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老年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092012年该院收治的55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40例开展CAS(CAS组),15例开展CEA(CEA组),对患者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率中量表(NIHSS)评分、术后并发症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CAS组住院天数明显比CEA组少(P<0.05);CAS组的住院费用却比CEA组高(P<0.05)。两组术后1 w NIHSS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术前及术后1 w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颈动脉狭窄患成功率相当,病人症状均明显改善,两组之间术后并发症和颈动脉窦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病死状况、缺血性卒中、轻微脑出血、高灌注综合征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疗效相当,均是治疗老年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血管内支架的疗效、安全性和并发症。方法 分析我院2005年4月~2006年6月67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临床与影像学资料,并对其中7例血管内支架术进行综合评价。支架植入术病例2例为颈动脉起始部狭窄,2例为椎动脉起始部狭窄,另3例为优势椎动脉颅内段狭窄。结果 彩超、TCD、MRA资料显示: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63例,存在严重血管狭窄(狭窄率〉50%)5例;DSA资料显示:存在动脉粥样斑块的53例,存在严重血管狭窄的13例,Moyamoya病1例,基底动脉梭型动脉瘤1例。行支架植入的患者除1例手术径路差而中止手术,其余6例手术均获得技术上的成功,取得良好的效果,随访3个月症状无复发。结论 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行DSA检查可以明确有无血管狭窄、明确病因,并有利于对血管内支架植入术进行风险一效益评估。而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可能会改善患者的预后,近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研究西罗莫司洗脱支架(CypherTM支架)和Pixel支架治疗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将2003年3月至2005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67例小血管病变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34例接受CypherTM支架治疗,B组33例接受Pixel支架治疗。比较分析两组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再狭窄率及晚期管腔丢失等指标。结果两组支架置入术的成功率均为100%,无残余狭窄或残余狭窄<10%,无任何并发症。A组有30例、B组有29例患者在术后约9个月复查了定量冠状动脉造影。随访期间,A组中有2例出现支架内再狭窄导致临床心绞痛复发;B组有7例复发心绞痛,其中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支架内再狭窄所致;两组均无一例死亡。A组的造影再狭窄率为6.7%,B组为20.7%(P<0.05);A组的晚期管腔丢失为0.19±0.58mm,B组为0.63±0.61mm(P<0.01);A组的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率为6.7%,B组为20.7%(P<0.05)。结论CypherTM支架和Pixel支架治疗小血管病变均安全、有效,但CypherTM支架的远期疗效明显优于Pixel支架。  相似文献   

4.
《内科》2016,(2)
目的研究缺血性卒中血管狭窄患者支架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血管狭窄患者64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内科保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选择颅内外狭窄血管进行支架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管狭窄情况、症状及体征变化情况、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管狭窄情况明显改善,观察组患者血管狭窄率(9.38%)显著低于对照组(40.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头痛、头晕、肢体乏力、视物模糊、肌力等均得到改善,观察组患者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有所降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成功率100%,无患者死亡,术中无脑卒中发生、支架移位与脱载,术后2 d CT血管造影(CAT)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显示血流动力学参数改善,术后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增多,达峰时间缩短,所有患者放置支架手术成功。结论对缺血性卒中颅内外血管狭窄患者采取支架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管狭窄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血管内支架置入术与强化药物治疗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沧州市中心医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88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强化药物治疗,而观察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记录观察组患者血管内支架置入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年血管狭窄率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随访6个月、6个月~1年及1~2年缺血性事件发生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颅内动脉狭窄51处,血管内支架置入成功率为94.1%(48/51)。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管狭窄率和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年观察组患者血管狭窄率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6个月~1年及1~2年观察组患者缺血性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强化药物治疗相比,血管内支架置入术能更有效地改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远期预后,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药物疗法与支架成形术治疗重度椎动脉起始部狭窄(VAO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沧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重度VAOS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药物疗法,观察组患者采用支架成形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出院后12个月血管狭窄率和NIHS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后12个月血管闭塞、新发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生率;并观察支架成形术治疗的安全性。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管狭窄率和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12个月,观察组患者血管狭窄率、NIHSS评分及血管闭塞、新发脑梗死、TIA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成功率为97.9%,围术期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出院后12个月椎动脉起始部再狭窄发生率为27.1%。结论支架成形术治疗重度VAOS的临床疗效优于药物疗法,能有效缓解患者血管狭窄、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安全性高,但术后再狭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脑血管支架置入术治疗颅脑动脉狭窄引起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探讨其并发症的原因。方法选择本院5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脑血管支架置入术对相应颅脑动脉狭窄进行治疗,观察术后血管狭窄改善程度,对比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积极治疗并发症并分析其原因。结果 51例患者共放置支架62枚,其中一侧颈内动脉支架35枚,基底动脉14枚,一侧椎动脉13枚。51例患者狭窄完全解除,成功率为100%。术后1周复查DSA,患者官腔狭窄明显改善,残余狭窄均为20%以下。术后随访6个月,患者术后NIHSS评分为(0.88±0.64)分,与术前(2.23±1.08)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血管支架置入术手术成功率高,可明显改善颅脑动脉狭窄引起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临床效果满意度高,但术者需熟知其并发症原因,做到术前早期预防,术后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老年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后即行支架植入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10月商洛市商南县医院心内科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经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后即行支架植入术治疗,观察组患者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后即行支架植入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X线暴露时间、血管穿刺时间、造影时间、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特殊指引导管使用率、经皮冠状动脉内球囊扩张(PTCA)使用率、双钢丝使用率、局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支架植入成功率、手术前后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SAQ)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X线暴露时间、血管穿刺时间长于对照组,造影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双钢丝使用率、支架植入成功率、动静脉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特殊指引导管使用率、PTCA使用率高于对照组,血肿、假性动脉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心绞痛发作情况、疾病认知程度、治疗满意度、心绞痛稳定状态、躯体活动受限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情况、疾病认知程度、治疗满意度、心绞痛稳定状态、躯体活动受限程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后即行支架植入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较好,有利于缩短术后住院时间,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局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在降低缺血性脑卒中(TIA)发生率、残疾率和病死率方面优于内科保守治疗[1].近年来,颈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CAS)以其微创、成功率高、围术期脑卒中发生率和死亡率与CEA类似,已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手段之一.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采用血管内自膨式支架,治疗老年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23例,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介入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6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行脑血管介入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例,治疗前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量表(NIHSS)对患者神经功能进行评定,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介入治疗均获成功,血管狭窄部位恢复正常血管直径和形态,残余狭窄率10%。2例患者颈动脉支架于球囊扩张后出现一过性心率减慢,7例患者使用保护伞收集到多枚淡黄色粥样硬化斑块,1例患者椎动脉起始部狭窄于手术中使用球扩支架后出现头晕、恶心、呕吐。患者术后NIHSS评分低于术前(P0.05)。结论充分做好术前、术中及术后准备工作,合理利用血管内支架介入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药物治疗与血管内支架治疗症状性脑供血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月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中心医院收治的症状性脑供血动脉狭窄患者74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药物组39例和手术组35例。药物组患者采用药物治疗,手术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6、12个月后治疗成功率、颈内动脉狭窄率、大脑中动脉狭窄率、基底动脉狭窄率,治疗前和治疗12个月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治疗后12个月内不良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治疗6、12个月后,手术组患者治疗成功率高于药物组,颈内动脉狭窄率、大脑中动脉狭窄率、基底动脉狭窄率低于药物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手术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药物组,ADL评分高于药物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2个月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发生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支架治疗症状性脑供血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优于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短中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4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分为药物组38例和支架组26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治疗后随访3个月内不良临床事件(脑出血、脑梗死、死亡)的发生率。结果支架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及ADL评分优于药物组(P0.05)。两组治疗后3个月内不良临床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相对于单纯药物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长期疗效还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与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防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选择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接诊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7例,随机分为CEA组(31例)和CAS组(46例);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情况和生活质量、围术期并发症等情况;术后随访1年,观察两组死亡或血管事件。结果 CEA组手术成功率(96.77%)与CAS组(100.00%)无显著差异(P0.05);CEA组住院费用、术后低血压发生率显著低于CAS组,而住院时间、术后高血压发生率显著高于CAS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显著降低,简明健康状况量表(SF-36)评分显著升高(P0.05),但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围术期并发症(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高灌注综合征、颈动脉急性闭塞及皮下/穿刺点血肿)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随访1年,两组死亡率、同侧脑卒中、所有脑卒中、颈动脉再狭窄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CEA和CAS均可有效预防颈动脉狭窄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减轻神经功能损伤,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老年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与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成形术疗效.方法 选择老年脑血管病患者36例,其中颅内血管狭窄患者15例,颅外血管狭窄患者21例,患者给予手术治疗,术后随访3年,并行TCD及DSA评价、ASPECTS量表评分,对患者术后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 本组36例老年患者全部支架放置成功,患者术后各项参考指标均显著改善,患者术后1个月、1年、3年的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平均流速较术前减慢,而脉动指数较术前增高,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ASPECTS评分中显示患者术后1个月、1年及术后3年的ASPECTS评分与术前对比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行支架治疗后,颅内支架组患者成功14例,失败1例,成功率93.3%.术后脑出血2例,血管痉挛1例,再闭塞2例,心率、血压下降1例.颅外支架组成功20例,失败1例,成功率95.2%.再闭塞1例,心率、血压下降5例.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可以很好地治疗老年症状性脑动脉狭窄,但相对来说技术要求较高,尤其是颅内血管支架成形术.相对于颅外血管支架成形术,颅内血管支架成形术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多.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分析儿童血管内支架植入术的早期并发症了解儿童血管内支架植入术的安全性.方法 对10例肺动脉分支狭窄或者主动脉缩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后的早期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术中出现球囊破裂1例,术后出现尿潜血阳性2例,消化道出血1例,胸部不适2例,头痛、呕吐1例,10例中6例并发症均在24 h内缓解.结论 儿童血管内支架植入术的早期并发症较少,而且多无特异性.因此,只要病例适应证选择合适,手术操作规范,儿童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支架置入与单纯药物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82例椎动脉起始部中重度狭窄(狭窄率>50%)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支架+药物组40例和药物组42例。记录患者治疗后1年DSA或CT血管成像复查时狭窄血管的狭窄程度、再狭窄率、脑缺血事件发生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1)对40例支架置入患者共置入44枚支架,其中1例因狭窄部斑块较硬,虽经2次球囊后扩张,仍残余狭窄60%;围手术期间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手术成功率为97.5%(39/40)。支架置入1年时,支架+药物组患者椎动脉起始部的狭窄率显著改善,由(73±13)%降至中位数11%(8%,50%)(P<0.01)。(2)支架置入后1年,支架+药物组有11例(27.5%)患者出现支架内狭窄,其中有2例患者同时存在支架断裂;药物组有4例(9.5%)患者椎动脉完全闭塞,但仅2例患者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3)支架+药物组患者与药物组相比,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78,P=0.093)。支架+药物组患者总的缺血性事件为7例(17.5%),与单纯药物组的16例(38.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06,P=0.038)。结论支架置入治疗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安全、有效,可以明显改善椎动脉狭窄,并且对预防后循环缺血性事件优于单纯药物治疗,但椎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较高的再狭窄率仍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后并发症的护理对策。方法对112例行脑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患者进行密切监测,并根据患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6.1%,经过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有效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论合理有效的护理是症状性脑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成功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症状性椎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的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支架成形术及12例单纯药物治疗的老年症状性椎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支架成形术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以及随访期内两组患者血管狭窄程度、再狭窄率、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脑缺血事件发生率等对比其疗效。结果临床随访73~104个月,平均(90.41±10.86)个月,支架成形术组患者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管狭窄率(82.50±9.17)%vs(79.83±6.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末支架成形术组患者血管狭窄程度(9.00±15.85)%,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84.83±10.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支架成形术组有3例出现支架内狭窄,药物组有3例患者完全闭塞;随访期内支架成形术组患者总的缺血事件3例,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8例(P0.01)。结论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症状性椎动脉中重度狭窄有较好的长期效果,对预防后循环缺血事件优于单纯药物治疗,但仍需要更大样本量对照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溶栓后延迟病变冠状动脉支架置入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AMI病例 16 0例 ,分为静脉溶栓再通 (A )组和静脉溶栓未通 (B)组 ,于 AMI后 3~ 15日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治疗 ,随访 6个月 ,均于随访前后查超声心动图 (UCG) ,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 (L VEF)。结果  A、B两组均有很高比例的梗死相关血管(IRA)和一定比例的非梗死相关血管 (non- IRA)残留严重狭窄。IRA狭窄程度 B组比 A组严重 (P<0 .0 5 )。成功置入支架 15 2例 (95 % ) ,A、B两组间手术成功率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 138例 (90 .7% )随访 6个月 ,随访期内无死亡病例。与 B组比较 ,A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 (P<0 .0 5 ) ,A组随访期间 L VEF较随访前增加 (P<0 .0 5 ) ,较 B组高 (P<0 .0 5 )。结论  AMI病例溶栓后存在严重的 IRA和 non- IRA残留狭窄 ,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是必要的、安全的 ,手术成功率高 ,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适应证、手术方法、临床效果、安全性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在我科颈动脉狭窄住院患者,其中20例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达到支架成形术指征(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50%,无症状性狭窄75%)的患者作为治疗组,给予支架成形术,同时选择20例颈内动脉狭窄虽然到达支架成形术指征,但不愿意接受支架成形术单纯采用保守治疗(控制危险因素+降脂、降压、控制血糖等药物对症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治疗组除给予支架成形术外,同时控制危险因素,降脂、降压、控制血糖药物等对症治疗。手术前后对两组进行颈部血管彩色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磁共振血管造影(MRA)、CT灌注(CTP)、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检查,同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6个月内再发卒中的调查等,对有关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支架置入术成功率100%。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后3周测量狭窄程度由原来的(87.65±7.63)%下降至(12.58±4.83)%(P0.01)。5例发生短暂性血压及心率下降,8例发生持续性低血压及心率下降。6例围手术期出现过度灌注表现,无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治疗组手术前后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随访6个月,术后无支架内再狭窄;治疗组ADL评分、NIHS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6个月内无再发卒中,而对照组有4例发生卒中(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临床效果好,术后支架内再发狭窄率低,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预防再发卒中,明显优于内科药物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