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三穴五法"对腰椎间盘突出根性痛的镇痛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有研究表明通过非手术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其临床症状.目的观察"三穴五法"对腰椎间盘突出根性痛的镇痛及腰部和下肢功能恢复的效果.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非随机化同期对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的医院骨科和针灸推拿学院.对象选择1999-03/2003-06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第三附属医院推拿科住院的腰椎疾病患者21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n=108)和对照组(n=102).方法实验组采用"三穴五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法治疗.分别于治疗后5,10,30 min,1,2……24 h进行疼痛和功能测评,并将评分结果统计分析.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患者镇痛效果.②两组患者综合功能测评结果.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4.44%,平均镇痛时间(18.40±2.11)h;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35%,平均镇痛时间(10.60±2.63)h.实验组镇痛效果及综合功能测评结果均优于对照组(t=4.86,4.42,P<0.01).结论"三穴五法"对腰椎间盘突出根性痛患者具有缓解腰部疼痛、改善腰部症状,恢复下肢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痛为腧按揉法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致腰腿痛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以痛为腧压痛点按揉法对发作期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的腰腿痛的镇痛作用,并与传统斜扳法治疗的效果进行比较。 方法:采用单盲随机对照平行试验的方法,选择2003—02/2004—04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推拿科住院的60例单侧型发作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压痛点治疗组和斜扳法对照组(n=30)。压痛点治疗组施用拇指按揉法于患者腰部压痛点和委中穴处进行治疗;斜扳法对照组施用腰椎斜扳法。治疗均为20min/次,1次/d,7d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治疗前后应用腰痛疗效的分级表(总分为100分,评分越低腰痛越剧烈)评估2组患者症状体征改变情况,应用目测类比评分(总分为10分,评分越高疼痛越剧烈)评估疼痛程度,并检测推拿前和推拿后1周两组血清β-内啡肽和P物质水平。 结果:6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腰痛疗效积分:压痛点治疗组患者治疗后高于治疗前(64.77&;#177;4.14,40.63&;#177;2.93,P=0.01);斜扳法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也高于治疗前(60.70&;#177;5.78,42.83&;#177;3.63,P=0.0);2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②目测类比评分:压痛点治疗组治疗后低于治疗前(4.71&;#177;0.52,8.99&;#177;0.26,P=0.0);斜扳法对照组治疗后也低于治疗前(5.59&;#177;0.80,8.94&;#177;0.27,P=0.0);2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⑧血清β-内啡肽水平:治疗1周后压痛点治疗组患者高于治疗前[(55.83&;#177;5.53),(46.07&;#177;5.10)ng/L,P=0.0];斜扳法对照组患者低于治疗前[(46.50&;#177;3.72),(49.87&;#177;4.38)ng/L,P=0.15];2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显著(P=0.01)。④血清P物质水平:治疗1周后压痛点治疗组患者低于治疗前[(34.73&;#177;4.98),(37.95&;#177;4.66)ng/L,P=0.01];斜扳法对照组患者高于治疗前[(42.04&;#177;4.06),(39.92&;#177;3.32)ng/L,P=0.19];2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显著(P=0.01)。 结论:①以痛为腧按揉法和斜扳法均能使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减轻,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②以痛为腧按揉法可使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清β-内啡肽水平明显升高,血清P物质水平明显降低;而斜扳法的作用与之相反,提示两种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镇痛作用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3.
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缓解腰神经根疼痛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临床对照观察,分析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地塞米松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神经根性疼痛的治疗作用。 方法:选择2000-06/2004-06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骨科就诊的150例单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有明确的神经根性疼痛,男96例,女54例。按治疗方式分为3组。即地塞米松组26例,术后迟用地塞米松组16例,术后即用地塞米松组108例,地塞米松组进行单纯静脉应用地塞米松保守治疗,术后迟用地塞米松组在术后第4天开始应用地塞米松,术后即用地塞米松组术后当天即开始应用地塞米松。均连用5d,1-5d用量分别为20,20,20,10mg和5mg。采用四度十级数字定级法在治疗前后对疼痛程度进行量化判定,通过对所得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评估地塞米松对神经根性疼痛得治疗作用。 结果:所有病例资料均在患者住院期间完成,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①地塞米松组用药后神经根性疼痛有显著性减轻,用药后3,5d较治疗前神经根性疼痛均减轻(4.13&;#177;1.41,3.92&;#177;0.90,6.71&;#177;1.24,t=2.210,2.431,P〈0.05)。②手术后,受术两组神经根性疼痛均有显著性减轻(P〈0.05-0.01),术后迟用地塞米松组术后第5天疼痛较术后第3天未用地塞米松时减轻(2.28&;#177;1.13,3.22&;#177;1.30,t=1.983,P〈0.05)。③术后即用地塞米松组术后3d疼痛程度较迟用地塞米松组轻(1.98&;#177;1.25,3.22&;#177;1.30,t=1.887,P〈0.05)。 结论:短期应用地塞米松能迅速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神经根性疼痛。可以单独用于非手术治疗。也可配合手术治疗以增强手术的效栗.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不同配方镇痛药用于鼻内窥镜手术后的患者自控镇痛效果。方法:纳入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2003—10/2004—10耳鼻喉科住院患者40例,均在全麻下行鼻内窥镜手术,术后48h内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病例随机分为实验组20例,芬太尼0.5mg,氯诺昔康32mg,溶于100mL生理盐水中;对照组20例,芬太尼1.4mg,溶于100mL生理盐水中。背景速度均为2mL/h,患者自控静脉镇痛1mL/次,锁定时间6min。术后48h内根据患者的休息时间及状况每8~14小时随诊1次.记录目测类比评分、用药量、患者自控静脉镇痛次数及术后镇静程度。患者术后疼痛评判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0代表无痛,10代表剧痛。镇静程度分5级:Ⅰ=清醒;Ⅱ=瞌睡;Ⅲ=入睡,但可唤醒;Ⅳ=深睡,不能被语言唤醒,可被推醒;Ⅴ=任何方法无法唤醒。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4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实验组20例.对照组20例。①术后镇痛评分:两组术后48h内目测类比评分〈4分。②术后镇痛药用量:对照组芬太尼用量多于实验组[(1.32&;#177;0.06),(0.46&;#177;0.03)mg,P〈0.05]。⑧患者自控静脉镇痛有效按压次数:两组相似[实验组为(44.57&;#177;4.01)次/48h,对照组(47.15&;#177;4.25)次/48h]。④两组术后镇静程度: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实验组:Ⅰ级13例,Ⅱ级5例,Ⅲ级2例;对照组:Ⅰ级4例,Ⅱ级10例,Ⅲ级6例,P〈0.05]。⑤不良反应:在发生的比例上实验组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氯诺昔康可有效加强鼻内窥镜手术后芬太尼的镇痛作用,明显减少芬太尼用量及不良反应,提高镇痛的安全性及镇痛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健侧小腿穴位的奇穴特效针法对肩关节周围炎患者疼痛和运动功能的影响,并与传统针法进行比较。方法:选择2004—01/12在解放军广州疗养院颈肩腰腿痛中医特色疗法专科门诊及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科门诊就诊的肩关节周围炎患者115例,均符合《实用骨科学》中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对照组35例。治疗组采用奇穴特效针法,取穴以左有病而右畔取,头有病而脚上针为原则,均取健侧小腿穴位,主穴肾关,配穴四肢或地皇。针法采用倒马针法、再配动气针法、削骨针法。对照组主穴取肩三针或肩骨禺、肩孺、肩孺,配穴取巨骨、曲池、合谷等,常规取穴,常规针法。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留针30min/次,每次治疗前后分别行疼痛程度(用0-10的数字进行量化,0对应无痛,10对应无法忍受)和肩关节运动功能(5级分类,0分为功能无限制,4分为严重限制)评估,1个疗程(5d)后进行综合效果评定,显效为肩痛显著缓解,肩关节运动功能提高2分以上。结果:进入结果分析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保持为80和35例。①疼痛评分:1个疗程后治疗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0.80&;#177;0.56)分,(2.25&;#177;0.44)分,(t=13.62,P〈0.01)]。②肩关节运动功能评分:1个疗程后治疗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0.75&;#177;0.61)分,(1.97&;#177;0.45)分,(t=10.68,P〈0.01)]。③显效率:1个疗程后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92.50%,34.29%,(X^2=43.75,P〈0.01)]。结论:与传统针刺疗法相比,奇穴特效针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可以明显缓解疼痛、改善肩关节运动功能、提高干预效果,其原因可能与奇穴特效针法重视整体观念,能集中定向冲击病灶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夹脊平衡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镇痛时效。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采用双侧夹脊穴及远端循经取穴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患侧针刺治疗。结果:治疗20 d后,观察组镇痛起效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疗效维持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1),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夹脊平衡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良好的即时和远期镇痛效应,且维持时间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具有明确的镇痛、镇静、抗炎功效的丹参热蒸治疗对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症状、疼痛程度和血流变学指标的影响,并与非血瘀型患者作对照。 方法:①选择2002-06/2005—06解放军总医院理疗科门诊就诊或住院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1例,男47例,女44例。患者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2)参照1993年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关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所确定的辨证标准,并结合临床实际,初步拟设为4个证型:血瘀型(n=33)、寒湿型、湿热型、肝肾亏虚型;后3个证型统称为非血瘀型(n=58)。③全部患者接受丹参袋熏蒸治疗。用法为丹参(由有本院中药房提供)碾碎,装入布袋入入锅中蒸30min后取出,放于腰部和臀部热敷,温度以能耐受为度。药凉后取下,1次/d,每剂用20-30d,30d为1个疗程,同时接受包括腰椎牵引和中频电治疗的物理治疗。④临床症状评估采用日本骨科学会推荐的下腰痛评估量表,包括14项内容:下腰痛;腿酸或麻木;步行能力;直腿抬高试验;感觉障碍;运动障碍;日常生活能力测评;卧位转身;站立试验;洗漱;长久坐(1h);身体前倾试验;举物和持物;膀胱功能。每项内容按3级或4级计分法评估,得分越高代表损伤程度越重。⑤疼痛评估采用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主诉分级法:0分为无痛;1分为轻度疼痛,但可耐受,不影响睡眠,并可正常生活;2分为中度疼痛,较为明显,睡眠受干扰,需要一般性止痛、镇静和安眠药物;3分为重度,疼痛剧烈,难以忍受,常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睡眠受到严重干扰,需要麻醉性药物。⑥治疗前1周和疗程结束后1周内进行症状及疼痛评估并应用LBY-N6B型全自动模块式血流变仪(北京普利生科贸贪集团)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⑦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1例均进人结果分析。①血瘀型和非血瘀型患者治疗前下腰痛评估量表评分接近(P〉0.05);治疗后除下腰痛评估量表中的运动障碍和膀胱功能项外,其余项目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下腰痛评估量表中下腰痛、腰酸和麻感、步行能力、直腿抬高试验、感觉障碍、站立试验、长久坐、总分明显低于非血瘀型患者(P〈0.05)。②治疗前血瘀型和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主诉分级法疼痛评分接近(1.93&;#177;0.38.1.96&;#177;0.41,P〉0.05),治疗后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明显低于非血瘀型患者(1.55&;#177;0.40,1.60&;#177;0.36,t=1.966,P〈0.05);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t=2.352,2.407,P〈0.05)。③治疗前血瘀型和非血瘀型患者各项血流变学指标接近(P〉0.05)。治疗后血瘀型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血沉、全血还原黏度、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非血瘀型患者治疗后全血低切和中切黏度、红细胞压积、血沉、全血还原中切和高切黏度、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血瘀型患者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沉、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低于非血瘀型患者(P〈0.05)。 结论:丹参热蒸可明显改善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症状、疼痛程度及血流变学指标,作用效果优于非血瘀型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寻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IDH)腰腿痛的有效方法。方法:将全部入组98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n=53)与对照组(n=45)。采用简化疼痛量表(SF-MPQ)对两组患者腰腿痛进行连续动态观测,治疗组采用局部单穴电针,对照组采用常规取穴电针,各组的电针参数与针刺频度一致。结果:首次治疗后两组SF-MPQ每次后续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且每个时间点该指标组间也分别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各组SF-MPQ评分治疗后各时间点与首次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与常规取穴电针相比,局部单穴电针对LIDH腰腿痛具有更好的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在突出腰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病程和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2002—06/11在郑州市骨科医院脊柱骨科住院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5例作为病变组,均知情同意。病程1个月~10年,平均23.67个月。硬膜外麻醉下行髓核摘除术,记录椎间盘突出类型,病情从轻至重为:凸起型4例,突出型15例,游离型6例。同时选择3例急性腰椎爆裂性骨折行椎管内减压内固定术患者及2例行脊柱侧弯行前路松解术患者作为对照组,既往健康。手术中选取纤维环、髓核、软骨终板组织标本,每组标本分为两份,一份液氮速冻后转入-70℃超低温冰箱中冻存备用。另一份作光镜下病理组织学观察,根据Norbet Boos等的组织学分级将所有标本的病理病变程度分为轻、重两度。不同类型椎间盘髓核、纤维环、软骨终板组织标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表达情况以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测定,并探讨其与病程的关系。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5例及对照组5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水平:在髓核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在纤维环、软骨终板中的表达[13.05&;#177;0.82,6.91&;#177;0.33,2.47&;#177;0.37(t=12.03,10.16,P〈0.05)]。游离型显著高于突出型[8.36&;#177;0.41,4.13&;#177;0.14,(t=7.81,P〈0.05)];突出型显著高于凸起型(1.19&;#177;0.48)(t=3.35,P〈0.05)。病变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61&;#177;0.34),(t=8.64,P〈0.05)。重度病变患者显著高于轻度病变患者[10.43&;#177;0.27,6.01&;#177;0.34 (t=8.26,P〈0.05)]。②病程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表达的关系:病程大于12个月患者椎间盘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表达的阳性率显著高于病程3-6个月及7~12个月的患者[88.9%,39%,30.7%,(X^2=19.24,P〈0.05)]。结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参与腰椎间盘突出的病理过程,随病情的加重而分泌增多。病程在12个月以上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阳性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护理干预对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将160例经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80例。对照组实施骨科常规护理指导,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疗效及1年后复发情况。结果:实验组临床疗效评定优于对照组(P〈0.01),1年后复发情况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护理干预能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控制,保证手术疗效,有效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浆β-内啡肽的影响及其疗效观察。 方法将6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2例,2组均采用电针治疗,其中治疗组选取腰部夹脊穴,对照组常规取穴,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患者血浆β-内啡肽的含量,采用杨氏评分法评定疗效。 结果治疗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β-内啡肽含量均明显增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治疗组β-内啡肽含量增高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电针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并可提高患者血浆β-内啡肽活性,这可能是电针镇痛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鸡尾酒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择2004—01/2005—03在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颈内动脉系统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80例。①按住院时间顺序每3例分在1组的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治疗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对症,抗血小板聚集、脱水降颅压、神经营养剂、防治并发症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鸡尾酒疗法(三七总皂苷、康复训练、电针及高压氧治疗)。②分别于人组时及治疗3周后进行功能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采用修订Barthel指数评分,评分越高,依赖程度越低;肢体功能缺失评分,采用欧洲卒中量表评分,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说明神经功能受损越少。 结果:对照组退出治疗2例,进入结果分析78例。①欧洲脑卒中量表评分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后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对照组:56.58&;#177;16.13,42.53&;#177;12.02,P=0.000;治疗组:70.72&;#177;18.07,44.17&;#177;14.63,P=0.000);治疗组治疗后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0)。②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后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对照组:58.37&;#177;14.66,48.37&;#177;13.37,P=0.000;治疗组:75.34&;#177;15.36.51.66&;#177;11.56,P=0.000);治疗组治疗后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0)。 结论:鸡尾酒疗法可以促进缺血性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关节松动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的生物力学探索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关节松动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生物力学作用。方法:实验组采用关节松动术,理疗(超短波,中频电疗)配合腰椎牵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理疗(超短波,中频电疗)配合腰椎牵引进行治疗。结果:实验组腰椎功能治疗后评分和改善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关于松动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好的生物力学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从临床角度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康复治疗后腰椎功能康复与腰椎CT影像的关系。方法:对1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前后观察,根据突出物的不同水平层面分为单节段与多节段突出;根据突出物不同突出程度分为膨出型、突出型和膨出加突出型。结果:治疗后单节段突出者(22.86&;#177;4.80)分比多节段突出者(20.24&;#177;8.90)分腰椎功能改善明显(t=2.352,P&;lt;0.05).膨出型患者(25.01&;#177;2.52)分比突出型(20.25&;#177;8.15)分和膨出加突出型患者(21.97&;#177;8.97)腰椎功能改善明显(t=3.924,P&;lt;0.01)。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康复治疗效果与椎间盘突出的程度和节段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平衡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治疗,联合组给予平衡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评分高于对照组,疼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平衡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效果更确切,患者腰部功能及疼痛均能得到有效恢复或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腰夹脊穴结合远红外照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法:对4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针刺治疗,并与推拿对照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与结论:治疗组总有效率93.75%,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型差异(P〈0.05),且针刺夹脊穴的疗效具有持续性和积累性,治疗组治疗2个疗程后治愈率和有效率均较治疗1个疗程为高(P〈0.05)。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传统的针灸理论及手段对3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治疗。方法:采用视觉类比评分(VAS)、腰部功能及ADL方法对其疗效进行评估,并与35例西医综合组进行对照。结果:针灸组对疼痛的缓解程度、部分腰部功能及ADL改善情况均优于综合对照组(P<0.01)。结论:传统的针灸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确实具有消炎镇痛,改善功能之功效及临床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曲马多复合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对高血压病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及心钠素的影响。 方法:于2004-12/2005-12选择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有1年原发性高血压病史并择期行股骨头置换术或股骨骨折内固定术的患者40例为观察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静脉自控镇痛组,每组20例。患者均知情同意并自愿参加。所有病例在手术过程中均采用静吸复合全麻。对照组患者术毕回病房常规镇痛,当患者自述疼痛难忍时肌注哌替啶50mg/次。静脉自控镇痛组患者清醒拔管后开始行静脉自控镇痛。术毕静脉给予曲马多100mg+盐酸格拉司琼3mg为负荷量。静脉自控镇痛液配方为曲马多900mg+芬太尼0.3mg+盐酸格拉司琼3mg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50mL。采用放免法测定术前、术毕、术后24,48h血浆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及心钠素浓度;监测心率、血压;并进行术后8,12,24及48h的目测类比评分比较。 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手术,并进入结果分析。(1)两组高血压患者术前肾素活性,血浆血管紧张素Ⅱ及心钠素值分别高于正常参考值[肾素活性:(0.42&;#177;0.37)mg/(L&;#183;h),血浆血管紧张素Ⅱ:(40.2&;#177;12.0)ng/L,心钠素:(379.00&;#177;76.60)ng/L]。静脉自控镇痛组患者术毕、术后24,48h时肾素活性、血浆血管紧张素Ⅱ低于术前;术毕、术后24h时肾素活性、血浆血管紧张素Ⅱ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术毕、术后24h的心钠素高于术前,而静脉自控镇痛组患者术后各时点心钠素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静脉自控镇痛组术毕、术后24h心钠素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对照组患者术后8,12,24,48h的目测类比评分显著低于静脉自控镇痛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3)静脉自控镇痛组术毕、术后24h时由于疼痛缓解,收缩压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术后48h收缩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结论:术后曲马多复合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能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抑制应激反应,降低高血压患者骨科手术后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及心钠素值,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社会活动受限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其心理康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01-12/2003-06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骨科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2例,其中男75例,女27例,年龄27~59岁,平均(35&;#177;11)岁。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对其进行测评,并与常模组作比较。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症状自评量表因子中躯体化、抑郁、焦虑和恐怖的因子分、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分分别为(1.93&;#177;074,1.77&;#177;0.30,1.67&;#177;0.34和173&;#177;0.54)分,与常模组(1.37&;#177;0.48,1.50&;#177;0.56,1.39&;#177;0.43和1.23&;#177;0.41)分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4.82~11.60,P&;lt;0.01)。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心理状态有明显改变,主要表现为躯体化,抑郁、焦虑和恐怖方面。  相似文献   

20.
长期慢性疼痛患者术前超前镇痛效果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连续硬膜外阻滞用于长期慢性疼痛患者的超前镇痛效果。以及麻醉剂用量和副作用。 方法:选择2004—06/2005-05新乡医学院一附院骨外科收治的40例拟行全髋置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超前镇痛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术前12h开始镇痛,超前镇痛组硬膜外导管输入2g/L罗哌卡因5mL/h;对照组输注生理盐水。术中采用硬膜外麻醉,术毕开始硬膜外硬膜外自控镇痛+自控镇痛,药物为2g/L罗哌卡因5mg/h。记录局麻药用量、自控镇痛的按压次数。采用100mm目测类比积分法,记录放置硬膜外管前、到达手术室后、手术完成时、术后1,2,3,6,9,12和24h的目测类比评分。通过分析麻醉剂的用量和目测类比评分,评估手术后的镇痛效果。 结果:4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罗哌卡因用量:在术中超前镇痛组和对照组无差异(191.40&;#177;39.21),(191.96&;#177;43.31)mg,P〉0.05],术后镇痛超前镇痛组显著少于对照组[(288.13&;#177;8.20),(384.61&;#177;67.44)mg.P=0.0013]。②自控镇痛按压次数:对照组明显多于超前镇痛组[(38.36&;#177;12.30),(24.48&;#177;9.50)次,P〈0.01]。③对照组应用哌替啶7例,而超前镇痛组只有1例。④目测类比-评分: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⑤两组均没有发生明显的局麻药毒副作用。 结论:超前镇痛可减少长期慢性疼痛患者手术后的止痛药物用量,改善疼痛评分。超前镇痛的时间选择应当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