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9 毫秒
1.
应用无创左右心功能同步检测仪测定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34例的心功能参数与40例正常人比较。结果显示心肌缺血阈值下降;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压力、肺毛细血管平均嵌楔压、心肌耗氧量、左室舒张末期血量、左室射血阻抗和动脉弹性模量等较对照组升高(P<0.01)。原发性高血压的心脏早期病变主要表现为左室舒张功能障碍(35%),其受损程度与年龄、病程无相关性。年龄60岁左右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率维持在55~69次/min范围内,似有利于心肌供血。心功能检测对无症状心功能不全的早期诊断与防治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应用无创左右心功能同步检测仪测定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34例的心功能参数与40例正常人比较。结果显示心肌缺血阈值下降;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压力、肺毛细血管平均嵌楔压、心肌耗氧量、左室舒张末期血量、左室射血阻抗和动脉弹性模量等较对照组升高(P<0.01)。原发性高血压的心脏早期病变主要表现为左室舒张功能障碍(35%),其受损程度与年龄、病程无相关性。年龄60岁左右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率维持在55~69次/min范围内,似有利于心肌供血。心功能检测对无症状心功能不全的早期诊断与防治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发生心房颤动(AF)的临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将423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高血压病合并AF(n=233),不合并AF(n=190)两组,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病患者发生AF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单变量分析显示,与非AF组相比,AF组的年龄较大(P<0.001)、体重指数偏高(P=0.019),心脏超声测量左心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均偏大(P<0.001),左室射血分数(P=0.005)较低。肌酐(P<0.001)和尿酸水平(P=0.013)偏高,但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P<0.001)较低。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年龄(OR=1.08,95%CI:1.04~1.13,)、左心房内径(OR=1.51,95%CI:1.38~1.6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OR=0.52,95%CI:0.36~0.78)与高血压病患者发生AF存在显著的关联关系。结论:年龄及左心房内径越大、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越低的高血压病患者发生AF的危险性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高血压病患者发生心房颤动(AF)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高血压病患者,通过观察临床症状、24 h动态血压(AMBP)、12导联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结果随访(25±3)月,19例(19.5%) 发生AF,3例 (15.8%) 发生脑栓塞,AF组患者年龄明显增加,AMBP平均日间收缩压 (SBP) 、平均夜间SBP明显增加,最大P波间期(P-max) 和P波离散度 (P-dis) 明显延长,左心室质量 (LVM) 和左心房内径 (LAD) 明显增加,舒张期二尖瓣A波流速(VA)明显减少.多因素分析提示:年龄(OR 3.28,P<0.001)、平均日间SBP(OR 1.35,P<0.01)、平均夜间SBP(OR 1.16,P<0.01)、P-max(OR 2.09,P<0.01)、P-dis(OR 2.52,P<0.001)、LVM(OR 1.43,P<0.01)、LAD (OR 2.81,P<0.001)、和VA(OR 2.24,P<0.01)为房颤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年龄、24 h AMBP日间SBP、夜间SBP、LAD和LVM的增加、P-max和P-dis延长、A波流速的减少是预测AF因素.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病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预测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高血压病患者发生心房颤动(AF)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高血压病患者,通过观察临床症状、24h动态血压(AMBP)、12导联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结果随访(25±3)月,19例(19·5%)发生AF,3例(15·8%)发生脑栓塞,AF组患者年龄明显增加,AMBP平均日间收缩压(SBP)、平均夜间SBP明显增加,最大P波间期(Pmax)和P波离散度(Pdis)明显延长,左心室质量(LVM)和左心房内径(LAD)明显增加,舒张期二尖瓣A波流速(VA)明显减少。多因素分析提示:年龄(OR3·28,P<0·001)、平均日间SBP(OR1·35,P<0·01)、平均夜间SBP(OR1·16,P<0·01)、Pmax(OR2·09,P<0·01)、Pdis(OR2·52,P<0·001)、LVM(OR1·43,P<0·01)、LAD(OR2·81,P<0·001)、和VA(OR2·24,P<0·01)为房颤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年龄、24hAMBP日间SBP、夜间SBP、LAD和LVM的增加、Pmax和Pdis延长、A波流速的减少是预测AF因素。  相似文献   

6.
徐忠  孙卫东  吕更  范怀海 《山东医药》2012,52(41):49-51
目的探讨在常规降压治疗基础上应用曲美他嗪(TMZ)对高血压病患者心脏重构及心房颤动的影响。方法 268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TMZ治疗组132例和对照组136例。入院时测量两组血压,检测血脂、血糖、hs-CRP、IL-6水平,超声测量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房舒张末径(LAEDD),并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治疗6个月后再次测量以上指标,并心电图或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心房颤动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6个月后治疗组LAEDD、hs-CRP、HOMA-IR、IL-6明显降低(P均<0.05),而LVMI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房颤发生率明显降低(12.1%vs 24.3%,P<0.05),血压达标率无统计学差异(57.6%vs 52.9%,P>0.05)。结论 TMZ通过改善心肌能量代谢、抗炎、改善胰岛素抵抗等机制,可抑制高血压病患者左房重构,减少心房颤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8.
目的应用心肌组织多普勒成像(TDI)技术结合M型超声、脉冲多普勒及心尖搏动图测定房室环运动速度及幅度、跨瓣血流速度及压力变化,评价心房颤动(房颤)复律后心房功能的恢复及心房顿抑的发生.方法正常对照组20例,为窦性心律的正常健康者,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51±6)岁.复律成功的房颤患者34例,男18例,女16例,平均年龄(51±12)岁,于复律后1小时、1天、1周及1个月行心脏超声检查.采用TDI技术测量房室环游离壁舒张晚期即心房收缩期心肌组织运动峰速(Am),舒张早期即心室主动舒张期心肌组织运动峰速(Em)并计算Am/Em值;M型超声测量房室环游离壁舒张晚期心肌最大运动幅度(DAD),舒张早期心肌最大运动幅度(DED)并计算DAD/DED值;脉冲多普勒测量A峰血流速度、E峰血流速度并计算A/E值;心尖搏动图记录心房收缩压力波.心房顿抑定义为Am、A峰及DAD波均为零,且心尖搏动图a波消失.结果复律后左右心房功能均低于正常(P<0.05),左右心房功能均随时间逐渐恢复,至复律后1周右房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复律后1个月左房功能恢复正常.心房顿抑的发生率在左房复律后1h时为20.6%,1天为11.76%,1周6.5%;右房则在复律后1小时和1天均为14.7%,1周3.2%,1个月时左右心房均无心房顿抑.结论房颤复律后左右心房功能均低于正常,且均有心房顿抑发生.左房功能恢复正常晚于右房.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病患者心房颤动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高血压病患者心房颤动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共纳入高血压病患者145例,根据心电图表现分为两组:其中窦性心律组75例、心房颤动组70例。分析145例高血压病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同时使用颈动脉彩超测定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粥样斑块个数,从而判断高血压患者的动脉硬化程度。结果高血压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明显高于窦性心律组(P<0.05),其斑块检出率(53.5%)明显高于窦性心律组(19.0%;P<0.01)。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粥样斑块检出率与年龄、高血压病程、高敏C反应蛋白等成正相关(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主要的危险因素后,心房颤动是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相关危险因素(OR值为1.752,P<0.01)。结论在排除了年龄、高血压病程、收缩压、高敏C反应蛋白等可导致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增厚及粥样斑块形成等干扰因素后,心房颤动可能是导致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增厚及粥样斑块形成的一个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择高血压病(IIT)Ⅰ~Ⅲ期患者60例,利用非侵入性方法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如下:HT-Ⅰ期即可检出左室舒张功能不全,HT-Ⅱ期出现左室肥厚,HT-Ⅲ期则出现左室扩大,收缩功能不全。这一结果为临床治疗高血压,防止和消退左室肥厚提供了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厄贝沙坦对高血压并发阵发性房颤(PAF)患者的抗心律失常效应.方法:选取99例高血压并发PAF患者,分成厄贝沙坦治疗组(A组)49例和氨氯地平治疗组(B组)50例,在口服胺碘酮的基础上分别加用厄贝沙坦、氨氯地平治疗12个月.比较2组治疗后第3、6、12个月房颤复发率和治疗后第6、12个月的左心房内径(LAD)...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房颤患者随访2年的卒中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分析高血压合并房颤患者资料,根据2年随访事件中是否发生卒中分为卒中组和非卒中组。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高血压合并房颤患者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入选568例高血压合并房颤患者,其中卒中组53例,非卒中组515例,2年卒中发生率为9.3%。卒中组年龄显著高于非卒中组(P<0.01);卒中组女性、既往卒中史所占比例均高于非卒中组(P<0.05);非卒中组接受抗高血压、抗凝、他汀类药物治疗比例均高于卒中组( P<0.05);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 HR=1.044,95%CI1.011~1.077)、女性(HR =1.893,95%CI1.169~3.121)、未接受抗高血压治疗(HR =1.966,95%CI1.009~3.801)、既往卒中史(HR=1.679,95%CI1.073~2.614)是高血压合并房颤患者2年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女性、未接受抗高血压治疗和既往卒中史是高血压合并房颤患者2年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高血压并发阵发性房颤心房结构和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应用声学定量(AQ)技术,探讨高血压病有无阵发性房颤(PAF)时左心房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并筛选高血压病PAF的超声危险因素。方法83例高血压病患者按PAF、有无分为两组,对比分析两组的一般临床特征及声学定量指标。结果PAF组左房内径、左房内径指数、各时相左房容积(EDV、ESV、EREV、OAEV)均明显大于无PAF组,与无PAF组相比,PAF组左房储存器容积(RV)显著增大,LAEF明显降低[RV:(64.61±18.64)vs(49.35±18.43)ml,P<0.001;LAEF:(0.44±0.16)vs(0.54±0.15),P<0.01)。结论与高血压无PAF者相比,高血压伴。PAF者左房容积增大,储存器功能增强,左房助力泵功能减低;左房增大和左房收缩功能减低是高血压病发生PAF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缬沙坦联合螺内酯与单用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74例原发性高血压(1,2级)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均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基础降压治疗后,随机分为缬沙坦联合螺内酯组,每日口服缬沙坦80mg~160mg,螺内酯40mg;缬沙坦组,每日口服缬沙坦80mg~160mg。观察9个月,比较治疗前后左房内径大小与房颤发作次数。结果治疗后两组左房内径较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6个月~9个月后房颤发作次数较治疗前减少(P〈0.05),但缬沙坦联合螺内酯组更为有效(P〈0.01)。结论应用缬沙坦可延缓高血压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左房扩大,防止房颤发作,联合螺内酯预防房颤发作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 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eGFR水平及左心房直径与心房颤动发生的相关性。 方法 纳入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间在我院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HP-AF组)104 例以及原发性高血压未合并房颤患者(HP组)110 例为研究对象,统计一般临床资料和入院抽血化验指标。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及ROC曲线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eGFR水平及左心房直径与心房颤动的关系。 结果 多因素分析中,eGFR水平及左心房直径可作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预测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eGFR ROC曲线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72,截断点为68.12 ml/min/1.73m2,左心房直径ROC曲线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84,截断点为35.5mm。 结论 eGFR水平下降与左心房扩大同样对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心房颤动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缬沙坦和氨氯地平对老年高血压伴永久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内皮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年龄60岁以上的老年原发性轻中度(1~2级)高血压伴永久性房颤的患者64例,随机分为缬沙坦组(80~160mg/d)32例和氨氯地平组(5~10mg/d)32例,分别接受12周的缬沙坦和氨氯地平治疗。治疗期间监测血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测定血浆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一氧化氮(NO)、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同时选择年龄匹配的高血压窦性心律者20例作为对照组,并检测上述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均明显下降(P<0·01),且下降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前,两组房颤患者NO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vWF、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但两组房颤患者之间上述3项指标无明显差别;降压治疗后,和治疗前相比,两组房颤患者NO水平显著升高(P<0·01),vWF、hsCRP水平显著降低(P<0·01);在相同降压程度条件下,和氨氯地平组相比,缬沙坦组降低vWF、hsCRP水平和升高NO水平更显著(P<0·05)。结论缬沙坦和氨氯地平均能有效降压,改善内皮功能及降低炎症因子;在同等降压条件下,缬沙坦改善内皮功能和降低炎症因子的作用强于氨氯地平。这可能对预防高血压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病病人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病人随机分成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治疗组,61例)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59例),治疗组病人在常规抗心律失常治疗基础上加阿托伐他汀,治疗随访1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及窦性心律维持率。结果治疗组治疗后CRP为(2.67±0.54)mg/L,较治疗前(4.36±0.42)mg/L明显降低(P<0.05),且与对照组治疗后(4.31±0.36)mg/L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用药12个月后窦性心律维持率为73.33%,优于对照组的55.17%(P<0.05)。结论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可能与炎症有关,阿托伐他汀具有减少心房颤动复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房电机械时间与P波离散度(Pd)的相关性,为心房纤颤(房颤)的发生提供新的预测指标。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就诊于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门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2例作为高血压组;另选取同期经体检、生化、心电图、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无明显异常,既往无任何心血管疾病史的42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分别测量P波起点至左心室侧壁左房室瓣环、室间隔房室环、右心室侧壁右房室瓣环处Aa波起始点的心房电机械时间,分别定义为P-LA、P-IAS、P-RA;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测量P波最大时限(Pmax)及P波最小时限(Pmin),计算Pd(Pmax-Pmin)。结果高血压组患者的P-LA、P-RA、P-IAS、Pmax、Pd均高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组患者的P-LA、P-IAS与Pd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81、0.365,P0.05);Pd与P-RA无线性相关性(r=0.300,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心房电机械时间与Pd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有望成为预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房颤发生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