚体(D-D)水平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CHD患者122例(CHD组),根据病变程度分为稳定性心绞痛(SAP,27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6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30例),根据冠脉病变血管支数分为单支病变(51例)、双支病变(48例)、三支病变(23例);另选27例同期来我院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组.检测各组血浆Hp、D-D水平,分析两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CHD组Hp、D-D水平随着病变严重程度上升(P均<0.05);与正常组比较,CHD组单支病变、双支病变、三支病变者D-D水平升高,Hp水平亦升高(P均<0.05);与同组单支病变者比较,三支病变者D-D水平升高(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示,CHD患者血浆Hp水平与D-D水平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 CHD患者血浆Hp水平可以为CHD危险分层提供一定的依据,D-D的增高是严重冠脉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联合检测这两个指标对CHD的治疗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浆中D-二聚体(DD)含量与颅脑损伤患者伤情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用117例不同程度的颅脑损伤病人进行研究,应用免疫比浊法动态检测117例不同伤情的颅脑损伤病人血浆中DD的含量,比较DD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的关系.结果 组间DD水平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当血浆中DD浓度>6 mg/L,无论病人入院时意识是否清醒,85%的病人均死亡;DD浓度<2 mg/L时,病人均能恢复良好.结论 血浆中DD的浓度测定可早期准确判断患者的伤情及预后,作为预后判断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D-二聚体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60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80例肺癌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组的D-二聚体水平,分别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肺癌组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肺部良性疾病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肺癌组临床分期Ⅲ-Ⅳ期患者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P<0.05),肺癌转移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无转移组(P<0.05).结论 D-二聚体的测定对肺癌与良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临床分期、有无转移及预后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入院和出院D-二聚体水平及其变化情况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3例。常规检测患者入院和出院时D-二聚体水平。根据发病后90 d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0~2分为预后良好组,90 d内死亡或mRS 3~6分为预后不良组。结果同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入院和出院时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P<0.001)。出院与入院D-二聚体差值对患者功能预后预判的效能最大,出院D-二聚体水平的效能最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出院D-二聚体水平预判患者功能预后的特异性最高,而出院与入院D-二聚体差值预判患者功能预后的敏感性最高。在校正了年龄、性别、糖尿病、心房颤动、冠心病、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纤维蛋白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后,入院和出院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无显著关系(均P>0.05)。出院与入院D-二聚体水平的差值位于-0.66~-0.08 mg/L组预后不良风险是参照组的1.76倍,而出院与入院D-二聚体水平差值>-0.08 mg/L是参照组的2.30倍。结论检测D-二聚体水平动态变化对评估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短期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应用Clauss法及乳胶免疫比浊法检测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增加,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逐渐增高(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D-二聚体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423,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对判断脑梗死的发生及病情轻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76例急性脊髓损伤患者采用乳胶凝集法(半定量法)测定其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显示:急性脊髓损伤患者伤后1、3、7、14 d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较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增高(P<0.01),急性脊髓损伤合并消化道出血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不合并消化道出血者(P<0.01)。认为急性脊髓损伤并消化道出血的发病因素与凝血机制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对血小板活化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1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在体外循环前、中、后等5个时点采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膜P选择素的表达率及荧光强度,同时用ELISA检测血浆中P选择素及D-二聚体的含量。结果血小板膜P选择素的表达率从体外循环中15min开始上升,60min时达高峰,之后逐渐下降,术后24h仍高于术前水平,各时点之间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1)。血浆P选择素和D-二聚体浓度的变化规律与血小板膜P选择素阳性率基本类似,三者之间Pearson相关系数均〉0.85(P〈0.01),呈明显的正相关。P选择素的荧光强度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随着体外循环时间的延长,血小板活化增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加重,且两者之间互为因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脑电生物反馈对脑梗死患者的纤溶系统指标D-二聚体(D-dimer)的影响。方法共选取发病72h内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6例,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组(治疗组)62例及常规治疗组(对照组)64例,2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及治疗2周后进行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及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经2周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88.7%)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68.7%,P0.05);2组患者入院时D-二聚体水平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2周后2组D-二聚体水平较入院时降低(P0.05),且治疗组变化幅度较对照组显著(P0.05)。结论脑电生物反馈治疗能下调D-二聚体,对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有显著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脑卒中急性期、恢复期D-二聚体含量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脑出血、脑梗死患者在急性期、恢复期D-二聚体含量的动态变化。方法脑出血组72例,脑梗死组66例,发病均在72小时内,经头颅CT或磁共振检查。对照组为同期健康体检者,动态检测D-二聚体,并进行比较。结果D-二聚体含量在脑出血组、脑梗死组的急性期和恢复期均升高,与对照组比较,P<0.01;脑出血组的D-二聚体急性性与恢复期无显著性差异,脑梗死组的D-二聚体恢复期持续升高。结论检测D-二聚体不仅对脑梗死的诊断、而且对脑出血的诊断也同样都具有实用价值,动态观察D-二聚体对脑卒中的治疗、预后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血浆D-二聚体(D2D)是交联纤维蛋白降解的产物之一,在病理状态下,机体发生凝血时,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转变为交联纤维蛋白;同时,纤溶系统被激活,降解纤维蛋白形成各种碎片。γ链能把两个含D片段的碎片连接起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AT-Ⅲ)和D-二聚体(D-dimer,D-D)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196例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98例肝硬化未伴消化道出血患者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血AT-Ⅲ、D-D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肝硬化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因素,比较观察组不同出血程度患者血AT-Ⅲ、D-D水平,采用Spearman法分析血AT-Ⅲ、D-D水平与出血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血AT-Ⅲ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31.28±7.67)%vs(35.62±8.34)%],D-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4.23±0.96)mg/L vs(3.68±0.87)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441、4.775,P均<0.001)。校正Child-Pugh分级、消化道溃疡、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后血AT-Ⅲ(OR=0.411,95%CI:0.207~0.816,P=0.021)和D-D水平(OR=3.768,95%CI:1.821~7....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提高D-二聚体截值在恶性肿瘤患者肺栓塞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Wells评分≤4分的疑似肺栓塞患者134例,包括恶性肿瘤患者60例,非恶性肿瘤患者74例。应用ROC曲线制定疑似肺栓塞患者的诊断截值,计算不同截值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非恶性肿瘤患者以500μg/L为截值,敏感度93.8%,特异度31.6%;恶性肿瘤患者以500μg/L为截值,敏感度100%,特异度7.9%。提高特异度至800μg/L,敏感度保持不变,特异度增加至31.6%。结论选取800μg/L为恶性肿瘤患者肺栓塞诊断截值可提高筛查效能。  相似文献   

19.
随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程的进展,并发肺栓塞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有较高的发生率.近年国内外对糖尿病患者肺部病理组织学及肺功能变化进行了研究,证明糖尿病患者肺部微血管病变与全身微血管病变一致,肺脏是糖尿病攻击的靶器官之一[1].血浆D-二聚体(DD)为肺栓塞及DIC敏感的标志物.为此,本文对COPD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进行血浆DD的检测并观察其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肺炎旁胸腔积液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BG)和D-二聚体(DD)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病情的关系,为其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测定33例肺炎旁胸腔积液患者血浆FBG和DD,并与30名健康对照者、35例单纯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和21例肺栓塞患者比较,11例患者于治疗后重复测定.结果 肺炎旁胸腔积液患者FBG较健康对照组、单纯社区获得性肺炎组及肺栓塞组升高(P值均<0.05),DD较健康对照组和单纯社区获得性肺炎组升高(P值均<0.05),与肺栓塞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杂肺炎旁胸腔积液组FBG、DD较非复杂组升高(P值均<0.05).FBG和DD于治疗后降低(P值均<0.05).结论 肺炎旁胸腔积液患者DD和FBG明显升高,并与疾病严重度相关,提示存在凝血和纤溶的紊乱,DD和FBG的变化可以作为评价疾病严重度和治疗效果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