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眩晕宁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文杰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11)
目的探讨眩晕宁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选择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82例,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用眩晕宁片治疗,对照组用盐酸丁咯地尔片治疗,均连用15d,两组均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5%,对照组总有效率82.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眩晕宁治疗后循环缺血眩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脑心通胶囊治疗后循环缺血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3例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脑心通胶囊治疗,对照组采用氟桂利嗪(西比灵)胶囊治疗.2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血液流变学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68%,对照组为88.64%,两组疗效相近(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心通胶囊可改善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研究天麻素联合前列地尔以及单纯天麻素治疗后循环缺血导致的中枢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在本院治疗的由于后循环缺血导致眩晕的患者95例,随机分为天麻素联合前列地尔组(治疗组)及天麻素治疗组(对照组),观察患者症状改善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2组对眩晕的治疗都有明显疗效,但治疗组完全缓解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完全缓解时间明显缩短(P<0.05),2组治疗前后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血流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天麻素联合前列地尔治疗能明显改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并能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丁基苯酞软胶囊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92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及对照组(44例),对照组给予丹参20 ml加入0.9%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治疗14 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丁基苯酞软胶囊200 mg口服,3次/d,治疗14 d。两组病例治疗前后均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同时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总有效率为93.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丁基苯酞软胶囊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眩得宁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后循环梗死性眩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纽和对照组,各30例。在基础治疗的同时,治疗组口服眩得宁和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治疗,疗程均为20d。结果治疗组治愈率43.33%,总有效率80.()()%;对照组治愈率30.00%,总有效率66.67%。治疗组治愈率、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治疗组治疗后胆固醇(Tc)、三酰甘油(TO)血黏度及脑血流速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眩得宁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后循环缺血比单用阿司匹林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椎一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引起的病变,约占脑血管病的20%。笔者对经诊断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患者使用小剂量超声波治疗并采取相应的综合护理干预,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穴位注射天麻素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天麻素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以眩晕、躯体平衡障碍为主要症状的后循环缺血患者35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72例)与对照组(180例)。治疗组采用天麻素注射液0.2 g,地塞米松2 mg,利多卡因20 mg针管内混匀,取天牖穴注射,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天麻素注射液0.6 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输注,1次/日,治疗10 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3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3.89%,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增快(P0.05),治疗后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麻素注射液能够明显缓解后循环缺血患者的眩晕、恶心、呕吐、头痛、平衡障碍等症状和体征;天麻素注射液具有较好的扩张血管作用,防止脑血管痉挛,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增加脑血流量,且其镇静作用,使患者的焦虑症状得到缓解,从而解除因精神因素所致的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
8.
16层螺旋CTA诊断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A评价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价值。方法对8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病人行CTA检查,经图像后处理和血管狭窄程度测量,由两名高年资影像学专业医师进行分析。结果 80例后循环缺血性(PCI)眩晕患者椎动脉CTA中,无异常发现5例,其余的225支动脉中(左右椎动脉150支,基底动脉75支);提示先天变异120支,粥样硬化狭窄190支,其中闭塞11支,外压性因素;钩椎关节增生32支,肿瘤外压1支,其它痉挛17支和单纯前循环狭窄4支;根据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93支、中度狭窄51支、重度狭窄23支。结论 16层螺旋CTA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系统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入选患者78例,均经TCD及颈部血管彩超证实为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2例予马来酸桂哌齐特240 m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输注,每日1次。对照组36例予盐酸川芎嗪注射液16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输注,每日1次。两组疗程均为2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0%,显效69.44%,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系统缺血性眩晕起效快,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0.
眩晕宁片治疗眩晕12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眩晕是中医内科常见病。其主症有两类:一是自觉周围景物或自身旋转、位置变化;二是头昏、头重脚轻、站立不稳感,但无自身或周围物体位置变化的错觉,本文所论属前者。“眩”指眼花,同恶心、呕吐、耳鸣、听力减退、头痛、出汗等症一样,眼花只能作为眩晕的伴发症状。笔者运用眩晕宁片治疗本病120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眩晕宁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眩晕宁联合盐酸氟桂利嗪与单用盐酸氟桂利嗪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均分成两组各50例,治疗组口服眩晕宁3片,每日3次,盐酸氟桂利嗪10mg,每日1次,睡前服用。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10mg,每日1次,睡前服用,疗程均为60d。两组患者治疗前均未用同类钙拮抗剂。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和症状变化。结果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各指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眩晕宁片加用盐酸氟桂利嗪能显著提高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眩晕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眩晕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入选的75例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基础治疗相同,对照组37例,采用倍他司汀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组38例,采用参麦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注射液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血浆黏度、血压改变和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4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38%(P〈0.05);观察组3个月复发率为13.1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62%(P〈0.05);同时,观察组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血浆黏度、血压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眩晕优于单用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盐酸法舒地尔治疗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科2012年8月-2013年6月住院治疗的后循环缺血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28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盐酸法舒地尔,疗程均为14 d.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28/32),高于对照组的78.6%(22/28)(P<0.05);治疗后治疗组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的收缩期末峰流速(VS)、舒张期末峰流速(VD)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盐酸法舒地尔能够改善后循环系统血流动力学指标,对后循环缺血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后循环缺血系指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预后不如前循环缺血,其治疗与前循环缺血相似,但由于基底动脉闭塞病死率更高,因此通常采取更为积极的治疗,如溶栓治疗(尤其是动脉溶栓)和血管内治疗,而且治疗时间窗更长。文章对后循环缺血的治疗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后循环缺血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的发展和相关临床研究的进展,人们对后循环缺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文章对后循环缺血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项部横刺法治疗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1例后循环缺血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项部横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每周均治疗6次,连续3周。两组均静脉输注银杏达莫10mL,并控制血压、血糖等,疗程均为3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改善以及头颅多普勒超声(TCD)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1.67%,优于对照组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和基底动脉(BA)的平均流速(Vm)值高于治疗前,LVA、RVA、BA的血管搏动指数(PI)值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LVA、RVA、BA的Vm、PI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项部横刺法治疗能更好地增加脑血流,改善后循环供血及临床症状,是治疗后循环缺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王阳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9(8):957-958
目的通过对后循环短暂性缺血发作所致眩晕(PCTIV)急性发作期的外风干预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拟定眩晕主症、次症量化观察评分表。选择中医内科门诊的PCTIV急性发作期眩晕患者8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以祛风化痰通络汤搭配氟桂利嗪治疗,对照组仅用氟桂利嗪进行治疗,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随访的4周后,治疗组症状评分仍然低于对照组(P<0.05)。在短期内(第1天、第3天)的个人自觉症状改善情况,治疗组自觉症状改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外风干预治疗能够更快地缓解PCTIV急性发作期的相关症状。进一步显示外风可能与PCTIV发作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8.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形态学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形态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与同期60名无眩晕但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体检志愿者(对照组)的脑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颈部CT血管成像及头部MR血管成像资料,将单因素比较的阳性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危险因素,并将后循环缺血组患者的椎动脉狭窄程度和基底动脉迂曲程度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1)后循环缺血组高血压、高脂血症、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椎动脉变异及基底动脉迂曲的发生率分别为59.0%(72例)、55.7%(68例)、64.8%(79例)、41.0%(50例)、28.7%(35例)及30.3%(37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3.3%(20例)、31.7%(19例)、35.0%(21例)、15.0%(9例)、10.0%(6例)及15.0%(9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OR=3.891,95%CI:1.721~8.800,P0.01)、椎动脉变异(OR=3.231,95%CI:1.238~8.432,P=0.017)及基底动脉迂曲(OR=2.664,95%CI:1.189~5.972,P=0.017)是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独立危险因素。后循环缺血组椎动脉狭窄程度和基底动脉迂曲程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椎动脉优势在基底动脉弯曲程度≥2级与2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椎动脉变异及基底动脉迂曲是老年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椎动脉优势是基底动脉迂曲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脑供血系统血流频谱形态及颈部动脉有无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了解脑前后循环各主要动脉功能状态与血管性眩晕发生的关系。方法应用西门子Acuson Sequoia 512彩色多谱勒超声显像仪与MT-3000经颅多谱勒仪回顾分析185例血管性眩晕患者的颈部血管彩超与经颅多谱勒检测结果。结果经检测显示血管性眩晕患者仅出现前循环系统功能改变的14例(7.57%),仅有后循环功能改变的42例(22.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7,P<0.01)。而前后循环同时受累的有105例(56.8%)。137例患者存在普遍的脑动脉硬化或血管弹性减退现象,97例患者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好发部位以颈动脉分叉最多见,发生在椎基底动脉系统者仅3例(1.4%)。结论血管性眩晕的发生不仅仅与后循环的功能异常有关,多同时伴有前循环功能状态的改变,甚至可仅表现为前循环供血异常。而脑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的形成也是影响脑供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后循环缺血患者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利用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方法观察后循环缺血患者脑血管的结构异常情况,比较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与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血管结构有无区别,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南京卒中登记系统中2004年1月至2008年5月所有后循环缺血并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的397名患者,分析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资料及血管学资料。结果所有患者中,脑血管造影发现后循环血管病变304例,共435处血管。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与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后循环血管病变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在没有明确风险因素的78例患者中,椎动脉发育不全或后循环血管变异25例。结论后循环缺血脑血管造影检查阳性率较高,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血管异常率差异无显著性,在无风险因素的患者中以椎动脉发育不全或后循环血管变异为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