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重复经颅磁刺激通过对大脑特定皮质部位重复刺激,可能以半球间抑制、代偿等机制,实现神经可塑性。刺激频率、强度、刺激时长的灵活组合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有不同的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2.
执行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后遗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重复经颅磁刺激作为一种新型电生理技术,逐渐被用于探索脑卒中后执行功能障碍的临床治疗。本文就脑卒中后执行功能障碍的概况、重复经颅磁刺激的基本原理和作用机制、其改善脑卒中后执行功能障碍的临床应用和安全性等做一综述。临床研究表明高频刺激、低频刺激、联合其他治疗方法对执行障碍均有疗效。然而,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执行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和最佳治疗方案尚无统一定论。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重复外周磁刺激(rPMS)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影响。 方法 选取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脑卒中患者12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对照组、中枢组、外周组和联合组,每组32例。4组患者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联合组增加非受累侧M1区低频rTMS和患侧上肢Erb点的rPMS治疗,中枢组增加低频rTMS和安慰性rPMS,外周组增加rPMS治疗和安慰性rTMS,对照组给予安慰性rTMS和安慰性rPMS。rPMS和低频rTMS治疗均为每日1次,每次15 min,每周治疗6 d,连续治疗4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评定4组患者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同时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结果 治疗后,4组患者的FMA-UE、WMFT及MBI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中枢和外周组患者治疗后的FMA-UE评分[分别为(37.10±1.99)分、(28.10±3.15)分、(28.21±2.96)分]、WMFT评分[分别为(34.90±2.81)分、(26.87±2.79)分、(26.72±2.63)分]和MBI评分[分别为(69.55±3.67)分、(59.07±3.45)分、(58.90±3.79)分]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且联合组的FMA-UE、WMFT及MBI评分均显著优于中枢组和外周组治疗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rTMS和rPMS均可改善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患侧上肢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两种刺激方式联合使用的疗效可能更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低频(1 Hz)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刺激健侧大脑半球M1区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 2014年12月~2015年12月,6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偏瘫患者随机分为高强度组(n=20)、低强度组(n=20)和对照组(n=20)。三组均给予常规康复,高强度组r TMS每天2次,低强度组每天1次,对照组给予假刺激,每次10 min,共10 d。治疗前后采用运动诱发电位(MEPs)、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高强度组患侧MEPs波幅,高强度组和低强度组FMA、MBI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高强度组明显优于低强度组(P0.01)。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低频r TMS刺激健侧大脑半球M1区可改善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多次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low 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LF-rTMS)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分为联合组、rTMS组以及针刺组每组20例。针刺组给予针刺配合常规康复治疗,rTMS组给予常规康复和LF-rTMS治疗,联合组在针刺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LF-rTMS治疗,刺激部位为健侧半球的M1区(大脑运动皮质的上肢运动功能代表区),刺激频率为1.0 Hz。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上肢部分)、Wolf运动功能测试量表(Wolf Motor Function Test,WMFT)评分评价疗效。结果:rTMS组治疗前后FMA评分和WMFT评分分别为4.65±1.66,7.45±2.63和0.85±1.57,10.05±4.02,针刺组分别为4.45±0.89,5.80±1.74和0.6±1.23,6.75±2.07,联合组分别为4.60±0.75,13.55±2.56和0.95±2.06,8.95±3.90。3组治疗前后FMA评分和WMFT评分均有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发现,治疗后rTMS组WMFT评分优于针刺组,FMA评分不优于针刺组;联合组FMA评分和WMFT评分均优于针刺组和rTMS组,组间差异具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1 Hz rTMS可显著促进脑卒中后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总结分析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刺激方案。方法 检索建库至2022年8月17日Web of Science、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rTMS治疗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相关文献。采用物理治疗证据数据库(PEDro)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由两名研究人员筛选文献、整理资料并进行Scoping综述。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21篇,20项研究结果显示rTMS治疗有益于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1项研究结果为阴性。所有研究结果均提示rTMS治疗安全性良好,无严重不良反应。纳入研究中受试者情况、研究设计方案、刺激疗程、线圈类型及刺激部位、运动诱发电位的测定等均存在异质性。结论 rTMS治疗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研究需要结合脑卒中的病程和损伤的程度来制定刺激方案。同时,需要更多同类型设计及刺激方案信息完整的真刺激对照假刺激的rTMS研究来提高其应用的证据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对比外周磁刺激(peripheral magnetic stimulation,PMS)和中枢磁刺激对脑卒中后中重度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共4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参加试验,将所有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4例)、PMS组(13例)和中枢组(1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PMS组在常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观察针刺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 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8月在我院接受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和普通针刺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rTMS治疗。治疗前、治疗6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量表(FMA)、Barthel指数(BI)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记录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FMA、BI评分均增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FMA[(79.89±25.56)分]、BI评分[(60.05±12.24)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4.3%)显著高于对照组(80.0%),观察组不良反应率(2.9%)显著低于对照组(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针刺联合rTMS治疗,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康复训练的总体有效率,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系统评价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EMbase、CBM、CNKI和WanFang Data中关于重复经颅磁刺激改善脑卒中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同时追溯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2年1月。由两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0.2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使用GRADE系统评价证据质量。结果共纳入11个RCT,376例患者。3个低质量RCT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康复治疗相比,2~4周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更好,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11.02,95%CI(2.56,19.47)],其余8个研究仅作相应的描述性分析。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尚不能确定。因此,在临床上应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时仍需谨慎。  相似文献   

12.
<正>脑卒中是导致功能障碍的最常见原因之一,仅有不足40%的患者在康复治疗后可以完全恢复功能~([1])。虽然目前康复治疗技术发展迅速,但是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依然是目前卒中后康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2])。目前认为脑卒中发生后,两大脑半球间兴奋性平衡被打破,非损伤侧皮质可经胼胝体抑制损伤侧皮质兴奋性,阻碍运动功能的恢复~([3—4])。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 T-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低频r TMS治疗对于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恢复的作用,同时观察脑出血患者低频r TMS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选取75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组:对照组(n=39),治疗组(n=36)。2组患者均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除常规康复治疗外,予健侧M1区低频r TMS治疗,每日1次,共20天。治疗前后分别对各组患者进行FuglMeyer评分(包括上肢及下肢评分)、FIM、Berg评分。结果:(1)Fugl-Meyer评分:治疗后2组患者Fugl-Meyer评分均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评分(特别是上肢评分)升高更明显(P0.05)。(2)Berg评分:2组患者在治疗后Berg评分较治疗前均有升高,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FIM评分:2组患者在治疗后FIM评分较治疗前均有升高,但是2组未显示显著性差异(P0.05)。(4)安全性:治疗过程中所有观察对象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结论:健侧M1区低频r TMS能明显提高卒中后患者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对上肢功能作用更显著,且治疗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4.
重复经颅磁刺激作为一种新兴的康复治疗手段,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脑卒中后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但关于重复经颅磁刺激的治疗机制目前尚未明确,针对其治疗效果的评价方法也比较单一。功能磁共振成像可用于研究脑卒中后脑结构及功能的动态变化,有助于揭示重复经颅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功能障碍的神经生理机制,并为其治疗效果提供客观、多方面的评价手段。本文就功能磁共振成像评价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功能障碍的相关研究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5.
<正>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损伤,其主要表现为肢体瘫痪无力、痉挛、运动协调异常以及运动控制障碍等。80%脑卒中患者在首次发病后存在上肢运动功能障碍[1],即使经过6个月的常规康复训练后,仍有65%的脑卒中患者遗留上肢运动功能障碍[2]。  相似文献   

16.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是临床上常用的中枢干预技术,具有无创、非侵入性、安全性高、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小等优势。近年来逐渐被应用于大脑生理学的研究中,尤其是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研究。本文就rTMS治疗痉挛型脑瘫儿童运功功能障碍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近20多年来,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及以后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在治疗情感障碍性疾病,特别是抑郁症方面是一种新的、非侵入性的、无痛的、安全的治疗工具.脑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一种并发症[1],对卒中后康复和死亡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脑卒中后的各项功能障碍均会对个人、家庭、社会产生诸多不良影响,认知功能障碍是其中重要影响之一。非侵入性脑刺激是近年来康复治疗研究的热点,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和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两项技术,目前,将tDCS和rTMS应用于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旨在通过对tDCS和r...  相似文献   

19.
单侧空间忽略(USN)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行为认知障碍之一,以右侧大脑半球病变常见,预示着功能恢复的不良结果,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目前尚未有标准化治疗USN的方法,临床常采用营养支持、药物治疗(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能激动剂)、康复训练、棱镜适应、虚拟现实等进行治疗.随着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的发展,其...  相似文献   

20.
孙玮  赵晨光  牟翔  刘卫  袁华 《中国康复》2017,32(2):102-105
目的:观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状态、运动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将脑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真刺激组及假刺激组各20例。所有患者给予常规物理治疗,真刺激组给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1Hz),作用于非患侧大脑M1区上肢投射区。假刺激组给予假刺激,作用部位与真刺激组相同。于治疗开始前,治疗4周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2周随访时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MAS)、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ULFMA)、Barthel指数(BI)、运动诱发电位(MEP)和上肢F波潜伏时及波幅。结果:治疗后及随访时,真刺激组腕屈及肘屈MAS评分均较治疗前及同时间点假刺激组显著降低(均P0.05),真刺激组ULFMA及BI评分较治疗前及同时间点假刺激组显著提高(均P0.05),假刺激组MAS、ULFMA及BI评分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及随访时,真刺激组MEP潜伏时较治疗前及假刺激组显著缩短,波幅提高(均P0.05),假刺激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F波在所有受试者均被引出,出波率100%。2组患者F波潜伏时、波幅组内及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可减轻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提高了患侧大脑M1区上肢投射区的皮层兴奋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