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早期(7d内)进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回顾性分析165例TIA早期进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 LDL≥2.6mmol/L、TIA发作次数≥3、症状持续时间≥60min、糖尿病、入院后高血压与TIA早期进展成脑梗死显著相关(OR=3.38~10.44,P<0.05)。结论 TIA早期进展至脑梗死是多种因素、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展至脑梗死的相关因素。方法运用ABCD简单评分标准对80例TIA发展至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ABCD评分为1-2分、3-4分和5-6分的患者之间血压、血糖、血脂和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动脉系统TIA发生脑梗死和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发生脑梗死之间的性别、年龄、颈动脉斑块、脑梗死家族史、人院时NIHS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CD评分的高低可能与血压、血糖、血脂和表达患者残损程度的NIHSS评分无直接相关;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之间某些脑梗死相关因素的差异可能没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缺血引起的短暂性脑局灶功能或视网膜功能缺损,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类型。我们通过对255例TIA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探讨TIA短期内进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病年限与脑梗死发生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的短期和长期相对危险度,为脑梗死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1040例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2982例体检人员为对照组.根据临床病例资料确定两组患者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情况,并且采用条件性Logistic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脑梗死组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相似文献   

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对后继脑梗死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发病前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对脑梗死病情的影响.方法 选择有同侧TIA史的首发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共60例,根据TIA持续时间分为3组,<10 min组(A组)15例,11 min~20 min组(B组)28例,>20 min组(C组)17例.并选择同期住院无TIA的首发前循环脑梗死患者40例进行临床对比研究,分别对患者入院及发病1个月时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梗死体积进行评估.结果 B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梗死体积明显小于A组、C组与对照组(P<0.05),但A组、C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A对后继脑梗死具有保护作用,缺血耐受与TIA发作持续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ABCD2评分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TIA患者120例,依据是否发展为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32例和非脑梗死组88例,采用ABCD2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评分,并分为低危组(0~3分,38例)、中危组(4~5分,71例)和高危组(6~7分,11例),观察患者7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患者7 d内发生脑梗死的比例分别为2.6%、32.4%和72.7%,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脑梗死组比较,脑梗死组年龄≥60岁、入院时血压≥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出现肢体无力、脑缺血症状持续时间≥10 min、有糖尿病史患者比例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BCD2评分标准是临床预测TIA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早期预后及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TIA患者64例,根据是否发生脑梗死分为7 d脑梗死组16例、30 d脑梗死组9例和无脑梗死组39例,对患者进行ABCD2评分和影像检查,分析影响早期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3组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病史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脑梗死组比较,7 d脑梗死组和30 d脑梗死组患者的ABCD2评分明显增高,颈内动脉狭窄或软斑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弥散加权成像阳性合并大血管狭窄或软斑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A后短期脑梗死的发生与ABCD2评分、弥散加权成像阳性及颈内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就诊时间延迟也影响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对脑梗死患者缺血耐受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大量的动物实验证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对神经细胞可起保护作用。间隔一定时间以后,不仅能使严重脑缺血所致的缺血性损伤的体积缩小,而且可使神经功能损害减轻,此即所谓“缺血耐受”(ischemic tolerance,IT)现象,因其与脑梗死关系密切而引起临床的广泛关注。我们对TIA后发生脑梗死的患者进行了观察,以探讨TIA在脑缺血耐受方面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持续时间、次数及临床特征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173例TIA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其发作持续时间、次数及临床特征。发作后均在24h内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或CT检查,部分发作48h后复查,记录影像学异常(责任病灶)的例数。结果TIA发作≤30min、30min患者发生脑梗死比例分别为14.3%(16/112)、36.1%(22/6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IA发作≤3次、3次TIA患者发生脑梗死比例分别为14.7%(19/129)、43.2%(19/44),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既往有、无卒中病史者发生脑梗死比例分别为34.9%(15/43)、17.7%(23/13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既往有、无高血压病史者发生脑梗死比例为27.5%(28/102)、14.1%(10/71),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偏肢无力和(或)麻木、非偏肢无力麻木者发生脑梗死的比例分别为40.2%(33/82)、5.5%(5/91),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局灶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30min、发作次数3次、既往有卒中、高血压病史及表现为偏肢无力和(或)麻木的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比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0.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常见的疾患,但近年来对其概念有一些争议,而且在病因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与影像之关系等诸方面有较大进展.故此,将近年有关这方面的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病,其局灶性神经症状持续时间小于24h。文章对TIA的症状,诊断方法,危险因素进行了系统阐述并提出了对本病的处理方针。  相似文献   

1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对首发脑梗死的神经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柳  何远宏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19):1901-1902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s)对脑梗死患者是否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选择有或无同侧多次TIAs史的首发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共120例行临床对比研究。测定入院时血浆谷氨酸(Glu)、天门冬氨酸(Asp)的含量水平及脑梗死容积。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评分量表和Barthel指数评分方法分别对患者入院时、30d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发病30、60d日常生活能力。结果TIAs组患者的梗死容积小于单纯脑梗死对照组(P<0.05),其血浆Glu和As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TIAs组患者入院时及30d的神经功能缺损较对照组为轻,第30、60天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脑梗死前发生的同侧TIAs可能产生缺血耐受现象,可减轻随后严重缺血性卒中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演变为脑梗死的相关性,探讨rrJA演变为脑梗死的可能机制。方法采集96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血标本,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MMP-9水平,收集常规实验室指标如凝血指标、血常规、血糖、血脂、肌酐等,分析血浆MMP-9、相关实验室指标与TIA演变为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96例患者中发生脑梗死15例,发生率15.63%。发生脑梗死者与未发生脑梗死者的MMP-9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09)。相关性分析显示,MMP-9与TIA演变为脑梗死呈显著正相关(OR=12.093,P=0.032)。结论MMP-9是TIA发展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水平升高可作为TIA近期卒中风险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曹爱华  孙顺成 《山东医药》2009,49(37):46-47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影像学改变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分析131例TIA患者的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临床表现、血压、血糖、血脂,以及其与入院当日患者CT和(或)MR/影像学改变的关系。结果36例患者入院当日检出脑梗死灶,89例TIA发作持续时间≤2h。TIA发作持续时间〉12h、〉30min、〈10min,TIA发作次数≥3次,以及临床表现为运动、感觉、语言功能障碍、跌倒发作者的脑梗死灶检出率较高;年龄≤50岁者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显示血管狭窄率70.0%。结论TIA发作持续时间〉30min、〈10min,发作次数≥3次,临床表现为运动、感觉、语言功能障碍、跌倒发作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几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持续时间及频度对脑梗死后脑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60例TIA后脑梗死病人,根据其TIA发作持续时间及频率分为A组(发作持续<10 min且发作1次者)、B组(发作持续10 min~30 min,发作1次~3次者)及C组(发作3次以上或发作持续30 min以上者),并选择同期不伴TIA的脑梗死病人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病人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脑梗死的体积.结果 A组、C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梗死前的TIA对脑的保护作用与其发作持续时间及频度有关.  相似文献   

16.
许冠思 《内科》2009,4(2):310-31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被公认为缺血性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近期频繁发作的TIA是脑梗死的特级警报。据统计,未经治疗的TIA患者,约1/3发展成脑梗死,4%~8%完全性卒中患者发生于TIA之后。现将我院自2003-2007年收治的TIA患者80例联合治疗转归结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至脑梗死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至脑梗死的各种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51例TIA进展至脑梗死患者与同期住院治疗的50例未进展至脑梗死的TIA患者在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卒中家族史、发作次数、吸烟史、饮酒史、高盐饮食习惯、入院时高血压(≥140/90mmHg)及脉压差(〈30mmHg)、入院时空腹高血糖(〉7mmoL/L)、胆固醇、甘油三酯、纤维蛋白原、入院时感染发热、病变所累及的脑血管系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抑郁程度、颈动脉斑块有无差异。结果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颈动脉斑块、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发作次数与TIA进展至脑梗死关系密切。结论TIA进展至脑梗死可能是多种因素、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老年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分析老年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90例≥60岁(老年组)和75例≤45岁(非老年组)TIA患者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结果 老年组TIA病因明显不同于非老年组,高血压(60%)、缺血性心脏病(42%)、吸烟史(23%)、周围血管病变(21%)及糖尿病(20%)的构成比较高,而肥胖、高脂血症、睡眠障碍及血管病家族史在非老年组常见,高尿酸血症在两组均有较高构成比。椎基底动脉系TIA发生率老年组明显高于非老年组(分别为21%与9%,P〈0.05)。结论 老年TIA组与非老年组比较,具有不同的病因和临床特征。病因分布特征提示,老年TIA患者病因中心血管病变构成比较高,尤其是高血压控制不良。对具有心血管病变的老年人给予早期干预,可降低TIA发病率。  相似文献   

19.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这一概念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定义为“一类未致脑梗死的局部脑缺血所引起的短暂发作性的神经功能障碍综合征”。随着神经科学的飞速发展和临床研究不断深入,人们对TIA的定义、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人脑梗死的发生率与磁共振的表现以及相关的临床因素。方法对176例TIA病人临床资料与评估进行分析。结粜磁共振检查发现有梗死灶101例。其中单发新鲜梗死灶53例,多发新鲜灶26例。新旧灶并存22例。81例有血管病变,52例为颈内,系统病变.表现为偏侧肢体无力为主。TM症状持续时间超过30min及发作次数〉3次者脑梗死的发生率较高。接受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预后较好。结论TIA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反复多旋发作、发作持续时间枝长者容易发生脑梗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