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桡动脉压迫止血器不同减压时间对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的影响。方法将400例应用TQ-A型动脉压迫止血器压迫止血的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00例和对照组200例。观察组术后1小时松解1圈,后每隔0.5小时松解0.25圈,术后6小时候完全松解,对照组术后1小时松解1圈,后每隔1小时松解0.5圈,至术后6小时候完全松解,观察两组术后24小时内出血情况、止血时间及创口渗血、皮下血肿,肢体麻木、发绀、肿胀,桡动脉闭塞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两组在出血情况及止血时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肢端肿胀、麻木、疼痛等方面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桡动脉闭塞方面观察组有下降趋势(P=0.092)。结论应用TQ-A型动脉压迫止血器第1次减压时间提前至术后1小时,以后每隔1小时松解0.25圈的方法止血效果确切,并发症少,舒适度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止血贴与止血气囊对经桡动脉冠状动脉影患者的止血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6月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行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60例,根据止血方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80例。A组患者采用止血贴进行止血,B组患者采用止血气囊进行止血;两组患者均于造影后6~8 h解除。比较两组患者穿刺点压迫时间、住院时间、疼痛发生率、止血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穿刺点压迫时间、住院时间、疼痛发生率、止血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压迫点皮肤损伤及压疮发生率低于B组(P0.05);两组患者压迫背侧皮肤损伤及压疮、急性桡动脉闭塞、出血及血肿、拔管迷走神经反射、皮下瘀斑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止血贴与止血气囊对经桡动冠状动脉影患者的止血效果相似,但与止血贴相比,止血气囊所致压迫点皮肤损伤及压疮发生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3.
《内科》2020,(3)
目的探讨"创口贴"式动脉压迫止血器在经桡动脉介入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7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介入导管室行介入诊断和治疗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采用环绕式绷带包扎法压迫止血,观察组患者术后采用"创可贴"式动脉压迫止血器进行压迫止血。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止血效果、术后4 h的手掌肿胀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48 h皮下瘀斑、迷走神经反射、皮肤完整性受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桡动脉闭塞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1次止血成功率为100.0%,对照组患者1次止血成功率为8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4 h的手掌肿胀情况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48 h皮下瘀斑、迷走神经反射、皮肤完整性受损及术后1个月桡动脉闭塞的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创口贴"式动脉压迫止血器止血效果显著,能有效减轻桡动脉介入术后患者手掌的肿胀程度,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对比止血绑带与绷带加压包扎在经桡动脉冠脉造影术后应用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方法选取2013年01月~12月收治的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94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两组的皮下血肿、淤血、渗血进行比较。结果两组间比较观察组在皮下血肿、淤血、渗血等方面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止血绑带在一定程度上优于绷带加压包扎,可作为经桡动脉冠脉造影术后的常规止血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Helix压迫器用于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压迫止血与患者的舒适度。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4月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患者随机分成观察1组(160例)、观察2组(202例)和对照组(100例),观察组采用Helix压迫器分别压迫止血2小时和4小时,对照组采用弹力胶布加压包扎法压迫止血,比较各组止血的效果及舒适度。结果对照组、观察1组、观察2组的一次止血成功率分别为:94.00%、98.75%、99.01%;对照组手部胀痛、出血血肿、皮肤破损坏死、桡动脉急性闭塞等并发症均高于观察1组和观察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观察1组比较,虽然观察2组在一次止血成功率上有所提高,但是手部发绀、血肿、胀痛感、皮肤皮损、桡动脉闭塞等并发症也随之增多,观察组舒适度要高于对照组。结论 "Helix"压迫器用于桡动脉穿刺点压迫止血效果好,操作简单,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舒适度高,能够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压迫时间以2小时为宜。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TR-Band桡动脉压迫器两种不同放气方式对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穿刺部位止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5月在我院TRCI术后,使用TR-Band压迫器患者39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198例与对照组192例。观察组术后压迫器压迫2 h开始初次放气,6 h放完,8 h解除加压。对照组术后压迫器压迫4 h开始初次放气,8 h放完,10 h解除加压。比较两组患者末梢经皮血氧饱和度、压迫总时间、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压迫总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肿胀、淤斑及患者主观不适情况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压迫2 h后开始放气,6 h放完,8 h解除加压的放气方式比较合理,既可有效压迫止血,又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男性患者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A-PCI)后弹力绷带压迫止血法与气囊压迫止血器的止血的效果差异。方法 将经右侧桡动脉行TRA-PCI的208例男性患者,根据术后压迫止血方式不同分为弹力绷带压迫止血组(n=105)和气囊压迫止血器组(n=103),比较两组基线特征及桡动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年龄、体质量指数、吸烟、既往史、入院诊断、在院用药情况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术区出血、皮肤瘀斑、上肢肿胀、手部发绀、张力性水疱、桡动脉闭塞、上肢悬挂治疗的比例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弹力绷带压迫止血组较气囊压迫止血器组上肢麻木(0.00%vs. 2.91%,P<0.05)、上肢疼痛(0.00%vs. 5.83%,P<0.05)、总体事件(4.76%vs. 17.48%,P<0.01)比例低,且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无迷走神经反射、动静脉瘘发生。结论 弹力绷带压迫止血法与气囊压迫止血器相比,能够减少男性患者TRA-PCI的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诱发迷走神经反射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7年2月成功行PCI的1 362例患者,比较迷走神经反射组和无迷走神经反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CI诱发迷走神经反射的危险因素。结果:纳入研究的1 362例患者中有36例患者发生迷走神经反射,血压下降至(56.38±7.32)/(36.85±7.48)mm Hg,心率下降至(45.85±5.65)次/min。迷走神经反射组和无迷走神经反射组患者在既往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留置鞘管、鞘管留置时间、反复穿刺、压迫止血时间、使用桡动脉止血器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CI术后诱发迷走神经反射的危险因素包括鞘管留置时间及压迫止血时间延长。结论:鞘管留置时间及压迫止血时间延长是PCI诱发迷走神经反射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龄冠心病患者行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12月在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行经桡动脉冠脉造影和PCI的高龄冠心病患者75例,根据患者年龄分为A组45例(60~79岁)和B组30例(≥80岁)。比较两组患者经皮冠状动脉造影、PCI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经皮冠状动脉造影、PCI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穿刺部位血肿、迷走神经反射、尿潴留、假性动脉瘤、动脉痉挛、冠状动脉再次闭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冠心病患者行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和PCI安全可靠,可行性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选取行冠状动脉造影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或支架植入术的患者932例,其中494例经桡动脉途径,438例经股动途径,比较两组的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穿刺部位止血包扎时间、肢体制动时间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6%︰97.1%);经桡动脉组穿刺成功率略低于经股动脉组(P0.05);经桡动脉组在鞘管置入时间上长于股动脉组,而止血包扎时间和肢体制动时间则明显短于股动脉组(P0.05)。经桡动脉组穿刺部位血肿、假性动脉瘤、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术后尿潴留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组(P0.05),而动脉痉挛发生率明显高于股动脉组(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可行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药止血活血敷料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止血、预防血管并发症及病人舒适性等方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病人200例,按照完全随机设计1∶1分为止血活血敷料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两组术后穿刺桡动脉血管并发症、压迫止血时间和病人舒适度。结果止血活血敷料组止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止血活血敷料组穿刺桡动脉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止血活血敷料组舒适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运用中药止血活血敷料能明显减少穿刺桡动脉的血管并发症,缩短止血时间,并明显提高病人舒适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桡动脉介入术后TR Band和RDP-700止血器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并行支架置入术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患者共180例,随机分为TR组及RDP组,每组患者90例,分别使用TR Band和RDP-700止血器行桡动脉止血。比较观察2种止血器的止血效果、止血压迫时间以及远端肢体肿胀消退时间、压迫侧大拇指血氧饱和度、桡动脉闭塞率、局部手臂肿胀、皮肤缺血坏死发生率的情况。结果两种桡动脉止血装置均有较好的止血效果。止血压迫时间RDP-700组(6.62±0.65)h较TR Band组(9.12±0.58)h止血器压迫时间明显缩短(P0.05);远端肢体肿胀消退时间,RDP-700组(12.17±1.31)h较TR Band组(20.10±2.41)h止血器压迫时间明显缩短(P0.05);两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监测均在正常范围内,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闭塞率、皮肤缺血坏死发生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应用TR Band和RDP-700是安全、有效的,RDP-700具有压迫时间短,远端肢体肿胀消退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 目的 比较TR Band和YM-RAO-1229桡动脉压迫止血器在经桡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止血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优缺点.方法 纳入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40例,随机分成两组,其中70例采用TR Band压迫止血器,70例采用YM-RAO-1229桡动脉压迫止血器。观察两组术后止血效果和比较局部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方法术后均能成功止血。两组在出血及桡动脉闭塞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7%VS.7.1%,P >0.05;1.4%vs.1.4%,P >0.05);在肢体远端肿胀、皮肤破损方面,YM-RAO-1229压迫止血器效果优于TR Band压迫止血器(11.4%VS.25.7%,P<0.01;1.4%vs.7.2%,P<0.05)。结论 两种压迫器均安全和有效,但YM-RAO-1229压迫止血器因对周围组织压迫和皮肤损伤更小,患者感觉更为舒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气囊式与旋压式压迫器的止血效果、并发症、患者的舒适程度,找出两种压迫器的优缺点及适用人群。方法选择在本院住院且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200例,按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气囊压迫器组和旋压式压迫器组各100例。对比两组压迫器压迫时有无出血;术后1h患者心率、左上肢血压、术侧大拇指血氧饱和度(SpO_2);患者呼叫次数;患者的不舒适感受;撤除桡动脉压迫器后局部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SpO_2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每组患者手术前后血压、心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且两组患者舒适度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两种压迫器均有较高的止血成功率和较低的血管穿刺并发症发生率,临床应用安全、有效。但气囊止血器组患者的舒适度明显优于旋压式止血器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诱发迷走神经反射的危险因素及其急救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成功行PCI的214例患者的资料,以是否发生迷走神经反射分为迷走神经反射组(56例)和无迷走神经反射组(15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运用Logistic分析PCI术后诱发迷走神经反射的相关危险因素,同时对发生迷走神经反射的患者进行急救治疗及观察,分析防治方案。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反复穿刺、留置鞘管、既往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压迫止血时间是诱发迷走神经反射的危险因素(OR=1.155~3.005,P0.05或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糖尿病、鞘管留置时间及压迫止血时间是诱发迷走神经反射的独立危险因素(OR=1.846~2.998,P均0.05)。通过迅速给予静脉补液、扩充血容量、静脉注射多巴胺、阿托品等及时的处理,出现迷走神经反射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有效控制。结论:影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诱发迷走神经反射的相关因素有糖尿病、鞘管留置时间及压迫止血时间;对高危患者应当密切观察病情,迅速给予规范化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考察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TR-Band气囊压迫止血的减压方案及压迫时间。方法 PCI组术后均予以TR-Band气囊压迫桡动脉穿刺点止血,PCI组于术后4小时减压,随机分为4个亚组,分别于8h(A组)、10h(B组)、12h(C组)、16h(D组)后解除气囊,观察穿刺点出血发生率。结果四个亚组比较,可见术后8h后解除气囊的出血发生率仍较高4例(13.3%),10h后2例(6.67%)有下降(P0.05),但直至12h方显著下降至1例(3.33%)(P0.05),与16h后解除气囊的出血发生1例(3.33%)一致(P0.05)。结论 PCI组TR-Band气囊压迫后减压时间4h,每隔2h抽出2ml,共3次,术后12h解除气囊即可。  相似文献   

17.
目的验证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桡动脉损伤的影响因素。方法 56例研究对象均选自广西省百色市人民医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接收的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为5F动脉鞘管组,对照组为6F动脉鞘管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桡动脉损伤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的患肢疼痛、前臂血肿、桡动脉内膜增厚、RAO、RAS等状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两组患者都未出现假性动脉瘤、前臂大血肿、骨筋膜室综合征和动静脉瘘等状况;另外,观察组术后压迫止血时间为(4.25±0.45)h,明显少于对照组的(6.35±0.85)(P0.05)。结论采用直径小的动脉鞘管进行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可有效减小RAO的发生,防止术后压迫出血状况,并降低桡动脉内膜损伤程度,使患者的舒适度提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考察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TR-Band气囊压迫止血的减压方案及压迫时间。方法 PCI组术后均予以TR-Band气囊压迫桡动脉穿刺点止血,PCI组于术后4小时减压,随机分为4个亚组,分别于8h(A组)、10h(B组)、12h(C组)、16h(D组)后解除气囊,观察穿刺点出血发生率。结果四个亚组比较,可见术后8h后解除气囊的出血发生率仍较高4例(13.3%),10h后2例(6.67%)有下降(P0.05),但直至12h方显著下降至1例(3.33%)(P0.05),与16h后解除气囊的出血发生1例(3.33%)一致(P0.05)。结论 PCI组TR-Band气囊压迫后减压时间4h,每隔2h抽出2ml,共3次,术后12h解除气囊即可。  相似文献   

19.
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两种止血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诊疗术的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及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后,传统压迫法与采用Angioseal缝合器止血法的制动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为术前指导和术后护理提供依据。方法:CAG及PCI患者214例按止血方法不同分为传统压迫止血组和血管缝合组,比较两组术后制动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采用Angioseal缝合法成功率达100%,与压迫法止血比较下肢制动时间不论单纯CAG还是PCI均显著缩短(P<0.01),缝合法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如渗血、局部血肿、迟发出血(第3天以后,至1周)、心迷走反射等显著低于传统压迫止血组(P<0.01)。结论:Angioseal缝合器止血较传统压迫止血护理操作简便,安全性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TR-Band桡动脉压迫止血装置的单人操作技巧.方法 选择2013年3月至2013年5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经皮穿刺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患者300例,术后立即拔管,应用TR-Band桡动脉压迫止血装置压迫止血.全部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150例,连接注射器和air导管后,左手固定注射器和air导管的连接处,右手拔鞘管,需要借助腹部力量推送注射器活塞;观察组150例,连接注射器和air导管后,不固定注射器和air导管的连接处,左手食指、中指和拇指握注射器注气(推针式),右手拔管.结果 不固定注射器和air导管连接处,注气过程中,注射器和air导管不会自动脱离,不影响止血效果.结论 观察组应用推针式注气,整个操作过程更简单快捷,且动作轻柔,受到一致好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